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民
(安康市金安防雷工程有限公司,陜西安康 725000)
?
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雷電防護設計
宋衛(wèi)民
(安康市金安防雷工程有限公司,陜西安康725000)
摘要:根據(jù)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的實際狀況,針對氣象站觀測室內部的設備和通信設施等弱電系統(tǒng),從屏蔽、接地、綜合布線、等電位連接和過電壓保護等方面進行防雷電感應設計;對室外觀測場各觀測儀器設備,從防直擊雷保護和防雷擊電磁脈沖等方面提出具體、針對性的防護設計。
關鍵詞:觀測站;防雷設計
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東徑109°02′,北緯32°43′)位于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城郊一里坡的高井村,海拔高度290.8 m。氣象站北邊為值班室,南邊為觀測場。由于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地勢較高、四周空曠,容易遭受雷擊,因此作好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的綜合雷電防護是十分必要的。依據(jù)雷電防護方面的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1-3],并根據(jù)該站的實際狀況,對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的防雷裝置進行設計,希望能夠有效防護雷電災害,保障氣象站觀測儀器和傳輸設備的安全運行。
1觀測站防雷標準
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的土壤主要有黏土、風化石。黏土土壤電阻率一般在200~800 Ω·m之間,風化石土壤電阻率一般在1 500~3 000 Ω·m之間,都不利于雷電流的擴散。根據(jù)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周邊環(huán)境、地質結構和土壤電阻率等計算,觀測室設防后電子信息系統(tǒng)的防雷裝置攔截效率E為0.90 2觀測室防雷設計 由于氣象站觀測室自身結構形成了法拉第籠效應,因此,防雷設計不必考慮其外部防雷措施,只對其內部防雷(即防雷電感應)進行設計。 2.1屏蔽 由于建筑物結構自身的屏蔽,觀測室內所有電子信息設備應盡量安放在靠近觀測室中心的位置,與建筑物防護屏蔽體有一定的距離,并利用機柜的金屬外殼進行二次屏蔽。由外部進入觀測室內的所有線纜均應采取穿金屬管埋地敷設,并在入戶處就近與防雷裝置連接,進入室內的線纜采用走線橋架進行屏蔽,金屬橋架應在首末端分別與防雷接地裝置連接一次。 2.2接地 室內所有設備的防雷接地、安全保護接地和電器設備接地統(tǒng)一共用該建筑物的基礎接地地網(wǎng),總等電位接地端子排設置在觀測室中央位置,采用截面積不小于25 mm2的銅芯導線與建筑物基礎地網(wǎng)可靠連接。 2.3等電位連接 觀測室應采用M型等電位連接方式。采用截面積不小于50 mm2的銅帶在防靜電地板下組成1.2 m×1.2 m的接地網(wǎng)格,并與總接地端子排連接。進入觀測室內所有線纜的金屬屏蔽管、線槽線架首末端均應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6 mm2的銅芯導線與總接地端子排連接,其機械連接處應采用金屬編織帶做等電位連接。UPS、數(shù)據(jù)柜、網(wǎng)絡柜、計算機等設備金屬外殼均采用截面積不小于2.5 mm2的銅芯導線與接地裝置連接,連接導線和等電位連接端子板間應采用螺栓連接。 2.4過電壓保護 供配電采用TN-S接地系統(tǒng)。供電線路由室外變配電室埋地引入,觀測室總配電柜進線處設計安裝8/20 μs,In(放電電流)>40 kA的限壓型電源浪涌保護器(SPD)裝置,SPD連接導線長度不宜大于0.5 m、最小截面為4 mm2,各設備供電插座均選用適合型號的防雷插座。傳輸線路傳感器和采集器線纜口均安裝8/20 μs,ISN(額定放電電流)≥5 kA,漏電流≤20 μA的信號SPD。SPD連接導線應平直,最小截面為2.5 mm2。 3觀測場防雷設計 觀測場主要是利用安裝在風塔上的接閃針來達到防直擊雷保護,然而觀測場內的所有設備設施卻處于直擊雷防護區(qū)(LPZ0B),由于該區(qū)域的電磁場強度沒有得到衰減,為防止觀測場及附近出現(xiàn)地閃時,雷電產(chǎn)生的脈沖電磁場從空中直接輻射入該區(qū)域內電子設備,因此還需要采取雷擊電磁脈沖防護措施。 3.1接地網(wǎng) 漢濱區(qū)國家基本氣象站共用接地系統(tǒng)由觀測室地網(wǎng)、室外觀測場地網(wǎng)共同組成,兩地網(wǎng)間的連接帶不少于兩處,采用4×40熱鍍鋅扁鋼或Φ16熱鍍鋅圓鋼進行連接,連接帶的埋設深度>0.5 m。觀測場和觀測室所有設備共用同一接地系統(tǒng),其接地電阻應小于1 Ω。觀測場地網(wǎng)設計及其與觀測室地網(wǎng)連接如圖1所示。 圖1 觀測場地網(wǎng)與觀測室地網(wǎng)連接示意圖 3.2防直擊雷 觀測場有兩根風向桿,分別位于觀測場東西兩側。利用裝設在風向桿上的接閃短針作為觀測場接閃器,接閃針選用直徑為16 mm2的圓銅,依據(jù)二類防雷建筑物設防的滾球半徑計算,該風桿高度應為10.5 m,接閃針針高1.5 m。引下線采用屏蔽電纜,其截面積為50 mm2的多股銅線。引下線入地點附近設置垂直接地體,并與觀測地網(wǎng)作可靠連接。 3.3屏蔽 觀測場內風向、風速數(shù)據(jù)傳輸線應采用帶屏蔽層的電纜經(jīng)金屬風桿內敷設,傳輸線的外屏蔽層首尾應與風桿做電氣連接。其他各傳感器設備無屏蔽措施,因此,所有突出金屬物均采用等電位連接。雨量器、遙測雨量計、稱重雨量計、大型蒸發(fā)皿、主采集箱、地溫采集箱、自動氣象站信號轉接盒、串口、能見度測試儀等的金屬外殼均應就近與觀測場地網(wǎng)可靠連接。 4結語 氣象觀測站是獲得氣象資料的主要場所,它所獲得的氣象資料對天氣預報、氣候分析預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氣象觀測站的雷電防護對保證觀測資料的及時、準確獲取非常重要。氣象觀測站的雷電安全防護是一項綜合工程,結合漢濱區(qū)氣象觀測站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國家和行業(yè)有關防雷技術規(guī)范要求,主要從直擊雷防護和雷電感應兩方面對漢濱區(qū)氣象觀測站的雷電防護進行合理設計,應可保障觀測站設備設施的安全運行。然而,一旦發(fā)生極端天氣過程,出現(xiàn)超出設計防護的超強度雷電流和規(guī)范規(guī)定標準值的雷電流,觀測站遭受雷擊損壞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尹貞鈐,田中偉,許偉峰,等.GStar-I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數(shù)據(jù)標定方法研究[J].陜西氣象,2015(6):34-37. 參考文獻: [1]QX 4—2015氣象臺(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S]. [2]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S]. [3]GB 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S]. 基金項目:渭南市氣象局科研項目(2014wk-6) 作者簡介:尹貞鈐(1970—),女,陜西渭南人,漢族,高工,從事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收稿日期:2015-05-28 文章編號:1006-4354(2015)06-0034-04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