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梁論小國怎樣才能敵大國
Ji Liang’s Review on How a Small State Becomes a Powerful One
春秋時期有個隨國,隨國在今湖北省隨州一帶,是與周王同姓的姬姓諸侯,與在今江陵一帶的楚國相近。楚國屬“蠻夷”之國,《詩經(jīng)·魯頌》說:“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荊”就是指楚國,是個最先不聽從周王領(lǐng)導(dǎo),自行其是的諸侯。春秋初期,楚國開始強(qiáng)大,不斷侵犯周圍的小國,小國如何自保已經(jīng)是生死攸關(guān)的問題了。
季梁是隨國的賢大夫,精通政治、軍事,是個知彼知己,料敵如神,很有才能的軍事家。他正直正義,堅持原則,不會阿諛奉承,一心為人民和國家著想,并不很受隨君喜歡。
楚伐隨。隨派使者問楚:“我隨國一向與鄰為善,不曾沾惹貴國,今以兵臨境,這是為什么?”楚君說:“我屬蠻夷之國,現(xiàn)在諸侯都背叛了周王室,相互侵伐殺戮。我有強(qiáng)大的軍隊,想看看周王是怎樣在中國行政的?請王室尊我為王,不然,就別怪我侵伐了?!背静恢v道理。使臣向隨君回報了楚要求隨國為其向周王請求“尊吾號”的要求。為了自保,隨君愿意替楚國向周王室提出這一請求。季梁說:“如果周王真的尊奉楚國,那楚國就會更名正言順的欺壓我們了。不過,我想,王室不會尊楚。不如回絕楚國的要求?!彪S君不聽,派人向周王室轉(zhuǎn)達(dá)了楚君的請求,王室不聽,隨人把結(jié)果告訴了楚國。楚君說:“王不加位,我自尊耳?!雹僖虼顺苑Q武王。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隨,駐軍于隨國的瑕地,派大夫薳章到隨國表示可以與隨講和,借此查看隨國的反應(yīng),以決定下一步的對策。隨國也將計就計派少師到楚營察看楚軍動靜以采取行動。
薳章走后,楚武王與將軍斗伯比、熊率且比等預(yù)判并討論對隨戰(zhàn)略。斗伯比說:“我楚軍在漢水以東的擴(kuò)張之所以受到嚴(yán)重阻礙,是我們自己的策略造成的。我們使三軍強(qiáng)大,裝備精良,以武力威脅漢水以東諸侯,各國畏懼我楚國就聯(lián)合起來共謀防備我國,所以難于離間各國的關(guān)系。漢東這些國家中隨為大,如果隨國驕奢自大,必然瞧不起小國,這就會與其他小國的關(guān)系疏遠(yuǎn)。隨國與其他小國不和,才會有利于楚國。楚國的少師自己不了解自己,傲慢自大。請君王把我軍臨時重新編制,把老弱兵卒集中在一起,以展示給隨少師看。少師本來就自以為強(qiáng)大,看到楚軍羸弱必然更自以為強(qiáng)而卑視我軍,這樣就就可以誘使隨軍追擊,我們就可以擊敗隨軍了。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的計策瞞不過他,這有何益?”斗伯比說:“季梁雖足智多謀,能識破我們的謀略,但他并不受隨君的寵信。少師自以為大,什么都不懂,但得隨君信任,即使這次不起作用,但能使少師自以為對我軍的觀察正確,今后隨君可能會聽從少師的,所以我軍示弱以作后圖?!背渫趼牰凡戎?,“毀軍以納少師”。②隨少師看到楚軍那些老兵殘將穿著破舊的甲胄和被修理的兵車,心中暗暗自以為是。
少師回到隨營,請求追擊楚軍,隨侯聽信少師之言,準(zhǔn)備下令追擊。季梁諫止隨君說:“現(xiàn)在的楚國正日益強(qiáng)大,少師看到羸弱的楚軍,是楚王故意示弱以引誘我軍,國君切不可上當(dāng)。臣聽說小國能對抗大國,只有在大國昏亂小國得道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八^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眹约案骷壒倮糇龊酶黜椨欣谌嗣竦墓ぷ鹘兄颐?。負(fù)責(zé)向祖先神主祝告的官員不虛報君功君美,不虛報祭品的多少和嘉美為信。供奉祖先的犧牲、果品、酒肴都是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沒有人民的勞動果實,拿什么供奉祖先神主?人民 ,神之主也。所以圣明的國君先讓人民安定幸福,然后再致力于虔誠的供奉祖先之神靈。現(xiàn)在人民受饑挨餓,生活困苦,人心散亂,不滿政府,君雖獨自豐盈富裕,這能有何福?以無道之小國去對抗強(qiáng)盛的大國,只能是自取滅亡,自招其辱!”
隨君聽季梁之諫,沒有追擊楚軍而是答應(yīng)和好,武王知隨軍有備,也只好退去,楚、隨兩國暫時修兵共處。隨君對內(nèi)整頓吏治,修明政治,訪貧問苦,開倉賑民;對外加強(qiáng)與諸姬姓小國的聯(lián)系和團(tuán)結(jié)。因此,楚國不敢繼續(xù)伐隨。隨國上下團(tuán)結(jié)和睦,而少師卻因為國君不聽其計而煩悶不樂,尤其恨那個敢向國君進(jìn)諫、反對自己計策的季梁。
故意毀軍示弱以誘敵,在春秋初年已經(jīng)常用。這被后來的孫武總結(jié)為:“能而示之不能”。不但楚武王能用此計,季梁亦能識破此謀,可見當(dāng)時已不新鮮。小國怎樣與大國相處,是個古今難題。大國稱霸不是易事,小國無道且欲稱霸,能有幾個不亡?季梁的話在當(dāng)今世界仍有現(xiàn)實意義,值得思量!
注釋
①《史記·楚世家》。
②《左傳·桓公六年》。
(吳名崗 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