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嘉
難忘病例
談醫(yī)學生涯中部分難忘病例(五十九)
陳在嘉
病例101風濕性瓣膜病,腸系膜上動脈粥樣硬化并發(fā)血栓、胃左動脈血栓致胃腸出血壞死感染性休克
患者為貧困農婦,48歲,心悸16年,不能田間勞動6年,間斷尿少,下肢水腫不能平臥,時有發(fā)熱,略白色粘痰,入院前晚開始咯血,量不多。于1969-03-27第1次急診入本院。
入院查體:體溫37.5℃,血壓98/60 mmHg(1 mmHg=0.133 kPa),呈重病容,半臥位,神志清,頭部無特殊發(fā)現(xiàn),頸靜脈怒張,心向左擴大,心律絕對不齊,心率100次/min,心尖第一心音亢進,有Ⅲ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和Ⅲ級隆隆樣舒張期雜音,P2>A2,P2亢進。兩肺底有少量濕性啰音,肝在肋下3 cm,劍突下4 cm,脾未及,下肢不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7.6×109/L,中性粒細胞 73%。心電圖:心房顫動。X線胸片:心臟擴大,主動脈曲屈延長,肺動脈段突出,右肺中葉大片實質性炎變。診斷為(1)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并關閉不全,心力衰竭,心房顫動;(2)肺炎。應用洋地黃毒甙和抗菌素治療,心率減慢至70次/min,右肺中葉炎癥較前吸收。住院期間患者有時腹部不適,腸鳴音增多或腹瀉,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因經濟困難要求出院,帶藥洋地黃毒甙、土霉素、黃連素。
出院后患者情況漸好轉,夏季能做一般家務,冬季時病情加重,第2次入院前3天因發(fā)冷、發(fā)熱,體溫達39.3℃,在家注射青、鏈霉素效果不明顯。本次發(fā)病伴有中上腹疼痛,壓迫感,或大便次數(shù)增多。1970-12-13第2次入院。查體:血壓160/100 mmHg,體溫38℃,咽充血扁桃腺不大,心界擴大,心律不齊,心率112次/min,雜音同前,兩肺滿布干性啰音,兩肺底有少量濕性啰音。腹平坦,中上腹部有壓痛,肝在肋下約3 cm,腸鳴音正常,無移動性濁音,下肢無水腫。X線胸片示:肺淤血,未見炎變,肋膈角鈍,不除外少量積液。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25 g/L,血白細胞5.35×109/L,中性粒細胞 76%。尿常規(guī):蛋白(-),白細胞 50以上/hp。考慮可能呼吸道感染,不排除泌尿道感染,因感染加重心力衰竭。應用洋地黃毒甙、利尿劑、慶大霉素后合用四環(huán)素。兩周后體溫正常,心率70~80次/min,血壓96~110/64~80 mmHg,尿白細胞消失,心力衰竭和感染明顯好轉。但腹部疼痛更明顯,多在中上腹部,但位置不固定,有時在下腹部,疼痛伴有壓迫感,陣發(fā)性加重,表現(xiàn)極度痛苦,誘因不明確,有時有壓痛,有時按壓疼痛能減輕,有時腸鳴音增多,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常規(guī)檢查為黃色軟便,鏡檢無異常發(fā)現(xiàn),無蟲卵,潛血(-)。對解痙劑效果不明顯。1970-12-19患者癥狀明顯加重,反復有下腹疼痛,腹脹有腸型,腸鳴音活躍,血壓下降聽不清,出虛汗,應用升壓藥,血白細胞從10.50×109/L至29.70×109/L,中性粒細胞 70%,體溫37.4℃至38.3℃,再用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數(shù)日后體溫正常。1971-01-13患者自覺癥狀較輕,行胃腸鋇餐檢查,透視食管、賁門、胃及十二指腸無明確異常,結腸充氣明顯,因患者堅持不住,故僅觀察至十二指腸,且未能攝片?;颊呷找婕又?,仍以中上腹疼痛壓迫征居多,進食差,血電解質嚴重紊亂,鉀、鈉、氯均低,靜脈輸液補充電解質。1971-01-20一次排出半便盆大便,常規(guī)檢查為黃色軟便,鏡檢無異常發(fā)現(xiàn),潛血(-)。次日午間腹脹如鼓,腸鳴音減弱,血壓90/60 mmHg,血白細胞升高至47.60×109/L。靜脈滴注四環(huán)素。請院外普外專家會診認為,患者一直有不定部位腹痛,大便次數(shù)不正常,前一天又排出大量大便,不能排除結腸型胃腸道神經官能癥,但不能解釋血白細胞明顯增高(未提治療建議)。2 h再復查血白細胞進一步升高至74.00×109/L,中性粒細胞87%。6∶00PM血壓測不到,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仍測不出,呼吸音淺。7∶45PM患者心跳驟停,心內注射腎上腺素,心室自搏心律恢復到心房顫動,氣管插管,從插管中吸出西紅柿狀胃內容物,加壓吸氧。1971-01-21 9∶23PM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搶救無效死亡。
病理檢查(家屬僅同意檢查腹部):腹部輕度膨脹,切開腹腔見大網(wǎng)膜無纖維素性滲出物或粘連,胃腸道有明顯脹氣且阻性充血,腸系膜淋巴結無明顯腫大。胃無穿孔周圍亦無粘連,胃和升結腸及部分橫結腸表面發(fā)黑。
腹主動脈有Ⅲ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血管分支開口周圍斑塊凸出尤為明顯。腹動脈開口及分支均有凸起斑塊,使管腔有不同程度狹窄,但未完全堵塞。腸系膜上動脈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有陳舊性血栓堵塞,幾乎看不到管腔,在其遠端管腔內有一新鮮血栓堵塞。胃左動脈呈條索狀斷面,有血栓堵塞。腸系膜下動脈管腔輕度變小但未形成明顯狹窄。兩腎動脈基本正常。
鏡檢所見:胃自賁門以下到十二指腸上部有廣泛出血壞死,部分胃黏膜有糜爛,但未見潰瘍。胃及升結腸壁各層均有廣泛的出血壞死,在黏膜下層和黏膜層尤為顯著,血管有高度擴張淤血,在臨近組織內亦充滿紅細胞。結腸黏膜內有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散布比較廣泛,在肌層中亦有中性多形核白細胞浸潤。
肝組織內有阻性充血,部分肝小葉內有脂肪性變,部分肝小葉中心靜脈周圍有小出血灶,腎間質亦有廣泛淤血。
本例患者腹部疼痛等檢查原因極為困難,入院時考慮因心力衰竭胃腸道充血所致,但當心力衰竭好轉后,腹部癥狀更進一步加重。從檢查結果結合臨床表現(xiàn)來看,患者有明確心房顫動病史已一年多,腹痛病史較長,非突然發(fā)作,不像心房顫動引起腸系膜動脈栓塞所致。患者處于上世紀60~70年代,冠心病發(fā)病率較少?;颊叱8行奶?,但無心絞痛主訴,因尸檢未查胸部,胸主動脈及冠狀動脈有無粥樣硬化不得而知,生前雖未查血脂、血糖,但皮膚及跟腱處無黃色瘤,可以排除家族性純合子高膽固醇血癥。但在第2次入院時,發(fā)現(xiàn)血壓160/100 mmHg,大多時血壓均偏低。中年女性第1次住院尚未絕經,家庭貧困,生活水平可想而知?;颊卟痪哂袆用}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但腹主動脈粥樣硬化達Ⅲ級,特別是在腸系膜上動脈,腹動脈等少見動脈粥樣硬化部位發(fā)生。該病變引起狹窄堵塞,引起胃腸缺血,不同于一般胃腸病癥狀。1970-12-19胃腸癥狀加重,重點是在原腸系膜上動脈近端粥樣硬化處血栓堵塞、左胃動脈新鮮血栓堵塞所致,最后胃和升結腸及部分橫結腸廣泛壞死出血,正是胃左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供血部位,這些部位都有新鮮血栓堵塞管腔所致。腸系膜動脈新鮮血栓發(fā)生在粥樣硬化病變和陳舊性血栓管腔狹窄遠段。故更能說明非心房顫動的血栓栓子?;颊吲R終前血白細胞上升到74.00×109/L,因結腸壞死,結腸內細菌使結腸壁廣泛嚴重感染,體溫雖未上升,但已致嚴重感染性休克死亡。
從本例患者得到的啟示是當今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比那個年代顯著增長,遇到不同于一般胃腸病癥狀的,特別是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考慮胃腸道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問題。應盡早檢查,以求及時準確治療。
2016-05-19)
(編輯:梅平)
100037 北京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醫(yī)院 冠心病診療中心
陳在嘉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從事冠心病臨床研究 Email:chenzaijia102@126.com
R54
C
1000-3614(2016)09-0916-0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6.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