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她是一個高級林業(yè)工程師,2012年被中國科協(xié)和國家財政部評為中國農村科普帶頭人;25年來,她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苗圃、林地間忙碌,匆匆的腳步在云南省永勝縣1453個村小組的山間小路上不厭其煩地重復往返,她用智慧和愛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她在人代會上提出的建議讓林農喜逢甘露……她便是云南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永勝縣林業(yè)局林業(yè)技術推廣所所長熊竹蘭。
為民代言 惠及百姓
冬日的昆明晴空萬里,暖意融融。2014年1月22日下午,昆明海埂會堂報告廳座無虛席,群賢畢集,巨幅國徽懸掛在主席臺帷幕中央,熠熠生輝。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云南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大幅標語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云南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在這里隆重召開,出席會議的596名省人大代表,肩負全省人民的重托與期望,依法履職,共商云南發(fā)展大計。代表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時任省長李紀恒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不時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麗江代表團的熊竹蘭代表一邊聽取政府工作報告,一邊在報告原文上勾畫,她從“2013年工作回顧”中聽到“深入推進‘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和‘森林云南’建設,完成營造林850萬畝,改造低效林402萬畝,新增木本油料基地257萬畝”時,甚感欣慰;從“2014年工作重點”中聽到“扎實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yè)強農民富農村美,大力發(fā)展林下經濟,推動木本油料產業(yè)提質增效”時,滿懷信心。
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期間,熊竹蘭代表為助力林農增收脫貧、發(fā)展致富建言獻策。上一位代表的發(fā)言剛一結束,她就迫不及待地亮開了噪門:“我來發(fā)個言,代言反映一下我們那個地方核桃種植戶的愿望。”她條理有序的說,永勝是山區(qū)農業(yè)大縣,全縣總人口391037人,農業(yè)人口就有365000人,且60%以上居住在山區(qū)林區(qū),貧困程度較深。山大、人多、耕地少、林業(yè)資源豐富的縣情,決定了林業(yè)在永勝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跨越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8年以來,中共永勝縣委、永勝縣人民政府力促以核桃為主的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累計發(fā)展核桃939300畝,該產業(yè)現已成為全縣的新興支柱產業(yè)。但由于核桃產業(yè)發(fā)展速度快,而相關方面投入不足,致使核桃產業(yè)在總體發(fā)展上質量不高。開展核桃基地幼林撫育,提質增效核桃產業(yè),成為永勝縣廣大林農增收脫貧促發(fā)展、增收致富建小康的迫切需要。但老百姓以林木脫貧致富才剛剛起步,資金運轉捉襟見肘,對核桃幼林的撫育,單憑自身條件難以發(fā)力,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將核桃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為此,我建議在核桃造林驗收合格后,把規(guī)模連片的核桃新造林地塊納入幼林撫育項目,編制作業(yè)設計并嚴格按作業(yè)設計進行撫育,一撫三年,每年驗收合格后每畝兌現撫育補助款50元,以實現“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的核桃產業(yè)發(fā)展目標。
為了穩(wěn)妥起見,熊竹蘭代表又以書面的形式向大會提交《關于對核桃產業(yè)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的建議》。這一建議引起了其他代表的附議,受到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關注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及時辦理。2014年5月9日,省人代會閉幕還不到四個月,云南省林業(yè)廳就對《關于對核桃產業(yè)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的建議》辦理情況向熊竹蘭代表作了書面答復。答復中說:“省林業(yè)廳正積極爭取啟動以核桃幼林撫育為主的核桃基地提質增效示范項目,并建議國家林業(yè)局在提請國務院出臺的加快木本油料產業(yè)發(fā)展政策中,將木本油料中幼林撫育納入國家森林撫育補貼項目給予支持?!?/p>
2014年 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開始對全省的核桃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僅向永勝縣就撥款75萬元,扶持5000畝核桃幼林撫育項目,每畝補助150元。麗江市和永勝縣在財政緊缺的情況下,也相繼給該縣的核桃幼林撫育予以資金補助。
作為人大代表,熊竹蘭積極發(fā)揮好人民與人大和政府的橋梁作用,不僅將群眾的心聲如實反映給人大和政府,而且將人大和政府的作為及時向群眾宣傳。她利用與老百姓打交道的便利條件,在田間地頭向村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政府關于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舉措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蛾P于對核桃產業(yè)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的建議》辦結后,熊竹蘭代表像報喜鳥一樣,立即將這一喜訊通過“技術培訓中心”第一時間告訴給林農。喜逢甘露的老百姓,在高興之余深深感念政府的關切和扶助之情。
截至2015年,永勝縣已建核桃幼林撫育示范基地49499畝。以核桃為主的生態(tài)產業(yè)從數量擴張邁步轉向提質增效。
熊竹蘭是新當選的省人大代表,2013年1月,她第一次出席省人代會,那是云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期間,《云南日報》《云南網》等媒體記者采訪了她?!斑@是去年4月,我在永勝縣大安彝族納西族鄉(xiāng)光美村委會母底小組指導120多名鄉(xiāng)親使用嫁接技術種植核桃?!毙苤裉m指著筆記本電腦中的照片向記者展示農技培訓場景?!拔蚁锣l(xiāng)連草帽都不戴,因為老百姓就不戴草帽,我得跟他們一樣。你看我多黑。群眾望見白白凈凈的農技員往往產生距離感,一看我這膚色,也就不見外了?!毙苤裉m不但融入老百姓,而且設身處地為他們服務。2004年,她上任林業(yè)技術推廣所所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改過去那種在縣城辦農技培訓班的做法,帶領農技人員直接進村入戶,因地制宜開展林木(主要是核桃)種植管理技術培訓,既減除了林農進城食宿等經濟負擔,又免除了他們的路途勞頓,還滿足了他們的實際需求。于是,鄉(xiāng)村小學教室、村委會辦公室、農家庭院就成了熊竹蘭他們精心打造的流動性的“技術培訓中心”。這個“中心”不分寒來暑往、天晴下雨,年復一年地把現代文明和富裕之道不斷滲透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心田。熊竹蘭還帶領村民走進田地里、聚在果樹下,通過實物向大家介紹病蟲害情況,講解防治方法;通過實際操作向大家示范種植技術,傳授管理技巧,讓群眾既看得清又聽得懂。
“當選省人大代表,我就能在更高、更廣的平臺上為民代言,把最基層的民意帶到大會上?!痹谂c記者的交談中,熊竹蘭代表最關心的還是農技下鄉(xiāng)。她說,農民致富離不開農業(yè)科技。希望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培養(yǎng)一大批與群眾“心貼心”的農技人員,把林科栽培技術傳授給更多的群眾,讓他們真正享受到科技致富的成果。
履行代表職務三年來,熊竹蘭共向省人代會提出26件建議,附議16件建議,內容涉及“三農”、林業(yè)、交通、移民、教育等,件件關民生,事事顯民意。她提出的大部分建議得到相關方面的采納或辦理,促使百姓關心關注的一些難點熱點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切實維護了群眾利益。
談及熊竹蘭的代表履職,永勝縣人大常委會選聯工委主任羅樹榮介紹說,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農村的林業(yè)科技工作者和基層人大代表,關注和服務“三農”成了她的首要任務和職責所在。她把農技工作與人大代表履職相糅合,在給山區(qū)林農講解科學種植和管理技術之余,經常與他們促膝談心,聽取意愿和呼聲,并對此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向一年一度省人代會提交的建議。由于這些建議來源于實際的土壤,接地氣、達民意、惠民生,相關方面辦理起來易操作、易推行、易見效,群眾因此而受益。三年來,她先后提出的《關于請求對核桃產業(yè)幼林撫育進行立項扶持的建議》《關于整合造林項目、增加造林投資、提高造林質量的建議》等,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與林農交談得來的。她扎根基層奮戰(zhàn)一線,奉獻勤勞、智慧和愛心,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老百姓因此信賴她。
心系百姓 愛播林間
1990年參加工作后,芳齡20的熊竹蘭從林業(yè)行當中最基礎的林木種苗培育啟航人生,先后在永勝縣永北林工站苗木基地、林業(yè)局撒馬坪和天生橋等苗木培育科研基地擔任技術負責人,不惜將花一樣的年華揮灑在種子采集、整地、種植到出圃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上,臟活、累活、技術活,一股腦兒全打包,一干就是13個春夏秋冬。她不但無怨無悔,反而喜于自己所“學”得到所“用”,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她潛心研究種苗培育技術,時光流進2003年之時,她與同事們已經累計培育出各類優(yōu)質苗木600多萬株,節(jié)約造林成本600多萬元,還總結出多個林木品種的苗木培育技術并推廣應用。
擔任林業(yè)技術推廣所所長后,熊竹蘭得力于縣林業(yè)局的領導和支持,結合永勝立體氣候適宜多種經濟林木生長的特點,帶領同事在不同區(qū)域建立了核桃、花椒、膏桐、油橄欖、青刺果、油茶、油用牡丹、石榴、芒果、冬桃和梨等栽培技術試驗示范點,研發(fā)出適宜永勝的多種經濟林木豐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于生態(tài)產業(yè)建設。尤其是核桃幼樹增根助長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山地核桃的生長速度,“草棍導傷流”技術的實施使核桃就地嫁接成活率提高了10%。她參與選育的“永11號”“勝霜”和“勝勇”3個核桃優(yōu)良品種,已在永勝推廣種植60多萬畝,加快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永勝是云南省重點林業(yè)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過去,一些農戶主要靠在山坡上播種玉米養(yǎng)家糊口,廣種薄收,溫飽問題難以解決。也有人種植核桃,但不諳科學不善經營,修整嫁接茫然,治病防蟲枉然,只好順其自然;核桃樹花開花落聽天由命,果實體小殼厚產量低,林農年人均收入千把來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由于生活貧困,村里的女孩子紛紛到外地找婆家,本地小伙子因找不到對象而成為“老大難”。熊竹蘭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決心用自己的特長幫助村民走出貧困。她圍繞山區(qū)農民世代依賴的核桃和花椒產業(yè),一邊研發(fā)、推廣優(yōu)良品種,一邊下大力氣對林農進行科技培訓,使核桃樹、花椒樹等經濟林木在現代科技的催生下提質增效,變成貨真價實的“搖錢樹”,搖出幸福生活好光景。然而,把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傳授給林農并非易事,她的初戰(zhàn)說不上告捷。當初送科技下鄉(xiāng)的那陣,稀稀疏疏的少許受訓林農中,有人聽不懂有人沒興趣有人不相信。對此,她并不氣餒,看到農村的貧困和落后,她深感責任重大;望見受眾中依稀閃爍著的希求目光,她滿懷信心。
2008年,永勝被列為云南省核桃產業(yè)發(fā)展重點縣。乘著永勝縣推進核桃產業(yè)大發(fā)展和林業(yè)科技項目實施的東風,借助中國農村致富函授大學永勝輔導站等平臺,熊竹蘭意氣風發(fā),率隊深入開展林業(yè)科普宣傳和送林業(yè)科技上山入戶活動。他們不僅把培訓課堂搬到鄉(xiāng)鎮(zhèn)、村委會、自然村和農戶家,為不耽誤林農的勞作時間,還把培訓安排到夜間進行。為了讓林農對技術培訓產生興趣并使培訓內容易學易用,針對當地林農少數民族多、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等實際情況,熊竹蘭運用多媒體技術、現場演示與流動教學三結合的模式開展培訓。她把經濟林木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過程制成圖片做成PPT,免除了淺顯并非易懂的理論說教,引導林農觀看映射在投影布上相關圖片的同時,再施以恰到好處的實例講解和實地指導,讓林農在“有趣和好玩”的不經意中學到了實用技術。
2008年2月的一天,熊竹蘭到大安鄉(xiāng)永安村委會,利用多媒體對林農進行核桃種植管理技術培訓,當時有80多人到場,不大的農家小院顯得緊緊湊湊、熱熱鬧鬧。培訓進行了一天,結束時已時至黃昏。熊竹蘭正收拾東西準備離去,一位約摸70來歲的傈僳族大媽拉住她的手親切地說:“姑娘,你講得太好了,我活這么大年紀了,還沒有聽人這樣明明白白講過,我一聽就懂。你在白布上放的‘電影’很稀奇很好看,我一看就明白。我兒子以前不會嫁接核桃樹,從來沒有嫁接成活過,我就叫他來聽來看,他也學懂了。天快黑了,我請你今晚去我家住,我殺雞給你吃。”聽了這位熱心大媽的話,略顯疲憊的熊竹蘭心里樂滋滋的,她婉言謝絕了大媽的一片好心,投宿鄉(xiāng)政府而去。8年來,熊竹蘭和她的同事開展林業(yè)實用技術培訓300多場次,培訓林農28800多人;編寫培訓教材8萬多份,舉辦林業(yè)科普知識講座26場次,聽講者6350多人次;制作、發(fā)放介紹種植管理技術的光盤2萬多張,進行林業(yè)科普宣傳200多次,散發(fā)宣傳資料100多萬份,受眾38萬人次。
通過培訓輔導,許多林農正確掌握了經濟林苗木培育、栽植、嫁接、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科技知識,種植技能不斷提高;再加之地方黨委、政府的極力助推和大力扶持,近年來,永勝縣的核桃等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勢頭喜人。2014年《永勝縣林業(yè)發(fā)展情況報告》顯示,全縣現已累計發(fā)展核桃103.83萬畝,產量10120噸,年產值1.01億元;花椒6.8萬畝,產量781.5噸,年產值1008.2萬元。建成10萬畝以上核桃基地的鄉(xiāng)鎮(zhèn)有2個,5萬畝以上核桃基地的鄉(xiāng)鎮(zhèn)有6個,2萬畝以上的核桃示范村4個,1萬畝的核桃示范村35個;發(fā)展了仁和鎮(zhèn)朝陽村、大安鄉(xiāng)寶坪村、東山鄉(xiāng)余子拉村、片角鄉(xiāng)四角山村和大火山村等一批生態(tài)產業(yè)致富村。
以核桃為主的生態(tài)產業(yè)快速發(fā)展,讓老百姓日漸富裕起來。永勝縣東山鄉(xiāng),核桃等“搖錢樹”為林農搖出了好日子,不僅有外地的姑娘愿意嫁進鄉(xiāng)來,到東山上門落戶的小伙也多了。有位姓陳的男子上門落戶到東山鄉(xiāng),運用熊竹蘭傳授的技術種植核桃樹,而今已突破110畝,核桃體大殼薄產量高賣點好,年收入達到3萬余元。向陽村委會村民熊樹明從2005年開始在房前屋后種樹,而今種植核桃4235株、花椒523棵、蘭桉38000棵,年均生態(tài)產業(yè)收入達8萬多元,他家蓋起了磚瓦房,添置了電視機、摩托車等家庭用具,小康生活過得美滋滋的。許多靠科技種植核桃發(fā)家的能手還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和科技示范戶,帶動更多的村民發(fā)家致富。大安鄉(xiāng)核桃種植大戶陳富良、木進光等人,在熊竹蘭的指導下,帶頭種植和改造核桃園1500多畝,初見成效后,影響帶動周圍靠向坡地要糧的貧困戶種植核桃樹,幾年后他們嘗到收獲的甜頭,頭頂上貧困的愁云也就漸行漸遠了。
熊竹蘭,一位普通而平凡的東方女性,數十年如一日,背著相機、電腦、投影儀、修枝剪、手鋸和嫁接刀等隨身用具,或自駕車或自費搭乘摩托車,風里來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沒于山間,奔忙于林地,與林農在一起,與林木長相廝。螞蝗、蚊蟲侵襲她,山體滑坡、泥濘小道為難她,但山里的百姓熱愛她,林木的繁榮感懷她。二十多年塵與土,青春逝去不再來;二十多年勤與苦,豐收果里結情懷。作為一名全國農村科普帶頭人,她根植林地心系群眾;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她履職為民,不負眾望。
永勝縣仁和鎮(zhèn)朝陽村委會因科學種植核桃致富,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村”。村里有位名叫侯學祥的村民對熊竹蘭有著這樣的評價:“她迎風雨頂烈日,皮膚皺了,臉曬黑了,為民謀利的心更亮了?!?/p>
責任編輯:段先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