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概述
成都杜甫草堂是詩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其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當年“詩圣”在此創(chuàng)作240余首詩,這都賦予了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空間意境分析
先秦的哲學家們就已經(jīng)認識到自然運行的動態(tài)過程產(chǎn)生的陰陽二氣的交感化身,在萬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存在對立與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在草堂內(nèi)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種陰陽法則的運用,其主要表現(xiàn)在虛實、隱現(xiàn)、曲直、曠奧四個方面。
1.虛實相生
古代繪畫講究虛實結(jié)合,畫面注意留白,在草堂中運用此手法,營造出美妙幽深的景觀。比如在主軸上的主體紀念性建筑、亭子、山石等建筑小品都非常注重虛實相生、氣息流通。位于茅屋故居西面的扇頁亭,就是有目的性的減少“實”建筑,增加相應的“虛”景色。扇頁亭造型像一把打開的扇子,它屬于一張自由變體式亭,長方形變化為扇形,在筆者考察中發(fā)現(xiàn)扇面亭背面是土山,觀賞度低,而正前方是小道和流水,所以在這里設計者是充分考慮周邊環(huán)境及地形、地勢,還考慮到亭子與周邊景的相互的充分“對景”和“借景”,是的“實體”的建筑得到“虛化”,空間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亭子既發(fā)揮了“成景”的作用,也發(fā)揮了“觀景”的作用。虛實相生的運用很好的把建筑和環(huán)境有機的結(jié)合。
2.隱顯相成
來自詩歌繪畫的隱顯相成法則同樣也被應用于園林設計中。中國古典文論歷來講究隱顯結(jié)合,以造出含蓄美和無窮意味。這點在草堂的植物配置中也有一定的體現(xiàn),由正門進入一個由大廨、詩史堂和東西兩側(cè)的陳列室等建筑群圍合成的空間,本身空間單一,尺度不夠開闊的圍合空間,在樹木的掩映下增強了空間的層次和景深,植物的分隔也造成一種深遠幽靜之感;其次就是在紅墻翠竹的花徑中,纖細高挑的翠竹沿著低矮的紅墻種植,本是一條單調(diào),狹長的小道頓時有了幽深的感覺,翠竹阻擋了上空部分的視線,游人隱約看到天空和建筑,這就是充分發(fā)揮了隱顯相成的優(yōu)勢,以有限的景物營造出無邊的風景和無盡的景趣。
3.曲直
中國園林秉承自然為上,隨著自然走勢而建。為創(chuàng)造出幽深靜謐的意境,園林中常常采用曲徑通幽的造園手法,其中最常見手法是把曲徑設在入口處,這樣不僅能引發(fā)人尋幽探奇的閑情逸致,也能為游園活動平添不少樂趣。不過在杜甫草堂中,正門正對著大廨然后就是詩史堂,再就是柴門、工部祠、最后面才是杜甫的住宅。這并不是像傳統(tǒng)園林中入口的設計是曲徑,而是一條大道。這是由其特點的空間功能決定的,當杜甫出世后,直到到五代時期,后人才根據(jù)其舊址蓋起了第一座紀念性建筑。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演變,現(xiàn)發(fā)展到270多畝,設計的有另外的主入口的紀念性園林。
4.曠奧相兼
曠奧相兼是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的一大特征。園林中曠奧美感的形成,常與園林要素的聚散有關系,密集的空間顯得深奧,而稀疏的空間則顯得空曠。然而,與自然山水相比,園林中的曠奧畢竟是人工建造的,不僅在空間規(guī)模上小于前者,而且還要依賴于想象。
草堂中內(nèi)聚型紀念空間與自由游賞空間并存,正是中國園林美學中”曠“與”奧“的組合。草堂正門前置一體量適中的照壁,粉壁青瓦,兩側(cè)有八字粉墻相呼應。照壁的形制暗示了草堂建筑的祠宇紀念風格。要入得草堂,需繞過照壁進入正門,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和含蓄感。大廨,詩史堂與兩側(cè)“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在回廊的連接下形成了規(guī)整而封閉的第一進紀念空間。
造景手法分析
1.疊石
堆山、疊石,俗稱為造假山,對于園林理石,古人向來以“瘦 透 漏 皺”四字來作為評石審美標準。但草堂卻有異于這個標準,先用黃石,青石,砂石,卵石等本土石材,卻也是另一種美。選用鄉(xiāng)土石材,一是類似江南疊石的材料難找。二是草堂為紀念性園林作為游賞習俗和先賢崇拜之地,無足夠錢財去打造。但草堂還是極具自然山林之美。如在黃石層層堆疊,顯得蒼勁古拙。
2.山土
土山即是以土堆成的山,應是原始的假山堆筑之法。草堂內(nèi)的山體不多,在工部祠北部和茅屋西部,以土堆疊成山體,以洗煉的藝術手法在山腳,山頂,山體起承轉(zhuǎn)合處理石,為土山塑形。然后在工部祠北部的土山,以青石作為山腳圍護,磴道,黃石做磴道,山頂點綴,并置三草亭于其上。從審美上看,以青石圍護山體增加了土山的縱深感和質(zhì)感,加上磴道的黃石相襯,更加具有野趣。即是是山頂?shù)狞S石堆疊,也并不像江南園林中太湖石獨置或群置所表現(xiàn)的“透 漏 瘦”之感,而是以一種寫意的手法追求石塊組合在一起的構(gòu)圖整體性。草堂北門的“劍壁奔泉”和梅苑水榭旁的置石類型在草堂不多見。茅屋旁的土山體量較大,山上茂密,有飛瀑從假山直瀉潭心。
3.理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山水詩中國園林的主體和骨架,升華了園林的平面形態(tài)和立體空間,山的厚重與水的寧靜相得益彰。園林理水貴在活字,草堂選址“浣花溪水水西頭”,詩史堂后引浣花溪水入園,使得草堂水景的特色是樸野靈動。草堂中主要池塘采用自然式土石駁岸,鄉(xiāng)土植物巴茅,蘆竹點綴岸邊,池塘中設一沙洲分割水面,種植上花草樹木,同時還置一小木船于岸邊,產(chǎn)生一種詩意的畫面。在園林中,還有體現(xiàn)川西地理人文景觀的溝渠,多為平直狀態(tài)。巧妙的穿插,滲透在正大門與大廨間,詩史堂與柴門間,茅屋前池塘與“南鄰”,“西鄰”間,使得紀念祠宇外氣氛更加生動。
結(jié)語
“繼承是為了更好的革新,歷史的回顧時為了今天的創(chuàng)作”,杜甫草堂是先人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也應在今后的設計中尊重現(xiàn)實,合理利用資源,傳承文化,堅持生態(tài)發(fā)展,因地制宜且突出地域特色的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