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納斯特拉早期的鋼琴作品呈現出阿根廷的民族特色,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主要來源于民間舞蹈的元素,本文通過對三種阿根廷舞蹈的探究,結合他早期的鋼琴作品進行分析,引導鋼琴學科與其它科學知識間的融合與滲透,以一種新的科學的思想和更全面的深度去研究鋼琴作品。
希納斯特拉;民間舞蹈元素;早期鋼琴作品
在藝術歷史的長河里中,音樂與文學、舞蹈、雕塑、繪畫、宗教、戲劇和哲學等之間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他們之間都有著內在聯系,具有彼此相通的藝術同構關系。音樂和舞蹈就是一對代表性的藝術組合,它們相互影響,互滲互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中有“舞蹈是一切藝術的基礎” “舞蹈是藝術的祖先”的觀念,這就說明舞蹈對某些音樂的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在舞蹈與音樂相互交融而成的藝術領域中,民間舞蹈元素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
極為深遠。這一方面是因為藝術家不可避免受到所屬民族藝術元素長久的熏染,民族性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流動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內心深處;另一方面也是很多藝術家為了傳播本民族藝術傳統(tǒng)而在其作品創(chuàng)作中有意識改編、添加及融合了本民族藝術元素,進而誕生出極富個性又為各界所欣賞的藝術作品。民間舞蹈體裁的作品即是此種類型的作品,它是指各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作曲家在該國、該民族的文化和藝術的影響下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音樂。阿根廷作曲家希納斯特拉就在該領域做出了極具特色的探索,他在阿根廷民間歌舞的啟發(fā)下創(chuàng)作了舞蹈體裁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來源于舞蹈,取材于舞蹈的節(jié)奏和旋律,并加以直接利用、改編和創(chuàng)作。所以了解阿根廷民間舞曲對理解和把握希納斯特拉的鋼琴作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希納斯特拉及其早期鋼琴創(chuàng)作
阿爾貝托·希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是阿根廷杰出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作品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創(chuàng)作領域十分寬廣,被譽為“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之一”。
希納斯特拉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父母是西班牙的后裔。7歲開始學習鋼琴,12歲進入威廉姆斯音樂學院接受專業(yè)音樂學習,畢業(yè)時曾獲作曲金獎。1938年進入阿根廷的最高音樂學府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音樂學院學習,他向阿托斯·帕爾馬(Athos Palma)學習和聲,師從何塞·希爾(José Gil)學習對位法,跟隨何塞·安德烈(José André)學習作曲。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它的第一部芭蕾舞劇《帕南比》(Panambi),給他帶來了全國性的榮譽,從此奠定了他在阿根廷的作曲地位。
希納斯特拉曾是阿根廷、智利和巴西藝術學院的教授,曾獲美國耶魯大學名譽教授,他也是世界音樂協(xié)會的委員。他是La Plata 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1963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Institut Di Tella 大學內創(chuàng)辦了拉丁美洲音樂進修學院,并擔任院長職務。[1]1958年任阿根廷天主教大學音樂藝術和音樂學系主任。同年4月9日在華盛頓的第一屆美洲音樂節(jié)上,演出了他的《第二弦樂四重奏》,獲得了國際聲譽。
希納斯特拉的創(chuàng)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客觀民族主義時期(Objective Nationalism,1934~1937)、主觀民族主義時期(Subjective Nationalism,1948~1957)和新表現主義時期(Neo-Expressionism,1958~1983)。第一時期大量采用民間的音樂素材,直接呈現阿根廷民族音樂的特色。第二時期在保留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在素材、節(jié)奏、旋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用抽象性的手法來展現阿根廷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個時期則追求新的創(chuàng)作技巧,如十二音、復調、序列音樂等,作品中出現不確定性和復雜節(jié)拍的音響效果。
希納斯特拉的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期是在他的早期創(chuàng)作時期,大部分鋼琴作品都在這一時期完成,這一時期共有6首鋼琴作品,按時間順序分別是:1937年《阿根廷舞曲》(Danzas Argentinas Op.2)、1940年《三首鋼琴小品》(Tres Piezas Para Piano Op.6)、1940年《馬蘭波舞曲》(Malambo Op.7)、1944年《十二首美洲前奏曲》(12 American Preludes Op.12)、1946年《克里奧人的舞蹈組曲》(Suite de Danzas Criollas Op.15)、1947年《阿根廷兒歌主題回旋曲》(Rondo on Argentine Childrens Folk Tunes Op.19)。[2]
張海玲阿根廷民間舞蹈元素在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中的體現
二、阿根廷民間舞蹈元素在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中的顯現
阿根廷是位于南半球的國家,與玻利維亞、智利、烏拉圭和和巴拉圭相鄰。之所以在這里要提到她的地理位置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了解阿根廷民間藝術的特質。阿根廷包含許多不同原住和不同種族的文化,除此之外還有歐洲移民的文化。當移民風潮從歐洲經由秘魯首都利馬進入阿根廷時,西班牙人也帶來了他們的鄉(xiāng)村舞蹈,他們的舞蹈是充滿愉悅、浪漫的舞蹈,阿根廷的音樂受西班牙音樂和舞蹈很深的影響,其阿根廷舞蹈中有許多和西班牙舞蹈相似的地方,例如有許多的手勢,彈指打節(jié)奏,鞋子的踢踏等。
希納斯特拉早期的鋼琴作品的特點多以阿根廷民間歌舞音樂為素材,立足于本土的創(chuàng)作理念,獨特的節(jié)奏、民間歌舞式的旋律,都與阿根廷民間舞蹈如此密切有關,可見希納斯特拉對阿根廷民間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要彈好希納斯特拉早期的鋼琴作品,了解阿根廷民間舞蹈的歷史、性格特點和社會作用對于正確詮釋作品的風格和內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加托(Gato)
加托又稱貓舞(cat dance),該舞是阿根廷最重要的鄉(xiāng)村舞,貓舞最初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古老的西班牙舞中的“波雷若”(Bolero)和“塞桂第拉”(Seguidilla),與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Flamenco)十分類似。該舞由兩隊男女圍著圓圈舞蹈,男女舞者以快速地踏足為基礎舞步,女舞者常掀起裙子左右擺動,以展示腿部的靈活動作,男舞者兩腳前后踢踏,對女舞者加以點綴。[3]333-334
貓舞的舞曲節(jié)奏感強,奔放且活潑。該舞曲最大的特點是3/4拍與6/8拍兩種拍子的結合應用以及快速的節(jié)奏感。它通常是6/8拍,但也經常使用3/4拍里的四分音符去營造出切分節(jié)奏的效果,通常情況下的正常速度是在每分鐘108~120拍之間。但有時希納斯特拉為營造十足的律動感和奔放的感覺,在《阿根廷舞曲》中的第三首中《狂野高楚牧人之舞》中出現貓舞的部分就給出了
每分鐘152拍的速度。在《克里奧人舞蹈組曲》的第五首中,速度也要達到每分鐘160拍,在這種重拍頻繁交替具有活躍的情緒下,也使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貓舞的熱烈場面與氣氛,仿佛看到了阿根廷人民手舞足蹈、熱情奔放的形象。
譜例1 《克里奧人舞蹈組曲Ⅴ·諧謔曲》
2. 馬蘭波舞(Malambo)
馬蘭波舞起源于17世紀阿根廷的大草原地區(qū),這種
快速而充滿活力的舞蹈也是南美牧人的典型舞蹈,
是專適于男性跳的舞蹈,這種用腳去跺擊、踢踏地面的舞蹈又被稱作“薩帕臺阿多舞”(Zapateo)。19世紀晚期常用于競賽,以展現男子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以及靈敏度和持久力。通常兩人或多人相對而站,由一人開始表演高難度的舞蹈,表演快完時向下一位舞者示意,第二位舞者立刻模仿前一位舞者的節(jié)奏和動作銜接繼續(xù)舞蹈,也可加入更難的舞蹈元素以超過前一位舞者。當某一位男舞者不能再模仿前一位舞者時,競賽就到此結束,舞技超強者獲勝。南美牧人經常持續(xù)跳6到7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4]
此舞曲通常采用6/8拍,最大的特點是其相當快的速度和復雜的節(jié)奏。作為希納斯特拉的第一首鋼琴作品,也是流傳最廣的代表作之一的《阿根廷舞曲》中的第一首(《老牧羊人之舞》)和第三首(《狂野高楚牧人之舞》)都是根據馬蘭波舞曲而創(chuàng)作的,舞曲錯綜復雜的節(jié)奏清晰可見。從第一首舞曲極具民族感的節(jié)奏中仿佛讓我們見到了老牧人的強健體力和燃燒的熱情;第三首舞曲自始至終不乏現代切分的節(jié)奏感,呈現出一群充滿激情的年輕牧人在遼闊的草原上狂舞的場面,他們的舞步充滿了陽剛之氣,節(jié)奏感強,步伐技巧靈活,表現出驚人的體力,讓人振奮不已。
譜例2 《阿根廷舞曲Ⅰ·老牧羊人之舞》
譜例3 《阿根廷舞曲Ⅲ·狂野高楚牧人之舞》
1940年希納斯特拉直接以馬蘭波舞曲的和聲和節(jié)奏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一首鋼琴舞曲,并直接把它命名為《馬蘭波舞曲》,此曲能感受到高楚人在跳馬蘭波舞時的激烈場面。在他創(chuàng)作的芭蕾舞曲《牧場》(Op.8)的最后樂章中也有體現。
希納斯特拉也常把舞蹈元素很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極具有個性的音樂。在《克里奧人舞蹈組曲》的第五首中,希納斯特拉在運用3/4拍和6/8拍混合節(jié)拍的同時,又插入了5/8拍和7/8拍,作曲家把這種形式叫做一種“升華的馬蘭波”。
譜例4 《克里奧人舞蹈組曲Ⅴ·諧謔曲》
3. 森巴舞(Zamba)
森巴舞相傳起源于北非的摩爾人在慶典中跳的舞蹈“桑布拉”(Zambra),16世紀中葉以“森巴庫恩卡”(Zam bacuenca)舞(也叫“手帕舞”)的形式由西班牙人帶入到南美洲,隨后被分成兩種各具特色的舞蹈,一種是盛行在阿根廷西北部的“森巴”(Zamba)舞,另一種是盛行于玻利維亞和智利一帶的“庫恩卡”(Cuenca)舞。[3]938森巴舞經常由一對男女相互圍成圈表演,他們彼此優(yōu)雅地揮舞著手中的手帕,傳遞著浪漫的情懷。此舞舞步是一種交替看似像走路的步伐,在同一時間走兩步或三步。
森巴舞曲的拍號大多為6/8拍,以切分節(jié)奏為主要的節(jié)奏特點。森巴舞舞步較緩慢,速度一般采用慢板到中板之間,但希納斯特拉常常會給出比通常森巴舞曲更慢的標記,例如在《阿根廷舞曲》中的第二首中就有所體現,曼妙的旋律展現了阿根廷人浪漫、安靜、溫存的一面。
很多森巴舞曲以一兩小節(jié)的節(jié)奏為動機,進行擴充和變化。例如在《克里奧人舞蹈組曲》中的第一首,就也采用了森巴舞曲的基本節(jié)奏,速度也很慢,使我們感覺到了詩意如畫的景色,音樂觸動人心。
譜例5 《克里奧人舞蹈組曲Ⅰ·很弱的小柔版》
三、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對當代鋼琴學科的啟發(fā)
希納斯特拉的早期鋼琴作品與阿根廷民間傳統(tǒng)舞蹈息息相關,阿根延舞蹈是他早期鋼琴作品的源頭,加強對阿根廷民族舞蹈的解讀是學習、研究和演奏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的有效途徑。通過對舞蹈的歷史背景、節(jié)奏特點、舞蹈性格特征等民俗文化特點的進一步了解,可以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情緒、力量和律動。同時,對希納斯特拉作品的此種研究范式不應該僅僅局限在音樂家本身,當我們把希納斯特拉的藝術探索放置在20世紀音樂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大背景中來看待時,我們發(fā)現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里的藝術探索對當今鋼琴學科的發(fā)展無疑同樣具有寶貴的啟發(fā)意義。20世紀跨學科的研究范式在各領域內呈現出勃興的態(tài)勢,將不同領域的研究素材融會貫通于一體的研究方法為單一學科的多元化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希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在鋼琴技藝的基礎上對阿根廷傳統(tǒng)民間舞蹈元素的吸收與融合,便是這種活力的有力注解:它既維護了鋼琴藝術的規(guī)范性又增添了作品感染力和表現力的多元性,不同領域藝術之間的觸類旁通便在這種研究范式的推動下得以最具體的展現。
這一切更為當代鋼琴學科的發(fā)展引入了一種新的視野,它引導了鋼琴學科與其它學科知識間的融合與滲透,促使音樂人以一種更契合現代精神的音樂思想和更全面的深度去研究鋼琴作品。無論是古老與神秘的東方,還是現代與開放的西方,無論是對動態(tài)的藝術(如舞蹈)還是對靜態(tài)的藝術(如建筑),吸收其他門類藝術作品深度內涵的創(chuàng)作思想必將在更廣闊的深度上推動鋼琴學科未來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希納斯特拉及其作品,仍舊屬于我們的時代。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由熹.特立獨行的創(chuàng)造者——阿根廷作曲家金那斯泰拉的鋼琴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2008(6):82.
[2]F E Kirby.Music for Piano:A Shorthistory[M].Oregon:Amadeus Press,1995:358.
[3]Don Michael Randel.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Mark Grover Basinski.Alberto Ginasteras use of Argentine folk elements in the sonata for Guitar Op.47[D]. 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