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明 周孝貴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310008)
2016年8月份以來,長江中下游茶區(qū)包括浙江、安徽、江蘇和江西等地茶尺蠖大面積暴發(fā),據筆者對浙江杭州、浦江、武義、寧海、諸暨、臨安,以及江蘇無錫和江西九江等地了解,今年的茶尺蠖危害程度普遍較嚴重,危害面積較大,防治不及時的部分茶園葉片被食光,茶樹只留下葉片主脈,形如火燒。由于被害后茶樹葉片減少,影響光合作用,將導致茶樹養(yǎng)分積累減少,不僅耐寒能力降低,容易受凍害,而且影響明年春茶葉產量和品質。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對今年茶尺蠖暴發(fā)成因進行了分析,為今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提供參考。
茶尺蠖又稱拱拱蟲,是我國茶園最重要的害蟲之一,生產上常將茶尺蠖及其近緣種灰茶尺蠖統(tǒng)稱茶尺蠖,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一般每年發(fā)生5~7代,如江蘇南部和安徽宣郎廣一帶發(fā)生5~6代,而杭州一般年份發(fā)生6代,如10月份平均氣溫在20℃以上,則可發(fā)生7代。茶尺蠖以蛹在茶樹根際附近枯枝落葉或表土中越冬,在杭州一般3月初開始羽化出土,4月上中旬第1代發(fā)生。今年暴發(fā)的茶尺蠖是第4代。影響茶尺蠖發(fā)生數(shù)量及危害程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越冬基數(shù)、天敵數(shù)量和氣候條件,以及防治是否及時等。今年早春,我國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曾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天氣,如杭州1月23~25日平均氣溫均在零度以下,其中25日最低氣溫為-8.2℃,接近歷史最低氣溫-9.6℃。這樣的低溫對于茶尺蠖越冬是十分不利的,顯然今年的越冬基數(shù)較低。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今年茶尺蠖大暴發(fā)?分析與下列原因有關。
影響茶尺蠖種群消長的主導因素是天敵,包括繭蜂、姬蜂、寄蠅、蜘蛛、線蟲、真菌、病毒及鳥類等。據胡萃等在20世紀70年代對杭州茶葉試驗場等茶園的調查表明,寄生蜂,特別是茶尺蠖絨繭蜂、單白綿絨繭蜂和尺蠖懸姬蜂占寄生性天敵的99.06%,其中茶尺蠖絨繭蜂又占寄生性天敵總數(shù)的95.93%。又據洪北邊于1982~1984年連續(xù)3年的室內培養(yǎng)試驗表明,茶尺蠖第1代寄生率為29%~55%,第2代41%~69%,第3代49%-89%,第4代73%~95%,第5代64%~79%,第6代高達96%~98%。而胡萃等在田間的調查結果為4~6月間平均寄生率達66.52%,最高達96%以上,而夏秋季相對較低。這些結果說明絨繭蜂對于茶尺蠖的自然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尺蠖絨繭蜂一年發(fā)生11~12代,發(fā)生代數(shù)是茶尺蠖的2倍,但其羽化時期與茶尺蠖低齡幼蟲時期基本吻合,為絨繭蜂的寄生創(chuàng)造很好的條件。絨繭蜂成蟲壽命較短,通常只有1~3天,平均每頭雌蜂寄生茶尺蠖幼蟲11.53頭,一般寄生在1~3齡的低齡茶尺蠖上,當茶尺蠖被寄生后,食量減少,生長發(fā)育緩慢,大多死在3齡期間,不僅降低了當代危害程度,而且減少了下一代的發(fā)生量。絨繭蜂完成一個世代所需時間與氣溫有關,平均氣溫在17~18℃時需30天,氣溫在23~28℃時僅需14天左右,有利于生長和繁殖,對茶尺蠖的寄生率也較高。但是當氣溫升高到28℃以上時不僅成蟲壽命縮短至1天,而且極少交尾與產卵;雌蜂的寄生能力明顯下降,子蜂自寄主幼蟲嚙出結繭化蛹后,也很少羽化。所以,碰到連續(xù)的高溫干旱天氣,如持續(xù)時間超過15天,對絨繭蜂的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
今年秋季長江中下游茶區(qū)遇到了較長時間的高溫干旱天氣,如杭州自7月4日平均氣溫超過29℃后,直至8月26日基本維持在30℃以上,其中7月13日至8月2日連續(xù)3周幾乎沒有下雨,對絨繭蜂的生長繁殖影響明顯。從色板引誘的蟲情看,7月底時絨繭蜂的數(shù)量不到7月初的十分之一。對茶尺蠖而言,雖然高溫對成蟲交尾、產卵及卵的孵化有明顯影響,但對茶尺蠖幼蟲和蛹生存的影響較小,且茶尺蠖在高溫期間完成一個世代的時間較長,一般需30天左右;另外,茶尺蠖一般在黃昏至21∶00前羽化,夜晚的溫度是一天中最低的,有利于繁殖;且第三代茶尺蠖已有世代重疊現(xiàn)象,部分茶尺蠖成蟲能成功避開高溫期??梢姡邷馗珊祵q繭蜂的影響明顯大于茶尺蠖,導致茶尺蠖由于失去了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而大面積暴發(fā)成災。
茶尺蠖一般以蛹在茶樹根際附近枯枝落葉下和表土中越冬,在杭州于3月初開始羽化出土,4月上中旬第1代發(fā)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xiàn)第3代幼蟲。今年由于嚴冬,越冬基數(shù)較低,但前三代由于雨水較多,有利于茶尺蠖成蟲羽化和卵的孵化,蟲口數(shù)量會逐代迅速上升,為第4~5代大暴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體來說,今年風調雨順,特別是雨水較多,雖然7月中下旬高溫干旱較嚴重,但最高氣溫超過39℃僅為7天,明顯低于往年。由于長江中下游極大多數(shù)茶園不采或少采夏秋茶,茶樹生長茂密,無論是新梢還是成熟葉片的數(shù)量均較多,為茶尺蠖生長發(fā)育和取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雨水多無法及時防治,或防治效果明顯降低是導致今年茶尺蠖暴發(fā)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杭州茶區(qū),4月3日以來至7月13日,共計102天,有68天下雨,且雨水分布均勻,基本上是連續(xù)陰雨或天晴1~2天后又開始下雨,期間連續(xù)3天不下雨的僅有5次,分別為4月9~11日,4月27日至5月1日,5月11~14日,5月17~19日,6月4~6日。而6月7日至7月12日期間基本上每天下雨;茶尺蠖暴發(fā)后的8月3~10日,9月6~22日又是連續(xù)下雨日,對使用農藥防治茶尺蠖帶來較大的困難,從而加劇了危害。
在自然條件下,茶尺蠖很少暴發(fā),最重要的原因是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其實,茶尺蠖與絨繭蜂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保護天敵,維護茶園生態(tài)平衡,可有效地減少茶尺蠖的發(fā)生與危害。但是在生產實踐中,我們常常講得多,做得少。對于茶尺蠖的防治偏重于化學防治,而采用生物防治的茶園極少,如我國4300多萬畝茶園中噴施茶尺蠖病毒的茶園每年僅為3萬畝左右。安裝殺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的茶園有逐年增多的趨勢,但多數(shù)殺蟲燈開的是“長明燈”,每年4月底開始使用后到11月結束,每天傍晚開燈后到第二天早晨才關燈,雖然明顯降低了茶尺蠖成蟲的數(shù)量,但對天敵的殺傷能力也較大。因此,在生產實踐中科學用藥,合理使用各項防治技術措施十分重要。
改善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如茶園四周種植防護林,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或茶園內適當種植遮蔭樹,茶園內的雜草不除凈,茶園邊不適合種茶的地方留有一定的原生植被等可減少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適當降低溫度,同時為天敵繁衍營造更多的條件。
生物農藥對絨繭蜂無害或危害較小。目前,生產上推廣應用的主要有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Bt,以及苦參堿等植物源制劑。茶尺蠖在第1~2代和第5~6代,茶尺蠖病毒對幼齡茶尺蠖有較強的感病率和致死率,值得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目前,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制推廣茶核·蘇云菌是茶尺蠖病毒與Bt混劑,效果較好。在絨繭蜂蟲口密度較大時,使用苦參堿不僅效果好,而且對保護天敵的作用明顯。
圖1 茶樹蓬面上的茶尺蠖
茶尺蠖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使用燈光誘殺具有較好的效果。因此,盡量在茶尺蠖成蟲羽化高峰期前后開燈集中誘殺,同時要求在絨繭蜂的羽化高峰期不要開燈;另外,茶尺蠖成蟲往往在午夜前后活動性強,趨光最多,因此,殺蟲燈不要開成“長明燈”,如果從防治茶尺蠖的角度來說以晚上10點至次日凌晨2點開燈為宜,以減少對天敵的誤傷;但是生產上如果還要防治小貫小綠葉蟬,則最好使用吸風式殺蟲燈,小貫小綠葉蟬在傍晚時分較活躍,此時也要開燈。
生產上常用誘蟲板來防治茶樹重要害蟲,如早春的黑刺粉虱、茶蚜和小綠葉蟬等,而從4月底開始茶園天敵寄生蜂和寄生蠅等逐漸增多,如果在田間長期放置誘蟲板,會對茶尺蠖重要寄生性天敵絨繭蜂、姬蜂、寄蠅等造成嚴重的誤殺,從而降低了天敵的蟲口,也間接“促進”了茶尺蠖田間蟲口的蓄積。因此,生產上使用誘蟲板時,一方面應在目標害蟲高峰期集中使用,并及時收回誘蟲板;另一方面,應盡量避開天敵成蟲高峰期,注重保護天敵。
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shù)是保護天敵的關鍵,當天敵寄生率較高時,如當代2~3齡茶尺蠖幼蟲寄生率達60%以上時一般能通過天敵控制茶尺蠖的危害,可停止使用化學農藥。在生產實際中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時,首先是要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并考慮在絨繭蜂的結繭化蛹期進行。其次,應嚴格按防治指標,當成齡茶園每畝4500頭或每米茶行10頭以上時才施藥。第三,由于第1代和第2代茶尺蠖孵化整齊,發(fā)蟲中心明顯,可采用挑治。第四,茶尺蠖的防治適期是3齡前的幼蟲期,進入4齡期后,不僅食量大增,而且對農藥的抵抗力顯著增強。因此,萬一遇上連續(xù)陰雨的天氣,也不能等待到天晴后防治,而應抓住雨停的間隙進行,考慮葉面雨水的稀釋作用,噴藥濃度應適當提高。第五,噴藥方法因茶園采摘方式不同而異,機采茶園由于葉層薄,可采用低容量蓬面掃噴;只采春茶而不采夏秋茶茶園,由于留養(yǎng),葉層厚、嫩葉數(shù)量多,茶尺蠖幼蟲常分布在茶行兩側中下部的嫩葉上,蓬面反而較少,因此藥液需重點噴施茶行兩側。另外,由于7~8月常常是高溫天氣,絨繭蜂等天敵數(shù)量較少,需要特別重視對茶尺蠖的防治。
圖2 茶尺蠖嚴重危害的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