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
從年齡上來說,他們多分布在30歲到45歲之間,在小鮮肉橫行的世界里并不算年輕??蓪τ凇皩訉虞腿 钡乃囆g品二級市場來說,他們“上道”不久也還算鮮嫩。用“年輕藝術家”來稱呼他們似乎不太貼切,但或許我們可以把他們叫做“市場新一代”。
2015年是距離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發(fā)聲的30周年,藝術圈沉浸在緬懷過往中,但藝術市場卻似乎并無如此情懷,從春拍走到秋拍,在當代藝術市場的第一批市場明星們一次次被市場拋棄。以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市場夜場的情形來看,16件的上拍量堪稱史上最低。而在成交高價上,又被馬云輕松打敗,3300萬的《桃花源》成為了蘇富比當代夜場的top3,高于包括張曉剛在內的任何當代藝術名家。不論是因為馬云朋友圈的影響力還是當代藝術的不景氣造就了馬云在藝術圈的“異軍突起”,資本狠狠煽了當代藝術過往這些年一個響亮耳光:沒有資金是假,不認可你才是真。
與舊明星過氣形成對比的,是市場新明星的崛起。不知道到底是市場的慘淡凸顯了這批藝術家的價值,還是這批藝術家確實受到市場和買家的認可??傊谙愀鄣呐馁u市場上,賈靄力代替了張曉剛,劉韡代替了曾梵志,“市場新一代”成為了各個拍賣場上炙手可熱的新明星。
只能感慨,市場還真是個從不戀舊,享受當下的家伙。對于市場的即得力者來說,重要的便是未雨綢繆將當下活成未來。而至于打造明星,對于市場運作者來說,輕車熟路。
賈藹力、王光樂、劉韡,市場鐵三角
在“市場新一代”中,賈藹力、王光樂、劉韡,三位儼然已經成為了市場鐵三角。在市場起伏的波動中,以傲人的姿態(tài)成為“新一代”的市場標桿。沒有其中任何一位的“當代”專場都是不夠級別的,坊間甚至有用三位藝術家的出場來劃分拍賣行格局的戲言。一場拍賣,能同時出現(xiàn)賈藹力、王光樂、劉韡的,是國際大拍賣行;能出現(xiàn)王光樂的,是走國際路線的國內拍賣行;出現(xiàn)劉韡的,是面向內地市場的大拍行;中小拍賣行,是拿不到三位的作
品的。
而在已經結束的秋拍中,三位更是逆市前行,成為當代藝術的成交保障和信心擔當。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賈藹力、王光樂、劉韡成為當代藝術年輕藝術家版塊支撐,在已經被日韓和東南亞侵占的當代藝術夜場上,三位成為唯一出現(xiàn)的三位年輕藝術家,不僅順利成交,并且超高估價成交。
作為近兩年一直領跑市場的賈藹力,蘇富比上拍的2015年新作《閃光的世界》以110萬起拍,最終320萬港幣成交,依然被市場捧在掌心,也讓很多人等著看笑話的心破滅。嘉德上拍的王光樂《午后之十》,雖然并非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于藝術家的早期作品,但依然以80.24萬港幣成交,比2011年的成交價高出4倍;劉韡的《紫氣》更是成為佳士得上海首個專場“+86 first open”的成交榜首,以超過起拍價一倍的363萬元成交。
三位年輕藝術家在藝術風格上雖然不盡相同,但綜合來講都呈現(xiàn)出國際化的特征。賈藹力市場超強爆發(fā)力和神秘成正比,直到今年5月份威尼斯雙年展期間,賈藹力個展在威尼斯葛拉西宮劇院這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教父弗朗索瓦·皮諾的私人藝術博物館開展,很多非圈內人才看懂了賈藹力的國際化市場之路。而王光樂和劉韡的抽象藝術,都是極具個性化的又帶著強烈的國際風格。并且三位的市場主場,也基本都在香港,面向的也是國際性的買家。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受眾并不局限于藝術界。當代的屬性讓他們更容易引起社會文化的共鳴,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而這是打破藝術圈小眾魔咒的至關重要點,對于藝術市場來說無疑也是利好的消息,畢竟大眾化是未來趨勢所趨。
當代水墨,冷靜之后的市場名單。
當代水墨藝術在去年短暫的火了一陣之后在今年較為沉寂,依然并無太大動靜。作為在市場巔峰時與徐累分占市場的水墨一哥,李津在香港秋拍共上拍5件作品,只有2件成交,并且其中還有一張是成交價只有4.5萬元的小畫,其余全部流拍。
但幾位年輕藝術家,倒是不聲不響的繼續(xù)堅守著市場。嘉德香港將當代水墨并入二十世界及當代藝術專場,精挑作品,在水墨版塊徐華翎、郝量、祝錚鳴悉數(shù)成交。保利當代水墨專場的成交雖然只有63%,但上拍的14件年輕藝術家作品成交了11件。其中包括魏青吉、曾健勇、秦艾雖未有多大突破,也算守住價格階梯。
新水墨作為兼具中國傳統(tǒng)與當代氣質并存的門類,從受眾面上來講,應該是有著最大的收藏群體的,而過分炒作卻容易引起反感,反倒是安靜下來之后,好壞一眼便知。
市場規(guī)劃和時間沉淀,一個都不能少。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年輕藝術家都被市場溫柔對待,依然有很多藝術家依然在洶涌的市場浪潮中顛簸。春拍中,市場與歐陽春還在愛的高調,100%成交,且縫拍必高價,被稱為“如梵高一般的藝術家”。而到了秋拍,市場卻開始挑剔起來。保利香港和香港蘇富比上拍的兩件作品全部流拍,佳士得上海上拍的兩件《巫婆與神漢 No. 6》《冷漠》曾經都有上拍,而此次雖然同樣成交,但并沒有比幾年前出價更高。
回顧歐陽春作品的市場之路,2014年秋拍大幅代表作流出市場,刷新紀錄上漲至百萬元,2015年春拍市場,大量作品一股腦的出現(xiàn)在市場,并到處開花。不斷重復上拍,且毫無節(jié)制,有的重復上拍間隔時間有可能只有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生長的略野蠻。
相比之下,則可以發(fā)現(xiàn)鐵三角賈藹力、王光樂、劉韡的市場之路的步步為營。以賈藹力為例,從2011年開始出現(xiàn)在市場,保持著每年4張的上拍量,均勻分布在嘉德、誠軒、佳士得、蘇富比、四家拍賣公司。雖然可能并非像我們看到的這般刻意,但市場規(guī)劃做的是妥妥的,就連趙旭都坦言“征集賈靄力作品比征集徐悲鴻難”,也就不難怪他能一路領跑市場。
在冷酷無情的二級市場,“市場新一代”的路還很漫長。同每一個支持當代藝術的年輕人一樣,我們錯過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先鋒的崛起之路,但希望可以同“新一代”藝術家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下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