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輝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北京 100088
發(fā)明創(chuàng)造性審查中“三步法”的分析和探討
楊廣輝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北京100088
摘要:“三步法”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性審查的推薦做法,正確理解其內涵和實質,把握每一步之間的關聯(lián),掌握從問題到手段的思維邏輯,對于得到客觀準確的判斷結論至關重要。
關鍵詞:專利審查;創(chuàng)造性;三步法;從問題到手段
一、引言
發(fā)明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fā)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專利審查指南》[1]中指出:判斷發(fā)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就是要判斷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要求保護的發(fā)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是否是顯而易見的。
二、“三步法”概述
“三步法”的具體步驟為:(1)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2)確定發(fā)明的區(qū)別特征和發(fā)明實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3)判斷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
“三步法”是一種“從問題到手段”的邏輯思維方式,試圖客觀地重現做出發(fā)明的過程,三個步驟之間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了得到準確的判斷結果,要始終堅持從問題到手段的思路和導向。
三、“三步法”的分析和探討
實際審查工作中,一些審查員對“三步法”的理解和使用仍存在偏差,有時會違背其初衷,導致創(chuàng)造性評判意見不夠準確。基于多年的工作經驗,筆者在此對“三步法”進行分析,供大家探討。
(一)“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是找出現有技術中與發(fā)明最密切相關的一個技術方案,首先要考慮技術領域,其次是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及技術效果,最后是公開的技術特征多少。這一步是“三步法”基礎,實際工作中,有時會單純地考慮公開的技術特征多少而忽略技術領域和/或技術問題,這對創(chuàng)造性評判會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時會導致結論錯誤。
(二)“確定發(fā)明的區(qū)別特征和發(fā)明實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應當對最接近現有技術進行分析,準確地列出區(qū)別特征,可進行必要的歸納。
實際審查工作中,會出現對最接近現有技術中隱含公開的認定不準確、忽略主題名稱的限定作用等問題。應當客觀準確地來認定隱含公開的內容,必要時需查閱資料,做到有據可查;主題名稱對技術方案有重要限定作用,決定了發(fā)明的技術領域和適用范圍,不可忽略。
接下來,需要確定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存在兩個方面的理解偏差:未以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為基礎來考慮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把技術手段作為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于未真正理解“三步法”從問題到手段的思維邏輯,由于要通過“三步法”還原做出發(fā)明的過程,因此實際解決技術問題的確定必須要緊密地以最接近現有技術為基礎,脫離最接近現有技術來確定該技術問題將會使得“三步法”失去意義。例如,需要考慮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在整體上是否存在改進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對最接近現有技術的改進是否會違背其設計初衷等。應從該區(qū)別特征所達到的效果來確定該技術問題,不能把手段作為問題,犯“事后諸葛亮”的錯誤。
此外,還應當注意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發(fā)明所達到的效果是質變還是量變。例如,發(fā)明具有特征A,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并不包括相應的特征,那么,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特征A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即特征A的增加使得發(fā)明在某個效果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質變;發(fā)明具有特征A,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包括與特征A相應的特征A’,特征A’和特征A均能解決某一技術問題,但特征A在某方面的效果要比特征A’更好,即從特征A’到特征A是一種從有到更好的量變,那么,發(fā)明相對于最接近現有技術實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應當被認定為在某方面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判斷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是“三步法”的關鍵所在,這一步需要結合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和認識,由于審查員在知識和能力上難以完全達到本領域技術人員的水平,有些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判斷上的偏差。為此,在這一步的判斷過程中,要更加審慎,如果相同或者相近技術領域的現有技術中已經明確給出了可通過該區(qū)別特征來解決該技術問題的啟示,那么,可以認為發(fā)明是顯而易見的。
實際審查工作中,常見的情形是現有技術中僅給出了相應的技術手段但并未明確指出其能夠解決該技術問題,或者盡管指出了能夠解決該技術問題但技術手段卻不相同,或者僅給出了解決該技術問題的基本思路而并未明確具體手段等。此時,需要在對發(fā)明和現有技術進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判斷,由于不同技術領域的差異,上述情況下能否認為發(fā)明是顯而易見的并不能一概而論,但可以從技術手段、技術效果之間的相關性等來考量,通過合理的邏輯和說理來進判斷。需要提醒的是,對于現有技術中僅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而并未明確具體手段這種情況,不能僅因為基本思路相同就武斷地認為給出了技術啟示,還應當對發(fā)明的具體手段進行全面的分析,考慮這些手段如何組合以及如何相互作用、達到了什么樣的技術效果等。
四、結語
“三步法”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性審查中的推薦做法,其中,第一步是基礎,第二步是橋梁,第三步是關鍵,這三個步驟是邏輯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整體,充分理解其從問題到手段的本質和內涵,把每一步做實做好,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判斷結果,提高創(chuàng)造性審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9.
中圖分類號:D9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88-01
作者簡介:楊廣輝(1980-),男,碩士研究生,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發(fā)明審查部,四級專利審查員,從事發(fā)明專利實質審查工作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