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降服家中“犟”寶寶
家有“犟”寶寶是件讓人很頭疼的事。你說朝東,他偏要朝西,你說向北,他偏要向南;只要他認準的事兒,你就是九頭牛也休想將他拉回來!其實,寶寶的“犟”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改變家長頭腦中的“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案例:3歲半的鵬鵬是個“小能干”,什么事兒都要自己動手,并且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別人教他也不聽,更不用說幫他了。為這事兒,鵬鵬沒少吃虧。比如,蕩秋千時,他總不肯抓住兩邊的秋千繩,結(jié)果從秋千架上重重地摔下來。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鵬鵬的身上可不是一次兩次了!鵬鵬的媽媽認為:“寶寶總是這樣自以為是,將來會吃大苦頭的!”
分析:鵬鵬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一種正?,F(xiàn)象。寶寶在2歲左右已經(jīng)產(chǎn)生一定的自我意識,這會讓他產(chǎn)生強烈的獨立行動的愿望,于是表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他什么事都想自己嘗試,什么事都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此時,如果家長以一定的方式對他加以阻止,他便會抗拒,這便成為所謂的“倔強”。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寶寶2歲半至4歲期間,即所謂的第一反抗期。如果一味強迫寶寶按照家長的意志行事,以犟對犟,要么造成寶寶過于怯懦,要么造成寶寶過于叛逆,都不利于寶寶將來進入社會。放任寶寶,不加約束,則會讓他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蔑視規(guī)則,容易形成安全隱患。
家長應順其自然,以一種寬容和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寶寶的倔強行為。放手讓寶寶去嘗試去體驗去思考,不過分干涉和束縛他。如果擔心寶寶的行為會造成危險或破壞,不妨在安全保障措施上下一點功夫,比如,在秋千架下置放棉墊,將常用的易碎玻璃器皿換成安全的塑料制品等。但是寶寶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guī)則和安全許可的范圍內(nèi)進行。如果他的行為超出了行為規(guī)則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則應當嚴格加以制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嚴重后果。
案例:“媽媽,糖呢?”一見面,4歲的婭婭就對來幼兒園接她的媽媽說。媽媽這才想起,早上出門時隨口答應她的,沒想到一天過去了她還記著呢。得知媽媽沒有買,婭婭便一路哭鬧起來,任憑媽媽怎么哄也沒用,讓周圍的家長們看著直搖頭,媽媽被搞得狼狽不堪。直到媽媽買了她想要的糖,她才終于止住哭聲。
分析:婭婭的犟脾氣和不聽話是因為爸爸媽媽的教育不當造成的,因為他們經(jīng)常對孩子食言。相對于大人而言,孩子完全是一個弱勢群體,無論從物質(zhì)、行為方面,還是從思想方面來說,都得要受制于家長。如果家長能夠尊重孩子,孩子便會有一個相對寬松和民主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如果家長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識、漠視孩子的權利,為了爭取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利,一些寶寶就會通過頂撞、哭鬧等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平等對待孩子這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事情,這需要家長時時更新觀念,學會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不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真正將孩子放在與你平等的位置來看待和對待,從而將本該屬于孩子的權利真正還給孩子。
案例:豆豆今年6歲,在他的字典里,似乎從沒有“犯錯誤”3個字。比如前些天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任爸媽怎么講道理,他也不肯承認錯誤。類似的情景經(jīng)常發(fā)生:媽媽的罵聲越來越大,而豆豆卻一直咬著牙,不吱聲,臉上一點低頭認錯的表情都沒有,急得媽媽有時忍不住打他一下子,豆豆一聲不哭,還用敵意的眼神看著媽媽,整個兒一個嘴硬的犟孩子。
分析:做父母的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也屬于控制欲望很強的人。家長自身就是犟脾氣,常因為一些小事大發(fā)雷霆,孩子潛移默化間學會了動輒就發(fā)脾氣。通常來說,“犟”孩子都有“犟”父母,這里,先天的因素占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不能認為全是孩子的錯,想要孩子文明禮貌,家長先要以身作則。家長們嚴于律己,堅持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兒童的超強模仿行為帶來的驚喜。
很多家長慣于用批評、懲罰、說教來使孩子接受錯誤,其實這會使孩子感到厭煩,把父母的指令都當成耳邊風。孩子不同的執(zhí)拗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懂得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對癥下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沖突,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育目的。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慢慢和他溝通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是用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的,可是孩子不聽?!叭绻龅竭@種情況,家長就得想想,是不是我們說的長篇大論,孩子根本就沒聽懂?因為親子間溝通的技巧是需要慢慢練習的。而有效的親子溝通,就是用孩子聽得懂和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用太深奧的詞匯或者大道理。
◎多夸獎、贊揚,私下談問題
人前孩子也愛面子,尤其是對特別倔強的孩子。如果家長在眾人的面前數(shù)落他,只會讓他不肯認錯,有時,即使孩子心里知道自己不對,但礙于“面子”也不會承認。所以,在孩子犯“犟”時,最好先把孩子帶到一旁,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的感受,聽聽孩子的想法,多夸夸他。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夸獎和贊美往往要比責罵更有效。多夸獎孩子,他一定會表現(xiàn)得更好。
◎和孩子討論一個親子共贏的解決方法
對于那些向父母示威的孩子,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方法,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父母要適時地做出一些讓步,慢慢培養(yǎng)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
◎多注意了解孩子的需求
對于意志力堅強的孩子,父母對他提出的每個要求都要仔細分析一下,這樣就能避免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與父母發(fā)生沖突。因此,父母要多花時間與孩子呆在一起,保持理解的態(tài)度,經(jīng)常做一些表示對他重視的動作,例如點點頭,拍拍肩膀,摸摸他們的頭,俯下身問他剛才說了什么等。
編輯/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