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彤光
(010050 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因素探究及其防范措施探討
潘彤光
(010050 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近年來國內外頻發(fā)校園安全事故,比如校園投毒案、殺人案,留學生槍擊案等等,很多正處于人生大好時光的學生就這樣被剝奪了生命,令人痛心。高校校園安全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從探究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因素出發(fā),探討高校校園安全防范措施。
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因素;防范措施
校園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高校校園,是直接為社會輸送優(yōu)質人才的場所。校園安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做好校園安全防范工作對學生、對學校、對家長和社會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在當前校園安全形勢嚴峻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盡快制定出一套能高效運行的防范機制,保障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
高校校園作為特殊的人才培養(yǎng)場所,校園安全風險因素也自有其特點。一所高校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社會,每一種安全風險因素都互相關聯,相互作用。我們可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方面進行風險因素分析,具體如下:
(一)高校校園安全微觀風險因素
高校大學生剛剛從繁重的學業(yè)中脫身,進入到相對自由的大學校園環(huán)境中,他們對新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很好的模仿能力,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高校大學生往往社會經驗不足,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缺乏理性的頭腦,沒有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輕信他人,對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非常受寵溺,進入大學后,一旦與同學、室友發(fā)生爭執(zhí),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就容易釀成重大校園安全事故。
(二)高校校園安全中觀風險因素
中觀風險因素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因素,一種是家庭因素。高校直接連接了教育和社會,校園安全問題的發(fā)生與校園安全監(jiān)管和文化風氣有不可避免的聯系。一般而言,高校學生心思都很單純,對社會的丑惡和黑暗面沒有足夠的認識,容易輕信他人,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會成為不法分子下手的對象。并且,目前我國的大學普遍為寄宿制,學生的財物基本上都放在寢室里,加上宿舍的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不法分子偽裝成學生、家長或教師進入宿舍樓行竊,給學生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一些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到位,沒有專門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室,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通,容易產生輕生或傷害他人的想法。
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對大學生性格和品質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深遠的作用,它塑造了大學生的人格、個性以及情感。大學生在為人處事上都會參照父母的言行。目前很多大學生都屬于獨生子女,父母對其非常驕縱,使一些大學生不具備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集體協作能力,只追求學歷,忽視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養(yǎng)成,還有道德素質的提升,在憤怒時往往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采取一些極端的方法。
(三)高校校園安全宏觀風險因素
由于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日益更新以及媒體大眾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社會形態(tài)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伴隨著社會的轉型,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在校園環(huán)境日益開放的背景下,一些反社會的不法分子很容易就可以潛進校園進行破壞活動,威脅校園師生人身安全。
高校的擴招使校園里的人數日益增長,高校不僅是教育場所,還是潛力巨大的市場。一些商販看中了高校的市場潛力,在校園周邊擺設小吃攤或流動攤位,這些餐飲店一般都沒有合法經營許可證和食品衛(wèi)生執(zhí)照,食品衛(wèi)生得不到保障,學生在這些餐飲店就餐,造成食品中毒事件也無從究責,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
根據上文中對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點安全風險防范措施,提高校園安全性。
第一、呼吁相關政府立法部門建立健全高校校園安全保護法。校園是一個特殊的場所,它具有社會性,但又獨立于社會之外,因此,一些應用于社會的法律并不適用于高校,目前高校嚴峻的校園安全局面急需專門的法律進行改善,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開始重視制定高校校園安全保護法,針對目前我國高校的發(fā)展情況以及各類已經發(fā)生的重大校園安全事故,制定嚴謹的、切實可行的校園安全保護法,有效地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同時依法處理破壞校園正常秩序、威脅師生生命的不法分子。
第二、建設高校校園安全防范預警機制。高校應加強與周邊社區(qū)、交通管理部門和治安管理部門的溝通交流,配合合作,在校園發(fā)生安全事故時,第一時間通知公安部門進行處理。同時,學校自身要加強安保隊伍的建設,招聘專業(yè)的安保人員或高素質的退伍軍人,定期進行培訓,使他們熟悉校園基本情況,更好地工作。向學生加強宣傳,遇到不明來路的外來人員及時報告給學校保衛(wèi)處,杜絕不法分子對學校進行破壞,建設全民安全防范預警機制。
第三、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高校處于校園安全風險防范的主體地位,應從自身做起,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工作,加強安全保衛(wèi)、安全管理工作,認真執(zhí)行后勤管理和體檢工作。除了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還應該在校園內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工作室,鼓勵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前去治療,并對其進行跟蹤輔導,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和強大的心理素質,使其能夠理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同時要做好保密工作,保護尋求心理治療的學生的隱私。
高校校園安全事故一旦發(fā)生,傷害的不僅是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身心,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也是一次撼動。做好高校安全風險防范措施的主要目的不僅在于保護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更在于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關系。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建設校園安全防范機制,針對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分析安全事故成因,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行,穩(wěn)定社會秩序。
[1]朱伯玉,范晶晶. 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及其防范[J]. 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05:4-8.
[2]陸偉,王艷嬌,李金花. 高校學生安全防范預警機制構建與實施[J]. 保定學院學報,2013,06:105-108.
[3]鄭長虹. 高校校園安全事故風險控制研究[J]. 法制博覽,2015,28:273-275.
[4]吳彩虹. 大學生校園人身安全風險及其防范[J]. 法制與社會,2010,03:164-16.
潘彤光(1972.9~),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保衛(wèi)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國家一級心里咨詢師,二級就業(yè)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