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在家庭教育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陪伴時間等同于陪伴質(zhì)量。
很多職場媽媽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而愧疚,她們認為:只有為了孩子辭職當全職媽媽,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其實,這樣只重視了陪伴時間的長短而忽略了陪伴的質(zhì)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有質(zhì)量的陪伴不是取決于媽媽,而是取決于家庭中是否有穩(wěn)定的教育者。除了媽媽、爸爸以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可以勝任教育者的工作。我們這代人,從小幾乎都是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忙帶大,我們的人生灰暗了么?我們的性格有問題么?我們和父母間的情感割裂了么?其實,相較于每時每刻的陪伴,父母正常工作,家里由老人擔任穩(wěn)定教育者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出生在計劃生育最嚴格的80年代的小男孩,因為家里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被堅決留了下來??筛改付际枪?,拿到指標前,他是不能見人的。于是出生當天他就被姥姥帶走,在農(nóng)村生活了三年。按照現(xiàn)在專家的理論,這個孩子非常不幸:缺乏早期引導,缺少父母陪伴,在出生時就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可事實是,三年時間里穩(wěn)定的教育者的陪伴,并沒有讓他錯過建立安全感;農(nóng)村有限的物質(zhì)條件,沒有機會吃亂七八糟的零食,所以完全不挑食;借住在親戚家,沒有人對他溺愛,從小便打下了吃苦的基礎(chǔ);因為由姥姥撫養(yǎng),所以對老人很孝順。三四歲時,媽媽送了幾個空運到鄭州的荔枝給他,他自己只吃了一個,剩下的全部留給姥爺姥姥;因為知道父母當年送走他不得已,并且三歲剛懂事時就被接回,所以和父母的感情很融洽。
這個在起跑線上被同齡人甩出幾條街的孩子就是我的弟弟,他回城后沒有上過幼兒園,沒有擇校,但最終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保送了全國排名第一的同濟大學土木專業(yè)。工作后他進入設(shè)計院,兩年內(nèi)年薪翻20倍,在前途一片光明時,毅然辭職去美國深造,最后以托福110多分的成績被全美排名第12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錄取。父母給他的陪伴并不多,但他在姥姥、姥爺擔任的穩(wěn)定教育者的陪伴下得到了有質(zhì)量的愛。
孩子越小,越需要有質(zhì)量的愛和穩(wěn)定的教育者。能夠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回應,給予孩子能夠感受到的關(guān)懷和愛,職場媽媽能夠比全職媽媽做得更好。職場媽媽在工作中帶來的愉悅和上進的人生態(tài)度,能給孩子更好的榜樣教育,這是陪伴時間再長也替代不了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由職場媽媽帶大的,在這過程中,我沒有缺失成長的空間,也沒有因為父母很少的陪伴失去家庭的溫暖。相反,職場媽媽工作和生活的態(tài)度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最初對文字的熱愛,就源于四五歲時我被媽媽加班寫材料時的認真勁所吸引,坐在媽媽身邊有樣學樣地看書;熱衷旅行,源于小時候,媽媽忙于工作帶著我四處出差,小學還沒畢業(yè)就幾乎走過了全國一半的省,見過很多有趣的人和事,眼界也比其他孩子開闊。
衡量是不是一個好媽媽,職場or全職并不重要,陪伴時間的長短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以職場媽媽的正能量影響孩子,給予孩子有質(zhì)量的愛,這才是教育孩子不變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