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某訴李甲離婚案及離婚財產糾紛案說起"/>
潘 瑩
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廣東 廣州 519000
?
法律解釋在審判實踐中的適用和完善建議
——從歐某訴李甲離婚案及離婚財產糾紛案說起
潘瑩
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廣東廣州519000
摘要:我國婚姻法中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規(guī)定存在模糊和空白,需要運用解釋方法明確其含義。夫妻共同債務不僅僅只考慮是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發(fā)生,還應該考慮是否具有夫妻共同舉債和合意以及是否共享利益。在審判實踐中,法律解釋的作用就體現(xiàn)在個案發(fā)生時,對有關條件進行權衡和裁量,明晰案件適用法律解釋的必要性,通過目的解釋、體系解析等各種解釋手段對其進行判決,從而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法律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夫妻共同債務
一、引言
隨著2003年《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頒布,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產生的共同債務有了相關的規(guī)定,彌補了此前的空白,但對于如何界定共同債務以及對現(xiàn)實中隱匿、虛構夫妻共同債務的具體情況也沒有做出具體的界定。正因為相關法律存在模糊規(guī)定甚至法律漏洞,因此,需要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運用法律解釋做出相應的裁判。本文通過筆者法律實踐為例,探討法律解釋方法在審判中的作用。
二、問題的提出
(一)案情簡介
離婚案及牽涉出的另外三件離婚財產糾紛案于2014年在廣州某區(qū)人民法院開庭。由于夫妻感情不和,原告歐某訴被告李甲離婚。雙方于2014年3月曾在家中簽署一份離婚協(xié)議,李甲自簽署該協(xié)議后,便開始與其兄李乙串通企圖虛構夫妻共同債務,轉移夫妻共同財產。后被妻子歐某發(fā)現(xiàn),于是歐某向李甲和與其串通的李乙提起訴訟。
首先,李甲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股票在2014年5月一次性變賣,獲得價款100萬元,并于同日將100萬元轉移給了哥哥李乙。歐某因此提起了對李甲和李乙串通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訴訟,這兩件案件均在民一庭與離婚案一同進行審理。在以上三件案件進行過程中,哥哥李乙于民二庭向李甲、歐某二人提起夫妻共同債務的起訴,要求李甲、歐某歸還李乙250多萬元借款。并出示一張借條為證,后來又補充提供了銀行轉賬記錄。以上便是由一起離婚案所引起的四件訴訟案件。
(二)案件的爭議焦點
在該民二庭的轉移夫妻財產案的審理中,李甲對于所有債務均供認不諱,承認上述250多萬債務均為婚姻存續(xù)期間自己以個人名義對哥哥李乙的借款行為。但同為被告的歐某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該筆債務是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是其前夫與其兄合謀企圖故意制造夫妻共同債務讓她在離婚后進行償還。
案件的爭議焦點主要在于對共同債務的法律解釋和認識。如果按照李乙的說法,只要發(fā)生在婚姻存續(xù)期間的所有借貸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那么只要提供轉賬的銀行流水及借據,就應該可以證明這是夫妻雙方的舉債,從而夫妻雙方應當一同返還,如果雙方離婚,那么這筆債務也應該在離婚時進行平均的分割,在離婚后也要對其所負責的部分進行補充償還。因此,250多萬的債務應該由夫妻雙方承擔,即使雙方離婚,歐某也應該承擔屬于她那部分個人債務。但如果按照歐某的觀點,該筆債務的發(fā)生歐某完全不知情,且根本無法獲知所謂債務的確切用途,不應認為是夫妻共同債務。并且,歐某認為該筆債務的證明系虛構,首先拮據是虛構的,是李甲與李乙在共謀后簽訂的,銀行轉賬流水是李甲與李乙兩兄弟進行生意往來中的正常來往,并不是真正的借款行為。因此也不能算是夫妻共同債務。
關于以上爭議,可以總結出來的觀點為:上述250萬元的債務,是歐某和李甲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發(fā)生,以李甲個人名義向李乙進行的借貸。那么該筆借貸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要滿足什么條件才可以證明其構成或者不構成夫妻共同債務,這是雙方(雖李甲與歐某在民間借貸糾紛案中同屬被告,但可以認為李甲與李乙在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庭審中最主要進行爭議的地方。
(三)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爭議
關于該爭議焦點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所涉的250萬債務均發(fā)生在李甲與歐某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雖然在借據上署名的是李甲,且借款轉移的賬戶也是李甲的賬戶,可以認為是以李甲個人名義進行的借款行為。但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的規(guī)定,該債務應該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然而根據該司法解釋,如果歐某想要主張該債務只是李甲的個人債務,與歐某無關,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第一種方法,提供證據證明在發(fā)生債務關系時,借貸雙方曾經約定該筆債務是李甲的個人債務,與歐某無關,而且要證明李乙對此約定明確知悉并認可;第二種方法,雙方曾經簽署夫妻財產約定證明雙方的財產各歸其所有,債務也各自承擔。如無以上兩種證據提供,那么應當認為250萬借款是李甲與歐某的夫妻共同財產,應由雙方共同承擔。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該根據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的規(guī)定進行理解,即要對該夫妻共同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進行舉證證明。在婚姻法第四十一條中規(guī)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因此夫妻共同債務構成的前提一定為是以共同生活目的所使用。但在司法解釋中,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僅以債務發(fā)生時間為認定方式,對于婚姻法四十一條中提出的共同生活這個要素沒有進行相應和進一步明確。導致在現(xiàn)實中,不同的法院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識產生不一致。如果片面按照第一種觀點來對夫妻共同債務進行解釋,實踐中就容易出現(xiàn)虛構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并且這種情況一旦出現(xiàn),對不具有舉債合意的另一方來說就非常難以證明,容易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要解決以上問題,理解法律解釋在審判中的適用非常重要。
三、審判中法律解釋的具體運用
在本案中,爭議焦點實際上在于250多萬的債務是李甲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對于這個理解應該以婚姻法四十一條為標準,考慮這筆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可以采取以下兩個切入點進行考慮:第一,夫妻雙方是否有共同舉債的合意,如有則應認定為共同債務;第二,夫妻雙方是否分享了利益,即使雙方沒有共同舉債的合意,但如果夫妻雙方均享受了該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則應視為共同債務。綜合兩種考慮方式,認為第二種方式更可取,理由如下:
(一)理解司法解釋中的夫妻共同債務,應采用體系解釋和目的解釋方法
在我國,司法解釋是對現(xiàn)行有效立法的一種解釋。在對司法解釋進行理解的時候,必須追本溯源到原本的立法,采取一種有聯(lián)系性的成體系的解釋方法。在本案中,司法解釋二是對婚姻法四十一條的夫妻共同債務進行解釋的,因此,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第二十四條的理解應該在婚姻法的基礎上進行。在婚姻法中,對共同債務理解的前提是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所以司法解釋二中以夫妻一方名義進行的借貸也應該具備同樣的前提。因此,在本案中,應該要求證明該筆債務系由于夫妻共同生活所用。如果主張該筆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的一方,無法舉證證明此項開支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則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應判定該筆債務為個人債務。在滿足這個前提的情況下再對債務歸屬進行考慮。
(二)對于惡意串通,虛構夫妻共同債務,應進行法意解釋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對于以夫妻個人名義進行的舉債的推定,是為了防止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借口逃避債務,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對于實踐中未以個人名義進行舉債的一方,僅能在對債務人進行賠償后向對方進行追償。然而事實上,夫妻一方惡意以個人名義進行舉債在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以下幾個情況:第一種情況,惡意舉債的個人有意不進行還款,計劃將所欠債務留給另一方進行償還;第二種情況,容易滋生與他人串通虛構夫妻共同債務,以此謀取另一方經濟利益的情形。在以上兩種實踐中多發(fā)的情況中,惡意舉債個人的另一半都很難進行追償和保護自身的權利。一方面,惡意舉債并有意讓對方履行還款義務的個人,因為其存在預謀,有很大可能會提早對個人財產進行藏匿或使其個人處于難以尋找的狀況;而在第二種情況中,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在實踐中很難進行認定。如本案中,李甲與李乙由于是親兄弟,且有多年生意往來,想要惡意串通制造轉賬流水偽造大筆債務操作手法非常簡單。對于歐某而言,便很難在夫妻生活中時刻對其資金進行掌控和知悉。如果審判實踐中,僅僅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按照借款人的名義推定夫妻共同債務,而不從債務的使用目的為出發(fā)點進行考量,便使得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夫妻共同債務的行為具有很低的違法成本,也會對當事人造成不良的行為引導。
婚姻法設立的原意是為了維護家庭關系的和諧,維護當事人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在這樣的立意之下,立法者應該考慮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將以個人名義借款,實際上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債務的行為認定為個人舉債,不應想當然地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以有力地保護弱勢當事人的基本權利。
四、結論
在同一個案子中,不同的司法解釋會導致不同的判決結果。對于涉及婚姻家庭的案件而言,判決的結果會嚴重影響一個家庭甚至以影響社會民眾的情感和行為方向。要確保法律真正實現(xiàn)維護社會和家庭關系和諧,保護當事人權益的作用,其中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立法者和執(zhí)行者正確進行法律解釋。采取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體系化的出發(fā)點,對法律進行法意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并充分認識不同解釋方法的側重點和基本價值。
[參考文獻]
[1]魏勝強.法律解釋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陳斯喜.我國法律解釋的現(xiàn)狀和建議[J].行政與法制,2000(4).
[3]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5]蘇力.解釋的難題:對幾種法律文本解釋方法的追問[J].中國社會科學,1997(4).
[6]夏吟蘭.我國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guī)則之檢討[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1).
[7]王禮仁.判出一條路來——逾越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的障礙[EB/OL].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8609.
[8]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婚姻家庭案件審理指南(2012)[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9]吳慶寶.最高人民法院專家法官闡釋民商裁判疑難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潘瑩(1990-),女,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民商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