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腰理論上好像也不難,但真正做起來并不容易。要想象自己就坐在板凳上,但實際上我們往往并沒有真像有板凳那樣坐下去。知道應該找坐在板凳上的感覺,但還老是不自覺地使著勁,怎么也松沉不下來,或者動來動去,試了半天,反而迷茫了,連原來清晰的找坐胯的感覺也麻木了。這樣子是不可能放松的。起初松腰這么麻煩,大家不妨在屁股下置一個凳子,先坐上去,讓上身舒直下垂,重心移到臀部,這樣完全放松后,命門就會隨之自然后撐,再去摸,腰部就沒有了向內凹陷的窩,這就是松腰的感覺?,F(xiàn)在不改變坐姿,雙腿慢慢用力撐住,襠撐開合住,再緩緩抽掉板凳。如此反復多次,直至讓松腰成為本能反應(形成肌肉記憶)。一開始因為幅度比平常大,雙腿可能撐得難受,上半身也不大自在。對此初練者應當有心理準備,也不必驚訝,堅持個十天半月就習慣了。
同時太極拳理中聽到的“前發(fā)后塌”一詞,其中“塌”指塌腰,即上述“松腰”的意思,所以“塌”,并不是腰向內凹陷,而是向后撐開。術語意為“前去之中必有后撐”,即上身向前發(fā)力,臀部則往后坐,就像開炮一樣,發(fā)一炮,炮身就后坐一下。后坐后,我們的腰就處于放松狀態(tài),此時命門也處于后撐的狀態(tài)。怎么找命門后撐的感覺呢?
在做前發(fā)后塌時,我們可以這樣試驗:前面有人來推我,我撐開兩胯,雙腳一前一后,雙手像打傘那樣慢慢撐開棚住。重心不穩(wěn),就調后腳,胯根后坐直到穩(wěn)穩(wěn)的扎在地上。這時把意念放在命門,讓命門這個地方向后舒直,就能體會到一種前后對稱的力,因此前發(fā)后塌也叫對稱勁(太極拳運動中幾乎隨處可見此類對稱的勁),前發(fā)部位因發(fā)力為實,后塌部位則是重心所在,為實。前方承受的力有了后坐的支撐,身體不至于因發(fā)力丟了重心。這樣,根基穩(wěn),才可能具有八面支撐的效果。這時任他盡管推,我都能輕松棚住。但在棚住來力時,腰不能用力。刻意去撐會變成低頭貓腰的形狀,要特別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
另外也要注意,松腰不同于扭腰。若只是讓腰扭來扭去,這既不是正確的松腰,幅度過大還可能扭傷腰部。練拳者也不可誤以為兩腎的虛實靈活轉換是由扭腥來完成的;腰的靈活,必須建立在松腰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