文/董燕翔
希夷之為
文/董燕翔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原是我少年時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只是今天的玉泉院早已修葺翻整,香火旺盛。院外又新雕塑一尊陳摶老祖的臥姿雕像,引得游人如織,甚是熱鬧。于是,也隨之湊到近前,看個究竟。卻不想聽到一句簡單有趣的對話,引起了我的遐思。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姑娘問他的父親:“這個老爺爺在這里睡覺,不嫌吵么?”他的父親說:“他是上山累了,在這里休息一下?!标悡焕献娴呐P姿雕像正對著玉泉院正門,處在進院燒香和登臨華山的必經(jīng)之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通道上睡覺,確有怕吵的嫌疑。只是孩子父親的回答,與登臨華山后的情景相吻合,卻未必符合石刻雕塑者的初衷。
陳摶其人,歷經(jīng)唐、五代、北宋三代,既長壽,又博學。既有儒學的功底,又有道家的修行。既遍嘗人間世事,又廣歷山中隱遁。后人因其長壽且學識淵博,尊稱其為老祖、仙人。他平生雖然多處棲息,但華山原本就是陳摶老祖的家。當年,宋太祖與陳摶對弈,輸棋后便將華山送與陳摶。華山便成為陳摶老祖理想的修行場所,一直到駕鶴西去。少年時,我還專門打過他們的棋譜,也算是感受過了“仙人指路”。既然整座山林都屬老祖,當然就可以在山中隨意睡眠,也就沒有必要跑到山下“小憩”了。
事實上,這位老祖睡覺可不是小憩,經(jīng)常一覺就能睡上百日,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長眠了。據(jù)傳有位樵夫上山割草,見到山坳中有一骸骨,身上所落塵埃足有一寸高,本想將其掩埋,卻見“骸骨”抻一下懶腰,口中說道:“正睡的快活,為何要攪擾我?”這等功夫,當然為常人所不及。流傳為老祖所作的詩,也多有夢中成分。如“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币驗槔献媸人只盍?18歲,世人便以為靜臥即可長壽。當時的宰相宋琪就曾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yǎng)之道,可以授于人乎?”而老祖的回答則是:“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shù),吐納養(yǎng)生之理,非有方術(shù)可傳。”但以當時人均壽命不足四十歲而言,老祖的壽命的確讓人垂涎。一句“非有方術(shù)可傳”如何能讓人相信。此后便有了靜坐吐納的長壽之法。再加上當時呂洞賓“有劍術(shù),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shù)百里”。運動長壽亦有鮮活的人證。于是,靜與動均成為中國古代人們尋求長壽的基本方法。
只是在我看來,此等嗜睡,本意并不是為長壽修煉,而是陳摶老祖自創(chuàng)的一種修道方式。老祖在一首詩中說:“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zhuǎn)覺塵寰一夢中?!闭f得非常分明,修煉到一定火候,真與幻,醉與醒還很重要么,正可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了。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方可領(lǐng)悟這位高公的“玄論冥冥理”,做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敝袊鴤鹘y(tǒng)中,儒道兩家都提倡修道。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則講“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者內(nèi)修相似,但目標不同。儒學強調(diào)修行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關(guān)鍵在于一個“用”字。所以一旦出山,就要為官,就要做事。道家修行是為了“寡欲”。既然寡欲,就要遠離欲海的塵世,進而避居山野之中。但陳摶老祖的行為卻與此相異。
他修行,但并不正襟危坐,筆墨隨行。“杳杳冥冥”是他修行的基本狀態(tài)。所以,“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薄安黄稹?,當然是還沒有悟透。時人多有不解,只認為他嗜睡,便將其稱為“睡仙”。殊不知這正是他“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為一”的時候。倒是宋太宗對此有所覺悟,專門給他賜號“希夷先生”。希者,視而不見也;夷者,聽而不聞也。修行到目視而無所見,耳聽而無所聞的地步,清醒和睡眠還有區(qū)別么。他信儒,“讀經(jīng)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钡斉e進士不第后,便“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辈]有把做官當回事。他悟道,常與呂洞賓、李琪等隱士往來,共同搭建起道教華山學術(shù)圈。又自創(chuàng)太極圖,書寫《龍圖序》,著作等身,成績斐然。但他又絕不同于一般的方外之士,并不刻意隱遁山林,無所事事。當?shù)弥翁姘l(fā)動陳橋兵變時,他便預言“從此天下大定矣”。如果真的不諳世事,怎么會有此結(jié)論。而當宋太宗向他詢問國策時,他也頗有宏論,知無不言??梢姡瑥娜鍖W的角度看,他修道而不做官;從道家的角度看,他修道而不遁世。真正做到了亦真亦幻,如夢如癡。
實際上,陳摶老祖并不刻意尋求非此即彼的境界,而是走了 一條合二為一的路徑。他本人非常喜歡《易經(jīng)》。而《易經(jīng)》既為儒家所誦讀,又為
道家所崇尚。他不為官,卻心系天下,每每道出君臣應一體,“協(xié)心同德、興化致治”的箴言。又能夠潛下心來,尋求道家內(nèi)丹之理。當天下需要英才時,便出山獻言獻策,針砭時弊;當天下太平時,便嘯聚山林,縱酒為樂。希夷之為正可謂是儒道兩家都不可為、也不能為之為,是傳統(tǒng)文人的另一種“為”。這或許才是雕塑陳摶老祖于玉泉院前的真諦。
當然,玉泉院原本是因唐代金仙公主在此洗浴得名,與陳摶老祖并無瓜葛。只有走入內(nèi)中,看到祭拜的希夷祠,人們才會感到玉泉院內(nèi)外的渾然一體。這方面,康有為先生有一個很好的詮釋:“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醫(yī)樹無憂。泉水岳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p>
(作者單位:陜西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