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榮 華盧芳
致富路上和諧曲
□龐榮 華盧芳
聽說十四師四十七團第七作業(yè)區(qū)區(qū)長項傳江家庭和睦,妻子賢惠、孩子懂事,在四十七團遠近聞名,促使筆者走進了這位中年漢子,了解這個家庭。
項傳江,中等個,黑黑的皮膚,今年43歲,中共黨員。2003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十四師四十七團六連技術員、副連長,現(xiàn)任第七作業(yè)區(qū)區(qū)長。妻子巴哈古麗·佧斯麥是一名普通職工。女兒乖巧懂事。他們家是一個幸福和諧的三口小康之家。
項傳江出生在一個民漢結合的家庭,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他自幼失去父親,母親待業(yè)在家且體弱多病,家里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作為家里的長子,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他身上,成天為借錢籌錢還債而奔波,過著捉襟見肘、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在他對生活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他遇到了漂亮的維吾爾族姑娘巴哈古麗·佧斯麥,她在項傳江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嫁給了他。是她給了項傳江一個溫暖的家,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項傳江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覺得只有努力打拼,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對得起他深愛著的妻子。作為區(qū)長,他跑遍了作業(yè)區(qū)的每一塊土地。特別是針對作業(yè)區(qū)少數(shù)民族職工文化水平低、不懂農業(yè)科學技術和管理、紅棗收入很低的現(xiàn)象,項傳江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和他們家中,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根據(jù)棗樹管理不同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他們的紅棗單產從以前的300公斤提高到現(xiàn)在的600公斤以上,讓他們實現(xiàn)了增產增收,看著他們豐收時高興的樣子,看到貧困戶每年都在減少,他覺得功夫沒有白費。項傳江的努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心里真的感到很快樂!在干部考評中,他的職工滿意率都在98%以上,是他們心目中的好區(qū)長、好大哥。
巴哈古麗·佧斯麥是個知冷知熱、吃苦耐勞、聰慧能干的好妻子,她承包了27畝紅棗園,無論地里有多忙,她從不讓老公放下連隊的工作到地里干活。她善于學科學用科學,連隊農業(yè)階段性現(xiàn)場會她一場不落,摘心、抹芽她不耽誤;為確保紅棗品質,她堅持買最好的農家肥,加施油渣。在田間管理方面,她經常早出晚歸,除草施肥、疏花定果。她管理的棗園一直是團、連標準園、示范田,紅棗單產保持在700公斤以上。巴哈古麗·佧斯麥為支持項傳江的工作,支持團場企業(yè)的發(fā)展,積極主動完成團、連下達的紅棗上交任務。近幾年,他家紅棗年均收入都在23萬元以上。
巴哈古麗·佧斯麥是墨玉縣卡爾賽鎮(zhèn)人?;楹螅麄兎蚱薅私洺Hピ栏改讣?,作為從事農業(yè)生產工作的項傳江不自覺地會到房子周圍的地里轉轉。他鼓勵岳父買了近20畝荒棄土地種植紅棗,時常利用節(jié)假日到岳父地里手把手給他指導棗樹種植。這幾年岳父母家的近20畝棗樹年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周邊的鄉(xiāng)鄰看到岳父母家種植棗樹致了富,也紛紛在自家地里種植棗樹,項傳江夫妻二人就成了他們的業(yè)余技術員。這幾年鄉(xiāng)鄰種植紅棗年均增收4萬元左右,他和妻子也成了當?shù)匦∮忻麣?、深受鄉(xiāng)親們歡迎的人。
巴哈古麗·佧斯麥既是一個好妻子,也是一個孝順的兒媳。項傳江媽媽已是70歲高齡,且年老多病,沒有退休工資,常年和項傳江妹妹生活在一起。每到冬閑的時候,為方便照顧老人,孝敬老人,妻子主動把老人接來和他們住在一起;老人住院期間,項傳江沒時間照顧,妻子巴哈古麗·佧斯麥就把住院費打到他妹妹的銀行卡上;每年的“古爾邦節(jié)”,她都會給項傳江媽媽的銀行卡上存上足夠的錢,以解除老人的后顧之優(yōu)。
在項傳江夫婦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在學校也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住校的同學生病了,女兒就會把她們帶回家,讓媽媽給她們做可口的飯菜;天冷了,住校的同學沒帶衣服,女兒就拿自己的衣服給她們穿;新來的維吾爾族小朋友,漢語水平差,女兒就給她們當翻譯,教她們說漢語。女兒品學兼優(yōu),年年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項傳江和妻子巴哈古麗·佧斯麥同甘共苦十余載,從一無所有邁入小康,用行動詮釋了家和萬事興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道理,在致富路上譜寫出和諧曲?!?/p>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