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平
畫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長不太出名的民俗畫家,后來他改變風格主攻中國山水畫、人物工筆畫,短短二十年間就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畫作者成長為聞名全國的大師級畫家。名氣可謂如日中天,目前他的書畫作品市場價每平尺達到了5萬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錢也不見得求得他一幅畫作。
據說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宮廷御畫師,專為皇上燒制瓷器作畫,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但到了丹青爺爺這一輩卻不幸家道中落,但畫畫的手藝還是得以傳承。
爺爺那一輩骨子里依然保留了皇族遺老和藝人的清高,有田有地,衣食不愁,作畫權當消遣。爺爺作畫不為賣錢,只為一份交情。親朋好友上門求畫帶上一瓶好酒、或送上一份上好的土特產,他一般不會拂了別人的雅趣,可歸到畫師之列。到了父親的年代卻要為生活奔波,作畫只是謀生計,混個溫飽,一副落泊寒酸的樣子,只能算作畫匠。丹青從小耳聞目染,極富作畫的天性,無師自通,又得到父親的真?zhèn)?,尤其擅長民間生活和民俗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在方圓數十里名頭很響。
改革開放經濟大潮涌動,繪畫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縣里看中了他潛在的價值,將丹青從鄉(xiāng)間一隅調至縣文化館專事創(chuàng)作,戶口由農轉非,搖身一變成為國家干部。只是縣領導要他改一改專事民俗畫創(chuàng)作的路子,多嘗試一些中國山水畫及花卉寫意的繪畫創(chuàng)作。丹青初始有些為難,但很快觸類旁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名聲由近及遠,倍受圈內畫界推崇。
吃水不忘挖井人。丹青覺得吃了皇糧就是公家的人,理應為國家服務、為政府效勞。從此丹青暗自立下一個規(guī)矩,私人的活不接、商業(yè)的邊不沾、逐名逐利的事不干,一句話只為公家作畫,不帶丁點私心雜念。
那時全國時興招商引資熱、文化交流熱、與國外締結友好城市熱,藝術品便成了禮尚往來的佳品。丹青所在的縣城一不生產特色產品,二沒有叫得響的土特產,領導便將主意打在丹青的畫作上,這可是最時尚最貴重的禮品,而且還無須動用財政預算,可謂隨要隨取,禮輕情重。
于是丹青肩負起了縣里重點招商、重要公關、重要出訪、重大節(jié)日等活動必備畫作禮品的重大任務。許是突出中國特色,抑或人云亦云,凡此活動送禮送出最多的還是山水畫、寫意畫。反正領導需要什么,丹青就畫什么,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縣里很多事情要辦、很多事兒都要花錢。于是各級各部門都把主意打到了丹青身上。公益事業(yè)、慈善義賣也好,捐資助學、扶貧幫困也罷,將丹青往臺上一引,當場揮毫潑墨,寫上幾幅字畫,拉上縣里一些有實力的企業(yè)或有錢的金主捧捧場,將所得拍賣款捐贈出去。政府博得口碑,丹青卻不愿留名,可難免還是有人找上門來。
慕名而來的無非是官場上企業(yè)界的頭頭腦腦、個體私營的業(yè)主老板,不外乎求字求畫裝點門庭附庸風雅。可每每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有一廣東富豪不信邪,帶上重金上門求一幅“鎮(zhèn)店之寶”,在他的門外整整守候了一天半晚,硬是吃了閉門羹。
有說丹青名聲響架子大了,持才傲骨才不合流呢。還有說丹青表面只認政府不認錢,事際上是另有所圖,外人不知罷了。聽到這些議論,丹青總是充耳不聞,一笑了之。
后來一位交情頗深的朋友告訴丹青,其實他的許多字畫都成了領導們的私藏,被當成活寶貝密不示人。他聽了不置可否,悶聲不吭。
從此以后丹青在縣城便不見蹤影,去向不明。若干年后新聞媒介的頻頻曝光,才讓家鄉(xiāng)的父母官知曉丹青早已在省城定居,如今成了享譽國內知名的中國山水畫大師。
一日,有家鄉(xiāng)父母官拜訪,呈上精美的請柬,邀請他參加家鄉(xiāng)舉辦的“草堂鄉(xiāng)民俗畫展”活動。丹青早有耳聞,這些年家鄉(xiāng)掀起了民俗畫熱,男女老少偕能一展畫技,也有心去體驗一下。想到幾天前接到侄兒要結婚的消息,反正要去一趟老家,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請。
侄兒結婚是大喜事,為舅的自然高興,席間也就喝了不少喜酒,興致所至當場畫了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畫作為禮物送給了侄兒,引得滿堂喝彩。
那天縣里領導專程將丹青接到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陪同他參觀民俗畫展。當那一幅幅惟妙惟肖、透著鄉(xiāng)里鄉(xiāng)氣的民俗畫作撲面而來、映入眼簾時,丹青晃若夢境一般。
當丹青駐足在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畫前時,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畫面構圖新穎、工筆簡約,人物活潑、呼之欲出。他自嘆自己送給侄兒的那幅“麒麟送子”遠不及這幅同題材的畫作。
丹青將目光落在畫作者的印鑒上,竟然是他的妹妹劉雯。那一刻不知是欣慰,還是慚愧,他覺得這么多年自己迷失的遠比獲得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