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
瑞信10月13日發(fā)布第六份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報告研究了過去一年全球財富的變化情況。報告顯示,全球財富總額達250萬億美元,同比下降4.7%。全球中產階級的人數(shù)和財富在全球金融危機前迅速增長,但增幅在2007年后放緩,而日益擴大的財富不均,令各地區(qū)中產階級所占的財富比例下降。
全球有多少財富?
報告指出,全球財富總值自2014年年中起至2015年年中減少12.4萬億美元,至250萬億美元,跌幅為4.7%。主要是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升值,抵銷了財富正面的基本走勢。
從全球范圍來看,北美洲和歐洲共占全球家庭財富總值的67%。北美洲仍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區(qū),財富總值為92.8萬億美元,以4.4%的增幅領先全球財富增長步伐。其他地區(qū)的財富均告下跌,其中拉丁美洲和歐洲錄得歷來最大跌幅,分別為17.1%和12.4%,即累計減少1.5萬億美元及10.7萬億美元。亞太區(qū)的財富則下跌5.1%,或3.9萬億美元。
從國家和地區(qū)來看,中國內地家庭財富總值增加1.5萬億美元至22.8萬億美元,增幅為7%,現(xiàn)僅次于美國,全球排名第二,并預期于2020年前增至36萬億美元。香港方面,家庭財富總值增長8.3%至1萬億美元,反映股值和樓價的穩(wěn)健升幅,以及港幣與美元掛鉤的影響。
美國、中國和英國等主要經濟體的財富增幅最強勁。其中美國增4.6萬億美元或5.7%,英國的增幅則比較溫和,為3,600億美元。美國、中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富裕的三個國家,中國取代日本占據(jù)了第二位。主要是由于匯率的不利走勢,日本的家庭財富下跌15%,至19.8萬億美元。
瑞信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部英國、東歐、中東及非洲地區(qū)首席投資總監(jiān)MichaelOSullivan說:全球經濟連續(xù)第六年取得3%以上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反映部分大型新興市場的經濟雖然放緩但增速仍然可觀。展望未來,預期全球經濟增長將輕微加快,中國經濟在過渡至消費和服務業(yè)主導的過程中將趨于穩(wěn)定。在這情況下,財富勢必保持升軌,并可能每年增長6.6%,至2020年的345萬億美元。
當然,全球財富下跌主要是受匯率影響,若貨幣按固定匯率而非2014年年中和2015年年中的匯率計算,各地區(qū)本會錄得介乎3.4~7.3%的財富增幅。全球財富總值上升13萬億美元,增幅為5.1%。因此不應過度重視幣值對財富造成的負面后果,因為有關情況在不久將來可能扭轉。
未來五年,報告預測全球財富增長38%,至2020年的345萬億美元,按年增長6.6%,而去年預測為7.1%。預期北美洲仍然是最富裕的地區(qū),到2020年的家庭財富達到122萬億美元,年增長為5.6%,亞太區(qū)的家庭財富增長48%,即年增長為8.1%,至107萬億美元,超越歐洲。亞太區(qū)占全球財富的比重預期由現(xiàn)時的29%升至2020年的31%。按國家劃分,預期美國將繼續(xù)錄得最高的財富總值,到2020年達113萬億美元,其次為中國,達36萬億美元。
股市和樓市變動對全球財富有多大影響?
雖然全球股市在2013至2014年平均上升20%以上,但于年內普遍下跌。而中國股市的市值反而于截至2015年年中的12個月上升約150%,然而,由于金融資產僅占家庭財富的一半,而股票只占金融資產小部分,故中國家庭財富受股市走勢的影響較預期小。中國內地股市其后由6月中旬起急轉直下,對整體財富造成的負面影響有限,但其效應會因來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而放大。另外,全球以樓價作為代表的非金融資產相對穩(wěn)定,75%國家錄得3~9%的增幅。
股票和樓價走勢被美元兌其他貨幣的整體升值所抵銷,令全球財富減少約10%或25萬億美元,相當于自金融危機以來財富增幅縮減一半以上。除了人民幣錄得輕微升幅的中國,以及那些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外,其他各國貨幣兌美元均告貶值。英鎊下跌8%、加元下跌15%、日元下跌17%、歐羅下跌19%,而俄羅斯盧布下跌39%。巴西、新西蘭、挪威和土耳其兌美元匯率亦貶值超過20%。
中國有多少中產階層?
報告以美國作為基準國家,當?shù)匾該碛?萬至50萬美元的財富來界定中產階級成年人,并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值系列,按本地購買力計算,得出其他國家的等值中產財富范圍。全球中產階級的財富凈值自2000年以來由44.4萬億美元倍增至80.7萬億美元,占全球財富32%。
全球中產階級成年人的數(shù)目已由2000年的5.24億名增加1.4億名或27%,至2015年的6.64億名,相當于成年總人口的14%。自2007年高峰期以來,中產階級成年人的數(shù)目已下降13%,上、下財富階層的成年人則分別增長19%和11%。此外,財富增長重心已傾向于財富水平較高的階層,富裕階層的財富自2007年占財富總值增加了5%。上述兩項因素令各地區(qū)中產階級所占的財富自2007年起下跌9%至13%。
分地區(qū),北美洲的中產階級共有1.05億名,占成年總人口比例39%,全球最高;其次是歐洲、亞太區(qū);而非洲和印度只有3%;亞太區(qū)占全球中產階級46%。
中國的中產階級雖然僅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但時按絕對值計算卻是全球最多的,達1.09億名,超越美國9,200萬名的中產階級成年人口。
從中產階級財富增速來看,亞太區(qū)中產階級的財富增長70%至27.2萬億美元、非洲中產階級的財富增長102%,而拉丁美洲中產階級的財富增長109%。印度中產階級的財富增長了150%,而中國中產階級的財富則大幅增長330%。
不少先進國家擁有高比例的中產階級,其中澳洲以中產階級占成年人口66%領先其他國家,比利時和新加坡的中產階級占成年人口60%以上,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臺灣、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和英國符合中產階級資格的成年人口達55%以上,而愛爾蘭、荷蘭和新西蘭的中產階級所占比例達50%以上。在亞太區(qū),韓國和中國香港的成年人口有超過44%屬于中產階級的財富范圍。
全球百萬富翁約3372萬人
按成人平均財富計算,瑞士仍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當?shù)赜?015年的成人平均財富為567,100美元,其次為新西蘭和澳洲,美國排第四,新加坡排名第八。
按財富中位數(shù)而言,財富不均程度較低的國家擁有較高的成人平均財富中位數(shù),新西蘭和澳洲是兩個成人平均財富中位數(shù)最高的國家,分別為182,600美元和168,300美元,新加坡排名第七,為98,900美元,日本排名第八,為96,100美元。
全球百萬富翁數(shù)量約為3372萬人。其中,美國為1565.6萬人居第一,隨后是英國236萬人,日本213萬人。中國內地133萬人排第6。預計到2020年全球百萬富翁數(shù)量可能超過4,930萬,增長逾46.2%,在這些地區(qū)中,亞太區(qū)和非洲的百萬富翁數(shù)目增幅將會最高,分別達66%和73%,北美洲的百萬富翁數(shù)目增幅為33%,歐洲為55%。到2020年,亞太區(qū)占全球百萬富翁的比例將由現(xiàn)時的19%升至22%。
整體來說,新增百萬富翁仍將集中于高收入經濟體,在未來五年將有1,400萬名成年人歸于這個類別。隨著百萬富翁人數(shù)增加,百萬富翁的財富凈值可能按年增長8.4%。新興市場占百萬富翁財富的比重在2020年可能達到9.1%,較現(xiàn)水平高出1%。
按資產凈值算,全球有123,800名個人資產凈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超高凈值人士,當中44,900人的個人資產值最少達1億美元,而4,500人的資產值超過5億美元。強勢美元令超高凈值人士的數(shù)目較2014年年中減少800人;但根據(jù)計算,資產值超過5億美元的人士卻輕微增加。
按地區(qū)劃分,北美洲在地區(qū)排行榜占前列位置,共有61,300名超高凈值人士,歐洲有29,900名超高凈值人士,而亞太區(qū)則有27,600名超高凈值人士。美國繼續(xù)占全球超高凈值總人數(shù)的最大比重,中國內地則排行第二,錄得超高凈值人士的最高百分比增幅23.9%。
中國成第二富國家
總額只能衡量經濟體的規(guī)模,但并不能衡量經濟體的富裕程度。跟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家庭資產當中,股票、基金、債券、外匯、黃金等升值潛力較大的資產占比依然非常小,以房產和儲蓄為主要形式的資產結構所面臨風險很大。
中國家庭財富總額超日本居世界第二,這個數(shù)據(jù)本身不值得驚訝,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創(chuàng)造的外匯儲備超過日本三倍,M2余額已達136萬億美元,名義上比美國還高,更不要說日本了。如果僅僅從總額的角度算,中國在諸多領域超越日本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人口大國,我們跟日本的差距并不是簡單地能夠用總量來掩蓋的。
2014年日本人均GDP達到38491美元,而中國僅僅只有6747美元,日本人均GDP是中國的五倍多??傤~只能衡量經濟體的規(guī)模,但并不能衡量經濟體的富裕程度,總量往往能夠引起個體質量的變化,但總量當中本身存在著諸多的分配不公問題。
另外一個數(shù)字是中國中產總數(shù)已超過1.09億名,這個數(shù)字看上去很大,實則并不高。按照美國對中產的標準,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財富(按2015年年中的價格計算)來界定中產階級成年人。實際上按照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2014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按購買力平價算,1美元購買力相當于人民幣3.506,也就是說,如果按美國對中產的定義,擁有20萬人民幣就算是中產了,實際上只要你在三、四線城市有一套房子,就可以滿足中產“要求”。據(jù)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顯示,我國城鎮(zhèn)居民擁有住房比率已經達到87%,遠遠超過日、韓、德、美等國家,說中國有1.09億中產也就不奇怪了。
瑞士信貸銀行《2015全球財富報告》統(tǒng)計數(shù)字本身并不值得懷疑。但除了總量,我們更應該關注“人均”數(shù)據(jù),全球主要國家人均財富排名方面,中國只有22513美元,排名僅僅高于巴西、俄羅斯和印度,與排名靠前的美國更是相差33000美元。
最需要警惕的是,中國中產的財富是否具有更高的質量和更好的增值屬性。銀率網(wǎng)在近日發(fā)布的《中國居民金融能力報告》中顯示,中國有52.07%的家庭房產價值占家庭總資產一半以上,更有16.19%的家庭這一比例占八成以上,31.99%的中國家庭把房產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另外,中國居民儲蓄余額超過4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家庭財富過于依賴房產和現(xiàn)金儲蓄的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跟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家庭資產當中,股票、基金、債券、外匯、黃金等升值潛力較大的資產占比依然非常小。
正是由于中國居民及家庭資產主要是以房產和儲蓄的形式存在,整體資產結構所面臨風險很大。中國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已經改變,投資房產的回報率明顯降低,房地產市場面臨長期的調整壓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房地產市場下跌給日本家庭財富帶來的沖擊值得中國重視。
其次,由于居民現(xiàn)金儲蓄總額較高,人民幣匯率一旦出現(xiàn)貶值,從匯率的角度來講,整體財富縮水也會相當明顯,況且整個現(xiàn)金儲蓄的回報率正在隨著利率的走低而持續(xù)下降。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增值能力有限,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的趨勢下,未來中國家庭財富增值空間面臨挑戰(zhàn),縮水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