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弊骷沂疯F生曾說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是,當死亡逼近,你是否能坦然接受?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從生到死,正是人的漫漫一生。一個人對待死的態(tài)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東方之星”客輪沉沒,天津?;繁ǎ兾魃襟w滑坡……今年以來,災難事故接二連三地發(fā)生,刺激著人們的神經(jīng),對于生與死的思考也變得從未有過的強烈?!斗钦\勿擾2》中的“黑色素瘤”“生前葬禮”叫人唏噓不已;而《滾蛋吧!腫瘤君》中的熊頓又令人百感交集,淚灑衣襟。
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國人忌諱談論“死”,認為不吉利。但是,生與死總是如影相隨,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直面死亡,敬畏生命,如今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應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向死而生,從容對待生活,如今不再是別人的事情,而是人人都要自修的功課。
生活第一眼:生如夏花,死如靜秋
網(wǎng)友麥克風:你怎么看待生死?
對死亡的覺察,能夠拯救我們
@海鳴威的威,男,41歲,青島人
很喜歡一段話,“面對死亡的覺察,是增添生命策略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死亡將導致我們的毀滅,但對死亡的覺察,又能拯救我們?!辈蛔鹬厮劳龅娜耍淙烁褚彩堑土拥?。我沒有什么痛徹心扉的經(jīng)歷,但我擁有憂患意識,知道善待生命中的每個人。
生命教育,孩子與父母都獲益
@噠噠馬蹄聲,女,33歲,安徽人
清明掃墓,我都會帶上女兒。我把生命教育看得很重,我的父母都是醫(yī)生,母親病逝后,父親活在陰影中出不來,最終搞垮了精神,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我要讓女兒從小認識死亡,懂得分享與愛,教給她飼養(yǎng)小動物,其實大人也能從中學到很多。
失獨媽媽仍舊回避死亡
@泉畔聽曲,女,40歲,濟南人
2010年,10歲的兒子因車禍去世,那簡直是晴天霹靂,我是被人攙著走出醫(yī)院太平間的。老公比我堅強,陪伴我度過了那段黑暗時光?,F(xiàn)在我比過去平靜多了,但是仍舊回避死亡。一看到關(guān)于車禍或失獨的報道,情緒就非常壓抑,好幾天都緩不過勁來。
鏈接:心靈小游戲,你的“五樣”是什么?
1.先拿出一張白紙,再準備一支黑色簽字筆。在白紙頂端,寫下“XXX的五樣”,XXX是你的名字。
2.用黑色的筆在白紙上飛快地寫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
3.最寶貴的五樣保不住了,你要舍去一樣,請用筆抹去一樣。
4.生活遇到變故,你必須舍棄一樣。
5.遭遇險惡挑戰(zhàn),你必須舍棄一樣。
6.生命陷入低谷,你必須做出最艱難也是最果決的選擇,留下一樣,其余全部放棄。
7.好好記住這個順序,并與親友分享。
新聞串串燒
屏蔽教育法,回避陰暗面
新聞再現(xiàn):當媽媽的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因為擔心5歲的兒子受到不好的影響,一位“海歸媽媽”對社會負面信息“嚴防死守”,連家里的有線電視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
專家點評:手再大也遮不過天,“屏蔽教育”是以愛的名義,貽誤孩子的成長,過度替代與保護,反而會害了他們。接受真善美,但也不能回避人生陰暗面與負能量。
微博直播自殺,追問生命教育
新聞再現(xiàn):2014年12月1日晚,微博上接連出現(xiàn)四起直播自殺事件,牽動網(wǎng)友的心。就在幾天前,四川瀘州19歲少年直播自殺,民警趕到后,少年因搶救無效死亡,令人扼腕。
專家點評:直播自殺,這是一種網(wǎng)絡(luò)求助,以這種不計后果的沖動方式結(jié)束生命是愚蠢的,也暴露出國人生命教育與挫折教育的嚴重缺位。相比之下,歐美國家往往將生命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而且從娃娃抓起。
臨終“不插管”,倡導尊嚴死
新聞再現(xiàn):因為看過太多臨終搶救患者的痛苦與窘迫,醫(yī)生羅點點建立了“不插管”俱樂部,倡導人們簽署生前遺囑,不過度醫(yī)療和有尊嚴地死去,引起廣泛熱議。
專家點評:據(jù)一項數(shù)據(jù)調(diào)查,人一生75%的醫(yī)療費用花在最后的治療上。如何讓病人有尊嚴、體面地離開,成為社會的新議題。“插不插管”亟須完善鑒定制度,還要健全臨終關(guān)懷服務,唯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
生活深呼吸:生死面前,你屬于哪一種類型?
A
名稱:比較敏感型
標簽:忌諱、暗示
人群:心理脆弱者
解析:有些人因為工作性質(zhì)或生活環(huán)境所致,對死亡、癌癥、殘疾、不幸等字眼比較敏感,談及這些內(nèi)心會非常難過,很傷感,還會不自覺地由別人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己,產(chǎn)生不好的暗示。支招:改變認知,換種角度看待死亡。像國外學者所說的:“我們像一群孩子,被允許在一個大的花園里度過一天的時光。這一天結(jié)束時,花園管理員就會出現(xiàn)在面前,告訴我們:‘天已經(jīng)晚了,該回家了。來吧,你們累了,躺在自然的懷抱中好好安息吧?!?/p>
B
名稱:無安全感型
標簽:害怕、焦慮
人群:單身群體、病患群體
解析:公共事件頻發(fā)的今天,部分情緒敏感、心理耐受力比較弱的人就極易變得焦慮,很依賴伴侶或家人,遇事怯懦、失去判斷力,經(jīng)常自己嚇唬自己,而且向外歸因,隨波逐流,打亂正常生活秩序。支招: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人們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备淖冋J知,端正心態(tài),合理規(guī)劃,就能提高安全感,讓內(nèi)心變得強大起來。
C
名稱:選擇回避型
標簽:喪失、拒絕
人群:知識分子、精英群體
解析: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生命期望值較高,喜歡追求完美,面對生死的時候往往比較悲觀,具有強烈的喪失感與不完整感,因此他們選擇回避。即便自己或家人患病,也不輕易對外袒露。支招:從心理學角度看,回避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屬于正常的反應。從回避走向接納,需要有個過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消沉、接受。經(jīng)歷是最好的財富,時間是最好的療愈,順其自然。
D
名稱:情緒釋放型
標簽:外放、宣泄
人群:年輕人、中老年人、白領(lǐng)群體
解析:年輕人不成熟,遇挫極易沖動,以極端方式宣泄出來,比如,極限運動。中老年人身體走下坡路,比較感情用事,亟須獲得認同感與價值感,一般通過抱怨、哭泣、傾訴等方式發(fā)泄情緒。支招:培養(yǎng)一到兩種興趣,瑜伽、旅游、健身等,每周留出運動和陪伴家人的時間,年輕人多陪陪父母,而中老年人應開闊視野,多學習、多交流,活到老學到老。
生活朋友圈:談談生命,談談死亡
做臨終關(guān)懷志愿者,學到很多
講述者:沈蓉兒,女,34歲,外企經(jīng)理
父母是美籍華人,我在國外出生,從小他們就帶著我去養(yǎng)老院做志愿者,耳濡目染讓我比別的孩子多了些特殊的體驗。偶然機會,去考察項目時,我看到有家養(yǎng)老公寓招募義工,隨即報了名,每周再忙我也會去,還帶著朋友過去。很多老人都是晚期病患,在與他們接觸中,我的生活觀也發(fā)生了很多轉(zhuǎn)變,懂得了一切隨緣,不再刻意追求金錢與地位??瓷先ナ俏胰椭麄儯鋵嵤撬麄儙椭覀?,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生命的意義。
有過病痛體驗,才能走向豁達
講述者:舒維,男,46歲,藝術(shù)總監(jiān)
每當朋友評價我是成功人士時,我就會說:“沒有什么成功,有的是精彩的過程?!毙窃拼髱熣f過,每個人心中都有欲望的野獸。過去,為了過上有錢人的生活,我像被抽打的陀螺,整天飛來飛去,奔走于各種飯局。直到確診患上前列腺癌,我才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治療的過程像是火上煎熬,生不如死。女兒辭職陪著我去北京治療,出院后安排我們一起旅行,我的指標隨即恢復正常。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重生的滋味?;疾◇w驗是凈化,讓我走向豁達,終于能放下各種羈絆,活得坦然瀟灑。
堅強地活著,是對親人最好的告慰
講述者:裴弘,男,58歲,國企副總
母親和妹妹患有糖尿病,她們天天都打胰島素。2008年,母親突發(fā)腦血栓,癱瘓在床,靠尿管排尿、用胃管喂飯,妻子在家照顧她,周末我推掉所有應酬替換她。今年初,小妹因并發(fā)癥離世,我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悲痛。不到百天,母親也走了。那段時間我感到深深的無力,生命比我們想象得脆弱與渺小,在死亡面前一切都變得不重要。親人的離世讓我懂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堅強地活著,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生活非常道:敬畏生命的過程
從懼怕死亡到“預約死亡”
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懼怕死亡,一是因為它會讓我們有不祥的聯(lián)想與幻滅的感覺,二是徒生強烈的喪失感。所謂“預約死亡”,是指敬畏生命,活在當下。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所評價的坐標不是金錢與身份,而是你一生中與他人分享多少愛與溫暖。
管理時間,高效生活
“如果生命只剩下1天……”類似的假設(shè),提醒人們別浪費時間。然而,活出應有價值,不虛度人生,應讓每一天過得高質(zhì)量才對,這就是管理時間的學問。管理時間,因人而異,所共同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分清輕重緩急,留出獨處時光,平衡工作與家庭。當然,提高效率、零碎拼接也很重要,比如,使用最高效的時間,只要20%的投入就能產(chǎn)生80%的效率。
鏈接:關(guān)于生命教育的五個細節(jié)
1.生命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屬于終身教育。
2.教孩子認識死亡,有利于孩子的心智成長與人格發(fā)育。
3.直面死亡,感知生命,能夠培養(yǎng)人的同情心與寬容心,容易為他人著想。
4.生命教育的外延非常寬廣,令人們減少欲求、回歸本真。
5.生與死,是人類的必修課,需要用心去悟,最終使我們變得堅強,讓我們在任何磨難與挫敗面前都能冷靜從容,淡然處之。
生活微悅讀:這些教育讀本,你了解嗎?
書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作者:李開復
簡介:本書真實地記錄了李開復患淋巴癌后治療與休整的過程,再現(xiàn)了他病中的所思所想所悟,讓讀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令人們獲益匪淺。
書名:《誰在銀光閃閃的地方等你》
作者:簡?
簡介:作者以思省的文字關(guān)照思考“老”,由周遭親人的故事觸及整體社會層面,從肉身、人生、老化、疾病、死亡的生命現(xiàn)場徹底探勘,找尋出路,是一本全面探討老年議題的生死書。
書名:《此生未完成》
作者:于娟
簡介:本書是復旦大學講師于娟生前的病中日記。她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jié)與不良習慣,告誡讀者感恩生活、善待生命。這是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也是生命的真情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