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凡 于國一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關于《刑法修正案(九)》代替考試罪的解讀
薄一凡于國一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摘要:近年來,類似代替他人考試這樣的考試作弊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尤其在高考、司法考試等影響力較大的考試中??荚囎鞅仔袨閲乐仄茐牧藝业目荚囍贫龋茐牧斯礁偁幍纳鐣h(huán)境,使得廣大遵守考試秩序的考生極為不滿,社會影響惡劣,引發(fā)各界對于考試作弊行為應否入刑的思考。新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確定了組織考試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罪,代替考試罪三個罪名,填補了立法空白,本文將對其中的代替考試罪進行全面的分析解讀。
關鍵詞:《刑法修正案(九)》;考試作弊;代替考試罪
一、引言
盡管以往的刑法罪名對于考試作弊行為有一定的規(guī)制,但難以全面涵蓋考試作弊行為。在以往全國統(tǒng)一考試舞弊案件的處理中,由于刑法缺乏針對性的罪名,因此大都對組織作弊的手段行為或者牽連行為進行分割式分析:對于泄題或者使用泄題的,可以“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或“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論處;作弊器材提供者、使用者可分別以“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和“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論處;其中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可能涉及“徇私舞弊罪”等。
《刑法修正案(九)》根據(jù)考試作弊的不同情形,不同情節(jié)確定了組織考試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罪,代替考試罪三個罪名,填補了立法空白,對于凈化考試環(huán)境,提升個人誠信度,樹立良好社會風氣具有重大意義。
二、代替考試罪的犯罪構成
(一)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具體而言,本罪主體包括兩種人,一是應試者;二是替考者。雖然被組織起來進行作弊的替考者不能成為第284條之第1款組織考試舞弊罪的犯罪主體,但是能夠成為本罪的處罰對象。
(二)主觀方面
本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即通過作假舞弊手段,以取得達標或取得較好成績的故意。
(三)犯罪客體
本罪所侵犯的客體為復雜客體,包括國家的考試制度和他人公平參與考試的權利。
(四)客觀方面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代替他人或者安排他人代替自己參加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的行為?!按嫠恕保侵该懊斕鎽攨⒓涌荚嚨娜巳⒓涌荚?。“讓他人代替自己”,是指指使他人冒名頂替自己去參加應當參加的考試。此處所參加的考試,必須是第284條之第1款中所規(guī)定的法律規(guī)定的相關國家考試。那么,對于“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的范圍該如何把握?
根據(jù)修正案第25條的規(guī)定,組織他人參加、代替他人參加或讓他人代替參加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其中,對于“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范圍如何界定,關系到對行為人罪與非罪的準確定性。我認為“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應當是指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的,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批準的相關機構承辦的各種考試。其中,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而不應包括行政法規(guī)及部門規(guī)章。此外,國家考試,應指國家組織的考試,這區(qū)別于單純由全國性的行業(yè)協(xié)會、學會自行設置的水平評價類職業(yè)考試。如果將非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都納入到代替考試罪適用范圍中來,那么該罪的適用范圍為免太大,這樣會造成司法浪費,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三、代替考試罪的社會危害性
從代替考試行為侵害的法益判斷,代替考試行為嚴重侵犯了國家考試制度。國家考試制度作為選拔人才的最公正的機制,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至今尚沒有其他機制可以替代??荚囍贫茸鳛檫x拔人才的主要特色在于程序上的公平公正,而替考行為則是對程序公正的挑戰(zhàn),破壞了公平競爭的規(guī)則,破壞了人才選拔機制。此外,代替考試行為侵犯了未作弊考生的利益。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和平等參加考試的權利,考試作弊直接損害了其他考生通過考試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權益。倘若不對代替考試的行為加以打擊,反而使行為人獲得不法利益,將會助長不良風氣,進而引發(fā)社會的誠信危機。
從代替考試行為的主觀惡性上判斷,在認識上,行為人對其行為的非法性是明知的,對其危害亦應有一定的認識,在主觀意志上,行為人明知而故意為破壞國家考試制度、擾亂社會秩序以及破壞公平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的行為。相比組織考試作弊罪而言,我認為代替考試罪社會危害性較小,這一點可以從量刑上體現(xiàn)出來。畢竟如果無人組織考試作弊,代替考試行為自然會不發(fā)生。
四、代替考試罪的量刑
《刑法修正案(九)》之規(guī)定:
在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guī)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guī)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guī)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修正案(九)》對代替考試罪處以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該罪的量刑之所以較輕,我認為是主要考慮到現(xiàn)實中代替考試者不乏在校學生,并且主要以獲取物質利益為目的,根據(jù)刑法預防犯罪的目的,結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代替考試罪的這一量刑十分恰當。
[參考文獻]
[1]<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11月1日生效.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24-02
作者簡介:薄一凡(1994-),男,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于國一(1992-),男,漢族,河南許昌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