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是我們孫家的老親戚們16年前在中山公園聚會時的合影。那天適逢國慶節(jié)前夕,我們在飯桌上回憶起解放前的苦難生活以及親人間相扶相助的難忘經(jīng)歷。
我們孫家是一個大家庭,為了躲避旱災(zāi),1877年老輩兒們風餐露宿,一路討飯來到北京,其間整整走了3個月。我的爺爺叫孫德山,隨母親從山東曲阜老家逃荒而來,落腳在永定門侯莊附近,靠給人家縫窮艱難度日。家庭聚會訴親情
爺爺于1893年和趙氏女子結(jié)婚,生有兩兒兩女,小兒子孫殿魁就是我的父親。爺爺晚年以拉房纖兒為生,因為人緣好,最后升為“財神會”的會首。
什么叫拉房纖兒?按現(xiàn)在的話就是中介,為買房、賣房的主顧們談成又賣后,按“成三破二”的老規(guī)矩收點中介費。我家生活好轉(zhuǎn)后,我們就從永外搬到了菜市口附近的車子營胡同,后來又幾次搬家,最后落戶在米市大街內(nèi)的保安寺街26號。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父輩們的幾個兄弟姐妹互相幫襯著度過了非常艱難的歲月。俗話說“姑表親,輩輩親,砸斷骨頭連著筋”,二姑媽的幾個兒女說起1942年他們一家從東北逃難的情景,他們來到北京后找到我父親,我父親傾全家財力,幫助他們一家五口度過了最困難的6個月。大姑媽的兒子方榮慈回憶了我父親當年資助他存“榮春社”學(xué)京劇的過程。我大哥孫興亞也對二姑媽對我家的幫助念念不忘,解放后,二姑媽每次春節(jié)來到我家,都背著我父親給我母親些錢并悄悄地說:“給孩子們扯幾尺布料,做幾件衣服吧。”我母親死活不收,二姑媽硬是把錢塞進我母親的手里……
這些發(fā)生在我們孫家的往事,我也曾講給晚輩們聽,希望這份濃厚親情傳給我們的下一代,傳給我們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