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一方整潔的桌面上,鋪開你要讀的一本好書,你會感到好像同一位哲人才士作了一次精神的交流,在特定語境上興奮而又墜入情思,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滋滋的感覺。
每每遇到這種情景,我就感到這一天沒有白活,活著蠻有意思,這種情緒可以管上好幾天。如果在疲憊中,在心緒不寧中讀書,那就糟了。即使是一本好書,也活該它的作者倒霉。讀書要安靜,有時要有一種心靈上的熏香沐浴式的準(zhǔn)備。有時一天忙碌下來,臨睡前總覺得不讀讀書這一天就過得可惜。這時讀書效果往往不好。
最善于支配時間的人,會分出整時間與碎時間。上下午和晚上,當(dāng)然是整時間,可以讀專一點的書。如果只有二三十分鐘,讀大文章大本書,就得不償失。培根說:“如智力不集中可令其讀數(shù)學(xué),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笨磥恚饔懈鞯恼袛?shù)。
我年輕的時候,總相信“開卷有益”,年紀(jì)大了,就懷疑它的絕對可靠性了。這不單是說書有好書壞書,也不單是說要處理好“學(xué)”與“思”的關(guān)系,處理好讀紙面書與讀人生一本大書的關(guān)系,處理好讀書與實踐的關(guān)系,同時也包括不能把書讀偏了。也就是說,要真正走向“讀書自由”、“自由讀書”,讓世界一切好書為自己敞開大門。如何做到既讀線裝書又讀洋書,古今中外兼顧,確實不容易。我50年代上大學(xué)后來教書,讀的書也都是好書,但那時候只能讀一部分書,根本談不上我等讀書人有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讀書的條件。到了“文化大革命”,就更懸了。
當(dāng)然,讀書是為了致用。如何確保“知識就是力量”,已經(jīng)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熱門話題。我國的開放改革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到了新的高度,為清除積弊、開創(chuàng)未來奠定了基礎(chǔ)。
——四川省廣安市 蔣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