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忠希
摘 要:目的:研究野菊花中黃酮類化合物對免疫調節(jié)及肝保護的作用。方法:制備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按照高、中、低三種劑量進行給藥,共分為12組,觀察不同藥物劑量對免疫性肝損傷的影響情況。結果: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ALT(54.8±6.3)、AST(69.5±4.3)、IFN-Y(164.2±4.2)、IFN-ɑ(170.5±5.1)均高于空白組(20.4±2.3)、(19.2±5.7)、(132.8±1.6),模型組肝臟指數(5.6±0.6)、MDA(2.7±0.3)與空白組(4.8±0.2)、(1.3±0.1)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野菊花中的活性部分能夠起到雙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花中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肝保護作用。
關鍵詞:野菊花 黃酮類 肝保護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b)-0000-00
黃酮類化合物是一種植物在自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次級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蔬果和藥用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對免疫功能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在NK細胞、T、B淋巴細胞以及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的調節(jié)功能已經得以證實[1-2]。本文主要對野菊花中黃酮類化合物對免疫調節(jié)和肝保護作用進行實驗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資料
對野菊花各部位進行提取,FCI-A/B/C部位各濃度藥物以丙二醇和DMSO溶解后,加入羧甲基纖維素鈉,丙二醇含量為20%,DMSO含量為1%;選用健康小鼠作為實驗對象,共72只,體重在20g左右;實驗試劑包括谷草轉氨酶測定試劑盒、谷丙轉氨酶測定試劑盒、丙二醛測定試劑盒、小鼠腫瘤壞死因子ɑ和Y干擾素酶聯(lián)免疫分析試劑盒;借助移液槍、離心機、切片機、溫育箱、分析天平、雙波長酶標儀及光學顯微鏡等儀器來輔助完成實驗。
1.2實驗方法
①實驗分組。各部位按照高、中、低三種劑量進行給藥,共分為12組,每組6只小鼠,具體如下:FCI-A高劑量、中劑量和低劑量組,分別給藥20mg/10g,10mg/10g,5mg/10g;FCI-B高劑量、中劑量和低劑量組,分別給藥30mg/10g,16mg/10g,6mg/10g;FCI-C高劑量、中劑量和低劑量組,分別給藥60mg/10g,30mg/10g,10mg/10g;其余3組為空白組、模型組和陽性組。②制備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分組后進行灌胃給藥,連續(xù)給藥1周,首日和第2d各給藥2次,分上下午,其余5d各給藥1次,最后1d給藥后,除空白組禁食不禁水12h,尾注射PBS(20mg/kg)外,其余各組禁食不禁水14h,尾注射Con A(20mg/kg)。③摘眼球采血并保存,借助離心機分離血清待測,離心機調至1500rpm/min,時間為10min,保存溫度為-20℃。④處死小鼠,剖腹取肝臟進行稱重,找到病變部位,放置于4%甲醛中固定,其余部分保存待用,測量肝組織MDA含量。實驗檢測中,各項生化指標需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規(guī)范進行,制作病理切片進行觀察[3]。
1.3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16.0軟件對所獲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s)表示數據,定量資料由轉化而來,采用方差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FCI-A低劑量組ALT、AST、IFN-Y、IFN-ɑ、肝臟指數和MDA分別為(40.7±9.4),(29.2±3.1),(189.7±9.8),(176.8±6.9),(4.9±0.2)和(2.1±0.2);FCI-A中劑量組為(45.8±8.3),(39.6±7.4),(178.8±3.6),(132.7±5.6),(5.1±0.3)和(1.4±0.8);FCI-A高劑量組為(37.2±6.8),(22.7±6.4),(170.7±4.2),(139.2±3.4),(5.0±0.4)和(1.4±0.3);從低劑量到中劑量,各指數有所上升,從中劑量到高劑量,各指數又開始下降,FCI-B劑量組和FCI-C劑量組也是如此。
通過對陽性組、空白組和模型組比較分析,陽性組的為(21.1±3.1),(20.2±1.2),(178.8±3.6),(154.1±3.3),(5.1±0.1)和(1.3±0.2);空白組為(20.4±2.3),(19.2±5.7),(132.8±1.6),(145.7±2.1),(4.8±0.2)和(1.3±0.1);模型組為(54.8±6.3),(69.5±4.3),(164.2±4.2),(170.5±5.1),(5.6±0.6)和(2.7±0.3)。模型組ALT、AST、IFN-Y、IFN-ɑ均高于空白組,模型組肝臟指數、MDA與空白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藥用植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較為豐富,本次實驗主要針對野菊花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給藥劑量的增加,FCI-A和FCI-B組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由強變弱再變強;隨著野菊花劑量的增加,其抑制免疫性肝損傷所致的免疫因子的能力也在增強;模型組肝臟指數(5.6±0.6)、MDA(2.7±0.3)與空白組(4.8±0.2)、(1.3±0.1)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野菊花中的活性部分能夠起到雙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花中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肝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園園.野菊花中萜類、黃酮類化合物對免疫調節(jié)和肝保護的協(xié)同作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2.
[2]梅鈞,湯自豪.藥用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免疫調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九江醫(yī)學,2009,13(4):90-92.
[3]陳曉明,倪峰.植物黃酮類化合物對機體免疫調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14(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