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雷潔 攝影/于飛(特約記者)
尋訪中華鄉(xiāng)愁 梁家河的鄉(xiāng)愁
撰文/雷潔 攝影/于飛(特約記者)
半坡春早半坡風,半坡柳色近清明。黃土高原連綿不斷的群山還未顯現(xiàn)出生命的綠色。溝溝壑壑是大地的經(jīng)脈,悠久而深邃,天空干凈得沒有一絲雜質。在延川縣群山窩窩里,遺世獨立般存在著一個干凈整齊的小村——梁家河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揮灑過7年青春歲月的地方。不久前,習近平帶“婆姨”和女兒“回鄉(xiāng)探親”,與梁家河村再續(xù)40年前緣。淳樸寂靜的小山村被習總書記的鄉(xiāng)愁所感動,漾出很多溫暖的故事——
習近平在劉金蓮家居住的生活場景復原圖
窯洞的形成受自然環(huán)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俗的影響,形成了土窯、接口窯、磚窯、石窯等主要類型。土窯是陜北窯洞的原始形態(tài),冬暖夏涼和省料省錢的特點符合了貧苦陜北人的需求。
驅車順著新修的柏油路進入梁家河村,可見村里各種類型的窯洞錯落分布在山腰,精致的太陽能路燈豎立在道路兩旁,雞犬相聞道中,阡陌相通田間……依然淳厚堅實的窯洞,依然熱情善良的鄉(xiāng)親。除了不斷更新的生活,原鄉(xiāng)情懷還應似舊年。
在村支書梁玉明的熱情引導下,我們找到了習近平來到梁家河插隊的第一個住處——村民劉金蓮家。1969年1月,習近平等15名北京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來到梁家河插隊落戶,就住在村民劉金蓮家。
窯洞還保存著當初的結構和樣貌。堅實厚重的黃土窯猶如廣袤的黃土高原,沁出信任和回歸的氣息。窯洞以三孔為一院,門口懸掛著一串串歡喜的玉米和紅辣椒,豐盈而熱鬧。木頭拱形窗,白紙糊窗欞上貼著,五顏六色的動物剪紙,有著無限的生機與盎然。
推開“咯吱”作響的木門,平整寬大的土炕上整齊地排列著高高摞成一排的被褥,炕沿邊上還有一張角桌和一盞煤油燈,想來曾陪伴習近平度過那些苦讀的長夜。越過鍋灶臺,再往里走,擺放著知青們當年用過的木柜等生活用品。習近平就是住在這樣的窯洞里,從對陜北農(nóng)村一無所知的城市青年成長為地道的“田家把式”。
“他們剛來的時候都睡不慣土炕,跳蚤又多,習主席可是遭罪了?!贝迕駝⒔鹕徎貞浾f,“他們非常勤勞,我們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也肯吃苦,村里安排人幫他們做飯,我們吃什么他們就吃什么?!?/p>
劉金蓮家對面便是習近平在梁家河村的第二個住處——村民呂侯生的窯洞。白天,他與呂侯生一起勞動;晚上,呂侯生幫他做飯。飯后,習近平就點起煤油燈看起書來,不識字的呂侯生就陪著他在旁邊“吧嗒吧嗒”地抽旱煙。靜悄悄的夜晚,窯洞里亮著的燈映射了一個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努力。
在舊居懸掛的習近平照片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照片
梁家河村民送習近平到北京上大學在延川縣合影
習近平回鄉(xiāng)探訪舊居
舊居內(nèi)擺設依然如舊時
梁家河村邊上6孔石窯就是當年的知青院,是1970年建起來的。知青院依舊保留著當年的建筑樣貌,外窯墻上粉刷著40年前題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八個大字。當年,住在這里的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的村民們打壩淤地、修筑梯田、打井提水、植樹造林、興建沼氣,還在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縫鋪、代銷店,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改善當?shù)厝罕姷纳a(chǎn)生活條件。他從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沼氣池建造成功的消息,便自費跑去四川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回來后率領梁家河的村民們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舉目四望,6孔石窯窯面整體平整,拱圈渾圓。窯口上安裝大門亮窗,窗欞圖案簡單大方,最上方還刻有鏤空的五角星,院落干凈整齊。當年和習近平一同入黨的村民石玉新告訴我們,從左邊數(shù)第三間便是習近平當年做支書時住的窯洞。他說:“習近平這次回來也看了這些窯洞,表示這里要保持原來的樣子?!?/p>
習近平住過的石窯里面擺放著他當年用過的被褥、鍋碗、煤油燈、馬燈等,墻上還掛著他當年入黨文件的影印版,以及他被推送去清華大學讀書時與村民的合影。
梁玉明回憶說,當時縣上給村里分配了兩個上大學的名額,一個是北大、一個是清華,習近平就報名上清華,村民們也都推選他去上。習近平走的那天,社員們都自發(fā)聚在村頭送他,看到鄉(xiāng)親們這么留戀他,習近平流著淚說:“干脆我就留下吧!”梁玉明告訴習近平,你要走出去好好學習,以后有機會再回來!就這樣,梁玉明和村里的13個社員用拖拉機把習近平送到了延川縣城。當晚,15個人擠在一個窯洞里聊了一晚上,徹夜未眠。第二天早上,有人提議說拍一張合照,習近平說他出這個錢,但大家都不同意,就你三毛我五毛地湊了五六元的照相錢。照完相后,梁玉明坐著卡車把習近平送到了延安,習近平獨自坐車回了北京。他們沒想到的是,小小梁家河走出的知青最終成了國家領導人。
40多年間,習近平回了兩次梁家河,兌現(xiàn)了他當年臨走時說的“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承諾。就像他說的,“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彼麜r常牽掛著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和他們的生活,先后給村里回復了四封信,鼓勵大家把家鄉(xiāng)建設得越來越好。
知青舊址
習近平回訪劉金蓮家
習近平在梁家河第一個住處劉金蓮家
知青院內(nèi)習近平居住的窯洞內(nèi)景
洞村落的“田園風光”情趣,主要在于在蒼涼和壯的背景中化呆板單調為神奇。窯洞建筑群落(村)以峰回路轉、漸次感受的變化美感染人。
習近平在梁家河第二個住處呂侯生家
這口沼氣池是習近平擔任梁家河村支書時帶領村民建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習近平查看當年建設的沼氣池
窯洞或以院落為單元,或以成排連成線,沿地形變化,隨山頂勢,成群、成堆、成線地鑲嵌于山間,構圖上形成臺階型空間,給人以雄渾的壯美感受。
1973年,當時梁家河村的村支書梁玉明介紹習近平入黨。入黨后,梁玉明要習近平接替自己做村支書,并召開社員大會,結果全員通過?!八x書多,有闖勁,有能力,我告訴他應該好好鍛煉,以后才能走得更遠。”梁玉明說。1974年1月,習近平成為梁家河村的村支書。
梁玉明的家一派新氣象。看到他院門上的對聯(lián),我們問他,這是不是習總書記送的對聯(lián)?他笑著說:“不是,近平送的我舍不得貼,收起來了。”
習近平回鄉(xiāng)那天就是在梁玉明家的大圓桌上吃了飯。梁玉明為他準備的都是自家農(nóng)家飯:油糕、酸菜、羊肉、饸饹、黃酒、黑豆錢錢飯……“他就喜歡吃這些?!绷河衩餍χf,“他吃的飯菜都沒有檢驗,他信任我們。每樣他都吃了一些,尤其好吃酸菜,夾了兩大筷子,說很想念這個味道。”習近平第一碗吃的就是黑豆錢錢飯,他跟彭麗媛說,上個世紀70年代這不是好飯,現(xiàn)在這個是好飯,營養(yǎng)豐富。梁玉明說,飯桌上,習近平詳細詢問了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情況,之前他聽說村民們靠種糧食、種蘋果,搞養(yǎng)雞養(yǎng)豬等,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160元,他還不相信,親自到山頂去看了村里的蘋果樹,才相信我們沒有哄他。
呂侯生愛人鄧愛芳
村民呂侯生的腿部有殘疾,習近平很牽掛呂侯生的腿,這次回來,他剛進呂侯生的家門,就問:“侯生呢?侯生的腿怎么樣了?”呂侯生的婆姨鄧愛芳告訴我們,彭麗媛也十分關心,現(xiàn)場問了好幾次。當時,呂侯生告訴習近平,近來感覺腿不太舒服,習近平就勸他,不舒服早點去換一個義肢,身體要緊。過完年后,呂侯生就帶著習近平的囑咐,去太原換義肢了。鄧愛芳說:,“習近平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他對侯生的關心讓我很感動。你看,我家墻上貼著的年畫就是他這次回鄉(xiāng)送給我們的,他連年畫這種小物件都記得給我們帶?!?/p>
土窯洞是最具陜北民居特色的代表,挖建時多選用膠土山坡,先剖開崖面,然后開一個豎的長方形口子,挖進去一兩米以后,便朝四面擴展,修成一個雞蛋形的洞,再用寬镢刨光窯面,抹上粘泥。
“這排兩層小樓原是習總書記給我們村捐錢蓋的小學,我從小就是在這里上學的。后來改成村史館了。”梁玉明的孫女向我們介紹說。一大片開闊的土地上,重新粉刷過的村史館呈現(xiàn)嶄新的面貌,在同一個院子里的村委大院則保留著石窯的面貌,這一新一舊的兩座建筑,向我們展示了曾經(jīng)的梁家河與發(fā)展中的梁家河,有歷史的記憶,也有的步伐。
整個村史館雖然裝修一新,館里擺放著的農(nóng)具,展出的舊照片和新的規(guī)劃圖,記錄著梁家河艱苦的過去和美好的未來。四封習總書記的回信也顯示出了他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記牽掛(摘錄):
“得知近年來梁家河村和全國一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山變綠了、水變清了,水、電、路已全部到村入戶,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感到非常高興。”
“希望你們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因地制宜搞好開發(fā)項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使生活更加寬裕?!?/p>
“我始終關心著大家,希望有機會回去看看?!?/p>
“讓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和全國廣大農(nóng)民一起早日期過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p>
“希望你們帶領鄉(xiāng)親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把村子建得越來越美麗?!?/p>
當年同習近平一起勞動,現(xiàn)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的石春陽說:“習近平看過村史館后,告訴我們一定要務實工作。”
石春陽說,由于土窯洞容易風化雨蝕,山崩土陷容易坍塌。現(xiàn)在都興建石窯,但以前的土窯洞我們會保護好,這畢竟是我們村最有歷史的記憶,我們也想讓習近平再回來時看到村子變得更好,但心底記憶的東西還在。他指著新建的石窯告訴我們,這里將會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修建整齊的農(nóng)家院,我們會按照村里的特色、因地制宜來發(fā)展旅游業(yè)。
走出村史館,回望夕陽中的小山村,樸實無奇,卻磨煉了一個領導人的體魄和意志,贈予了他無法抹去的鄉(xiāng)情和溫厚,讓他知曉民生疾苦,心懷天下。這就是家園對游子的最大饋贈,也是讓游子魂牽夢繞的地方。窯洞在變,不變的是窯洞的魂;人在變,不變的是人心中的根。梁家河村,以默默等待的方式承載著一位國家領導人的鄉(xiāng)愁。
窯洞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傳統(tǒng)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
習近平為梁家河村捐贈的小學校舍
習近平1993年回梁家河村與村民合影
習近平第一次回梁家河村與梁玉明合影
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