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新和他的建筑工人朋友們父親的家里有3本相冊,那是他積攢了幾十年的影像資料,每一張老相片背后都有一段內(nèi)容豐富的人生故事。對這張攝于49年前的老照片里的人物,我大都認識。第二排最右邊的就是我父親,其他人是父親的建筑工人朋友。 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的各項事業(yè)百廢待興,城市建設(shè)急需人批的建筑工人。父親跟著幾個老鄉(xiāng)加入到北京的建筑人軍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當了一名挑磚工。第二年,只有父親一個人扛著鋪蓋卷回來了,再次走進他熟悉的工地。后來我在電視臺介紹老北京的紀錄片里看到,那時建筑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人背肩扛,一天的勞動強度可想而知。父親說:“我們當時就是這樣工作的?!备赣H只有157米的身高,屬于矮個了,他跟我說:“那會兒年輕,不覺得累……那時侯有150斤一副的擔了,也有200斤一副的擔子,人家大個挑200斤,我不服輸也挑200斤?!币荒旰蟾赣H加入了共青團,兩年多后他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 父親年輕時干起事柬總是風風火火的,閑小,主。他說:“后來工友們都學技術(shù),我學的是機工開吊機。幾十米高的塔吊,我噌噌幾分鐘就爬上去了。和你鴆談戀愛時,她離工地有好幾里地,我在塔吊上就看見她了?!蔽矣浀煤芏嗄昵翱催^一部反映建筑工人生活的電影《青年魯班》,講的是青年工人李三輩刻苦學習文化知識,研究出“放大樣”的技術(shù),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和工藝水平,在建設(shè)北京十大重點工程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據(jù)說李三輩的生活原型,來自于優(yōu)秀建筑工人的代表李瑞環(huán)、張百發(fā)等,他們都是從北京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走出去的,也是我十分敬佩的老一代建筑工人。 這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設(sh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fā)展著,父親和他的建筑工人朋友們轉(zhuǎn)戰(zhàn)于京城各地。父親告訴我,他曾參加過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人建筑”之一的華僑人廈的建設(shè)施工。他所在的班紕由一群年輕人組成,也就是照片里的姑娘小伙子們。其中,小劉叔最年輕,當時不到20歲;李悌叔叔是班組里的知識分了,當時是技術(shù)員,后來當了工程師;齊叔是開挖掘機的司機,身材瘦高,甲時喜歡打籃球和看籃球比賽,與我們家做過10年鄰居。1966年年初,王敬元、徐桂蘭阿姨調(diào)離了,于是班組成員集體合影,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3年后父親所在的建筑公司開赴湖北省大山深處的十堰市,參加中國第二個汽車城的建設(shè),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父親才回到北京,調(diào)到市房管局系統(tǒng)作,還是當建筑工人,直到退休。 我敢說,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北京城許多地方都灑下過父親那一代建筑工人辛勤的汗水,我以自己是建筑工人的兒子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