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燕冰
(遵義日報社,貴州遵義563000)
用情講好有溫度的百姓故事
□茍燕冰
(遵義日報社,貴州遵義563000)
當前信息化時代,輿論傳播格局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聞應(yīng)該如何做到因勢而謀、應(yīng)勢而動、順勢而為,在新的傳播格局下牢牢掌握話語主導權(quán)?
不管傳播途徑如何改變,被受眾接受的新聞表現(xiàn)形式,才是我們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讓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尤其是一些處于社會邊緣狀態(tài)的弱勢群體,讓他們進入媒體報道的視野,用群眾喜愛的新聞?wù)Z言,用大家喜聞樂見的詞匯,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這會增進親和力,貼近百姓生活。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練好講故事的本領(lǐng),到基層去,到一線去,用腳板寫新聞,寫出的作品才有靈氣,才有溫度。
如今,“新聞故事化”是記者采寫中運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富蘭克林將其稱為“采用對話、描寫和場景設(shè)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事件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突現(xiàn)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chǎn)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所以說,“新聞故事化”作為一種新聞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種通過“講故事”的敘述式的新聞闡述。為了喚起受眾的真情實感,“新聞故事化”的潮流正在風靡傳媒界。故事化新聞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時代發(fā)展趨勢的社會故事,如有關(guān)就業(yè)、升學、看病等。枯燥乏味的工作簡報等會被這一標準攔截在新聞門檻之外。編輯對新聞的整合、版面編排也會更多地考慮讀者的閱讀興趣。此外,與新聞的娛樂化不同,故事化新聞在吸引讀者眼球的同時也注重挖掘新聞背后人性化、源頭化的問題,因而在娛樂化的基礎(chǔ)上提升了新聞的內(nèi)涵、拓展了新聞的影響力。
近些年來,《遵義晚報》在報道地方新聞上,一直都傾力于講好百姓故事,改變了那種高高在上、講空話套話的態(tài)度和行為;講好“地方話”,關(guān)注本地百姓生活,反映百姓需求。圍繞講好民生故事,傾聽百姓呼聲,晚報專門開設(shè)了“紅色圣地,醉美遵義”、“百姓故事”、“晚報尋親會”、“創(chuàng)業(yè)故事”、“送崗助學”、“天天進社區(qū)”、“新聞110”等欄目,引導和鼓勵記者下基層,深入實際“抓活魚”,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真實的故事,讓大家從這些故事中或受到鼓舞,或領(lǐng)悟真諦,或體會溫情。
報道聚焦正能量——例如,數(shù)九寒冬,一位花季少女意外落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了4個多小時。強烈的求生欲望,讓她沒有放棄,路人見狀立即報警。兩個年輕民警到達現(xiàn)場,毫不猶豫脫下警服,冒著零下2℃的低溫,跳進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把凍得奄奄一息的少女救了上來。事后,警察吳湖說,他參加公安工作才幾個月,警察的職責就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為人民服務(wù),“遇到危難時,當然要挺身而出?!薄蹲窳x晚報》以《零下2℃,凌晨時分少女落水4小時,洗馬橋下兩警察跳河救人》為題,推出專題報道,弘揚了社會正氣,讀者紛紛為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行為點贊。
以小見大,彰顯人性光輝——夏天的雨說來就來,也因此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天下午,89歲的張樞老人外出回家時,突然下起了大雨,當他走到添秀橋下時,發(fā)現(xiàn)路面積水較深,無法過去。老人由于腿曾經(jīng)骨折過,雖然有拐杖,也無法走快,眼看全身就要被淋濕了。這時,身后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對老人說:“老人家,我送你過那邊去,對面馬路邊的商店里可以躲雨?!痹谡鞯脧垬欣先说耐夂?,這位年輕人將老人背到馬路對面的商店里,還遞給老人一把紅底花傘,然后轉(zhuǎn)身離開了。之后,老人和他的家人非常感謝這位年輕人,想歸還雨傘。老人來到添秀橋等候了好幾天都沒有再見到那個年輕人,于是,老人的家人求助記者,希望通過晚報找到那位年輕人。本報隨即刊出報道《小伙子,還記得那天大雨中背過的八旬老漢嗎》,尋找做好事不留名的小伙子。可就在記者通過努力找到小伙子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張樞老人在苦苦等待好心人幾天后,因年事已高而辭世。這個小伙子劉柱聞訊,為了了卻老人生前還傘的愿望,他親自到靈堂與老人道別。《遵義晚報》又刊文《還不上的傘,成了永久的遺憾》。兩篇報道從一件小事說起,展示了年輕人尊老愛幼、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好品德;老年人知恩圖報、言而有信的好傳統(tǒng)。這些都是人性的閃光點,它就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放射光芒。
悲歡離合,扣人心弦——在尋親故事方面,由《遵義晚報》與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合作,見報了數(shù)十篇尋找失散親人的稿件,或是講述兩鬢斑白的父母苦苦尋子多年;或是講述漂泊多年、日漸長大的孩子尋找回家的路。19年前,5歲的遵義男孩趙元藝在放學路上,被一男一女拐走。19年里,憑著模糊的記憶,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家人。在寶貝尋子網(wǎng)的幫助下,經(jīng)過DNA比對,他成功找到親生父母。本報就此先推出通訊《19年后,找到了回家的路》,接著追蹤報道《媽媽,我第一眼認出了你》,文章寫道“昨日,遵義機場門口格外熱鬧,這里上演了感人的一幕,19年前被拐走的趙元藝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淚流滿面的母親來不及等兒子走到跟前,便急忙跑上前去緊緊抱住他……這是《遵義晚報》尋親會活動以來,第8例尋親成功的案例?!逼渲羞€有一處細節(jié)描寫——“趙開猛夫妻終于見到了自己的二兒子。他們撥開兒子的頭發(fā),輕輕撫摸兒子的后腦勺,數(shù)著頭上標志性的特征‘四個旋’給大家看,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這就是他們走失19年的兒子?!币欢挝淖譀]有用一個形容詞,全是白描,卻感人至深。一周內(nèi)本報再次推出《我就是在這里被騙走的》,介紹趙元藝重走舊居,找回了兒時的記憶。“就是在這里,我應(yīng)該就是在這里被騙走的?!壁w元藝回憶,被騙的前一周,有一位中年婦女天天站在這兒的電桿下,和他搭訕,幼小的他還以為這位中年婦女就是住在附近的阿姨?!氨或_當天,中年婦女和一名陌生男子提出帶我去買氣球玩。我當時天真地以為這個阿姨一定會帶我回家,于是便跟著一起走了……”本報連續(xù)三篇報道,用了兩個半版和一個整版的量來還原趙元藝回家的故事,有起伏有高潮,讓人唏噓不已。
《遵義晚報》為讀者推出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退休外交官偕妻龍坪支教》、《一個老師和9個孩子的校園》、《嘴含筷子,她學會上網(wǎng)打字》、《癱瘓小伙,6根木棒創(chuàng)造醫(yī)學奇跡》、《當這個家剩下6個孩子之后》、《燙傷女孩想上“中國夢想秀”》、《昔日問題少年,今日美發(fā)尖子》、《湄潭小矮人舒瑜長高了》《冰天雪地里的生命接力賽》、《患難與共,她捐腎救夫》、《農(nóng)民黨員繳納10萬元特殊黨費》等等,講述人生百味,見人見物見思想見精神,清新樸實,生動鮮活。
當然,講好新聞故事也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要拋棄道聽途說和浮光掠影,拋棄不求甚解和淺嘗輒止,要堅守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能,用職業(yè)理念和方法完成每一次基層調(diào)查、蹲點觀察和深入采訪。
故事化寫作,不能因追求情節(jié)而損害真實性——新聞故事化寫作必然要追求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但并非所有的事實都像小說那樣有著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新聞盡管借鑒了故事化的表現(xiàn)手法,卻絕不能像小說一樣進行虛構(gòu)。因此,對新聞故事化必須強調(diào):任何故事都是真實的,不是虛構(gòu)的,記者只是運用講故事的手法來表現(xiàn)真實事件。
滿足受眾合理需求——盡量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但并不意味著對受眾的信息需求不加甄別,甚至將一些拜金、色情、暴力、恐怖、迷信、偷竊等不健康的信息需求也一并給予滿足。要主動承擔起引導的功能,滿足合理需求,剔除低俗和非法信息需求,營造健康向上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
總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群眾當成最好的老師,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中間,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感受,融入百姓之中,樂其所樂,苦其所苦,思其所愁,寫出更多感動老百姓的故事?!?/p>
(本欄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