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間的比賽:章回小說的品第批評
·魯小俊·
摘要
明清章回小說的序跋、評點以及筆記、史論等文獻中,廣泛存在區(qū)分作品優(yōu)劣高下的品第批評。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可分為對決式和列舉式兩種,后者又包括并列式和遞進式。品第批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但在長期的批評過程中,也會形成相對一致的主流共識。經(jīng)典的生成與主流共識密切相關(guān),而與共識并在的則是隨時可見的挑戰(zhàn)。類型劃分將紛亂的遞進式轉(zhuǎn)換為明晰的并列式,為品第批評搭建了最佳的緩沖平臺。不過,因為個人趣味、時代風(fēng)尚、受眾身份、版本傳播等各種因素的存在,類型劃分所營造的皆大歡喜的比賽結(jié)局,仍將處于開放的、具有變數(shù)的狀態(tài)。關(guān)鍵詞
章回小說品第批評經(jīng)典化類型意識明清章回小說著作如林,其間優(yōu)劣高下之別,批評家多有論說。類似于《詩品》《詩人主客圖》《唐詩品匯》《曲品》等詩論、曲論專書給詩人和曲家區(qū)分品第等級,小說批評中也廣泛存在品第意識。套用楊聯(lián)陞《朝代間的比賽》一文的標題,我們將批評家關(guān)于小說優(yōu)劣高下的論說名之曰“小說間的比賽”。只是,這些比賽常常意氣用事,如陳平原所說:“明清兩代缺乏綜合性的小說理論著述,大部分小說序跋或評點不免有入主出奴的傾向;談?wù)撈渌≌f往往只是為贊賞本書做鋪墊,褒貶之處難得公允?!惫识苌偈艿窖芯空叩闹匾暋2贿^,“入主出奴”只是部分事實。綜觀明清以來的序跋、評點、筆記、史論等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批評家們所組織的比賽,有牽強的主觀臆斷,也有嚴肅的學(xué)理討論;更重要的是,小說間的比賽與經(jīng)典的生成,以及類型(流派)劃分皆有關(guān)系。故而將比賽加以梳理,也許不算是一件無謂的勞作。
一、比賽的“客觀性”和表現(xiàn)形態(tài)
一是對評論主體亦有批評,而非一味揄揚。如謝肇淛《金瓶梅跋》:“(《金瓶梅》)信稗官之上乘,爐錘之妙手也。其不及《水滸傳》者,以其猥瑣淫媟,無關(guān)名理。而或以為過之者,彼猶機軸相放(仿),而此之面目各別,聚有自來,散有自去,讀者意想不到,唯恐易盡?!币詾榫汀懊怼倍摚督鹌棵贰凡蝗纭端疂G傳》;就筆法、技巧而論,《金瓶梅》勝過《水滸傳》。如此分而論之,倒也可備一說。又如天目山樵《儒林外史新評》謂“《外史》用筆實不離《水滸》《金瓶梅》范圍,魄力則不及遠甚。然描寫世事,實情實理,不必確指其人,而遺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頻見,可以鏡人,可以自鏡”,亦是平心之論。二是指摘他書時,不作全盤否定。如閑齋老人《儒林外史序》批評《水滸傳》和《金瓶梅》“誨盜誨淫”,同時亦贊賞《儒林外史》“有《水滸》《金瓶梅》之筆之才,而非若《水滸》《金瓶梅》之致為風(fēng)俗人心之害也”,表明他對這兩部前代小說的“筆”和“才”還是認同的。三是取舍、排名或評論當(dāng)中,有與評論主體并不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如西湖釣叟《續(xù)金瓶梅序》:“今天下小說如林,獨推三大奇書曰《水滸》《西游》《金瓶梅》者,何以稱乎?”《續(xù)金瓶梅凡例》:“小說以《水滸》《西游》《金瓶梅》三大奇書為宗”。這里“三大奇書”不含《三國演義》,耐人尋味。
若符合上述三種情況,則序跋、評點資料亦可以納入考察范圍。至于通論性質(zhì)的筆記、史論等文獻資料,因其不專主一家,也就具有更多的宏觀性和“客觀性”,自是應(yīng)該廣泛援用的文獻依據(jù)。
在遞進式的比賽中,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才子書”排名和流品之分。
二、小說間的比賽與經(jīng)典的生成
品第批評雖然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在長期的批評過程中,也會形成相對一致的主流共識。經(jīng)典的生成,與主流共識密切相關(guān)。而與共識并在的,則是隨時可見的挑戰(zhàn)??v向來看章回小說之間的比賽,有三個較為明顯的階段:
王緱山先生每稱《三遂平妖傳》堪與《水滸》頡頏。
其次是《三國演義》和《西游記》,而《三國演義》勉強可與《水滸傳》并列:
小說家以真為正,以幻為奇。然語有之:“畫鬼易,畫人難?!薄段饔巍坊脴O矣,所以不逮《水滸》者,人鬼之分也。鬼而不人,第可資齒牙,不可動肝肺?!度龂尽啡艘?,描寫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勢不得幻,非才不能幻,其季(孟)之間乎?嘗辟諸傳奇,《水滸》,《西廂》也;《三國志》,《琵琶記》也,《西游》則近日《牡丹亭》之類矣。
第三梯隊則有《金瓶梅》等:
(三)錢玄同、胡適、魯迅與《儒林外史》地位的凸顯。
三、比賽項目、規(guī)則與小說類型
在眾多章回小說當(dāng)中,可稱為“常勝將軍”者,當(dāng)是明代的“四大奇書”和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雖然總有其他小說意欲“逆襲”,六大小說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總體而言,比賽成績最不穩(wěn)定的名著,無疑是《三國演義》。
大約在20世紀初,有人曾準備組織一個“小說審定會”,將章回小說分出等級,排出座次:
以《紅樓夢》《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居甲等,一般沒有疑議;《西游記》《金瓶梅》與另外幾部小說并列乙等,似乎有些委屈;最大的“冷門”,當(dāng)是名單之中竟然沒有《三國演義》。箸超以為這是故立異說以出新:
箸超那里還有一些別的項目,如“結(jié)構(gòu)”、“敘戰(zhàn)”、“寫夢”等,《三國演義》的成績多能得到好評。也有成績很不理想的項目,如“寫實”:
然而就算在同一項目之內(nèi),不同的組織者(批評家)那里,規(guī)則可能都不一樣。譬如謝鴻申《答周同甫書》以為:
余論
注:
①楊聯(lián)陞《國史探微》,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頁。
②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頁。這一情況與詩詞的品第批評也很相似,近人蔡楨《柯亭詞論》即言:“自來評詞,尤鮮定論。派別不同,則難免入主出奴之見。往往同一人之詞,有揚之則九天,抑之則九淵者?!币姀堣暗染帯稓v代詞話續(xù)編》,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上冊第656頁。
*本文系武漢大學(xué)“70后學(xué)者”學(xué)術(shù)團隊項目“中國文學(xué)傳播與接受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魏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