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齡
關于建筑與藝術的思考
鄭時齡
在當代網(wǎng)絡、多媒體和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藝術、藝術表現(xiàn)和傳播藝術、體驗藝術的方式都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這方面,當代建筑與其他藝術相比更具有代表性,建筑有時候走在時代的前面,其先鋒性甚至超越了許多其他的藝術領域??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們從藝術中認識到的建筑可能遠超過建筑本身,我們的大部分有關建筑的知識和理解往往是通過繪畫、電影、電視、攝影、文學和音樂而獲得的,這些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們對建筑的集體記憶,也為后世的建筑提供了參照和啟示。
鄭時齡;建筑;藝術;思考
自從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人們諱言建筑藝術,關于建筑與藝術的思考并非混淆建筑與其他藝術的界線,而是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實際上無論在古代還是中世紀,藝術的范疇要比今天的意義廣泛得多,凡是技藝性的產(chǎn)品,甚至技藝本身都稱為藝術,藝術與工藝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分,甚至科學也是藝術。16世紀關于“美術”這一名稱和概念的確立使藝術的范疇發(fā)生了變化,直到19世紀才將工藝和科學排除在藝術之外,使藝術的范疇變得更為狹窄。遠古時代的藝術與建筑是一個整體,在本質上相互關聯(lián)。建筑與藝術都象征著生命,尤其是建筑師和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潮、藝術風尚的相互影響,建筑師與藝術家從事的工作有時相互融合,由德國哲學家康德和黑格爾建立的古典美學關于藝術的體系至今仍具有深遠的影響。
當代建筑正愈益與藝術融合,成為實用藝術和空間實踐的藝術,建筑尤其被看做與雕塑在某些方面具有同構的性質。美國藝術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喬治·庫布勒認為,藝術品的范圍應該包括所有的人造物品,而不僅是那些非實用的、美觀的和富有詩意的東西(1962)。自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來,關于非形式藝術的觀念,更是模糊了建筑與藝術的邊界。關于建筑是否是藝術的論爭一直延續(xù)至今天,在后現(xiàn)代建筑理論中,建筑與藝術的關系始終是核心問題。
自人類文明起源以來,建筑與藝術就有著淵源關系,歷史上有無數(shù)關于建筑與藝術聯(lián)姻的例子,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是建筑與雕塑、繪畫相融合的整體。中世紀的教堂建筑為繪畫、雕塑和音樂提供了空間、場所和靈感,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繪畫也往往把建筑作為理想的宗教環(huán)境。建筑師作為藝術家以及建筑作為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的概念,是西方的產(chǎn)物,這個概念開始于文藝復興。
從古典藝術到現(xiàn)代藝術,建筑與各門藝術的關系主要限于建筑與繪畫和雕塑,以及作為禮儀的音樂。建筑與藝術的聯(lián)姻也體現(xiàn)在藝術家建筑師身上,意大利文藝復興理論家和建筑師瓦薩里在《意大利杰出建筑師、畫家和雕刻家傳》中,把建筑師歸為“雕塑家和建筑師”“畫家和建筑師”“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等類型。他將繪畫、雕塑和建筑總稱為“設計藝術”和“采用了設計構思的美術”,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建筑師、建筑理論家斯卡莫齊則將它們統(tǒng)稱為“美術”。直至“法蘭西學院派”興起后,“美術”或者說“造型藝術”的說法才被普遍接受,并流傳至今,設計藝術的統(tǒng)一性為美的理想所取代。藝術史學家和思想家認為:繪畫、雕塑、建筑、音樂和詩歌這五種藝術構成了藝術體系的核心,而當代藝術的核心體系已經(jīng)有很大的拓展,除文學藝術和音樂之外,還包括裝置藝術、藝術設計、戲劇、舞蹈、電影、電視、攝影、廣告、裝飾、家具、燈具、服裝、玩具等。
建筑也被稱為“建構藝術”“特殊藝術”“空間和時間的藝術”“社會藝術”等。今天,仍然有許多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贊同建筑是藝術的觀點,建筑是社會、城市空間和場所的藝術,盡管建筑的許多方面與藝術無關,例如構成建筑的技術、設備、功能、管理等,但是并不能抹殺建筑是人們最熟悉的藝術,無法避免的藝術。然而,建筑只有站在工程、物理、機械、經(jīng)濟和工藝的基礎上才能成為藝術。
許多藝術史學家、建筑理論家和建筑師都認識到建筑是一門偉大的藝術,然而由于建筑的特殊性,藝術理論家和哲學家撰寫的美學史沒有給予建筑以應有的地位。藝術史曾經(jīng)將建筑歸入造型藝術,幾乎在所有的藝術史中,建筑都是主要的論述對象之一。而建筑史雖然沒有論述其他造型藝術的章節(jié),但是也總會涉及其他藝術,建筑的思潮在許多方面都與當時的藝術思潮密切相關。法國藝術史學家、批評家泰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把建筑與詩歌、繪畫、雕塑、音樂并列為五大藝術類型。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兼考古學家科林伍德將建筑看做是“藝術”的一種形式,這種意圖有一種表現(xiàn)主義的傾向,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傾向于把建筑歸結為雕塑和繪畫一類的造型藝術。
盡管現(xiàn)代建筑與藝術的關系在20世紀初的先鋒派革命中逐漸疏離,甚至連建筑本身也往往被排除在藝術之外。盡管有不少極端的觀點,然而現(xiàn)代建筑運動的一些理論家和建筑師其實仍然把建筑作為藝術來看待,藝術仍然是建筑與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代建筑的創(chuàng)導者和理論家雷納·班納姆也強調:“建筑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視覺藝術。無論承認與否,這是一個文化歷史性的事實,建筑師受到視覺形象的訓練與影響。”
建筑師的建筑設計融合了藝術觀念和藝術手法,即便是正統(tǒng)觀念上的建筑師,由于在培養(yǎng)他們成為建筑師的過程中,寬泛的知識和技術背景,使他們從事的領域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范疇。意大利建筑師吉奧·蓬蒂認為:“建筑留存下來因為它是藝術,因為它超越實用?!迸畹俦救艘彩窃O計師,除建筑外,同時從事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舞臺設計、燈具設計、家用器皿設計等十分廣泛的藝術設計領域。
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要求建筑師富于聯(lián)想,擅長視覺表達,探索形式語言,并將構思轉化為建筑。這個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與藝術家十分類似。歷屆威尼斯雙年展所展出的實驗性建筑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建筑師著意表現(xiàn)建筑的藝術性。2004年第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蛻變》,反映建筑進入了轉型和持續(xù)性的更新,其主旨是讓建筑向文化的、社會的和生態(tài)的議題開放,展出的許多建筑表現(xiàn)出與環(huán)境藝術的融合,展示了建筑世界的多樣性,見證了建筑作為生命有機體的演變。以“越界:超越房屋的建筑”為主題的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所展出的許多建筑作品其實是裝置藝術或雕塑,建筑與藝術的融合在這屆雙年展上達到了高潮。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瑞展出了他的作品的綜合形象,實質上也是一件裝置藝術品。蓋瑞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鐘愛雕塑、繪畫和文學藝術,他在這屆雙年展的宣言中說:“就定義而言,一座建筑就是一件三維的雕塑。在確鑿的階段,藝術與建筑有許多相似性?!?/p>
在后現(xiàn)代的語境下,藝術是一個開放的概念,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運動不斷出現(xiàn)。就建筑與藝術的關系而言,藝術或者是建筑與城市的一部分,或者是建筑與城市的銜接和過渡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起著闡釋建筑、建筑與環(huán)境的作用。許多城市越來越重視文化的發(fā)展,大力資助公共建筑項目和營造公共空間,越來越多的建筑師注重與藝術家的合作,更是推動了建筑與藝術的融合。藝術不再是靜態(tài)的概念,人們不再以古典造型藝術來衡量建筑,建筑成為生活的藝術、實踐的藝術和社會的藝術。同藝術一樣,少數(shù)人享有建筑藝術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建筑成為大眾都能參與的藝術。
建筑是最復雜而又最為綜合的藝術,需要人們去體驗,去使用,去理解,去維護。無論是在歷史上,或是今天的情況,歷史的各個時代,建筑藝術都以不同的程度、多種的方式融合了園林藝術、繪畫、雕塑、裝置藝術、電影、電視、音樂、文學藝術、工藝美術等,建筑已經(jīng)滲入各門造型藝術之中,相互之間推波助瀾,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藝術。建筑作為藝術的觀點在今天的建筑界已經(jīng)成為主流,并在許多標志性建筑上得以充分表現(xiàn)。
從世博會的歷史來看,世博會也是建筑博覽會。由于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建筑造型的象征性,有些世博會的建筑只是展示內容的舞臺布景,是展品的陪襯。由于代表國家和地區(qū),建筑具有重要的符號意義,而建筑的功能則相對比較簡單,建筑本身就是展品,就是藝術品,世博會建筑融合了多種藝術的元素。也正因為世博會建筑的短暫性,使建筑師有機會創(chuàng)造特殊的建筑,表現(xiàn)出建筑的創(chuàng)造性。絕大部分世博會的場館都是獨立建筑,基本上可以不考慮環(huán)境已經(jīng)與周圍建筑的關系,建筑的造型性就更為突出。世博會的建筑作為原創(chuàng)的作品成為世博會展示的組成部分,建筑的形象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大部分世博會展館都是“廣告建筑”,建筑的造型將文化價值和功能作用融為一體,使建筑成為藝術作品。對博覽會建筑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疑問,不知究竟應該將它們歸入裝置藝術,還是建筑,實際上,它們既是藝術作品,又是建筑,人們將這類建筑稱之為“裝置建筑”。
由西班牙米拉萊斯-塔利埃布建筑師事務所(EMBT)設計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的主題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建筑師力求將展館的設計擺脫傳統(tǒng)盒子型的式樣?;@子形狀展館的設計打開了向天井的通道也便利參觀者的流動。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天然和可持續(xù)性環(huán)保的,展館的外墻由8 524塊不同質地和色彩的藤條板組成的外墻作為裝飾,以鋼管材料作為整個籃子的建筑結構,自然光線可以通過藤條和鋼結構直接透入展館內。造型像一個可以包容各種文化的綠洲竹籃,以西班牙傳統(tǒng)柳條編織手工藝展現(xiàn)建筑的曲面造型。
(來源:《建筑時報》2015-03-02)
鄭時齡,建筑學專家,中科院院士、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