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華 蔡明月
肺熱咳嗽是中醫(yī)內科的常見病。中醫(yī)認為,此病屬于外感咳嗽之一,多發(fā)生于春夏季節(jié)。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咳聲嘎啞、氣粗、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液稠黃、咳時汗出、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體酸楚、惡風、身熱、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等。在臨床上,麻杏石甘湯、瀉白散是治療肺熱咳嗽的主要藥物,但其療效常不理想。近年來,我院采用自制的清肺化痰合劑治療肺熱咳嗽,取得了確切的效果,現將相關的情況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286例患者均為近年來我院門診收治的肺熱咳嗽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18~65歲,其入院時的體溫為37.6~39.1℃,發(fā)病的時間為4~7d,其中有男性161例,女性125例。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肺熱咳嗽的診斷標準。采用雙盲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有178例患者,對照組有108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川貝枇杷糖漿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次服50ml ,每日服3次。為治療組患者應用清肺化痰合劑進行治療。此藥的制用法為:取黃芩30g,金銀花20g,石膏30g,天花粉20g, 地龍20g,杏仁20g,膽南星20g,法半夏20g,天竺黃20g,柴胡20g,浙貝20g,炙紫菀20g,葶藶子20g,炙甘草20g,單糖漿、苯甲酸鈉各適量。將半夏、貝母分別搗碎,將杏仁進行燀制,與其他的藥物一起用8倍量的水浸泡1h,分別煎煮2次,每次持續(xù)煮沸60min。將兩次所得的藥液合并后靜置1h,過濾,將濾液加熱濃縮為相對濃度為1:1的藥液。將此藥液冷卻至室溫后靜置冷藏24個小時,取上清液進行過濾。將此濾液加95%的乙醇使其含醇量達到60%,靜置冷藏24個小時,取上清液進行過濾,并回收其中的乙醇直至無乙醇味,再加入5%的單糖漿與0.25%的苯甲酸鈉攪拌均勻、煮沸、過濾。將此濾液加純水至6000ml,灌封于100ml的玻璃瓶中即成,可每次服50ml,每日服3次。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不為其使用其他的藥物,在用藥5d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
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的標準評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級別:治愈:經治療,患者的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體溫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咳嗽的癥狀減輕,痰液清稀、量少。有效:經治療,患者咳嗽的癥狀減輕,痰黃稠、量多,咯痰不爽,咳時汗出,并有輕微的咽痛。無效:經治療,患者的病情無明顯的改善,甚至在進一步加重。
采用最新的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采用非參數統計方法Ridit對等級資料進行μ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組患者中,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136例,為顯效的有28例,為好轉的有8例,為無效的有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63%。在對照組患者中,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55例,為顯效的有26例,為好轉的有9例,為無效的有18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治療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μ=3.97、μ0.01/2=2.58、μ>μ0.01/2,2), 差 異 顯 著(ρ<0.01,R治<R對)。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清肺化痰合劑是我院中醫(yī)科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多年的驗方。此方是根據熱邪犯肺的病因病機,采用水提純沉法制備的純中藥制劑。在此方中,柴胡有清熱解表的作用,黃芩、金銀花、石膏、天花粉有清熱解毒、清泄肺熱的作用,地龍、杏仁有解痙、平喘、止咳的作用,膽南星、法半夏、天竺黃、浙貝、炙紫菀、葶藶子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炙甘草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將上述諸藥合用制成的清肺化痰合劑具有清熱解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有效地治療外感肺熱咳嗽。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治療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ρ<0.01),有統計學意義。可見,與應用川貝枇杷糖漿相比,應用清肺化痰合劑治療肺熱咳嗽的效果確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附錄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