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走向復辟的前奏
        ——一個在滬日本報人對民國二年的觀察與思考

        2016-02-02 16:49:24陳凌菡
        華大史學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上海

        陳凌菡

        走向復辟的前奏
        ——一個在滬日本報人對民國二年的觀察與思考

        陳凌菡

        民國初年的西式民主為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之實驗,曾被時人寄予厚望。但民國二年的時局劇變改變了不少人的思想。當年常居上海的日人西本省三便是其中之一,在他主持《上海》周報之初(1913年)能夠接受共和,但在新文化運動之后,卻以“復辟鼓吹者”而聞名。本文通過對西本于民國二年在周報《上?!钒l(fā)表的社論的整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其“復辟”思想在經歷民國二年時局動蕩之后已經初見端倪。最初令西本抱有同情和希望的國民黨因“不謹慎”在二次革命中慘遭重創(chuàng),未能完成共和使命。同時在中國初試共和、弊端百出的情況下,品行“低劣”的袁世凱冒“共和”之名一步步將專制推向極點。而在新舊思想的對戰(zhàn)中,新思想鼓吹者最終因中國“實利”主義的國民性而完敗。這三方面因素都促使西本認識到中國對共和“水土不服”,需要另謀出路。

        《上?!分軋?;西本省三;民國二年;民初政治;思想轉變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國二年深具轉折意味。在這一年中,中國經歷了第一屆國會準備、宋教仁被刺案、二次革命、國會解散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正如內藤湖南在1914年發(fā)表的《支那論》開篇所言“支那的時局如走馬燈一般在激劇變化中”*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趙京華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8頁。。隨著時局劇變的還有經歷辛亥革命、目睹民國建立至今的人們的思想與觀念。魯迅曾說,民元時“光明得多”,時人“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但“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后,即漸漸壞下去,壞而又壞,遂成了現(xiàn)在的情形”。并且認為正是人們對民二的失望才造成此后要求“改革國民性”的新文化運動之興起*魯迅:《魯迅致許廣平》,《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1頁。。不論是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國民,還是一直在密切觀察研究中國的外國學者,他們的思想都在隨著時局發(fā)生變化,并且在民國二年結束時不得不面臨著如何選擇未來道路的問題。以過去兩年的民國體驗與觀察為基礎,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人們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觀察與認識,正是這些不同的認識促使他們走上不同的道路,而他們的道路選擇與奮斗都或多或少對中國此后的走向產生了影響。以往考察民初時人的心路歷程的研究多集中于革命派或進步黨人物,雙方均處政爭核心,言說與政黨利益或政爭成敗密切相關*例如張朋園先生以梁啟超為研究中心,相關著作有《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版)。徐宗勉先生的論著《失敗者的探索》(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作了1913—1915年間關于中國如何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討論。高波先生則是選擇了當時立足于實際政治邊緣的政論家張東蓀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當時那些黨派色彩較淡的讀書人的心態(tài)與思考,相關的論文是《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載于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本文選擇同樣深入觀察民初政局但又相對“遠離”政爭的在滬日人西本省三及由其主筆的周報《上海》為考察對象,觀察、分析其對于民國二年時局的觀察與認識以及他的思想變化走向,以期進一步展現(xiàn)民國二年對時人的影響,幫助我們對當時中國歷史走向的理解。

        周報《上?!酚诿駠觊_始發(fā)刊。1913年2月11日,宗方小太郎、島田數(shù)雄、佐原篤介、波多博、神尾茂、鄭孝胥、西本省三等成立春申社,創(chuàng)辦此日文周刊,代表者為佐原篤介,實際的主宰者則為西本省三*周佳榮:《近代日人在華報業(yè)活動》,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125頁。同時在書中可以了解到:宗方小太郎,1864年,九州熊本縣人。1884年到中國,先后任漢口樂善堂間諜機構北京支部負責人和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學生監(jiān)督。《宗方小太郎日記》比較充分地披露了日本間諜在華活動的情形。曾在漢口發(fā)行《漢報》;民國初年辦東方通信社,自任社長,是日本人利用報刊從事間諜活動的代表。佐原篤介,1874年,本州廣島人。1900年以東京時事新報社駐上海特派員身份到中國。后任上海英文報紙《文匯報》副主筆兼董事,并主持周報《上?!罚谏虾]浾摻珙H有影響。同時設佐原研究室,致力于調查研究中國問題。1926年任奉天《盛京時報》社長、滿鐵囑托。在日俄、日德戰(zhàn)爭期間,佐原操縱在滬外國人輿論,戰(zhàn)后因功獲獎。。在周報《上?!返陌l(fā)刊詞中說明了辦報的緣由是希望以此為平臺,將其見聞發(fā)表出來,與社會上有識者進行智識上的交換。報紙的內容“以支那的經濟問題為經線,以政治問題為緯線”,其中“滬上小言”部分為他們春申社發(fā)表自己見解的一欄,其他部分只是敘述事實,是非曲直由讀者自己判定*《滬上小言》,《上?!?913年2月11日(以下注釋中《上?!芳幢硎局軋蟆渡虾!?第1號,第1版。(第1—8號的“滬上小言”欄目沒有篇名,暫用“滬上小言”表示,第9號之后都用篇名表示,另外從觀點和行文風格來看“滬上小言”大致可以認定為主筆西本省三所寫。)。從1928年到1933年變更雜志名為《上海周報》,1933年5月開始改為半月刊《上?!贰V?945年年初仍可確認在發(fā)行,但是停刊的時期不明。該報1916年的發(fā)行量為1000份*村田省一:《〈上?!怠瓷虾V軋蟆到忸}》,http://www.lib.kobe-u.ac.jp/products/shanghai/intro.html。。

        西本省三(1878—1928),號百川。日本熊本縣人。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至南京同文書院留學。三十七年(1904年),日俄戰(zhàn)爭起,從軍任翻譯。后至上海,任東亞同文書院教員。辛亥后,師事沈曾植*許全勝:《沈曾植年譜長編》附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583頁。。民國二年(1913年)與同仁在上海創(chuàng)立春申社,開始為周報《上?!分鞴P。西本早年在輿論界并不突出,他受關注更多的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他與鄭孝胥同謀,極力鼓吹清室復辟,提倡“返本”的思想*參考森紀子的《民國時期尊孔運動的兩條路線》中的“《上海》周刊的立場”一節(jié),原文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12頁。另外,周作人于1925年1月6日和5月5日在《京報副刊》先后發(fā)表兩篇文章《介紹日本人的怪論》《再介紹日本人的謬論》來批判西本省三宣揚復辟的觀點。。從他二十年代的社論可以看出,他認為以清朝皇帝、儒家道德為基礎的統(tǒng)治才是符合中國的,并從觀念主義的觀點來論中國情勢。這樣的論調,即使是與西本親近的人物也以“與其說是政治評論,不如說是思想的、政治哲學的評論”、“頗為難解”來評價他*村田省一:《〈上海〉〈上海周報〉解題》,http://www.lib.kobe-u.ac.jp/products/shanghai/intro.html。。但實際上,至少在《上?!钒l(fā)刊初期,西本還未產生恢復清室的念頭,并且對民國的共和體制并無多大抵觸,反而是抱有期待的態(tài)度。那么他是如何在經歷民國二年之后開始逐漸產生讓中國恢復帝制的念頭,并且義無反顧地走上復辟鼓吹者的道路的呢?為此,本文嘗試通過梳理西本對民國二年的觀察與認識,來勾勒出西本對共和失望從而走向復辟道路的軌跡,亦可反映身為“局外人”卻與中國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日本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民初共和嘗試失敗的因素。

        一、西本對中國的認識與設想

        在春申社成立、《上?!钒l(fā)刊之初,時年35歲的西本省三來華已有14年,在華時間之久足以讓他對中國及當時的社會狀況形成一定的認識。不管這種認識是否得當,以此為依據(jù),西本對中國各方面問題進行了觀察和研究以及為中國提出解救的策略。就總體言,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仍是“社會”,而非“國家”,他說:

        公法學者云,成立國家的三要素領土、治者、被治者,缺一條這個社會就不是國家??粗堑默F(xiàn)狀,有巨大的領土,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民存在,但是統(tǒng)治其的政府是以一時性的假組織為基礎,十分薄弱。所以單純從理論、形式來講,支那應該是一個龐然的社會,而不能當作一個完全的國家來看。何況進一步看,現(xiàn)在所謂中華民國的內容觀其實質,盜跖橫行、匪賊闊步、謀財害命,應該保衛(wèi)國家安定的軍隊反而與之附和,干一樣的勾當;秩序紊亂,各省缺乏統(tǒng)一,中央不能施行威令,武官愛命,文官愛財,百紀廢弛,極其腐敗,良民一日不得安寧,現(xiàn)下有心的支那人都拋棄自己的故鄉(xiāng)逃到上海其他租界來,在外國的國旗下謀求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不是國內腐爛到何種地步的證明嗎?*《美國的支那承認》,《上?!?913年4月7日第9號。

        這是西本的中國認識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點,其提出的契機是4月6日華盛頓來電。美國總統(tǒng)決定率先承認中華民國,而西本卻極力反對這樣的承認。他認為美國對如此現(xiàn)狀的中國的承認其實對中國沒有益處,美國不過為了保護利益而以該承認來預防經濟損失。不論西本的這番言論是否也是出于國家利益,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對中國“腐敗”現(xiàn)狀帶有批判的意味,并且對現(xiàn)行政府也不予肯定。雖然現(xiàn)在不能斷言西本是否是最早視中國為“社會”而不是“國家”的,但是在西本之后,不少日本人的“支那論”中也描述了相似的中國像,比如山路愛山的《支那論》(民友社,1916年)中稱“他們(中國人)還沒有享受到國家的共同生活”;矢野仁一的《近代支那論》(弘文堂書房,1923年)中言“中國不是國家”等等*山田伸吾:《內藤湖南與辛亥革命——另一個近代》,李濟滄譯,載于內藤湖南研究會編著:《內藤湖南的世界——亞洲再生的思想》,馬彪等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11-112頁。。這一觀點為不少時人所分享。

        以對中國“非國家”和“積弱”的認識為基礎,西本積極為中國謀策。他認為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建立起穩(wěn)固的政府對國家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以及使中國的財政獨立從而脫離“積弱”的狀態(tài)。盡管對中國的革命抱有同情*當時大多數(shù)日本輿論認為革命終不可避,對革命派給予了同情。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一批“大陸浪人”,他們把“中國革命”視為己事,并且還“參與”這一“革命”,比如頭山滿等人。,但是在西本眼里辛亥革命決不能算是成功的,因為現(xiàn)行政府基礎薄弱正是辛亥革命以“糊涂的妥協(xié)”結束的結果*《支那現(xiàn)勢概觀(一)》,《上?!?913年5月12日第14號。。不只是西本,當時在辛亥革命時期為革命黨奔走不停的宮崎滔天,在辛亥革命之后同樣是失望至極,顯然被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的結果距離他“弘公道于宇內”的理想相差太遠*野村浩一著:《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張學鋒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45頁。。雖然西本與宮崎滔天的理想并非一致,但是他同樣不滿辛亥革命后的結果,于是希望曾經是革命派的國民黨能繼續(xù)在議會中發(fā)揮力量,以議會政治的手段與袁世凱抗爭,保證民國的“共和”之實,從而使政府穩(wěn)固并能行有效政令。值得注意的是西本強調的是合法的政治手段,而并非革命或其他暴力手段,因為國內和平的環(huán)境是防止列強借機干涉、保證中國財政獨立的重要前提。另外,使“支那獨立并非易事,要借助世界列強之力”,因此日本加入了五國借款團,并與列強相互約束,共同“將支那從積弱的狀態(tài)里救出來”*《支那今后的問題》,《上海》1913年8月11日第27號。。不論日本政府是否的確出于這樣的目的,但西本省三的確是這樣理解的,他相信中國會在列強的借款援助下逐步復興商貿、恢復民生進而獲得財政獨立,成為富強的國家。

        西本之所以對中國抱有如此希望,其實與他所信奉的日本理想密切相連?!八^作為唇齒相依、同文同種的友邦,左右提攜,共享太平之樂”才是“日本的理想”,“不能與政見混為一談,政見以政府的交替而變更”,“然而國家的理想是超然政見之外確立的有著不可侵犯的權威”*《滬上小言》,《上?!?913年3月31日第8號。。因此,西本由日本的理想關聯(lián)到他對中國的“理想”,即是他反復說過的,希望中國能在世界閃耀東亞之光。在他看來,在東亞文明史上頗具地位的中國,是“東亞的東亞”,能夠將東亞特有的學術優(yōu)點向世界展示*《年末所感》,《上?!?913年12月29日第47號。。西本的“東亞”概念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性概念。子安宣邦曾詮釋“東亞”為“文化史、文明論上一體化的‘東亞’,作為與歐洲世界相區(qū)別的具有獨自的文化價值的世界”*子安宣邦著:《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趙京華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頁。,在這里似乎是恰當?shù)?。西本的這一想法同時反映了某些日本人的世界理想或者說野心:“在西方列強面前彰顯自己的文化價值,在海外尤其是中國大陸上與歐美各國人競爭,作為東亞的帝國在世界里雄飛。”*《在支那的日本商人的覺悟》,《上海》1913年10月27日第38號。在這樣一個宏大的夢想中,明治青年特有的烙印非常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與宮崎滔天一樣,將自己的生涯與國家、天下的命運結合了起來*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張學鋒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23、131頁。。不過與自視為“世界革命者”的宮崎滔天憎恨國家競爭的觀點相反,西本有著非常強烈的與西方列強競爭的意識。不僅是在華貿易方面,而且還要在中國研究上不懈努力,“對于世界列強,要占據(jù)支那相關問題的指導者地位,不可落于人后”*《支那的現(xiàn)狀——告知日本識者》,《上海》1913年8月4日第26號。。

        與宏大的理想和強烈的競爭意識相對應的是西本的國家意識,他將國家利益的立場貫徹到底,并且敦促中國的有識者也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實際上,在民初大多數(shù)新派政治家都持有類似的離開共和制度去強調“以國家為前提”,鼓吹限制、犧牲“民權”以張“國權”的觀點*徐宗勉:《失敗者的探索——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頁。。不可否認,西本為中國的考慮也都是出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忽視了民主的思想。正如前面所說,無論西本對于中國的認識是否得當,對于當時共和思想了解是否徹底,他確是基于自己的認識與經驗為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作出了設想,至于是否能實現(xiàn)還有待于中國之后時局的發(fā)展。

        二、從希望到失望——國民黨的失勢

        民國初年始興共和,政黨林立。其中脫胎于革命政黨同盟會的國民黨無疑更多地承載著開辟政治新局面的期望。西本省三對于國民黨同樣寄予了建立穩(wěn)固政府、引領中國命運的期望。但是短短幾個月間,西本對于國民黨的態(tài)度卻經歷由最初的同情、支持、期待,到不滿、失望,最后不再關注這樣一個大轉變的過程。此轉變不僅反映了民國初年變幻莫測的時局,亦折射出時人應對劇烈變化的時局的心理變化過程。

        (一)“集支那民族希望于一身”

        “推翻了天下的人掌握天下、號令天下,這是不論古今、不論大洋東西,始終一貫的歷史上的大事實”,“最終使宣統(tǒng)皇帝不得不退位的是革命黨員,而現(xiàn)在的國民黨即是當年的革命黨員的集團,按照在歷史上的理法,號令四百州山河的應該是國民黨*《勿怖劍與血》,《上海》1913年4月17日第10號。”。西本以從來“推翻天下者得天下”的歷史理法證明了現(xiàn)實中袁世凱取代國民黨獲得天下的矛盾性。

        按照西本的革命觀,革命本就是血、肉、骨、火、鐵,造成現(xiàn)在這樣看似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的原因正是革命時流血的分量太少。并且“支那的山川由來富有梟雄,趁國家糜爛從側而出橫奪天下的奸人很多,這也是支那歷史上常常被證明的”,因此革命黨應當不滿足于推翻清朝,更要長驅北京,向四方施壓,防止此等梟雄出現(xiàn)(梟雄很顯然是指向袁世凱的)*《勿怖劍與血》,《上?!?913年4月17日第10號。。然而革命黨畏懼流血而與袁世凱妥協(xié)媾和,將天下奉送給了袁世凱,實在令人扼腕。對此,清朝遺老辜鴻銘表示了程度更深的不滿,他之所以把辛亥革命稱作災難,非因其造成破壞、帶來流血;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袁世凱居然做了共和國的大總統(tǒng)*森紀子:《遺老辜鴻銘的文化保守邏輯》,原載于唐仕春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16頁。。西本對于袁世凱的品行同樣不敢茍同,不過此時他把目光和希望放在了國民黨的身上,對于袁世凱不甚留意。

        雖然“孫中山先生擔任大總統(tǒng)未幾日就不得不辭職,將帶有光榮的印綬奉呈給了與之主義政見不相容的袁世凱”*《勿怖劍與血》,《上?!?913年4月17日第10號。,但是西本相信由“集支那民族希望于一身、威名隆隆”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仍有奮起的機會。這個機會在西本看來就是議會的開院,而國民黨的宋教仁也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致力于國會選舉,并使國民黨大獲勝利。然而勝利的喜悅未持續(xù)多久便傳出宋案的噩耗,對此西本十分痛惜:“這是國民黨擺脫目前為止受到的屈辱,接近政權的最后機會,實在是國民黨黨勢的興廢命懸一線,就看是否能把握這次機會,只是遺憾的是,對此事感受最痛切的是已故的宋教仁?!?《勿怖劍與血》,《上海》1913年4月17日第10號。在他看來,宋教仁是“國民黨中唯一具備政治家素質的政客”,因為當時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人都未專意于黨務,實際的黨務負責人是宋教仁。在同盟會江河日下的情況下,宋教仁急起直追,力挽狂瀾,雖受同志反對,為了臨時參議院的席次和政黨內閣的理想,斷然聯(lián)合他黨以組織大黨,用政治手腕與袁世凱對抗*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46、53頁。。因此在國民黨“人才缺乏之秋”,宋教仁的死無疑是對國民黨的巨大打擊。西本也為此深深擔憂:“國民黨勢力受到了影響,袁派勢力趁機在政界中一黨跋扈挑梁的話,民國政治道德的腐敗是必然之數(shù)”,“我等在此意義上對宋氏的不幸,不僅為宋氏個人而悲傷,又為國民黨而悲傷,更為支那前途又有一大損失而悲傷”*《滬上小言》,《上?!?913年3月24日第7號。。

        然而逝者已矣,宋教仁未竟的事業(yè)仍要靠國民黨來繼續(xù)完成?!皣顸h原本是年少氣銳人士的集團,因此黨員多帶有血性,現(xiàn)接受宋氏鮮血洗禮的同黨,被給予一種悲愴的刺激,一個宋氏死了,一定會有千百個宋氏走出來,這樣確立其主義綱領,以至日益縱橫侃諤的清論,實是民國之幸福也,吾人自覺宋氏的血潮如今更為貴重,希望國民黨人奮勉?!?《滬上小言》,《上海》1913年3月24日第7號。由此可見,西本仍然將實現(xiàn)有“共和”之實的政府的希望寄托在國民黨身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西本雖然認為當時辛亥革命流血太少,應該充分訴諸鐵火,但是此時他卻贊成宋教仁的做法,即是利用國會合法與袁世凱抗爭,而不是革命等其他暴力方式。在呼吁國民黨諸子奮起、繼續(xù)縱橫黨論的同時,西本也在為國民黨潛在的危機而擔憂,他發(fā)現(xiàn)了國民黨人的內心在經歷宋案之后發(fā)生了動搖,相信國民黨如何處理今后的問題成為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所在。

        (二)“勸戒國民黨”

        原本對革命派的國民黨抱有同情和期望的西本,隨著國民黨對宋案以及大借款事件的反應逐步升溫而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據(jù)西本所說,宋案的兇手武士英猝死于獄中,加之二十六日江蘇都督陳德全發(fā)表了宋案的證據(jù)文書,使袁大總統(tǒng)和總理趙秉鈞為宋案主使人的嫌疑更深,于是“這些都刺激著國民黨員的神經,他們已經發(fā)熱到某種程度的大腦達到了狂熱的極點,這是支那政界的紛爭有單純的政治紛爭一轉成了恐怖的內亂狀態(tài),原本對袁世凱作為公人的厭惡變成了私人的怨恨、政見上的攻擊,變成了復仇的攻擊”*《殺氣已動》,《上?!?913年5月5日第13號。。西本雖然之前對于國民黨憤然而起表示強烈支持,但是現(xiàn)在卻極不認可國民黨的失去理性、“頭腦發(fā)熱”的意氣之爭。并且西本批評國民黨在處理宋案問題上的“不謹慎”,認為國民黨報紙在袁趙未上法庭定罪的情況下,將二人視為殺人犯、極盡辱罵,不是紳士所為,“這樣即使自己快意滿足了,卻因此損傷了黨的威信,喪失了社會的同情”*《勸戒國民黨》,《上?!?913年5月12日第14號。。這不可不謂對國民黨的嚴厲警告,大借款事件同樣也是如此。

        在西本看來,大借款的成功無疑是對國民黨的內亂狂熱的又一沖擊。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國民黨“以此發(fā)表亡國一類夸張的言辭、煽動愚民,理由無外乎是恐懼袁利用此借款來消滅國民黨”,“如果袁要將借款用于不法費用,可以根據(jù)這樣的機關(檢查監(jiān)視政府預算是否合法的機關)在法律上攻擊他,僅依據(jù)想象憂慮就說著亡國之類的話,企圖破壞對于新支那國家建設十分必要的借款,以非論理性的義理來煽動愚民、徒然地攪亂人心,像這樣不免是太卑劣、怯懦的行為了”*《勸戒國民黨》,《上海》1913年5月12日第14號。。除去國民黨反對大借款影響日本利益這一因素之外,令西本不滿的是國民黨私人怨恨的增長和徒然的“意氣之爭”,他確信這對國民黨百害而無一益。實際上反感這種“意氣之爭”的并非西本一人,當時社會對于黨爭早已多有不滿,黨爭中最惹人非議者為意氣之爭。民初政黨亦常為“意氣所激,往往舉天下萬事,而悉納之于黨爭范圍之中”*《政黨與選舉》,北京《民國報》1913年1月7日。轉引自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13頁。。在這樣的社會輿論氛圍下,西本對國民黨的批評并不顯得突兀,反而是順應主流的。

        宋案和大借款成功之后,南北之爭愈演愈烈,似乎隨時都可能兵火相見??吹饺绱朔至褍葋y的狀態(tài),西本認為如果戰(zhàn)亂長久不能解決的話,可能成為列強謀求瓜分中國的動機,因此“這實際上是支那危急存亡的時期,所以我等認為南北兩方都應該著眼于大局,遵守互相退讓之德,在考慮自己黨派利益之前,先考量國家之休戚,防患于未然,救民于涂炭是最為重要的”*《殺氣已動》,《上海》1913年5月5日第13號。。但是處于現(xiàn)實的激烈時局中的南北雙方,“他們的頭腦都過分狂熱,心理過于亢奮,現(xiàn)在他們眼中只有反對黨,看不到國家”*《殺氣已動》,《上?!?913年5月5日第13號。。西本意識到,劍已半出鞘,殺氣已動,不見流血是不可能的了。

        在這樣的情形下,副總統(tǒng)兼湖北都督黎元洪、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朱瑞等,一度通電,欲以調解姿態(tài),緩和對抗之勢。黎元洪和朱瑞皆主張宋案由法律制裁、借款事付托國會*張玉法:《西方社會主義對辛亥革命的影響》,見《張玉法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235-236頁。。這其實與西本之前對國民黨的建議是一致的。為了避免國民黨與袁世凱發(fā)生爭戰(zhàn)而產生無謂的犧牲,西本也在盡力勸國民黨接受調停。他指出國民黨實際有七大缺點,在此簡略記錄如下:

        一、兵力、勢力的差距,國民黨的勢力只有廣東、安徽、江西、湖南四省,福建、廣西都是表面的國民黨派,如果袁放棄蒙古全力南下,四省一定抵制不住。

        二、發(fā)兵需要巨額資金,而國民黨是一個政黨不是政府,不可能以外債方式調動軍費。四省中有政治趣味的人只是小部分,若向大部分省民征稅必然引起紛亂。

        三、商人厭惡戰(zhàn)亂,所以國民黨因為袁的一些非立憲行為而再次開始戰(zhàn)亂、推翻現(xiàn)政府的話,將不會得到他們的援助。

        四、狡猾的袁世凱沒有公然發(fā)出軍隊動員令,但是已把國民黨作為假想敵作好了第一期作戰(zhàn)必要,但是國民黨此時沒有準備。

        五、袁是治者,國民黨是被治者,袁可以其私購兵器而從法令上處罰他們,以反叛的罪名進行武力鎮(zhèn)壓。

        六、大借款成立之后,列強希望支那穩(wěn)定,盡早恢復秩序,而袁則會給列強干涉的口實。

        七、無論袁的政治德義如何,單從形式來看,國民黨是以武力推翻現(xiàn)政府,即是破壞者的地位,即使有十二分的理由也會招致埋怨。即使袁橫暴之甚,萬人皆惡之,國民黨也不能得到內外的同情,出現(xiàn)如此奇怪的現(xiàn)象也是無奈。*《南北調停如何》,《上海》1913年5月19日第15號。

        從這七點來看,西本的確為國民黨各方面都仔細考慮到了,他盡全力想對國民黨作最后一次挽救。但事實是西本的勸說最終難以扭轉時局,南北雙方于七月中旬開始正式交戰(zhàn)。他不得不痛心地表示“不幸的是袁的行動和孫黃一派的感情最終不能在國事上協(xié)力一致,以至于看到現(xiàn)在這樣糾紛的時局,支那人民不得不甘受涂炭之苦,十分同情地說,我等為不幸的支那良民如今的實際狀態(tài)而悲傷,然而事已至此,戰(zhàn)爭已經開始,雙方都不能退一步,必然要堅持走下去了”*《最近的時局》,《上?!?913年7月21日第24號。。

        兩個月后,二次革命以國民黨的失敗告終。因“不謹慎”而完全失勢的國民黨就此淡出西本的視線,西本對之不再予以評價。只有在一次討論是否會興起第三次革命的話題時,西本才稱日本以國家名義表明一定不會助長革命,并且他個人認為是第三次革命不會發(fā)生,因為亡命日本的國民黨自身難保,無財力兵力難以革命,而且他們反省一下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也再不會輕易做輕率的舉動了*《會發(fā)生第三次革命動亂嗎》,《上海》1913年12月15日第45號。。于是,隨著被寄予開辟新政治希望的國民黨的失敗,西本對于中國共和制的期待也不復從前了。

        三、應對時局劇變的道路轉向

        對中國實際政治的觀察是《上?!费芯恐袊闹匾h(huán)節(jié),其中對于國會的考察又是民國二年的重中之重。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屆民選國會,民二國會在誕生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為中國新生的共和國體奠定基礎的任務*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67頁。。然而本應繼承國民信仰中心的國會在后來的發(fā)展似乎不盡人意,遭到了各方的指責,西本也是批判者群體中一個。不過,作為“局外人”的西本相對較少地受到政治利益的影響,他是以一個外國觀察者的身份,抱著為中國謀策的目的來批判時局,為中國今后的問題思考。

        (一)“令人悲傷的議院政治的前途”

        1913年4月8日,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被梁啟超稱為“多數(shù)政治之實驗”的民初共和嘗試正式開始*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69頁。。無論出于怎樣不同的想法和目的,時人都將關注的目光和對共和的期望集聚在國會身上,包括當時內心期待國民黨在國會中發(fā)揮作用的西本省三。然而,不久西本就意識到國會遠不如想象中行之有效。由于宋案的影響,國民黨與政府的對抗情緒日益上漲,加之兩院議員的派系愈加復雜化,在正式國會開始已經有近二十日的時候,民國議會仍少有作為。西本認為或許在世界列國看來是“支那人到底對議院政治完全無能力的這樣的狀態(tài)”,但是這樣的情況卻是可以理解的,“這是自然之數(shù),大概事物有順序的階段,正如使舍彌一躍成為長老是不可能的,在長久的原始的專制政體下,昏然醉生夢死的支那民族以一日脫去其舊套,咀嚼如議院政治這樣進步的政體,理解其巧妙并活用,是不可能的事吧”*《議院政治的本事》,《上?!?913年4月28日第12號。。盡管如此,西本仍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目前議院政治的兩大弊病,即是“議員的政治道德低劣,不了解作為議員的職責,以及議員的政治知識幼稚,不能自覺有服從多數(shù)的義務這兩件事”*《議院政治的本事》,《上?!?913年4月28日第12號。。進一步來看,如此內容的議院政治帶來的惡果即是國家統(tǒng)一和列國承認的延遲,從而威脅到國家獨立。梁啟超同樣表達了對本應繼承國中信仰中心的國會的失望,他敘述了不到三個月“國民之賤侮國會、厭倦國會、疾惡國會”的社會現(xiàn)狀;并且表示比起國會,他更重視國家,“假使蔑棄國會乃至滅絕國會而可以安國家利社稷,則余于國會固可以無愛也”*梁啟超:《國會之自殺》,《庸言》1913年7月1日第1卷第15號,第5-6頁(文頁)。。西本雖然不至于提出“蔑棄國會”,但是也希望中國的議員能從國家的角度求同存異、顧全大局。

        此外,憲法制定也是備受爭議的問題之一。吳貫因在1913年3月1日的《庸言》中就發(fā)表了《憲法問題之商榷》一文,表達了類似的“重視國家”的觀點。他認為主權屬于國家自身,至于元首權限大小與之無關,而是視國情而定;并且不必以總統(tǒng)或國會為最高機關,因為國家無需有最高之機關,因而不必偏好于一機關*吳貫因:《憲法問題之商榷》,《庸言》1913年3月1日第1卷第7號,第6、9頁(文頁)。。此說法視國家至上,試圖為解決憲法制度上總統(tǒng)與議會權限的矛盾提供依據(jù)。西本在讀了國民黨憲法的草案之后,同樣認為其極大地擴大了議院的權力,相反極度地限制了大總統(tǒng)職權的做法甚為不妥?!巴鯇櫥莸膽椃ú莅笡Q不是王氏的一家私言,也不是學者的閑著述,實則以對抗在北京的研究會、廢除研究會編纂的總統(tǒng)萬能主義的憲法草案為使命編纂的?!?《讀國民黨憲法的草案》,《上?!?913年4月21日第11號。

        不論是北京研究會的憲法還是王氏憲法,都距離西本理想中的憲法太遠。“所謂憲法是一國之根本法規(guī)也,國家組織的圣典也,應該熟悉百般法規(guī),以其為基礎來編纂憲法,如果憲法編纂有失妥當,百般法規(guī)就會隨之失妥當,到底就不能指望國運的進步開發(fā)”,所以西本批評王氏憲法“明顯帶有黨臭,忘記著眼大局,單以國民黨的立場為標準來編纂,這樣的傾向不得不說是一大缺點”*《讀國民黨憲法的草案》,《上?!?913年4月21日第11號。,并希望編纂者能擴大識見、用意謹慎。其實不僅是西本,當時不少中國的有識者也意識到了將法律作為政爭的手段是不恰當?shù)?。比如,梁啟超認為都是“對人制法”而非“以法范人”*梁啟超:《箴立法家》,《庸言》1912年12月16日第1卷第2號,第1頁(文頁)。。后來的事實證明,這種“對人制法”的立法方式看似簡單有效,實際收效甚微且是后患無窮的,“開以法律為政爭工具之惡例”*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83頁。。同時這也成為西本并不看好中國當時共和政體的一個因素。

        與中國初試共和的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先進國家實行君主制的盛況令人驚羨,這促使時人不得不產生“君主與民主,孰優(yōu)孰劣”的困惑。在6月23日《上?!返摹皶r事雜錄”欄目中有這樣一篇名為《御用報紙的真意表露》的記錄。在“專制共和怨聲載道,袁派的政策或手段愈來愈惡辣,為此民人都懷疑起袁的心事,擔心他是否要黃袍加身,為共和的前途而憂慮”*《御用報紙的真意表露》,《上?!?913年6月23日第20號。。這樣的情況下,陽秋作為“袁派御用報紙”的《神州日報》的編輯,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即位二十五年慶典之際,見當?shù)氐氯俗YR之盛,以《君主和民主的比較》為題發(fā)表了平素的意見,摘錄如下:“看到歡欣鼓舞中見整齊嚴肅之象,決乎是大國之雄風,君主國的人民是如此,反觀吾國年來的情狀,見聞在朝者如何在野者如何難以用筆舌形容。民主國的人民是如此,兩者進行比較孰優(yōu)孰劣,謀國者不追求真理之所在,徒然談表面,結果有何益處?”*根據(jù)《上?!匪f這段話原出處為刊載在《神州日報》上的《君主和民主的比較》,在這里直接翻譯了《御用報紙的真意表露》中引用的部分。本應更為先進的民主制度在現(xiàn)實中實行的結果卻遠不及君主制國家,借此西本表達了對在中國實行民主制的合理性的懷疑。

        隨后,南北紛爭引發(fā)的“二次革命”更加令西本對中國的政局感到無奈和失望?!敖袢罩疇?,已經化為力量之爭,不是正邪之爭,不是青年和老人之爭,也不是進步對保守之爭,是誰能取得天下的實力之爭,能取得天下的人就應該取得?!嘈庞羞@樣的人來統(tǒng)一是現(xiàn)在支那最重要的事。如此即是不能尋求妥協(xié),斷乎不可妥協(xié)?!?《斷然不能求妥協(xié)》,《上?!?913年7月28日第25號。實際上不僅是國外的“旁觀者”,當時在中國的輿論界同樣存在無法認同“二次革命”的“革命性”的說法。例如《時報》上就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論今日之戰(zhàn)事與辛亥的區(qū)別》的文章,敘述了與辛亥革命相比,“二次革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時報的這篇《論今日之戰(zhàn)事與辛亥的區(qū)別》被記錄在《上海》26號的“漢字報紙論調”欄目中。。而梁啟超則認為“自民國建號以來,僅十余月,而以‘二次革命’聞者,幾于無省無之;其甚者則三四次(如湘如蜀),乃至七八次(如鄂),最近則江西之叛,尤其彰明顯著也”*梁啟超:《革命相續(xù)之原理及其惡果》,《庸言》1913年6月16日第1卷第14號,第1頁(文頁)。。也就是說梁啟超將國民黨所謂的“二次革命”視為與之前的社會沖突無異,并且他總結出“革命只能產出革命,絕不能產出改良政治”這一歷史原則,否定“二次革命”的革命價值。

        從如何看待雙方的性質來看,張東蓀看待二次革命,并非將其看作新舊沖突,而是看作暴民與官僚的沖突,并且相比于袁世凱,成為“暴民”的國民黨更不合于道*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83頁。。西本也認為國民黨的優(yōu)點在于勇往直前的意氣,“然而其弊在于亂民暴動”*《新舊思想的對戰(zhàn)》,《上?!?913年4月21日第11號。。對于國民黨有相似的“暴民”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人的普遍感受。此次舉事后,中間各方幾乎壓倒一致地支持袁世凱政府,使國民黨客觀上處于“失道寡助”的窘境中,這才是其迅速失敗的根本原因*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80頁。。當時同樣在觀察中國時局的日本學者內藤湖南也發(fā)表了類似的見解,“革命黨憑借新銳意氣而未顧慮父老歡心,以致失去近來起事的地盤,遭受重大打擊。其最初奮起的動機雖然堂堂正正,然而倏起倏滅狀態(tài)的結果與李自成、張獻忠諸賊無異”*內藤湖南:《支那論》(1914年),見《內藤湖南全集》第5卷,東京:筑摩書房,1997年,第296-297頁,轉引自楊棟梁:《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卷總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頁。。關于這一點,在“二次革命”前西本通過總結國民黨的“七大弱點”也已經分析得十分清楚,“國民黨作為破壞者,即使是有十二分的理由也是不得人心的”,然而這一最后的挽救也無法阻止“不謹慎”的國民黨開展“二次革命”。不可否認“二次革命”斷送了開幕才幾個月的國會的前途,并且使國民黨慘遭重創(chuàng),這些“令人悲傷”的事實讓西本為中國的前途深深憂慮。

        (二)“馬上取得天下的袁今后的覺悟如何”

        盡管袁世凱因善于使用權術和利用國民性的弱點在“二次革命”中獲得勝利,但是具有長遠眼光的內藤湖南提出,“此秘訣對于挽救國家滅亡不起任何作用。得到父老歡心的君主、大總統(tǒng)絕不保證國家為外敵所滅”*內藤湖南:《支那論》(1914年),見楊棟梁著:《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一卷總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頁。。因此他不看好作為“機會主義政治家”的袁世凱。同樣意識到這一點的西本在二次革命尚未結束就開始考慮袁氏將作出怎樣的道路選擇。他指出二次革命結束后中國的三大問題:首先這次建功立業(yè)的各方的將軍及以下軍人如何,袁以什么酬勞他們、如何鎮(zhèn)壓他們?所謂制止軍人橫暴非易事,如何處置之?其次是支那的所謂智識社會存在,那些有識者在至今發(fā)生的革命、其他政變,完全作為圈外人徒然袖手旁觀,他們在這次時局平定的同時還會守著沉默嗎?第三,升允之徒已經在蒙古將清朝恢復之計劃激烈地宣告天下,后來情況頗為不明,但是也沒有接到他的運動完全失敗的報道。因此,“大勢上來看,外觀是袁的天下,但熟悉其中曲折的人看各方面事情就知道決不是外觀所示的那樣”*《支那今后的問題》,《上?!?913年8月11日第27號。。

        列舉以上的問題,其實是西本對袁世凱的告誡,在中國如今的情勢下一定不可“將天下私有”,成為像拿破侖三世和克倫威爾那樣的獨裁者。他的建議是袁后退一步,成為曾國藩那樣的人物,“在文物制度確立的同時,不自己后退的話,會成為形勢不穩(wěn)的原因”*《支那今后的問題》,《上?!?913年8月11日第27號。。在時局尚未完全平定的情況下,西本卻已經考慮得十分深遠了,大概是他對于袁世凱專制的擔憂隨著袁的勝利愈加凸顯出來。盡管之前已經說過無論什么人,有實力者便可取得天下,但是在袁要統(tǒng)一之際,西本又提出了“不應該忘記根本上不能不解決的先決問題的存在,即是誰能統(tǒng)一支那各地?相應地所說的統(tǒng)一不是一時的,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統(tǒng)一”*《再就支那今后的問題》,《上?!?913年8月18日第28號。,然而現(xiàn)在他對于袁的統(tǒng)一表示懷疑,袁統(tǒng)一支那使用的方法是以籠絡第一、武力輔助,這樣的統(tǒng)一恐怕難以持久。

        另外不可回避的是在國民黨失勢之后如何維持共和的問題?!爸乾F(xiàn)在的政府稱為共和國的政府,但是其實質至少不是共和的,袁的所作全然是專制,誰都看得出來,沒有遺憾地證明支那不能以共和政權統(tǒng)一?!?《再就支那今后的問題》,《上?!?913年8月18日第28號。袁所為專制的事實讓西本在這里作出了明確的結論——共和政權不適合中國,并且他在接下來的《國家存立和政論》中進一步作了更詳細的分析。“即使國家滅亡也要主張與自國現(xiàn)狀不適當?shù)恼?,如果放棄像國家存亡這樣的主干問題,只議論枝葉,國家是無法成立的?!?《國家的存立和政論》,《上?!?913年8月25日第29號。這是西本對于共和問題的核心主張,在他看來國家存亡是主要問題,實行什么政體是枝葉問題,過分強調不適合的共和毫無益處,甚至影響國家存立。他對于現(xiàn)在人們一定要在專制和共和中做選擇的說法表示不認可,認為“無論做什么,使支那作為一個國家存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提供一些犧牲是不行的”*《國家的存立和政論》,《上?!?913年8月25日第29號。。(至于具體是怎樣的犧牲,在這里沒有明說,但是可以推測是根據(jù)國家現(xiàn)狀放棄共和的某些主義和政見,主義不完整也沒有關系。)前清遺老梁濟也曾強調,“共和”與“專制”應該是平等競爭的關系,“因乎時世,各就其宜而用之”;不必“作仇敵之勢,互相嫉忌”*羅志田:《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和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44頁。。西本與梁濟看待共和的出發(fā)點必定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一點的觀察上卻相似。

        十月十日袁世凱、黎元洪分別就職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志》(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第118頁。。不久,西本稱自己道聽途說徐世昌要取代熊內閣。對于這一說法,西本認為“實際上從過去數(shù)月以前,具體而言,就是行專制政治之事”*《支那共和國和其實體》,《上?!?913年10月13日第36號。,這種狀況今后還有持續(xù)的傾向。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西本更加確定中國對共和政體到底不適應,并推測以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恐怕會證明袁世凱任大總統(tǒng)的第一個五年任期里,將更加不適應共和政體。何況“支那人所謂的共和與泰西人的republic是性質全然不同的東西,在支那的是支那式共和”。因此西本發(fā)出警告,“真正想以支那人建立支那國家的人是希望建立名副其實的政府的,一時性、暫時性的政府都是非常危險的”,同時希望“支那以其國之實,增加其國的實力,使人民有護國的精神,防御外辱,自國人能處理自國事物,要有敢于不乞求而在天下獲得國家之實的覺悟”*《支那共和國和其實體》,《上海》1913年10月13日第36號。。

        盡管西本竭力呼吁中國建立名實相符的政府,但是現(xiàn)實卻是朝著反方向行進,中國的現(xiàn)狀是專制倍增而遠離共和之實。“治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共和到底是不可能的事,一日一日顯示出來。軍人的勢力漸漸增大是事實,加之民間夢想共和的人逐漸失勢,幾乎是蒙受致命傷?!?《專制還是共和》,《上?!?913年11月10日第40號。這里所說的“致命傷”大概指的就是袁世凱在十一月四日接受各都督的意見,宣布國民黨的罪狀,解散國民黨北京本部及各地國民黨機關,并取消國民黨籍之國會議員*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志》(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第122頁。。在此命令下達之前,被征取意見的各省文武百官中不僅大部分贊成大總統(tǒng),而且進一步要求解散國民黨,要求解散國會的也不在少數(shù),這讓西本不禁感嘆“這是冰冷的事實,無情的事實”。事已至此,西本只能反復強調最后底線,即是袁世凱一定不能將天下私有,否則中國將來定有大問題,因為“支那人民再如何無氣力,也沒有理由對全然要私有天下的人保持長久的沉默,必有反抗者出現(xiàn)”*《專制還是共和》,《上?!?913年11月10日第40號。。

        相對地,西本指出,袁作為共和國的大總統(tǒng)在謀求國家統(tǒng)一之上應該走的兩條路,如果共和政體最合適支那的話就要堅持守住,如果共和政體不是人民心理傾向,立憲君主可以的話,袁應該把政權交還給宣統(tǒng)帝。相比兩條道路,西本顯然已經開始傾向于后者,但是在此時,他僅言止于說明德教的重要性,“治理支那人民維持德教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維持德教來治理支那人民,即是如泰西人失去對耶穌教的信念一樣難以治理”*《袁世凱應該當皇帝嗎》,《上?!?913年11月24日第42號。。這里的“德教”顯然與中國傳統(tǒng)儒教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會在下一節(jié)中詳細介紹。

        然而如何才能實現(xiàn)德教,問題又指向了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者袁世凱,西本提出“要以德教取得天下必須自己示范于天下,這是第一要件”*《會發(fā)生第三次革命動亂嗎》,《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眼看如今中國失去共和之實仍以共和之名示之的現(xiàn)狀,西本向袁氏發(fā)出了一連串比較露骨的反問,“如果共和,如今不能維持支那的國勢,不謀求其他救國之計嗎?改之有何不可?重要的是尊共和之名嗎?只有救國才是最重要的”,“發(fā)了上論,使清國的皇室為救國而自己退位,從而袁總統(tǒng)在共和政體上創(chuàng)設中華民國,為了國家存立不是什么都可以犧牲嗎?”*《政治會議和政局》,《上?!?914年1月12日第49號。所謂讓袁世凱作出一些犧牲,即是早先在“二次革命”即將結束之時所言,袁世凱應該自己后退一步,將政權交給“有天分的人”,自己成為“曾國藩”來作為輔助。

        至此,西本已對中國的共和深深失望,并且在中國今后道路選擇中發(fā)生了明顯轉向。他放棄了曾經寄予希望的國民黨,認為此時中國的命運走向要看“袁世凱的覺悟如何”。盡管此時沒有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恢復帝制,但是已經埋下了今后大唱清室復辟的種子。

        四、共和之外的選項

        在文章的開頭已經提到,原本西本省三最初的設想是國民黨在議會積極發(fā)揮作用、鞏固新的共和政府,然而“二次革命”后國民黨的失勢迅速使這一想法流產?,F(xiàn)今只能消極地等待袁如何作為,即使袁要“私有天下”也毫無辦法。如此,對民初政治大失所望的西本把目光投向了社會教化,其中包括他提出的解決辦法——“德教”。追溯本源來看,西本的社會教化論的基礎在于他對中國國民性的認識。這種認識包括政治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兩個方面,前者決定新思想的成敗,而后者決定傳統(tǒng)儒教保留與否以及中國政治文化的走向。

        (一)國民的“現(xiàn)實性”與新思想的完敗

        新舊這樣的區(qū)分,自戊戌變法之后,日益成為國人進行群體劃分的強勢話語*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82-83頁。。西本也將民國建立之初的主要思想分為新舊兩種思想。根據(jù)他的觀察,“如今共和、民主、統(tǒng)一諸黨歸向袁氏,把持國家統(tǒng)一主義;國民黨與袁氏相反,主張民權主義,結果是有著現(xiàn)實的思想的大多數(shù)和想要擺脫支那思想、作為理想的國民的少數(shù)之間顯著的鴻溝”,于是形成了“新舊思想的對戰(zhàn)”*《新舊思想的對戰(zhàn)》,《上海》1913年4月21日第11號。,或者說根本上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戰(zhàn)。理想派和現(xiàn)實派這兩種思想的矛盾在今后如何推進正是西本期待看到的。在國會開幕不久之時,西本已意識到擺脫現(xiàn)實的國民性、實現(xiàn)理想的國民性斷然很難,對于中國果真能達到與如美法諸國的共和比肩的地位頗有懷疑?!岸胃锩焙捅本┪溲b政變之后,新思想鼓吹者的一敗涂地使西本確信新思想無法在中國如此國民性的基礎上占據(jù)優(yōu)勢。

        在西本看來,中國國民性最大的特點就是重現(xiàn)實、輕理想,即“過分注重實際,閑置了‘為政實際之母’的理想,對于事物的判斷也是從利害判斷比較多”*《支那所謂新思想》,《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第2版。。追溯中國的歷史,他發(fā)現(xiàn)雖然中國與西方接觸有二百余年,但是并未受到歐洲文明的深遠影響,沒有學到西方的理想精神,只是偶爾沐猴而冠而已??葱梁ジ锩某晒?,一般社會基于自衛(wèi)的想法,被“不雷同的話于我有害”這樣的觀念左右才響應革命的,與共和思想沒有多大關聯(lián)。因此“有這樣思想的國民能吸收新思想的真髓實在不容易”*《支那所謂新思想》,《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第2版。。

        此外,與“現(xiàn)實性”相對應的,國民對于政治的冷漠也是國民性的一大弱點?!皼]有宗教就沒有精神的統(tǒng)一,既然精神無法統(tǒng)一的話,導致自然懦弱的國民性是當然的事。已經變弱的國民對于專制者的反抗力也變弱,意味著會變得對政治非常冷淡?!?《支那所謂新思想》,《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第2版。梁啟超也曾反省,“對于政治之冷淡,為我國民一大弱點,今后切宜矯正”*梁啟超:《歷史上中華國民事業(yè)之成敗及今后革進之機運》,見《飲冰室文集點?!返?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46頁。。漢學家內藤湖南則認為中國人沒有國家觀念和政治是非感,只考慮自身利益而不在乎誰來統(tǒng)治*內藤湖南:《支那論》,見楊棟梁:《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一卷總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頁。。不過,與西本認為是“精神不統(tǒng)一”導致“對政治冷淡”的觀點不同的是,內藤湖南指出正是君主獨裁政治的根本弊害,導致中國的“人民”“對國家的感覺頗為遲鈍”,“在政治德義上可以說是麻木的”*山田伸吾:《內藤湖南與辛亥革命——另一個近代》,李濟滄譯,見內藤湖南研究會編著:《內藤湖南的世界——亞洲再生的思想》,馬彪,等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52頁。。正是由于二者對產生如此國民性的根源有著不同的認識,兩人對中國今后的道路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斷——內藤認為中國決不能再恢復君主專制,而西本卻是以此認定中國無法實行共和,復辟反而是可行選項。不過內藤亦同意在“共和”這樣一種進步制度下,如果作為其支柱的“人民”無“政治德義之心”的話,那它就只會產生“翻譯(模仿)制度”所特有的弊害。這也是之所以西本擔心對于沒有精神統(tǒng)一的國民,新思想的注入反而產生惡果的原因。在他看來,中國辛亥革命后道德頹廢的現(xiàn)狀恰是這樣的結果。同時西本特別強調,考察中日的立腳點不同,中日的國民性不同,“在支那論述專制和在日本說非立憲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意義”,因此“自己輕視支那新思想的見解與重視日本的新思想的論者毫無沖突”*《支那所謂新思想》,《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

        除了中國國民性的缺陷,西本認為中國所謂“新思想”本身也存在問題?!叭ツ暌荒甑母锩鼱巵y以來,支那的思想界明顯被打亂。這是只偏好泰西文明的表面、根基淺薄之思想的結果。不顧東亞文明的真髓,泰西文明也不徹底,徒然破壞舊物,讓民不知所歸,識者呆滯,不知所為,綱紀紊亂,原來的文物制度混亂,典章廢棄,亦不見禮儀作法。”實際上,當時并不僅是大多數(shù)國民未能吸收共和思想,有識者亦是如此。楊國強曾指出,“為中國擬定了共和的這群先行者和先覺者,其本身的思想視野和知識結構大半都還沒有足夠的準備,以熟識共和和真知共和”,包括最具政治家素質的宋教仁亦承認“用來‘以時考覽,借明憲政梗概’的東西,主要是章士釗發(fā)表在報紙上的文章剪輯,就學理而言,顯然不能算是非常充足”*楊國強:《民國之初,面對共和的聲光與陌生》,《東方早報》2011年6月28日。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6/28/623172.shtml.。

        總之,在“新舊思想對戰(zhàn)的舞臺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的思想最終制勝,而新思想的鼓吹者一敗涂地”*《支那所謂新思想》,《上?!?913年12月15日第45號。。因此,西本無法認同這樣的“新思想”能繼續(xù)在中國占有優(yōu)勢,力勸仍對新思想抱有希望的中國有識者看清現(xiàn)實。正是基于中國現(xiàn)實的形勢,西本對于共和思想已然失望,共和之外的選項才是今后要考慮的。

        (二)中西文化沖突之下的選擇

        在西本看來,“二次革命”的結果充分暴露了中國國民道德的現(xiàn)狀,袁世凱的勝利就是中國在政治上、道德上腐敗的證明。顯然,袁世凱身上所體現(xiàn)的無一不是與西本所奉行的中國傳統(tǒng)義理觀念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相違背。“雖然各地已經平定,但是‘馬上取得天下’的實際,如我等曾經所說,用官職、金錢能籠絡的就籠絡,不能的就使用武力,真難說是‘馬上取得天下’。不用懷疑,這是支那人缺乏廉恥之心的惡果,支那不僅在政治上腐敗,道德上更加腐敗,更難見義理觀念。特別是身為將,三十六計卻選擇逃走,把金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到底不敢成為真正的士,更不用說做誠意的士,這樣的人很多。這次的事變使我等對支那人的性質根本上不像個男子漢、不像個武士這樣的感覺又加深了,感到非常遺憾。”*《再就支那今后的問題》,《上?!?913年8月18日第28號。

        西本對于袁世凱的惡感大概始于辛亥革命,袁氏作為宣統(tǒng)帝重臣,卻迫使清室退位,至“二次革命”后,西本的惡感就愈加明顯。清朝遺老辜鴻銘同樣對袁世凱懷著憎惡,而且程度較之更深,他尖銳地指出眾愚的化身袁世凱統(tǒng)治的新中國,所有的東西都只能是卑劣、低級、粗俗的*森紀子:《遺老辜鴻銘的文化保守邏輯》,見唐仕春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16頁。。西本雖然不像辜鴻銘這樣直白地批判袁世凱的品行低劣,但是作為一個正在觀察、研究中國的外國人,他將對袁氏一人品行的感受上升到整個中國一般社會,認為中國人都需要涵養(yǎng)廉恥心。當時仍在江西持續(xù)戰(zhàn)斗的李烈鈞被他稱作“最后能看到的男子漢”*《再就支那今后的問題》,《上海》1913年8月18日第28號。。并且他認為,“如今惡德至極的袁氏得勢也并非他一人之罪過,而是擁戴他的這個社會之罪過,或者說袁氏在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就是代表性的人物”*《會發(fā)生第三次革命動亂嗎》,《上海》1913年12月15日第45號。。因此,針對袁世凱及其代表的社會,西本提出了“德教”這一解決辦法。至于“德教”與中國傳統(tǒng)儒教的關系如何,可以從西本對九月份山東曲阜孔子祭典一事的敘述中獲知。

        以這場祭典為契機,西本發(fā)表《支那思想界的一轉化》一文來探討當時中國局勢與思想的關系。他認為重復的戰(zhàn)亂和萬物遭破壞的結果促使了“國粹保有論”的出現(xiàn)。并且他觀察到“第二次革命爭亂的結果是大多數(shù)人希望以東亞文明為基礎,再加之泰西所長”,“康有為等人正在主張的國粹保存說漸漸變成支那人中多接受的理論”*《支那思想界的一轉化》,《上?!?913年9月29日第34號。。雖然曲阜的祭孔大典不過是一個形式,但其反映出的中國思想界的轉化卻是“應該為中國感到高興的現(xiàn)象”,之前西本提到過的一直在旁觀的中國的“智識階層”在這次思想界的轉化中也終于不再沉默,他們的反省與再次出世令西本十分期待。

        與此同時,西本自己也試圖運用日本的經驗來觀照中國的困境,畢竟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人已經有了吸收外來文明的經驗,在面對這種本國傳統(tǒng)和外來新思想的沖突時也多了一份從容。對于“國粹保有論”,西本基本上表示贊同,他也認為保存中國的國粹(禮儀、教養(yǎng)),學習西方文明的精神(理想性、政治自覺),大概會使中國的政治“漸通事理”。不過西本強調,“徒然只是恢復舊物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也決不是上策”,他認為中國的思想在保存國粹的同時,應進一步以現(xiàn)代的思想為根底來研究,必須在了解這個基礎之上構筑。實際上,的確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在發(fā)掘儒教在如今這個時代新的作用,比如張東蓀發(fā)表在《庸言》第一卷第十五號的《余之孔教觀》一文中就認為“對于孔教挽回今日道德墮落,得積極之肯定對答”,“對于保守固有之文明,亦積極之肯定對答”*張東蓀:《余之孔教觀》,《庸言》1913年7月1日第1卷第15號,第9頁(文頁)。。而辜鴻銘以“忠”為孔子新約,以對皇帝的絕對忠義為神授,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同樣是發(fā)掘儒教新作用的體現(xiàn)*森紀子:《遺老辜鴻銘的文化保守邏輯》,見唐仕春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18頁。。不過辜鴻銘將儒教視為宗教,他認為“在中國,對皇帝的忠誠是一種宗教,也是儒家國教的基石”,離開了這個基石“人民將連一般水準的道德都難以維持”;因此他的忠誠不是對清朝的愚忠,而是“對中國政教的忠誠,對中國文明目標的忠誠”*森紀子:《遺老辜鴻銘的文化保守邏輯》,見唐仕春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16頁。。

        對此西本完全贊同,“說孔孟之教害支那的人是不懂孔教的人,孔教傳入日本,對于日本人的精神教育也是有價值的”;而且“孔孟之教亦不止是精神教育,也是支那數(shù)千年來禮儀作法的源泉,決然不能將其完全放棄”*《支那思想界的一轉化》,《上海》1913年9月29日第34號。。至此,西本所謂的“德教”的內容已經很明顯,并且他將“德教”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視為解救中國的唯一藥方。這似乎已經帶有后來復辟派“道高于法”的論調,認為傳統(tǒng)道德教化的作用遠超過西式法律的約束,可視之為“精神之憲法”*高波:《從制憲到革命:張東蓀對民二年政局的觀察》,見強世功主編:《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93頁。。之前已經提到過,西本提出“德教”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催促袁世凱讓出政權(或者說還政于宣統(tǒng)帝),這樣綜合來看,“德化”不僅僅是改善國民性的一個途徑,更是西本在面對中國的中西文化沖突時選擇了“中”的重要體現(xiàn)。盡管這個“中”已經不是原本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但它作為近代國家形成時期的產物,將為西本今后走向復辟打好思想基礎。

        五、余論

        周佳榮曾提出,外報在華設立,多不能與政治無涉,由該國政府資助者自不待言,即私人所辦者,亦必然以本國的利益為前提,以本國的對華政策為歸依*周佳榮:《近代日人在華報業(yè)活動》,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203頁。。周報《上海》亦不能免俗,西本省三在其社論中多次表明自己的最終目的就是中國能穩(wěn)固地立于東亞,與日本貿易交往更為密切。他也曾明確地指出提高日本在中國地位的方法,一是研究中國的各種事情,二是日本在中國的國際貿易上充分活躍,這兩件事才是日本國民的“天職”所在*《在支那的日本商人的覺悟》,《上?!?913年10月27日第38號。。而西本也的確是在以己所能踐行著他所認為的國民的“天職”,始終為日本國家利益考慮,這是西本式思考不可忽視的一個特點。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特點是,西本與中國文人尤其是舊派文人交往甚密,同時關注中國的輿論界,因此其觀點常與中國的知識分子有相似之處。關于這一點在本文的正文中已經多有體現(xiàn)。前面提到過,辛亥革命后,西本師從沈曾植;并且與鄭孝胥關系密切,共同創(chuàng)辦了春申社,后來又一起同謀復辟事業(yè)。從鄭孝胥的日記可以看到,從1912年初識起,西本與鄭的交往就十分頻繁,二人經常互相拜訪、商討,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1928年西本病逝*可參見《鄭孝胥日記》,勞祖德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在鄭孝胥的海藏樓詩中有一首《西本省三挽詩》,頗值得一看。

        親受《尚書》乙庵叟,共尊圣祖海藏樓。

        商量志事《春秋》在,欲仗先生訴九幽。*鄭孝胥:《海藏樓詩》,黃珅、楊曉波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0頁。“乙庵”是沈曾植的號,“圣祖”是康熙廟號。西本省三曾著《康熙大帝》一書?!肮沧鹗プ妗贝蟾攀枪沧鹎宄狻膫鹘y(tǒng)學術來看,《春秋》是孔子改制垂范之作。

        詩的含義不言自明,西本曾師從沈曾植先生學習《尚書》,他與鄭都有“共尊圣祖”的理想,曾一起“商量志事”,但無奈西本早逝,共同的政治理想(復辟事業(yè))又難以實現(xiàn),期望他將此愿“訴九幽”。西本從二十二歲來華之后,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國問題,為中國謀策。鄭的這首挽詩不僅表達了對西本逝世的悲痛,更是高度概括了西本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與思想。

        總的來說,在西本身上既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以日本國家利益為本位的立場,同時他與中國文人(尤其是舊派文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使得他自身存在雙重性。如果不了解他的這種雙重性,恐怕在理解他多變的觀念主義的觀點上會感到困惑。不過這種雙重性并不影響西本的中國研究的價值,事實上他的很多想法在當時相當有見地,比如“思想的分裂導致國家有形的分裂”的觀點*西本認為正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出現(xiàn)了裂痕才導致了南北分裂難以愈合。其實事實的確是如此,根據(jù)楊國強教授的《民國之初,面對共和的聲光與陌生》(《東方早報》,2011年6月28日)文中所言,維新變法引入的觀念打破了中國原本精神世界的整體性,接受新思想的一部分士大夫從中分離出來,當其成為中國社會最不安定的一方之后,中國社會的急劇動蕩和長期動蕩便開始了。。同時西本還具備長遠的歷史眼光,在民國二年年尾所寫的《年末所感》中有這樣的總結,“在支那最近三年的事使支那各個方面的事物產生了頗大的變化,雖然不過是外形上的變化,支那的事物大多沒有脫離舊態(tài),但是政事上的革新漸次開始。到目前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北京武裝政變等,不過是以此拉開支那將來更大的革命的序幕,今后產生的事件是關于支那將來頗為重大的事”*《年末所感》,《上?!?913年12月29日第47號,第1版。。在他看來,不論現(xiàn)在的變化或好或壞,一個劇變的時代在中國已經拉開序幕。

        進一步觀察,他認為事情的表面是顯著在外的變化,但是其里面卻是暗流涌動,泰西文明和東亞文明會在中國相互接觸至后來相爭、同化直到中國適應為止。必須承認西本洞察到的這一點十分準確,的確在這一時期中國初試西式民主,社會沖突和時局動蕩多是由于中西政治文化的碰撞引起的。進而言之,“從高處看物時,每一天發(fā)生的事不過是大海里的一朵泡沫,不如從根底達觀這兩種文明在支那的波動,以至如何使支那適應,相互同化才是重要的”*《年末所感》,《上?!?913年12月29日第47號,第1版。。東西文明如何沖突以及如何處理東西文明才對中國有益,這恰是“五四”前后東西文化論戰(zhàn)的主要內容:倡導新文化的陳獨秀認為只有西洋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杜亞泉認為中國文明有著無比的優(yōu)越性,無須效法西方文明;秉承“思想自由”原則的蔡元培則是主張兼容并包、匯通東西文化;此外還有主張東西調和論的章士釗與反對調和論的張東蓀*主要參考陳崧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3、23、113頁。。即是說西本在民國二年就隱約預見到了中國將來更為激烈的東西文化沖突,并且他已經作好了從容觀察的心理準備。這份從容大概來自作為先進國面對后進國所遇困境的“已知”的心情。在西本內心已為中國作出了西式“共和”之外的選項,而這個與中國傳統(tǒng)密不可分的文化選項已然成為其今后大唱復辟的前奏。

        (陳凌菡,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研究生)

        猜你喜歡
        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及上海以南
        散文詩(2021年24期)2021-12-05 09:11:54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質量(2019年8期)2019-11-16 08:47:12
        上海“進博”開創(chuàng)未來
        小主人報(2018年24期)2018-12-13 14:13:50
        中字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州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 放荡的少妇2欧美版|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美女午夜福利视频网址|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亚洲|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v|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熟女一区二区三区app下载|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三不| 精品人妻69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v|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红楼视频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欧美视频九九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乱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