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苗連貴
古往今來圖書館
文 苗連貴
中國古代沒有圖書館,但有藏書室。早在西周社會官府就設有“藏室”,秦朝皇家藏書室稱為“石室”,漢代以文治天下,建有頗具規(guī)模的“蘭臺”,由是“石室”、“蘭臺”成為歷代皇家藏書室的代稱。私家藏書亦不乏人,宋有司馬光的獨樂園,元有胡三省的石窟、趙孟頫的松雪齋,明代則有藏書豐饒而名甲天下、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天一閣,但無論皇室、官府或私家藏書,都不對外開放。
20世紀來臨之際,維新派人士提出開設公共性質的藏書樓,浙江紹興的徐樹蘭即籌建了古越藏書樓,但圖書只在文人中傳閱,與公共圖書館性質相去尚遠。其后的近代大學附設有圖書館,如京師大學堂,上海圣約翰大學,然而其讀者群也僅限于大學校園內,并不接納公眾。
直到1904年,中國內地才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圖書館,不在京師,也不在開埠較早的上海,而在中部省份湖北,創(chuàng)辦者是“敢為天下先”的晚清重臣張之洞。湖北圖書館先建在武昌長街鬧市,后移址蛇山南麓,這里綠樹蔥蘢,環(huán)境清幽,絕好的讀書勝地。圖書館建筑規(guī)模宏麗,綠琉璃瓦,青灰色墻,漢白玉石階,中西合璧風格,為國內僅見。上世紀50年代曾易名中南圖書館。那時,我正讀小學,放學后常奔其中的少兒閱覽室,沉浸在“娃娃書”的海洋,樂而忘歸。
張之洞不僅在湖北興辦圖書館,還推動了湖南圖書館的建立,1909年他晉京入閣,又與教育家、考古學家羅振玉等創(chuàng)建了京師圖書館。此后,各地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至1936年全國已有5196所之多。
近代思想、文化大家康有為、梁啟超、張元濟、李大釗、蔡元培、魯迅、陶行知、陳寅恪等人,幾乎無不與圖書館情誼深厚:或參與創(chuàng)建,或攻讀研習而成就斐然者。
毛澤東更是善于利用圖書館的典范。他曾向友人說:“我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留過洋。我學習生活中最有收獲的時期卻是在湖南圖書館自學的半年?!碑敃r他才19歲,精力充沛,風華正茂,看到圖書館樓上樓下,滿柜滿架都是書,“我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正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個不停一樣”。 此后他又在北京圖書館作助理員,更如入書海。毛澤東一生與圖書館結緣,解放后讀書仍孜孜不倦,向北京圖書館借閱各類書籍數(shù)以千計。
公共圖書館在創(chuàng)辦之初,開宗明義,就是為大眾服務的。歐美國家的平民取向似更為鮮明,英國早在1850年就有《公共圖書館法》,規(guī)定:凡入館者,人人平等,人格不受歧視。加拿大溫哥華的圖書館規(guī)定:不論你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是王子還是乞丐,都不需要任何證件、任何費用即可進入任何一個圖書館閱讀,甚至休憩。前些年,杭州有人對乞丐、撿破爛的入館 持異議,館長褚樹青說:“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或曰換個區(qū)域)?!边@句閃耀著忠實于圖書館管理理念光輝的名言感動了所有平民大眾讀者。
當下,圖書館在全國遍地開花(包括不計其數(shù)的圖書室),其中,“平民圖書館,市民大書房”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不設任何門檻為普通大眾服務,這是圖書館的性質決定的,也是它歷經(jīng)百年、長盛不衰的基石。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