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善何許人也?用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莫里森的一句話:“在地球物理學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儀器的,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何繼善是其中一個?!?/p>
60年來,何繼善研究發(fā)明地質(zhì)“CT”系列,從高山到海洋,從平原到河流,創(chuàng)造了把脈地球的“神話”:
發(fā)明找礦儀,他找到了包括金、銀、銅、鉛、鋅、錫、銻、錳在內(nèi)的一大批礦產(chǎn)資源,累計價值超過2000億;
發(fā)明世界首臺管涌滲漏探測儀,運用到110條江堤、20多座湖泊水庫,洪水來臨前堵住了管涌,潰壩垮堤的風險減小到零;
他更能將人們認為已經(jīng)枯竭的“空礦”,“變”成40億噸的“金礦”……
類似這種為民造福的工程一個又一個。
他倡導(dǎo)科普,“大手”拉起無數(shù)“小手”,在100多家學校和公益場所、20多萬青少年心里畫下科學的“根”……
偏偏,何繼善對地球的探索,從廣袤的陸地,到深邃的海洋,枯燥的科研,寂寞的行走,都離不開一個“潤滑劑”“減壓術(shù)”,那就是—書法。
如今的何繼善,現(xiàn)在仍不輕松。卸任中南大學校長后,他出任湖南省科協(xié)主席;卸任科協(xié)主席后,他又操心起我國頁巖氣開發(fā)?!霸嚼显矫??!彼闹秩缡钦f??删褪沁@樣一個忙人,練書法的工夫還是不耽誤。
他仍然每天早晨伴著第一縷陽光開始習字;
他仍然是臨出差前,把家里的字帖拆了,挑出喜歡的帶上;
他還是在光線好、沒有顛簸的候機廳里,拿本字帖邊揣摩邊比劃;
他一生不改的還是,誰要他的字都給,留一點情感,留一些思念;
他始終堅持的是,科研之余書法調(diào)節(jié),文化之外灑大愛于人間……
一、 書法,全面調(diào)節(jié)他枯燥的科研
在何繼善的人生中,命運似乎一直在跟一位后來的科學家不停地擰巴?;蛘哒f,是他在跟命運不停地擰巴。比如失學、逃難、躲飛機、上大學、遇“文革”、頂“污點”、受排擠??墒撬?/p>
就是站出個湖南領(lǐng)軍的何繼善;
就是站起個中國杰出的何繼善;
就是站成個世界不可小視的何繼善!
何繼善學術(shù)上認真到苛求完美,生活中,他嚴格到幾乎克己奉公。宣紙上,他捧出一顆赤子心,用一個個帶體溫的符號與世界對話。這就是院士何繼善。
1.“取法乎上”,以二王為根基
與多數(shù)書法愛好者不同,書法于何繼善,不只是閑情偶寄,更是為人為學的畢生練習;不只是他一生摯愛,又是友人到訪、學子放飛的有求必應(yīng);不只是他生活必須,更是通融社會,“方便”行事的儒雅之法。
曾經(jīng),他在臺灣面見蔣經(jīng)國,大陸許多校長重金帶禮品,而他一幅嵌名書法,讓政要刮目相看;曾經(jīng),他去日本講學,日本匯聚一批重點大學校長,他的題字不卑不亢,既顯尊嚴又顯大國強國古老文明之風范。
也許,他名字中那個“善”,注定他的奮斗,是追求一種高雅、大美之境界。而散發(fā)墨香的書法,字里行間最能閃爍他生命的品質(zhì)—止于至善。
何繼善一生在教育崗位上,除了常常參加各類書法聯(lián)誼之外,他覺得應(yīng)當重視和提倡校園文化活動。其中,延請知名書法家來校講學,組織全校師生書法交流、比賽,為以工科為主的學校營造了一種傳統(tǒng)文化氛圍。后來,教育部成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委員會,何繼善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并在書法理論上予以奠基。
在與書法家往來的過程中,何繼善于書法學習有他扎實的理論根基,有他獨特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
我覺得學習書法應(yīng)該以二王為根基。王羲之父子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書法藝術(shù)無論是書寫技巧還是書法意蘊都達到了前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后世的書法家大都由此而出而難以超越,因此本著“取法乎上”的原則應(yīng)該以二王為根本。最后,我認為書法應(yīng)該要有一種正大氣象。書法是特別強調(diào)“氣”的,如果一個人的書寫技巧很高,但作品流露出一種小人之態(tài),或充斥著一種江湖之氣,那么其書法便“雖工不貴”了。只有那些有正大氣象的作品才能感染人、鼓舞人,也才能傳之久遠。
而在書寫內(nèi)容上,何繼善在唐詩宋詞之外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要不然總是抄寫別人的詩或詞,自己的心情得不到充分表達,書法的文化內(nèi)涵將會大打折扣。在業(yè)余時間,他喜歡寫嵌名聯(lián),其文字內(nèi)容即是他近年來為友人、學生等撰寫的對聯(lián),也有為工作交流的應(yīng)景之作。在書寫這些嵌名對聯(lián)時因為傾注了他對朋友誼、師生情,書寫狀態(tài)和面貌自然會各有不同。
他經(jīng)常與國外友人打交道,送給他們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法作品是最好不過的禮物。但他們大多不認識漢字,更不了解中國書法,他便在漢字下方寫上英文翻譯,他們非常高興。也由此更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也就是,他獨創(chuàng)中英文對照書法,不僅寫漢字,還恰當?shù)赜糜⒄Z翻譯過來。比如,香港回歸那年,他寫了一幅“香港回歸”,而當時英國和香港的媒體報道用的是“HongKong hand over”,但他堅持寫“HongKong return to China”,還外加一句:“我認為這樣才明確?!?/p>
書法早已成他的生存習慣,實際上,這個愛好影響了何繼善一生。甚至,他以書法對聯(lián)在枯燥的科研中進行調(diào)節(jié)。 拳拳愛國心飽含其中,如此以來,書法就不僅僅是書法了,印著一個中國科學家的—尊嚴。書法,就這樣影響了何繼善的一生,讓他的生活全方位地豐富,尤其調(diào)節(jié)了他枯燥的科研。
2.找他要字的人絡(luò)繹不絕
走進何繼善的辦公室,便能看到一幅自書的自勉聯(lián):“開域繼蹤,蓄偉志:通外弘中,因成大業(yè);誠心善教,勉諸生:勵精圖治,盡展長才?!?/p>
就在采訪之際,有學生走進他的辦公室。有的是學生會的活動,有的是為學校的某種“助學基金”搞慈善,都是來向何繼善求書法作品的。對校內(nèi)的各種活動,何繼善從來都是無償奉獻。
長于書法,風骨中蘊含柔美,品行中交融大愛。2014年9月的一天,何繼善助手甕晶波老師頗為頭痛地說:馬上要到北京大學上書法高研班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書畫社早下了任務(wù),還有幾場工礦企業(yè)聯(lián)誼聚會,這段時間欠一堆作品,別人還親點,從規(guī)格、字體,到內(nèi)容,幅幅要有變化、張張都不同。偏偏每天都排得滿滿的,真不知他啥時候有時間寫出來……不用說,在種種聚會上,無論別家怎樣大秀才藝,但何繼善的書法始終大受歡迎。
2015年6月的一天,中央八大媒體聯(lián)合采訪何繼善,中南大學的小會議室里,一個意想不到的環(huán)節(jié)讓每個記者都是突然的喜悅伴著驚異的眼神。原來,每位記者都接過何院士親手交給他們的墨寶,那個高興啊,讓會議室頓時沸騰了。這是何繼善在拿到記者采訪名單時,加班加點趕寫的。關(guān)鍵,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嵌進書法中,讓他們感覺獨一無二。
一幅幅汪洋恣肆的書法作品讓大家好一陣興奮,然后又熱切交流……
再問及對自己的書法是何評價時,這位習慣低調(diào)嚴謹?shù)目茖W家有些靦腆:“如果有高人指點,我會進步得快一些。”可誰不知道,他的書法,在全國科技界、湖南書法界已經(jīng)頗有影響,找他要字的人絡(luò)繹不絕。中南大學“地學樓”那雋秀的題跋,就出自他的筆下。
最可貴的是,這個全靠自學的“業(yè)余”愛好者始終以“半桶水”自居,每次參加筆會,他都會認真請“高手”來評點自己的“習作”,一旦指出不足,他就虛心記下,回家反復(fù)地練。可偏偏,練了一生的字,也練出了一絕,何繼善寫的字從不敝帚自珍,從不用于商業(yè)用途。多是寫完就送人,只要個人求字他很少拒絕,無論身份高低,友情深淺。
有人說,僅書法,就能看出這位大院士做人做事的純粹。
3.長期嚴謹?shù)膭?chuàng)作全靠自學
現(xiàn)在的何繼善,書法已成為一種習慣。他喜歡在清晨練習,每天4點半就起床,6點多開始寫字。
何繼善的書法,從隸書到行楷,從柳體到魏碑,從懷素到顏真卿,各種字體和書法大家,他都能娓娓道來,各種書體他都認真揣摩。作為工科教授、地球物理專家、工程院院士,寫起嵌名詩聯(lián),頗有文人風范。書法作品又像他鉆研科學,同樣烙下了文思泉涌、筆走龍蛇之風范。
“自學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書法也一樣?!焙卫^善常常這樣說,他一生嚴謹?shù)臅▌?chuàng)作也全靠自學。
“何老師和很多書法家不一樣,寫一幅成一幅?!睂W生們記得,何繼善在家里寫成的字常被打捆運到辦公室,在大白板上釘成一溜,讓助手和學生們來選。比如哪兒寫得不流暢等等,他都會特別在意。只要不滿意,他就重寫。
其實,何繼善對字的這份執(zhí)著與認真程度,和他在工作中一樣。他平時在課題組指導(dǎo)科研時的嚴格,學生們也早已見怪不怪。
以嚴謹出名的何繼善,內(nèi)心偏愛草書。初習時,他最喜顏真卿的渾厚和穩(wěn)重。改革開放后,轉(zhuǎn)學行草,“希望可以活潑一點,跟得上時代”。不料一寫就成了狂草,很多字別人不認識,影響了交流?!八晕覍懽诌€是以行草為主,盡量寫大家能辨識的字?!?/p>
一個大科學家用科研成果與世界交流,又以書法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不同膚色的人交往。周邊許多人對他熱愛書法到癡狂的程度不理解,也老在想70年愛一件事,要有怎樣的毅力。卻不知,這里有著何繼善童年習字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二、寫得最多的是“還我河山”
何繼善寫字的興趣源于幼時。
盧溝橋事變3年后,因日軍的轟炸,剛滿5歲的他隨母親從富饒的“花炮之鄉(xiāng)”湖南瀏陽逃難到湘南偏僻小縣城新田,在那里上了小學。何繼善從觀對聯(lián)開始,很長一段時間的習字,都在鐵蹄下、動蕩中成長。
冥冥之中是否總有一雙命運的推手?但是,在何繼善的經(jīng)歷面前,宿命的力量是那么無力。因為,那不是命運在推著他走,而是他牽著命運的鼻子走!
是啊,侵略者炮火的激將,民族屈辱后的奮爭,家仇國恨激起的執(zhí)著超越。這其中,也有他70多年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探索,這探索又以書法為載體。
1.短暫安寧,對聯(lián)海洋里學書法
由于日寇侵略,何繼善隨父母逃難,輾轉(zhuǎn)到了離家鄉(xiāng)較遠的永州市新田縣,那里交通信息非常閉塞,但人們十分重視傳統(tǒng)文化。
火神廟坐落于縣城南門,東門、北門、西門分別是龍王廟、財神廟和娘娘廟。逢年過節(jié)的各種熱鬧的民俗活動,都以這些廟為中心開展。比如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都有一顆樹,樹上掛著月亮燈籠,一如今天的圣誕樹;元宵節(jié)鬧花燈,小繼善常常擠在人群中能猜對很多謎語,還能在寫對聯(lián)的老先生面前對上幾副對子。伴著大家對小繼善的夸獎,還有人看他背古詩、寫書法、對對聯(lián),直夸神童,爸媽的臉啊,笑得跟花燈一樣燦爛。
讓何繼善記憶深刻的是,他所就讀的學校,老師要求每個學生每天必須交一張大字和一張小字作為家庭作業(yè),寫得好的,先生便用筆畫一個圈,在此激勵下,他的字越寫越好,圈也越畫越多。
湖南自古人文鼎盛,新田也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可小縣城里文化人有限,人們只好找學校老師幫忙。老師忙不過來時,就找學生代寫,小繼善總是被老師點將過去的學生。
正是因為新田偏僻交通閉塞,日本鬼子暫時還沒有來。剛?cè)r,何繼善一家就體會到那里的人們十分重視傳統(tǒng)文化。尤其賞聯(lián)的氛圍特別濃厚,無論紅白喜事,各家都要送上一副對聯(lián),然后一堆人在那里品讀。從隸書到行楷,從柳體到魏碑,從顏真卿到懷素,各種字體和書法大家都聚集起來展示。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也要貼對聯(lián),仿佛過年的紅火就在對聯(lián)的海洋中呈現(xiàn)。這種習俗事實上營造了一種相當于今天的出版和展出、展覽的氛圍。大家看著風格各異的春聯(lián)、壽聯(lián)、姓名聯(lián)或者挽聯(lián),互相欣賞、評頭品足,在沒有報紙的閉塞之地,大家都用這種方式交流,特別雅致也格外親切。
何繼善受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書法也就在此起步了。
2.抗日宣傳,從“還我河山”到“中華崛起”
原本有很好的學練書法環(huán)境,可日本鬼子連邊遠山區(qū)都不放過。
隨著長沙淪陷、衡陽遭轟炸,何繼善一家所在的新田,不久也響起了防空警報,一家人又開始整天慌慌地躲飛機、匆匆地去逃難。
學習環(huán)境沒了,更不說練書法了。小繼善在國文、算術(shù)、常識和勞作四門課程里,最喜愛國文,也許就是那位飽受屈辱的語文老師,一位忠貞的愛國者,每次空襲過后,都會在黑板上學著岳飛的字體奮筆疾書,寫下“還我河山”四個大字。
“后來,每次上課前,國文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還我河山’這四個字。講課時還伴隨講日本鬼子的侵略罪行,激勵我們學好本領(lǐng)將來討還血債。就是在樹林間、山洞里的小黑板上,在平石鋪開的毛邊紙上,老師總是用粉筆、毛筆題上一首詩或幾個字。最充滿激情、也是寫得最多的,還是‘還我河山’四個字?!?/p>
何繼善后來說,這四個字啊,他從少年練到青年,從“還我河山”到“還我尊嚴”,從“愛我中華”到“中華崛起”。練得最多、幾乎練了一生的也是這四個字—還我河山!
正是這份銘心刻骨的記憶,正是不間斷的書法練習,書法與勵志、書法與愛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從小就知道:我們遭罪,我們受欺負,卻無力反抗,都是因為我們落后。這應(yīng)該成為他日后尤其發(fā)奮的動力,他的一生都好像一直延續(xù)了那時的一股子勁兒:
—你不要我上學,我偏要更好學;你想讓我認命,我偏不信這個邪。沒有老師自己學,沒有教室山里學。何繼善的書法就是在炮火聲中、逃難路上也沒間斷過……
何繼善后來走上了為祖國、為人民探礦的道路。苦難深重的孩子最終成了我國首批院士之一,發(fā)誓報國的村童還真成了物理界不可小視的領(lǐng)軍人物。
3.自強報國,板書墻報上練書法
戰(zhàn)亂年代也見不到報紙,何繼善從老師自編自印的教材,張貼在墻壁上的抗日消息和學生作文上,找書法練習內(nèi)容。那時鋼筆還是奢侈品,密密麻麻的文章全用毛筆寫就。包括抗日宣傳,何繼善都是積極分子。寫板書、貼墻報、對對聯(lián),成了他最好的書法“練兵場”,后來也成了他快樂人生的重要板塊。
時間到了2015年9月2日,何繼善“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書法展”成功展出。從“還我河山”開頭到“壯我河山”結(jié)束,66幅作品全部圍繞抗戰(zhàn)時期勵志詩歌、宣傳標語、烈士遺言而作,布局精巧,大氣磅礴。
那天,中南大學上萬學生涌來觀展,校長張蕘學興奮地說:“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啊,一種抗戰(zhàn)精神的傳承。成了我們大學生牢記歷史、自強報國的活教材?!?/p>
這就是何繼善—
從躲轟炸到逃難,從失學到再失學,何繼善一直都在揮不去的記憶、現(xiàn)實的努力中轉(zhuǎn)換:越苦難越立志,越憋氣越爭氣,越失學越好學,越屈辱越自尊。失學,練就超強的自學;屈辱,讓他成百倍討尊嚴。沒別的,一輩子就是從自強拼國強!
這就是何繼善—
一身反骨成了助力;一身倔強成了能力;牢記歷史成了動力;復(fù)興民族更是推力—何繼善的70年,是用他的“雙頻激電法”“廣域電磁法理論”、流場法管涌滲漏探測理論、“偽隨機”多頻地電場理論,以一個個享譽世界的科研成果,用生命承諾,在實現(xiàn)他 “一輩子抗戰(zhàn)!”—
踏遍三湘五岳,兌現(xiàn)他對這片土地的擔當;
始終無怨無悔,見證他對祖國人民的忠誠。
三、他的拿手絕活是寫“嵌名聯(lián)”
初見何繼善,他從布滿晨光的林蔭大道上走來,仿佛一位款款而來的、從舊時代走來的知識分子:襯衣打底,頭發(fā)一絲不茍,舉手投足溫文爾雅,從容不迫;說起話來聲音低沉,帶磁性的聲音卻極富穿透力,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更顯風度翩翩。再看他的字,真是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工整穩(wěn)當卻內(nèi)藏變化。
何繼善筆下的字,絕大多數(shù)屬于原創(chuàng)。他的拿手絕活是寫“嵌名聯(lián)”。
1.浸透深情的一幅幅作品
把人名嵌進即興的對聯(lián)或詩句里,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皩懸粋€人,既不能過分吹捧,又要符合本人特點,盡量客觀,韻律上還要過得去?!焙卫^善說。如果碰上有的人名字比較怪,還得想出好幾種方案,有時得冥思苦想好幾天。
“嵌名聯(lián)”讓何繼善在圈內(nèi)贏得了聲名。如今,他是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的座上賓,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書畫社的副社長。不過,他自覺自己始終只是書法愛好者。在真正的書法家面前,他更樂于當個“學生”。
讀何繼善的研究生,都能享受一項福利,即畢業(yè)論文答辯后,會得到一幅由何繼善親自構(gòu)思題寫的嵌名聯(lián)。如此功底了得,我們自然也想驗證一番,來到已鋪開筆墨紙硯的書桌,同來的朋友遞過名片,不到一分鐘,他已經(jīng)揮毫潑墨,原本平凡無奇的名字,經(jīng)他構(gòu)思嵌名,頓時變得意味深長—
“慧海遨游人添智,英華奮發(fā)業(yè)專精”;
“立馬昆侖言壯志,亮展心胸照長虹”……
這是一次對何繼善來說極其普通的一屆畢業(yè)答辯。
辛苦學習、相處四年的師生間,似乎還有許多除專業(yè)之外的話要說,還有很多除學業(yè)之外的話要交流。何繼善的獨特“留痕”是,幾乎每個學生畢業(yè)答辯那天都能收到一份大禮—導(dǎo)師何繼善為他們量身創(chuàng)作的一幅嵌名書法。
“建業(yè)艱辛憑毅力,華年志在笑春風”,題贈給了2012級博士生李建華。
“楊絮迎風向上舞,冊頁累積始成章”,收到字的這名碩士生,名叫楊冊。
“風順舟行遠,愛國志向高”,這是送給碩士生王順國的。
“孟春碩果磊,鈞陶新秀豐”,送給了王孟鈞博士。
用筆墨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浸透感情的作品,何繼善就是這樣感染著周圍的人、激勵著他的學生。
那天,談到一位故人,平時情緒極少外露的何繼善面容變得凝重。他曾送這位老同學去西北,即興寫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爱敃r寫得比較激動。現(xiàn)在,這位老友已經(jīng)像‘孤帆遠影’一樣離開了。”輕描淡寫的話語,老人聲音已經(jīng)哽咽。
2.良好愛好,會讓人生更充實
“小朋友們知道嗎?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樂家譜曲的,而是科學家李四光。”
“達·芬奇不僅是個大畫家,而且在天文、物理、醫(yī)學、建筑乃至雕刻、音樂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p>
身邊突然就有人脫口而出:你是個大科學家,又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是啊,成功者都有相通的地方喲。
這是2015年6月1日的前一天。
這天,晴空萬里、陽光普照,著名應(yīng)用地球物理學家何繼善,脖子上系著鮮艷的紅領(lǐng)巾,手捧孩子們送的鮮花,臉上是早晨孩子一樣燦爛的笑容。
這是第二課堂雜志社的120名來自全省各地的小記者與大科學家何繼善爺爺在過一個有意義的兒童節(jié)。
關(guān)鍵是,小記者們怎么都沒想到,他們每人都收到院士爺爺?shù)娜貏e禮物:
一件是給小記者們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科普課,名叫《美妙的科學,美妙的地球》。
一件是每人送一本他親自翻譯的《虎口拔牙》,那是寫抗戰(zhàn)飛虎隊的故事,有趣極了。
這第三件嘛,是何爺爺早在一個星期前,得知小記者們要來做客,他花了近兩周的時間寫的120幅字,上面都是中外名言警句,沒有一條重復(fù),全寫好裱好在宣紙上,每人一幅,送給小朋友。
拿著這些剛勁有力又立志警言的書法作品,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傳看著,感悟良多地品味著…… 再轉(zhuǎn)眼看屏幕上的PPT,展示地球講奧秘,生動幽默的話語;結(jié)合自身講愛好,書法講得深入淺出。孩子們呀,平日崇拜的科學家,終于立體地站立在他們面前。
3.習作書法,也如科研要頻頻創(chuàng)新
當大屏幕上出現(xiàn)他的書法作品時,120名“第二課堂”的小記者,在中南大學地礦樓里,被那一幅幅精湛的書法所折服,再一次掌聲雷動。他告訴孩子們,“無論是為了使自己發(fā)展得更好,還是為了以后更好地享受生活,都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學理工得懂得些文,可以讓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跑野外的有些藝術(shù)愛好者,枯燥和辛苦都能轉(zhuǎn)化為滿目鮮花、清泉吟唱。更能避免大腦僵化、思考機械化。”
像美國規(guī)定在讀研究生必須要選修兩門與專業(yè)無關(guān)的課程,他提倡每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業(yè)余愛好?!拔沂歉愎こ碳夹g(shù)和科學研究的,學書法和攝影,并非要成名成家,而是讓自己豐富多彩起來,調(diào)劑原本枯燥的科研生活?!?/p>
何繼善淵博的學識,儒雅的談吐,流利的外語,造詣深厚的書法藝術(shù)生動地展示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并重的院士科學家。底是科學家,講著講著,講到他的絕活—創(chuàng)新。“即使是書法,也應(yīng)該創(chuàng)新?!睆乃那睹?lián)、中英文聯(lián)、行隸草書,幅幅那般獨特,款款都是傾心。
我終于像看到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樹,那深深扎進泥土的根須。從結(jié)實有力的根延展,我們看到的是—
持續(xù)發(fā)展的充足后勁,枝繁葉茂的興旺發(fā)達;
綠色優(yōu)美的人文氛圍,廣闊時空的生機勃勃……
何繼善簡介:
何繼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工程管理學家,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和廣域電磁法的奠基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南工業(yè)大學校長、湖南省科協(xié)第三屆主席。他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以偽隨機信號電磁法和雙頻激電法為特色的勘探地球物理理論體系,被國際上譽為應(yīng)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他的研究成果和學術(shù)思想對中國地球物理學的發(fā)展有重要指導(dǎo)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