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食物是我們一日三餐中最常見到的,但是如果吃得不正確或者攝入過多,會增加患老年癡呆癥等疾病的風(fēng)險。究竟是什么物質(zhì)會對大腦產(chǎn)生如此嚴(yán)重的影響?
晚餐究竟該吃還是不該吃?對健康來講,是營養(yǎng)還是負擔(dān)?晚餐到底應(yīng)該怎么吃?北京安貞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夏萌為您解惑。
她的病因是主食吃得過量
有一類食物,一日三餐都在我們的餐桌上變著花樣。但是如果這類東西吃多了,會給我們帶來很不好的影響。這類食物,我們的大腦很需要它,天天都得吃,吃少了不行,但是吃多了也不行。吃多了會引起腦的功能下降,同時更容易血管堵塞,造成腦血栓。這類食物就是——主食。
有一個60歲的女病人,每天運動,吃的也很注意。她其實很瘦,身材也挺好。做體檢的時候她被發(fā)現(xiàn)頸動脈有斑塊,低密度脂蛋白高、總膽固醇也高。她感覺最近腦子特別不好使,記不住事、睡不著覺。她問專家:我錯在哪里?
專家懷疑她的飲食中肉和蛋類食物攝入不足,結(jié)果真是如此!一個星期里,她大約只吃兩個雞蛋。專家觀察她:人很瘦,但腰圍卻稍大,有些“腹型肥胖”。于是,專家懷疑她是主食吃得過量,結(jié)果,再次言中。
在中國,不少老人喜歡吃綿軟的粥和面條,還有人偏愛香甜的面包等糕點。日常飲食中,饅頭、面條和米飯等主食類的食物比重過高。研究人員認(rèn)為,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高,會影響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新陳代謝功能,阻止大腦利用糖分,因此大量攝入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認(rèn)知障礙的風(fēng)險。因此專家說,什么都得吃,主食也要吃,但不要一下吃得太多,而且最好不要吃那些特別好吸收的主食。
還有一個問題,有些人主食吃得多,蔬菜水果也吃得多,可是因為擔(dān)心膽固醇過高而過少地攝入像肉、蛋、奶這樣優(yōu)質(zhì)的蛋白,所以慢慢地肚子越來越大。這是因為,腹部脂肪來自于肝臟把攝人的碳水化合物轉(zhuǎn)化成的甘油三酯。
所以專家說,一定不能忽視肉、蛋、奶、豆、魚的攝入,因為其中含有對我們大腦很有用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國人晚餐淀粉太多蛋白質(zhì)太少
晚餐究竟該怎么吃?
現(xiàn)在人們往往認(rèn)為晚餐更要吃得清淡、簡單一些,所以一般情況下,晚餐稍微吃一點就行。有人就吃點蔬菜,加一碗疙瘩湯或面條,或者一個包子就行了。
相比而言,國外的晚餐內(nèi)容更豐富。
美國人晚餐也吃主食,同時肉類食物比較多。另外一般會有一盆沙拉,有時候是蔬菜的,有時候是蔬菜加水果的。
意大利人的晚餐有蔬菜、有三文魚、有土豆,還有一點飲料。
法國的晚餐中,魚肉類食物更多一些。
日本的食物非常多樣化,米飯也吃,但是量不多,一般也就一兩左右。其他有魚、蘑菇,還有肉類和魚等。
近年來一些國家比如美國也開始反思飲食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比如吃肉過多、吃菜過少。所以他們有意識減少肉食,增加蔬菜。
但專家指出,這畢竟是國外的飲食特點,不能照搬。專家認(rèn)為,國人實在是吃肉吃得太少,雞蛋也吃得并不多。
對比一下,國人的晚餐就顯得淀粉太多,蛋白質(zhì)、蔬菜太少,容易造成血糖特別容易高,而且維生素不夠。因此需要進行科學(xué)的調(diào)整。
那些“菜”其實也是淀粉
有些食物不僅僅是菜,更可以被當(dāng)作主食。因此在我們“吃菜”過程中,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吃出淀粉含量超標(biāo)。
比如玉米、土豆、紅薯、南瓜、芋頭、藕和山藥,這些“菜”的淀粉含量就比較高,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它們看成菜,更要把它們當(dāng)作主食來對待。
它們的營養(yǎng)都是復(fù)合型的,有淀粉、有維生素、還有礦物質(zhì)和膳食纖維,因此相比大米白面來說,是更好的主食。
在日本有一個地區(qū),那里的人幾乎沒有得糖尿病的。其中奧秘主要是把南瓜當(dāng)成主食來吃。其實南瓜本身并不是治療糖尿病的,但是如果把它當(dāng)主食,而不去吃米、面,就不容易得糖尿病,它升血糖的能力相對沒有那么強。
專家提醒大家注意,點菜的時候,如果點了一道“五谷豐登”,主食的量就差不多夠了,基本不用再吃米飯、面條等主食了。而有些人,一頓飯,吃了一個老玉米、又吃兩個土豆,然后又吃一個山藥,最后還得再吃碗米飯。這樣主食就絕對超標(biāo)了。
8兩水果=1兩主食
水果中也有一些果糖含量,果糖類似于主食中的淀粉,因此也要適量吃。
蘋果、橘子等水果里沒有葡萄糖,但是有果糖。兩者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果糖要到肝臟中轉(zhuǎn)化一下,變成葡萄糖才行。這個轉(zhuǎn)化的過程就使得我們吃的水果不太容易升高血糖。
比如一個人餓了,如果吃一碗面條,或者吃一個蛋糕,血糖就會很快升高。但如果這時候吃個蘋果,因為蘋果中的果糖變成葡萄糖需要時間,所以蘋果升糖的速度就比糧食要慢。
所以,吃水果和吃主食的量要一起計算。其中有一個換算——8兩水果=1兩主食。吃了水果,就要相應(yīng)把主食的量減少一些。比如吃了一個蘋果可能就要減掉半碗米飯,而如果吃了兩個蘋果、或者一個蘋果加一個香蕉,那么這頓飯主食就可以不吃了。
“過午不食”正確嗎?
也有一種人,老是讓自己餓著。尤其最近有一種說法叫“過午不食”,也就是,不吃晚飯?,F(xiàn)在不吃晚飯的大有人在。
專家說,有一個最基本的養(yǎng)生原則,就是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可是現(xiàn)在很多人卻違反了這最基本的養(yǎng)生原則。餓的時候忍著、困的時候扛著、累的時候說堅持,這種情況下其實很容易生病。
所以這方面應(yīng)該是順其自然,餓了就應(yīng)該吃。
一天吃多少主食合適?
專家認(rèn)為,一般來說如果你不用干特別的體力活,又沒有大運動量的鍛煉,一般來說一天吃3兩主食即可。而如果要干體力活,可以吃到4兩,如果每天還有一定量的運動,可以吃到5兩。
也就是說,主食的多少要根據(jù)運動量來決定。
專家還強調(diào),男性和女性不同,需要的主食量比女同胞要多一些,而個子高的要比個子矮的多一些。相對均衡的參考量是每天3-5兩。而自己究竟吃多少,要隨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
吃晚飯要學(xué)會“補償”
專家提出,晚上吃飯的時候還應(yīng)該有一個原則:補償。吃飯之前想想自己白天吃了什么、沒吃什么。如果白天凈吃主食了,晚上就少吃一點主食;白天如果吃了很多肉,晚上就少吃點肉;如果白天蔬菜吃得少,晚上就多吃點菜。
這方面最怕的是:晚飯和午飯吃得重復(fù)。比如中飯做了一大堆,晚上繼續(xù)吃。這是很多人家常見的事。
晚餐要用“健康盤子”
晚餐還要注意葷素搭配。
這方面專家給出一個原則——“健康盤子”。這個“健康盤子”,上邊是蔬菜;下邊的左邊一半是主食,因為幾小時后就要睡覺了,所以主食更要少吃一點;而下邊的右邊一半是蛋白質(zhì),也就是要吃點肉蛋奶豆魚類食物。
很多人習(xí)慣抱著一碗米飯或面條先吃,然后找補一點兒菜,結(jié)果勢必就會吃了一堆的主食。
而用這個“健康盤子”吃晚餐有一個原則,就是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再吃主食。也就是說,應(yīng)該是端著菜吃主食,而不是端著主食吃菜。這樣主食就不會吃得太多。
專家說,這其實特別好操作:只要你把“盤子”轉(zhuǎn)過來、離主食遠一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