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瑩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股東同質化傳統與股東異質化演進
趙瑩瑩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傳統的公司法理論認為,股東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即傳統的股東“同質化”。但隨著對股份公司理論的研究以及公司實踐的發(fā)展,這種傳統觀點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呈現出股東異質化演進的趨勢。
關鍵詞:傳統公司理論;股東同質化;股東異質化
隨著對公司的團體性、社會性的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對于法人本質的深入思考,傳統上法人利益是其成員利益的簡單相加、股東與公司利益統一的神話地位發(fā)生了動搖,當今學界學者越來越偏向于認為股東與公司利益存在相背離的可能性或者說存在這種實際情況。
以美國公司法發(fā)展實踐的案例為例,典型案例之一是杜邦公司通過其對通用公司的支配性股東地位成為通用汽車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從而以壟斷的方式侵害通用公司利益。1917年,杜邦公司通過大幅度增加向通用的股權投資,實現杜邦向通用大量供應人造皮革、聚醯亞胺、涂料和清漆的業(yè)務的目的。到了1921年,杜邦公司已將其自身利益完全壓制于通用公司之上。這種壟斷狀況直到1961年才以判決剝奪杜邦持股權的方式了結。杜邦案充分向我們展示了股東利益與公司利益在特定情形下的并非統一的實際情況。
傳統所堅持的法人擬制說對于法人本質的認識過于觀念化使其脫離生活實際。法人有機體說的代表人物封·吉爾克認為,法人作為一個對內和對外都實際表現出來的“聯合人”,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組織體。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組織體必定具有不同于其成員的屬于自己的獨立利益。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羅貝塔羅曼諾曾指出,“由于股東間在信息成本上的差異,在這種情境下關于公司股東利益統一的一般假定是不適當的”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教授伊恩·艾瑞斯也認為,當股市的效率并非屬于強式知情型時,股東則可能希望公司管理者以公司根本利益換取現實股價的上升。
一、股東同質化傳統
股東“同質化”的假定是傳統公司理論和制度展開的邏輯起點,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菲斯曼和哈佛法學院教授克拉克曼曾經表達了這種觀念的至高無上:“對于公司法應當主要致力于提升長期股東價值的觀點不再有任何嚴格意義上的競爭者?!钡ㄟ^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傳統的股東“同質化”理論并非完全適用于股東的真實世界。股東間的人性差異與公司的利益沖突作為一個由來已久的客觀現實。其理論根源在于對股東“同質化”假定的批判和建立足以支持股東“異質化”的理論基礎。
在現代大型公眾公司的投資實踐中股東類型的日益多元化使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由于股份公司中股東之間復雜的人性因素和利益沖突,傳統對于股東財富最大化認定的標準出現了模糊。有學者指出,“股東財富最大化咒語如果不被解讀成短期價值最大化,就不具有特定意義和政策內涵。”
二、股東異質化的客觀現實
“一股一票”原則作為基于傳統的股東“同質化”假定下的股份公司內部權力分配的一個核心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涵義:一個方面是股份的投票權能與其收益權能成比例,即股份不能僅有收益權能或者僅有投票權能,不允許股份的投票權能高于或者低于收益權能的相應比例。另一個方面是股份的投票權能與收益權能不能相互分離而單獨轉讓。然而,“一股一票”在美國卻并非作為這樣一種原則體現。著名的《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被擁有與其經濟利益不成比例的投票權的家族控制。如《紐約時報》的股份分為A股和B股,A股無投票權股,B股才有投票權。而B股由蘇茲貝格家族持有。1969年紐約時報公司在紐交所上市時其僅發(fā)行A股,直達20世紀80年代其才允許交易B股,但同時規(guī)定蘇茲貝格家族成員和公司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
三、股東異質化的演進
傳統公司法理論要求嚴格區(qū)分債券投資和股權投資。債務利息是可以由公司在稅前扣除,但對股權的紅利支付卻不能如此。從理論上說,區(qū)分普通股權和那種擁有固定利率及特定償還時間的債權比較容易。但在當今社會中大量復雜的現代金融工具使得確定一種明確可行的區(qū)分標準成為天方夜譚,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就是股權與債權或其他財產權的相互融合,即股份公司股東“異質化”現象。英國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可以發(fā)行一種“附投票權債券”,該債券在公司發(fā)行中被作為股份對待,可以在公開市場中交易。很顯然這種債券持有人的性質已經很難通過傳統的標準界定出到底是債權人還是股東了。
[參考文獻]
[1]United States v.E.I.du Pont de Nemours & Co.,366 U.S.316(1961).
[2][德福爾克·博伊庭著,邵建東譯.德國公司法中的代表理論[A].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37.
[3]Roberta Roman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keover Statutes,”Virginia Law Review,Vol.77,No.2,1987,p.113.
作者簡介:趙瑩瑩(1989-),女,回族,遼寧阜新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