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李東方
同學們學習攝影
好的教育,會幫助個體成為完整、獨立的人。成為完整的人,就需要對自己和世界有整體的認識,接受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等全面的教育。
隨著接受應試教育的這批學生進入社會、為人父母,大家開始反思自己接受單一知識教育帶來的遺憾。好的教育,會幫助個體成為完整、獨立的人。成為完整的人,就需要對自己和世界有整體的認識,接受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等全面的教育。而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成長的起來的這代人,由于被迫地追求考試分數(shù),只能接受枯燥的書本知識和既定的標準答案,缺乏思考和動手能力,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多元教育的改革對于傳統(tǒng)學校而言可望而不可及,在衡水中學的神話還未破滅之際,沒有哪個學校有實力有氣魄進行北京十一學校正在進行的改革。于是,對多元教育進行探索的任務,就暫時落在了教育公益組織的肩上。
在2013年中國教育公益組織年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工作領域分析報告》,報告對當前教育公益組織進行新型教育開拓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報告中提到:珍古道爾(北京)環(huán)境文化交流中心暨根與芽環(huán)保組織開展“綠色陽光行動”,采用參與式的環(huán)境教育方式,幫助孩子了解環(huán)境知識、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北京天下溪教育資訊中心進行“鄉(xiāng)土教育”,利用主題活動和游戲,培養(yǎng)當?shù)貙W生對家鄉(xiāng)的關注、對鄉(xiāng)土價值的理解與認同;北京歌路營教育咨詢中心開展“青少年參與式藝術教育”,通過參與式藝術教育,幫助青少年開發(fā)感知覺、提升創(chuàng)造力,學習用藝術的方法表達自我。此外,“桂鑫科學課”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科學教育,“阿福童課程”采用課程與實踐相結合方式的理財教育,以及其他的多元教育探索都在進行中。
“少年派助學計劃”作為教育公益組織的新生,也在這場多元教育探索中,進行著自己的實踐。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世界,還要教會他們表達自我、與人溝通,只有對自己和世界有了清晰的認識,與他人建立了連結,才能在社會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在云南騰沖的項目學校,“少年派”項目老師選擇首先為學生開展一堂攝影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吧倌昱伞毕M芡ㄟ^教會學生觀察、記錄、交流、反思,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激發(fā)他們自我表達的欲望。
自我表達,最主要的途徑是語言和文字。但“少年派”在貴州、云南的項目學校發(fā)現(xiàn),受少數(shù)民族方言的影響,當?shù)氐暮⒆佣嗍菑男W開始學習普通話,有時候低年級學生與我們溝通甚至需要普通話較好的同學來做“翻譯”;而且,小學生的詞匯有限,文字表達能力比較弱,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不太能邏輯清晰地記錄和書寫自己的想法。
既然使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對于小學階段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那為什么不使用最本真自然的方式呢?利用人類與生俱來的圖像識別能力,同學們可以通過攝影這種最簡單的方式記錄生活,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攝影分享課
學會拍照的學生,會拍下同桌的鬼臉,拍下青草上的露珠,拍下路邊的垃圾堆,拍下打架的小狗,拍下透過云朵的陽光。透過他們拍下的鏡頭,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觀察世界的獨立角度。
除了自由地拍攝外,“少年派”的課程中還專門安排有分享課。通過分享,大家能更直觀地感受圖片傳遞的信息,圍觀身邊小伙伴的攝影作品,同學們的笑聲此起彼伏?!把?,這個地方我也去過?!薄芭叮瓉碓谀阊壑形沂沁@個樣子。”熟悉又陌生,或許就是這樣的感受。同學們從別人的照片,看到別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世界,體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人與生俱來感知世界的途徑除了視覺,還有聽覺、嗅覺、觸覺等。作為刺激效果僅次于視覺的聽覺,又會對學生有怎樣的影響呢?在“少年派”課堂上,項目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操作iPad上的各種應用時,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有聲應用,無論是娛樂類還是學習類。于是,“少年派”的課程中臨時加入了一個小實驗,用來探索聲音對學生的影響。
實驗設計為對比試驗:首先,項目老師讓學生自由使用iPad十分鐘,要求他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挑選出一款自己最喜歡的應用;隨后,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關閉聲音使用應用(A組),另一組正常使用應用(B組);接著,進入實驗階段,給予各小組應用操作時間15分鐘,不允許改變應用聲音狀態(tài),但可以向項目老師申請更換正在使用的應用。
最后,項目老師對申請更換應用的學生進行統(tǒng)計,得出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關閉聲音使用的同學,比打開聲音使用的同學更頻繁地更換應用。即,學生使用有聲應用時會更加專一。
既然如此,在如今數(shù)字多媒體環(huán)境下,“聲音”是不是能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呢?有相關科學實驗得出:節(jié)奏快的音樂能讓孩子處于喚醒狀態(tài),大調(diào)的音樂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同時音樂能激起情緒的反應,從而促進認知學習。那么,“少年派”的課程中也許可以更加留意聲音的使用。
但同樣是聲音,分為有節(jié)奏的音樂、無節(jié)奏的噪音;而音樂聲調(diào)高低不同、節(jié)奏激烈舒緩不同;每個學生對聲音的反映也不同。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加入聲音作為輔助信息,會不會不僅有正面影響,也會有負面影響?如果聲音可以作為一種正面反饋,學生在操作應用或者學習的時候,通過聲音反饋來加強他們的記憶,這樣的互動式學習肯定會更有效率。而如何在課堂上很好地運用這種互動式學習模式,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探索?!吧倌昱伞痹谡n程開展的過程中不斷遇到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想法,他們在陪伴學生成長的同時,進行課堂觀察,也嘗試引入科學實驗。作為對教育充滿期待的公益組織,他們也希望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能夠加入到多元教育的探索中來。
教育,寄托著未來的希望。而無限可能的未來,意味著多元的價值觀的和諧共生,也意味著個體可以“和而不同”的存在。各具特點的人,需要多元教育的培養(yǎng);而多元教育的培養(yǎng),則需要有志于進行教育探索的個人和公益組織進行科學的、多元的實踐。
越來越多的教育公益組織開始進行多元教育探索,希望他們能夠設計出更加專業(yè)的課程,也希望彼此能夠有更多的溝通。這樣,教育才能更加有效豐富;這樣,未來才能參差多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