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昕樂
西北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考試作弊犯罪的基本問題探討
杜昕樂
西北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陜西西安710122
摘要: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組織考試作弊罪、替考罪等四種考試作弊犯罪。為更好地預防和規(guī)制該類犯罪,應明晰考試作弊犯罪的相關概念及其適用,注重保持刑法的謙抑性。
關鍵詞:考試作弊犯罪;國家考試;替考罪
2016年1月中旬,北京法院對在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中替考的被告人均判處拘役一個月,并處罰金8000元或10000元。這次的判決是一場生動的法治課,澆醒了許多懵懵懂懂、以身試法的替考者。“考試作弊入刑”的首案只判了一個月的拘役,不少人認為“量刑過輕”,應該施以重刑才能彰顯法律的嚴肅性。但是,法學家貝卡利亞說過:刑法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如果每個在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中的替考者,都受到法律的懲罰,即便懲罰不重,依然具有巨大的震懾力。[1]
一、考試作弊入刑的背景
國家為了發(fā)現(xiàn)和遏制考試作弊現(xiàn)象,在考場設施建設、監(jiān)考人員培訓等方面投入巨資,然而考試作弊集團化、產(chǎn)業(yè)化、智能化的勢頭仍未能得到根本性遏制,考試作弊問題日益嚴重??荚囎鞅仔袨?,違反公平競爭原則,影響社會人才選拔機制的正常運行;加大組織考試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嚴重破壞考試制度的公正性,損害國家考試制度的公信力;踐踏社會誠信理念,加劇社會信任危機。針對學術作偽的時弊,嚴復曾借友人之話,慨然曰:“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于作偽,終于無恥。”考試作弊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經(jīng)濟和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該危害性隨著科技含量的提高、作弊手段的更新、參與人數(shù)的增加而日益突顯放大。
在《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之前,對于組織考試作弊及替考等行為,通常作為違規(guī)、違紀行為處理,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按照其他犯罪定罪處罰。例如,在組織考試作弊,為他人組織考試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以及非法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考試試題、答案,應當以非法生產(chǎn)、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或者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等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單純的組織“搶手”替考行為,僅破壞國家考試秩序,不侵犯其他法益,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不能定罪處罰。考試作弊行為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責任,這種處罰力度顯然無法遏制日益嚴重的組織作弊、替考等作弊行為的存在。據(jù)此,《刑法修正案(九)將其入罪,符合“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
二、考試作弊犯罪的分析
(一)適用范圍
考試作弊罪只適用于“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皣铱荚嚒笔侵赣蓢覚C關設立的、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定授權組織實施的,為達到特定的國家目的而進行的考試。[2]包括國家教育考試、國家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國家資格考試和國家水平考試。只有在國家考試中的作弊等行為,才符合《刑法修正案(九)》的規(guī)定。而在其他社會考試和自治考試中實施作弊的,不構成這里的考試作弊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將國家考試的范圍限定在“法律規(guī)定”內(nèi)。這里的“法律”是狹義的法律,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委員會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因此,沒有法律規(guī)定作為基礎的國家考試不屬于考試作弊罪的適用對象。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注冊建筑師考試等,都不能納入刑法規(guī)定的考試作弊犯罪的保護范圍??荚囎鞅追缸锓秶膰栏裣拗?,突出了刑法的打擊重點,也符合刑法的歉抑性。
(二)立法模式
考試作弊犯罪采用抽象危險犯的立法模式,即刑法對考試作弊罪的成立、既遂僅僅規(guī)定了特定的危害行為,不要求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處于具體、真實的危險之中,更不要求出現(xiàn)特定的危害結果。在實踐中,只需要證明行為人實施了組織作弊、替考等行為,不要求國家考試秩序處于危險或者遭到特定程度的侵害,就可以構成特定的考試作弊犯罪。在具體的組織作弊、替考等行為準備與實施過程中,如果在尚未施行被抓獲的,根據(jù)我國刑法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可以認定為屬于“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該立法模式,保證了對考試作弊犯罪的嚴肅處理,有利于維護考試制度的安全。
(三)處罰
考試作弊犯罪的前三款規(guī)定,屬于“組織作弊”以及相關牽連行為,刑法規(guī)定了相同的法定刑,“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毙谭ɡ碚撋希瑢樗藢嵤┓缸锾峁椭?,作為共同犯罪(幫助犯)處理。但是《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將幫助組織作弊行為規(guī)定為獨立的罪名——協(xié)助組織作弊罪,幫助行為的實行化,加大對幫助組織考試作弊行為的處罰力度。替考罪的社會危害性有限,適用較輕的刑罰,“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體現(xiàn)了刑法寬嚴相濟、罪刑相當?shù)幕驹瓌t。
三、結語
考試作弊犯罪作為《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罪名,其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并不完善,又缺乏實踐經(jīng)驗,不利于辦案人員的適用。因此需要相關司法解釋的盡快出臺,統(tǒng)一相關的概念,以保證法律的正確施行。另外,要對現(xiàn)有教育管理制度進行反思。首先,要改革“唯分論”的評價制度,加大素質(zhì)教育和綜合評價力度。其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誠信做人。最后,健全防控機制和應對機制。要尋求“治本良方”,從試卷的命題到啟封各個環(huán)節(jié)嚴格把關,減少刑法的適用。
[參考文獻]
[1]沈彬.“考試作弊入刑”中止“破窗效應”[N].深圳特區(qū)報,2016-1-18.
[2]王世洲.考試作弊罪的制定與教育法的修改完善[J].北京教育,2016(01).
中圖分類號:D924.3;G4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30-01
作者簡介:杜昕樂(1995-),女,河北邢臺人,西北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