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四種屋面輕型植被模塊(50厚佛甲草植被模塊、100厚佛甲草植被模塊、150厚佛甲草植被模塊和50厚無蓄排水板佛甲草植被模塊)的熱特性。結(jié)果表明:隨種植土厚度的增加,輕型植被模塊的隔熱性能變好,散熱性能卻惡化;通過對植被模塊底面溫度、底面?zhèn)鳠釤崃骷吧禍厮俾实膶Ρ确治隹梢缘贸觯?00厚佛甲草植被模塊的種植土厚度最佳,輕型植被模塊的最佳含濕量為25.9%左右。
【關(guān)鍵詞】輕型生態(tài)屋面植被模塊;隔熱性能;散熱性能;對比測試
0 引言
近年來,輕型植被屋面的隔熱性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yīng)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重視。日本學(xué)者S.Onmura[1]對種植土厚80mm植被屋面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白天植被屋面外表面溫度能夠從未設(shè)置植被的屋面60℃減少到30℃;趙定國[2]對基質(zhì)厚30~50mm的綠化屋頂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綠化屋頂能有效降低屋面夏季高溫16℃以及室內(nèi)溫度2℃;唐鳴放等人[3]在重慶對土層厚100mm的綠化屋頂做了對比試驗研究,結(jié)果顯示:屋頂綠化對降低屋頂內(nèi)表面最高溫度效果非常顯著,降低平均溫度效果稍差,熱天氣有綠化屋頂內(nèi)表面對空氣的總平均增溫量為無綠化屋頂?shù)?/4左右。
本實驗建立了模擬輻射環(huán)境下的對比實驗平臺,主要從種植土厚度這一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獲得在模擬輻射環(huán)境下植被模塊的最佳種植土厚度,為植被模塊的構(gòu)造優(yōu)化提供理論支持。
1 實驗測試系統(tǒng)及方法
1.1 實驗測試系統(tǒng)
實驗測試系統(tǒng)由實驗測試模塊、支架以及測試儀器組成。四種實驗測試模塊分別為: 50mm厚有蓄排水板佛甲草植被模塊(以下簡稱模塊A)、100mm厚有蓄排水板佛甲草植被模塊(以下簡稱模塊B)、150mm厚有蓄排水板佛甲草植被模塊(以下簡稱模塊C)和50mm厚無蓄排水板佛甲草植被模塊(以下簡稱模塊D)。模塊構(gòu)造及各參數(shù)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支架尺寸:長×寬×高為2000mm×2000mm×900mm。
圖1 模塊構(gòu)造及各參數(shù)測點布置
實驗測試儀器分別為:采用PC-2WS多通道溫濕度檢測儀進行環(huán)境參數(shù)采集;模擬輻射采用4盞額定功率為1000W鹵素?zé)?,其輻射照度采集采用JTBQ-S2太陽輻射強度測試儀;采用JTRG-Ⅱ型建筑熱工溫度與熱流自動監(jiān)測儀測量模塊各部分溫度及傳熱熱流;采用HC-TSY型土壤水分監(jiān)測儀和高精度電子臺秤測量模塊含濕量。
1.2 實驗測試方法
本實驗于2012/6/17~2012/7/10對不同構(gòu)造模式下屋面輕型植被模塊的熱特性進行了研究分析。將4種實驗測試模塊置于相同的測試環(huán)境中,控制模擬輻射照度及模塊初始含濕量,連續(xù)加熱測試8個小時(8:30~16:30),散熱16個小時(16:30~次天8:30),從各模塊底面溫度、底面?zhèn)鳠釤崃鳌⑸禍厮俾?、含濕量等方面對比分析各模塊的熱特性。
2 測試結(jié)果及分析
2.1 環(huán)境濕球溫度和太陽輻射
2012年6月21日~25日濕球溫度波動范圍為27.9℃~28.9℃,太陽輻射強度的波動范圍為212.5W/m2~231.5W/m2。濕球溫度在28.0℃~28.7℃之間波動,模擬太陽輻射強度在216.0W/m2~225.5W/m2之間波動。表明實驗測試期間環(huán)境工況基本相同,可以進行不同構(gòu)造模式下模塊的熱特性分析。
2.2隔熱性能分析
(1)與模塊B底面平均溫度38.4℃相比,模塊A平均增溫值為6.7℃,模塊D平均增溫值為2.5℃。從平均溫度效應(yīng)來看,各模塊隔熱性能排序如下:模塊B>模塊C>模塊D>模塊A。模塊B和模塊C的平均隔熱效應(yīng)基本接近,而模塊A的平均隔熱效果最差。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隨著模塊種植土厚度的增加,模塊蓄熱能力隨之增大,從而使其底面平均溫度減小。
(2)與模塊D底面平均溫度40.9℃相比,模塊A平均增溫值為4.2℃。說明模塊A(構(gòu)造模式:25mm蓄排水板+25mm種植土)的隔熱性能劣于模塊D(構(gòu)造模式:50mm種植土)。
2.3傳熱熱流分析
(1)與模塊B平均傳熱熱流3.2W/m2相比,模塊A平均熱量增值為5.5 W/m2,模塊D增值為2.2 W/m2 。從平均傳熱熱流來看:模塊A>模塊D>模塊B、模塊C。從這一結(jié)果也可以解釋2.2中各模塊底面平均溫度的差異,原因是由于隨著種植土厚度的增加,模塊蓄熱占總輻射換熱的比例增大,從而使其穿過模塊的傳熱隨之減小。
(2)在加熱的初始階段模塊A傳熱熱流的上升速率遠(yuǎn)遠(yuǎn)大于其它三種模塊;與此同時各模塊傳熱熱流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時間排序為模塊A(1h)<模塊D(5h)<模塊B、模塊C(7.5h)。說明種植土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的減少及延緩傳熱熱流。
2.4 含濕量與升溫速率
(1)在相同的實驗測試工況下(濕球溫度27.9℃~28.9℃,輻射強度212.5W/m2~231.5W/m2)模塊C的升溫速率較模塊B低0.114~0.157℃/h,較模塊D低0.436~0.623℃/h。從升溫速率效用來看,各模塊的隔熱性能:模塊C最優(yōu),模塊B其次,模塊D最差。
(2)各模塊升溫速率η隨基質(zhì)含濕量的變化規(guī)律大致相同:當(dāng)模塊基質(zhì)含濕量小于25.9%時,η隨含濕量的增大而減?。划?dāng)模塊基質(zhì)含濕量大于25.9%時,η隨含濕量的增大而增大。
2.5散放熱性能分析
(1)在實驗測試工況下(濕球溫度27.0℃~28.0℃)隨著模塊種植土厚度的增加底面溫度的最小值逐次增大。最小值與模塊A相比,模塊B增加0.9℃,模塊C增加2.7℃。說明隨著種植土厚度的增加,模塊的散熱性能逐漸惡化。
(2)降溫速率模塊A最快,模塊B次之,模塊C最慢;與升溫速率相似,模塊降溫速率在含濕量25.9%附近出現(xiàn)轉(zhuǎn)折,當(dāng)模塊含濕量在15.2%~25.9%時,降溫速率隨含濕量的增大而增大;當(dāng)模塊含濕量在25.9%~39.0%時,隨其增大而減小。即屋面輕型植被模塊的最佳含濕量為25.9%左右。
3 結(jié)論
(1)在實驗測試工況(濕球溫度28.0℃~28.7℃,輻射強度216.0W/m2~225.5W/m2)下加熱階段隔熱性能:模塊A最差,模塊D其次,模塊B與模塊C最好。各模塊底面溫度與模塊B相比,模塊A高6.7℃,模塊C高0.4℃,模塊D高2.5℃。
(2)在實驗測試工況(濕球溫度27.7℃~28.7℃)下散熱階段散放熱性能:模塊A最佳,模塊B其次,模塊C最差。說明隨著種植土厚度的增加,模塊散熱性能隨之惡化。與隔熱性能相結(jié)合可以得出屋面輕型植被模塊的最佳種植土厚度為75mm(即模塊B)。
(3)模塊基質(zhì)含濕量小于25.9%時,升溫速率隨含濕量的增加而減小,降溫速率隨之增大;含濕量大于25.9%時,升溫速率和降溫速率都會隨之惡化,從而影響模塊的熱特能。
參考文獻
[1] 楊晚生 郭開華等. 模塊化植被屋面隔熱性能的實驗測試分析[J]. 新型建筑材料, 2011 (2):34-37.
[2] 郭旭詩. 廣州佛甲草種植屋面對室內(nèi)熱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xué)學(xué)位論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