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鵬
12年前,三尖泡村多數村民的生活還都處于貧困狀態(tài),種的是傳統(tǒng)作物,走的是蜿蜒狹窄的“土毛道”。孫德東上任后作出的承諾,既是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更與百姓們的愿望一拍即合———因為,大家窮怕了,三尖泡村太需要改變了!
“要致富,先修路?!睂O德東與黨員群眾齊心協力打的第一個漂亮仗,就是多方籌措資金40萬元,將全村4個自然屯、17條總長13.6公里的街路全部建成了砂石路,還將村外4公里的土路修成了柏油路。之后,孫德東又帶領大家展開了綠化、美化村莊的“全面攻勢”……
在全鎮(zhèn)第一個實現砂石路普及后,孫德東又開始琢磨在全鎮(zhèn)率先發(fā)展暖棚蔬菜產業(yè)。孫德東連續(xù)幾次組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學習棚菜致富經驗,可老百姓還是膽子小,怕賠錢?!澳銈兎判拇竽懙馗?,有困難我來解決。掙錢了,是你們的;賠了,都算我的!”孫德東短短的一句話猶如“定海神針”,堅定了三尖泡村人發(fā)展設施農業(yè)的信心。村里不僅幫助棚菜戶、養(yǎng)殖戶流轉土地、聯系擔保貸款、爭取資金補貼,還請來多名技術員專門為村民進行技術服務。就這樣,500多個蔬菜大棚、5個養(yǎng)殖小區(qū)很快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里超市再也不見玩撲克、打麻將的人了。“為啥?人都去哪兒了?都在大棚里忙活著,家家戶戶比著干,比誰掙錢多,哪還有時間瞎扯淡?”一位村民的解釋倒像是在炫耀。就在人們都以為“村里的‘當家人該歇歇了”的時候,孫德東卻又在打造鄉(xiāng)村旅游業(yè)上吹響了“沖鋒號”。
為了確保以棚菜為主導的設施農業(yè)實現提檔升級、提標增效,孫德東帶領村“兩委”班子乘勢而上,通過采取城鄉(xiāng)對接、農企對接等辦法,吸引資金1000萬元,在全鎮(zhèn)率先建起了集采摘、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園區(qū)。目前,大黑崗子鎮(zhèn)以三尖泡村為核心的鄉(xiāng)村旅游業(yè)建設項目已被列入與珍珠湖、濕地公園、蒲河廊道、遼河濕地相提并論的全縣2015年精品旅游線路之中。與此同時,三尖泡村積極配合投資方,從農民個人手中流轉出耕地20畝、林地40畝、河塘20畝,保證了旅游區(qū)垂釣園、溪水公園、植物景觀園的建設用地。村“兩委”班子甚至決定,舊村部不管誰給多少錢都不賣,無償將其提供給旅游區(qū)投資方用于建設現代農業(yè)展示館。
“既找得準致富門路,也坐得住百姓炕頭?!卑傩諅兌歼@樣評價他們的“當家人”。村里不管誰家有困難,孫德東總是第一個到場,五保戶、低保戶家中更是常見他的身影。村民張慶武突發(fā)腦積水,知道他家生活不寬裕,孫德東馬上伸出援助之手,忙前忙后;94歲的村民蘇德龍無人照顧,孫德東就安排人長期專門照顧,老人一提起孫德東就眼眶濕潤:“沒有孫書記的關照,我也活不到今天……”
12年前,村民年人均收入僅有5200元;12年后的今天,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8萬元。村子里如今處處是歡天喜地、美麗和諧的新氣象,街路兩側1.5萬棵景觀樹、300平方米寬敞明亮的新村部、4000平方米的文化娛樂廣場、隨處可見的私家車、男女老少的歡聲笑語都充分證明———孫德東當年的承諾早已實現,三尖泡村已由昔日的“差等生”變成全鎮(zhèn)乃至全縣的“尖子生”,早在3年前就被評為“沈陽市文明村標兵”,孫德東則先后榮獲“沈陽市勞動模范”“遼中縣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已經連續(xù)四屆滿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采訪快結束時,一位村民小聲嘟囔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格外深刻———“孫書記一定要多干幾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