昳嵐
也許在孤自的范圍呆得太久,也許過于落后形勢,騰克鄉(xiāng)移民多年之后,我懷著舊有的心情又一次走近騰克,參與莫旗文聯(lián)組織的下鄉(xiāng)送書活動。這次,是與騰克鎮(zhèn)的新農村特莫呼珠結緣。
下鄉(xiāng)于我,已是一件新鮮并奢侈的事情,喜歡那一路的放松釋然,喜歡山水的潤澤養(yǎng)眼。一路的心情,仍是過往農村親切的老景,原始的泥土街道、草木秫秸隨處的自然記憶。心中的農民,總是離不開土的顏色,土,也即農民的顏色。
車還沒有進村,遠遠地就看見特莫呼珠的亮色,藍藍的房頂,白色的圍墻,仿佛一幅圖畫,靜謐地臥在一片綠色的懷抱之中,讓人恍惚覺得要走進的是一個童話世界。
進村了,平坦寬敞的水泥馬路,整齊劃一的街道,亮白的路旁圍墻,一下顛覆了陳舊的記憶。這是一個農莊,還是一個積木玩具?我是否走進了一個擺設精致的積木家家?
泥土草秸哪里去了?柳編的障子何在?豬欄牛舍又隱在哪里?真的是看不見過往農村的原始面貌了嗎?
亭亭玉立的路燈一盞一盞,我脫口說,這路燈真有特點??!同行的達子卻說,那哪是路燈,是太陽能燈。哦!我一陣驚嘆,這哪像是農村?分明像我們小時候用彩色的紙玩的“哈尼卡”家家,整齊規(guī)矩干凈似乎就是一種擺設。
特莫呼珠,完全改變了中國農村無數(shù)年來草房、泥土灰不溜秋的爛衫模樣!
車停在村委會院里很大的一個文化廣場上,長長的藝術圍欄、雕塑、演出舞臺等文化活動設施,都是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者做夢也沒想到的。農民也許想過豐收的糧食,想過鼓鼓的錢包,以及可以算是精神享受的影視放映,但這種自己參與的文化活動場所,是不在想象中的。
村干部們出現(xiàn)在門口,看得出他們的等候充滿真情,墻上的“歡迎旗文聯(lián)作家送書”的標語,也透著村委會對待送書活動的重視。大大的蘋果亮著紅白的臉也在熱情地迎候。坐下來交談方知道,是莫旗旗委響應上級號召,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給特莫呼珠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特莫呼珠,是莫旗騰克鎮(zhèn)以達斡爾族為主體的少數(shù)民族村,全村幾乎都是達斡爾族,產業(yè)主要以農牧業(yè)為主。2006年被確定為自治區(qū)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2009年被命名為市級文明村,2014年在全旗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以來,結合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扶貧攻堅“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資金”項目,順利展開了特莫呼珠村“十個全覆蓋”的內容,并且達到了現(xiàn)有的規(guī)模。
這些規(guī)范必須的指定內容,顯示出村莊改換面貌的達成指數(shù)。大街小巷的水泥馬路,全面改變了過去的臟差,處處顯得干凈利落。衛(wèi)生室里,進出的白大褂醫(yī)務人員,點綴得整潔的村莊更加潔凈。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場所,讓昔日農民的面孔陡然露出書香。家家的自來水、電視、村里的超市、村民住房的城市化裝飾、養(yǎng)老保險以及移動通訊的使用,幾乎覆蓋了農民的土色!
“以前我們生活條件不好,住的都是危房草房,外頭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燒炕屋子也不熱?,F(xiàn)在好了,危草房改造后,全村人都住進了磚瓦房,吃上了自來水,出門就是水泥路,穿拖鞋就能出門,晚上路燈也亮了,不用打手電筒了。網(wǎng)絡、電話、手機都通了,生活在俺們村跟城里沒啥區(qū)別,黨的惠民政策真是好啊!”從小在特莫呼珠長大的村民說,“以前一下雨,路上全是水、泥,出來進去可不方便了,運輸成本也高,收糧的都不愿來,有時糧食都放發(fā)霉了也賣不出去。道修好后,交通便利了,糧食也能賣上價了,一年能多賣好幾萬呢?!?/p>
尤其是學校校舍的建設,過去是木質窗戶,四處漏風漏雨,冬天燒鐵爐子,煙熏火烤,煙灰四處,冷熱不均。冷的時候,跺腳搓手,熱的時候,爐火烤人,孩子們受夠了罪。自從校舍改造后,情況大變,教室里安了暖氣,干干凈凈,“跟城里的學校沒什么區(qū)別了,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受凍了”。
農民的滿足和幸福感,表現(xiàn)在他們的心上、臉上、語言上,他們高興地頌道:
街巷硬化惠百家,出門不再踩泥巴。
生活垃圾常清理,環(huán)境維護靠大家。
生活富裕環(huán)境好,活動場所不可少,
農閑娛樂常健身,文明生活新農村。
看著這些已經(jīng)貼在墻上的話語,聽到看到的我們,也分享著他們的快樂。農民的日子好過,城里的生活也便擁有保障。城里人雖然不住農村,或沒有直接的來往干系,卻離得不遠。土地濕潤的季節(jié),我們自然想到莊稼的滋潤,土地干涸的時候,我們也會忍受農民的焦渴。我們離不開農民,也離不開土地,大家本是一家,不過是前院、后院的距離和關系。
特莫呼珠村的改變,讓中國古老落后的農村具備了另一種樣式的存在可能,介于城市與農村間的生活樣式,卻比城里人還要滋潤。他們呼吸著新鮮舒暢的空氣,撫摸著綠色植被,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可以說他們閑適安逸,沒有了吃穿住的憂慮。
是的,特莫呼珠人,家家都在尼爾基城里有樓,冬天可以住在城里享受閑暇,夏天則回到村里沐浴自然的風光,與原野說話,與土地親近。再不做向土地要糧的“乞者”,再不愁漏雨屋濕。冬天到來的時候,家家都到城里的樓房去了,打工者就變成了村里的“主人”。
“村里出外打工的有多少人?”我問村長。
“沒有一個出外打工的,倒是外邊的人到我們這里打工?!?/p>
這是讓我驚訝的事情?,F(xiàn)在的農村,出外打工早已成為潮流,從過去一年四季忙于農活兒卻還吃不飽的狀況,到現(xiàn)在僅兩三個月就可以解決四季耕作的情形,農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可以走出山村,到城里去謀取另一份生活。這已是中國農民的另一種姿態(tài),另一種別有的天地。而特莫呼珠人能夠保持原有的狀態(tài)而不為外界誘惑所動,是家鄉(xiāng)的清新富有、美麗安適把他們留下的。難怪他們真心地感謝黨和政府。
特莫呼珠村還有新的計劃,依托“十個全覆蓋”工程整合項目資金,要繼續(xù)實施擴大文化活動廣場,繼續(xù)硬化街道,增加太陽能路燈,延長藝術圍欄,村屯綠化,建設監(jiān)控室等工程。并在校舍維修的基礎上著手新建幼兒園,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村里人都去騰克鎮(zhèn)參加全國鄂姓家譜大會了,我們沒看到更多的村人,也沒能做到更多地接觸。我有點心存遺憾,沒能像過去那樣,盤腿坐在他們的熱炕上,隨意地嘮嘮家常,吃一頓達斡爾飯菜,湯湯水水,每人一碗大燉菜,在原始油水的滋潤中,享受一次古老的樸素情懷。倒是他們熱情的現(xiàn)代化招待,讓我感到像是在城里。這或許是特莫呼珠新農村的又一種標簽吧。
責任編輯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