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消費者發(fā)現(xiàn),她花5000元在天貓旗艦店購買的燕窩竟然不是產品溯源碼上宣稱的原裝進口產品。這個事件再次引發(fā)大眾對食品溯源碼亂象的關注。產品溯源碼號稱可以追溯果蔬、肉禽類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地點、批次以廈影響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等信息,但新聞廣播記者蔡賀涓走訪多家超市發(fā)現(xiàn),溯源碼標識不清,編碼混亂。
溯源碼究竟什么樣?記者在勁松附近一家超市內售賣的整只生雞的雞爪位置找到了一個二維碼,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溯源碼。手機掃描后顯示:石家莊市眾生源食品有限公司溯源系統(tǒng),還顯示了16位數(shù)字的編碼以及產品品牌和單位。但事實上,這些信息不夠全面,不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需求,比如一位女士就說,她想知道肉類有沒有激素,蔬菜上農藥殘留情況。
在這家超市,北京商委配給超市的綠色大型便民溯源服務終端立在一層角落,記者隨手拿了一盒排酸豬肉,把條形碼對準掃描區(qū),屏幕上沒有任何信息,記者只好手動輸入了條形碼下的一長串數(shù)字。
產品上到底什么樣的碼才是溯源碼?很多消費者其實并不關注也不清楚,只有一位消費者表示她關注追溯碼卻并不完全信任它的真實性。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是國家檢驗檢疫總局下屬單位,在中心專門從事食品安全追溯的工程師于穎介紹,國家2014年5月對新的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提到了企業(yè)要實行追溯,但具體應怎么做卻沒有規(guī)定。于穎解釋,溯源碼不具有防偽功能,它的真正目的是達到問題產品的召回,目前國內溯源碼存在編碼不規(guī)范、沒有統(tǒng)一標準、溯源碼內容不完善等問題,比如豬牛羊在養(yǎng)殖過程打了什么防疫針,喂養(yǎng)了什么飼料;蔬菜是在哪塊地種的,施了什么肥、打了什么農藥等。
目前各地各企業(yè)自建了食品溯源平臺,于穎認為他們缺乏統(tǒng)一的公眾查詢平臺,也缺乏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
(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