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是否已歸還原告97萬元本金,即由被告書寫主要內(nèi)容、原告親筆簽名的97萬元收條是否應予認定的問題。
徐女士借給周某100萬元,兩年借款期限已過,周某卻不歸還。無奈之下,徐女士將周某告上法庭。孰料法庭上,周某亮出一張徐女士親筆簽名的收條,收條顯示周某已歸還借款97萬元。
巨額借款陷入了“羅生門”, 百萬借款是否歸還?親筆簽名的收條是真是假?來看發(fā)生在浙江衢州的這個真實案例。
借款百萬,引發(fā)官司
2009年7月8日,因資金緊張,周某向徐女士借款100萬元,雙方簽訂了《房產(chǎn)抵押借款合同》,周某以擁有的一套別墅作抵押。合同約定借期2年,年利率22.5%;一旦違約,違約方則應向未違約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按本金的10%計算。
合同簽訂當天,徐女士給周某現(xiàn)金3萬元,并向其銀行賬戶打款97萬元;周某出具了100萬元收條。次日,雙方到房產(chǎn)部門辦理了該別墅房產(chǎn)抵押借款的登記手續(xù)。
兩年后,借款期限已到,可周某只向徐女士支付了7.5萬元利息,本金及剩余利息一直拖欠不還。多次催討無果后,徐女士于2011年10月8日向衢江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周某歸還借款本金100萬元及其利息、罰息、違約金等,共計160多萬元。
按說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這個官司似乎并不復雜。可法院第一次開庭時,被告周某辯稱,2009年9月7日,他已經(jīng)歸還原告徐女士借款97萬元。
周某向法庭提供了這張收條。該收條的抬頭是“收條”兩字,內(nèi)容是:今收到周××歸還徐××借款人民幣玖拾柒萬元整970000.00/,因周××提前歸還借款,補償徐××利息伍萬元整,共周××應歸還徐××人民幣捌萬元整,按1分息計到還清止。捌萬元還清后,雙方辦理取消房屋抵押。落款是:具收人:徐××,落款時間是:2009.9.7。周某稱,在2009年11月10日他又歸還原告5萬元整,所以現(xiàn)在應付原告款項是3萬元。
原告起訴還款100萬元,被告辯稱已經(jīng)歸還97萬元。雙方所說的款項數(shù)額相差巨大,這其中,必有一方在說謊。
收條蹊蹺,有悖常理
顯而易見,被告周某出示的那張97萬元的收條是真是假,是審理本案的關鍵。收條上“徐××”這個簽名不是偽造,確實是原告親筆所寫。原告想推翻這張親筆簽名的收條,必須找到證據(jù)佐證。
原告告知法庭,曾經(jīng)在被告誘導下,在一張空白便簽的落款處簽過自己的名字。據(jù)原告回憶,當時被告周某說自己在兼做某藥業(yè)公司代理商,經(jīng)銷藥品蠻賺錢,他游說原告開店經(jīng)銷此藥業(yè)公司藥品,并稱開店所需上崗證、健康證可由其代辦,只需原告簽署一張授權委托書。出于信任,原告在被告提供的一張空白便簽的落款處簽下了名字。
原告稱,收條中的親筆簽名就是如此而來,她是中了被告所設計的圈套。承辦法官發(fā)現(xiàn),那張收條除了簽名是原告親筆,其他內(nèi)容都是被告所寫,按常理不應該是這樣。
于是,承辦法官就收條的形成、書寫的方式,以及97萬元款項歸還的具體細節(jié),向被告進行了細致詢問——
被告周先生,你說97萬元是用現(xiàn)金交付給原告徐女士的,這么多的現(xiàn)金你是如何籌集的?
被告,你一會說是自己想起來要把97萬元還給原告,一會又說是原告打電話催你歸還該款才還給原告,到底以哪個為準?
被告,原告與你簽訂了借款期限2年的合同,可100萬元才借了兩個月就讓你歸還,應該是原告違約,原告應支付你本金10%的違約金即10萬元,可你卻從沒有提過違約金的事,這個符合常理嗎?
97萬元現(xiàn)金你是在什么時間和地點交付原告的?
交付原告時,錢是怎樣捆扎的?原告有沒有當場數(shù)過?
被告,97萬元巨額現(xiàn)金,原告就大概數(shù)了一下,不清點張數(shù),這符合常理嗎?
……
面對法官的連環(huán)追問,被告有的問題無言以對,有的問題前后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法庭又專門傳喚了多名證人出庭作證。法院查明,被告周某系金屬棉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告在向原告借款之前,該公司已負債累累,頻臨倒閉,多個債權人向法院起訴要求該公司及被告還款;2010年3月10日,該公司已被法院強制拍賣。
案件先后經(jīng)過3次開庭,還提交審判委員會集體討論,認為被告的行為已涉嫌詐騙,決定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偵查。公安機關經(jīng)過偵查后認為,該案被告周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的證據(jù)不足。
誰在說謊?真相大白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是否已歸還原告97萬元本金,即由被告書寫主要內(nèi)容、原告簽名的于2009年9月7日出具的97萬元收條是否應予認定的問題。
法院認為,雖然被告提供了原告出具的收條證明款項已歸還,但仍缺乏相應的佐證;作為借款人的被告無充分證據(jù)證明現(xiàn)金來源,對現(xiàn)金交付的原因解釋前后矛盾,97萬元的大額款項直接以現(xiàn)金方式交付不符合交易常理。
根據(jù)已查明的案件事實,法院認定97萬元的巨額收條系假收條,被告未在2009年9月7日歸還原告借款97萬元,原告要求被告歸還借款本金100萬元的請求,法院予以支持;原告要求按年利率22.5%計算利息的請求,法院認為訴爭借款發(fā)生時,人民銀行一至三年貸款的年利率為5.4%,年利率22.5%已超過人民銀行同期利率的4倍即21.6%,不受法律保護,同時雙方又約定本金10%的違約金,故對兩者擇其一,應按年利率21.6%計算利息為宜。
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歸還原告借款1000000元及其利息;被告支付原告訴訟費用損失59000元;原告對抵押物依法享有優(yōu)先受償權。
被告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后被依法駁回。案件進入執(zhí)行程序后,執(zhí)行法官對被執(zhí)行人周某所擁有的別墅采取了查封等強制執(zhí)行措施。最終,本案的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計180多萬元全部執(zhí)行到位,交付給原告徐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