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沖,路興濤,張?zhí)锾?,吳翠霞,?明(.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泰安 27000;2.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泰安2708)
韭菜根蛆(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遲眼蕈蚊幼蟲的俗稱,屬雙翅目長角亞目眼蕈蚊科遲眼蕈蚊屬,是韭菜的主要害蟲[1]。由于韭菜的重茬栽培以及溫棚內特有的溫濕度環(huán)境,使得韭菜根蛆的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地塊可減產40% ~60%,嚴重者甚至絕產[2]。對于韭菜根蛆發(fā)生動態(tài)和規(guī)律,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與各地的氣候條件和栽培方式不同有關。泰安市韭菜栽培有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模式2種,設施栽培模式主要以中型拱棚為主。筆者針對泰安市特定的氣候條件和栽培模式,于2012年冬至2014年春對韭菜根蛆露地和中型拱棚發(fā)生動態(tài)和為害特點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并制定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韭菜根蛆的適期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調查對象 露地和設施韭菜根蛆。
1.2 調查方法
1.2.1 露地韭菜成蟲動態(tài)調查。使用50 cm×50 cm調查框,每次調查5點計數每平方米范圍內成蟲數。
1.2.2 設施條件成蟲動態(tài)調查。拱棚內均勻懸掛放置5片15 cm×25 cm粘蟲黃板,保持粘蟲板底部距地面10~15 cm,每7~10 d更換一次,并計數上面的韭菜根蛆成蟲數量。
1.2.3 露地和設施韭菜幼蟲動態(tài)調查。沿種植行10點取樣,每樣方面積15 cm×15 cm×10 cm。每7~10 d調查一次。
2.1 露地栽培模式韭菜根蛆成蟲及幼蟲消長動態(tài) 由圖1可知,3月下旬開始,有保溫條件的露地韭菜開始正常生長,韭菜根蛆幼蟲也開始生長發(fā)育并形成為害,并形成第1個發(fā)生的小高峰;到5月上旬,土壤溫濕度逐漸適合韭蛆的生長發(fā)育,韭菜根蛆幼蟲數量迅速增加,形成第2個發(fā)生高峰,該時期韭菜根蛆發(fā)生數量多,為害重;6、7月份,溫度升高,韭菜根蛆生長發(fā)育加快,在6月上旬形成第3個高峰期,由于該時期溫度偏高、降水量增多,土壤溫濕度變化加劇,韭菜根蛆數量較上一個高峰期有所降低;此后隨著地溫超過30℃,韭菜根蛆數量銳減;入秋以后,溫度下降,隨著韭菜管理上的正?;?,韭菜根蛆數量逐漸增加,并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之間形成第4個發(fā)生高峰。
韭菜根蛆成蟲與幼蟲的發(fā)生趨勢相吻合,有一定的滯后,高峰期分別在4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以及10月下旬。其發(fā)生動態(tài)與幼蟲發(fā)生相一致。
2.2 中型拱棚韭菜根蛆成蟲及幼蟲消長動態(tài) 中型拱棚栽培的韭菜,一般在11月下旬開始扣棚??叟锖?,隨著棚內空氣和土壤溫濕度的升高,越冬的韭菜根蛆幼蟲逐漸復蘇,并且開始上移,形成危害,1月下旬形成第1個為害高峰;隨著溫濕度的穩(wěn)定,韭菜根蛆的為害開始加重,分別在3月上旬、4月下旬形成第2、第3個數量上的高峰,為害加劇;中型拱棚一般4月下旬或5月上旬揭棚,揭棚后設施栽培韭菜一般處在養(yǎng)根期,澆水等管理措施較少,土壤濕度變化較大,韭菜根蛆數量逐漸降低,在6月下旬形成第4個發(fā)生高峰后數量急劇減少;由于設施栽培的韭菜在秋季仍不形成商品,澆水等管理措施較少,韭菜根蛆的發(fā)生并不嚴重,直至扣棚期。
設施栽培韭菜根蛆成蟲的發(fā)生與幼蟲發(fā)生動態(tài)一致,也有一定的滯后期,高峰期分別在1月上旬、2月下旬、3月下旬以及5月上旬,在7月初有一個小高峰期。
2.3 防治技術
2.3.1 農業(yè)防治。
2.3.1.1 輪作換茬。一般3~4年,韭菜與其他非韭菜根蛆的寄主植物輪作一次。
2.3.1.2 曬土,曬根。露地韭菜,春季土壤解凍萌發(fā)前,剔除韭菜根部周圍的土壤晾根7~10 d。設施韭菜于冬季扣棚前扒土晾根,也可凍殺韭菜根蛆。
2.3.1.3 合理控制水肥條件。露地韭菜于7~8月份控制澆水,高溫干旱可增加韭菜根蛆的死亡率。設施韭菜于冬季露地養(yǎng)根期間控制水分供應,可以有效控制韭菜根蛆蟲口數量。
施用充分腐熟發(fā)酵的有機肥。施用化肥應該注重N、P、K配施,適當補施微肥,防治氮素過量引起韭菜徒長。韭菜在頭刀或二刀后,結合澆水,追施碳酸氫銨2次,用量225~300 kg/hm2。
韭菜收割后3~5 d,按2 kg/m2沼液量,加水稀釋1~2倍,順壟或溝灌于韭菜根部,間隔7 d,再澆灌一次。
2.3.2 物理防治。
2.3.2.1 防蟲網。新種植的韭菜,在成蟲羽化出土前或韭菜收割后,覆蓋50~60目防蟲網,防止成蟲飛入產卵。
2.3.2.2 覆蓋地膜。為減少韭菜氣味對成蟲的吸引,在韭菜收割后畦面覆蓋地膜或塑料薄膜,過3~5 d韭菜傷口愈合、氣味消失時,再揭掉薄膜。
2.3.2.3 粘蟲板誘殺。成蟲生發(fā)期,放置黃色粘蟲板,黃板規(guī)格一般40 cm×25 cm,每20~25 m2一張。露地韭菜,粘蟲板垂直豎放,放置高度不宜過高,一般距地面10~25 cm,以粘蟲板一半露出韭菜頂端為宜。設施栽培,粘蟲板平放或豎放。當黃板表面粘滿韭菜根蛆成蟲前,及時更換粘蟲板。
2.3.3 生物防治。韭菜根蛆零星發(fā)生期,可使用10%大蒜油乳油4 500 ml/hm2或0.3%苦參堿水劑7 500 ml/hm2,加水稀釋后灌根。
2.3.4 化學防治。
2.3.4.1 成蟲化學防治。成蟲羽化盛期,09:00~10:00成蟲活動旺盛時,行間噴霧。韭菜收割后噴霧防治成蟲效果好??捎?.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稀釋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稀釋液、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稀釋液噴霧。設施栽培韭菜可用50%硫磺可濕性粉劑7 500 g/hm2混細土撒施,然后閉棚。
2.3.4.2 幼蟲化學防治。露地韭菜春、秋兩季是韭菜根蛆的為害盛期,應在發(fā)生初期施藥防治。設施韭菜在冬季扣棚前和停止采割后施藥防治。
可用25%噻蟲胺水分散粒劑3 600 g/hm2、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 600 g/hm2、40%辛硫磷乳油9 000 ml/hm2順壟淋澆,用水量4 500 kg/hm2,還可用25%噻蟲胺水分散粒劑1 800 g/hm2和5%氟鈴脲乳油4 500 ml/hm2混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 800 g/hm2和5%氟鈴脲乳油4 500 ml/hm2混用以及40%辛硫磷乳油4 500 ml/hm2和5%氟鈴脲乳油4 500 ml/hm2混用,進行順壟淋澆。
試驗明確了泰安市露地和設施栽培條件下韭菜根蛆發(fā)生動態(tài),與各地報道不盡相同。其原因主要是韭蛆的生長發(fā)育速度及年發(fā)生代數受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不同地區(qū)空氣和土壤溫濕度差異較大,韭菜根蛆的發(fā)生時間和代數也不同。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泰安市韭菜根蛆露地栽培條件下1年發(fā)生4~5代,設施栽培條件下韭菜根蛆1年發(fā)生5~6代,與馮惠琴等研究結果有所差異[3],與梅增霞等的研究結果大致吻合[4]。
調查結果顯示,泰安市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條件韭菜根蛆發(fā)生動態(tài)有所差異。露地栽培韭菜田,韭菜根蛆春季為害較重,持續(xù)時間也長,一般到7月下旬;設施栽培韭菜田,春季為害期較短,一般持續(xù)到5月下旬,主要與栽培管理方式的不同有關。露地栽培韭菜,春季到初夏是上市期,澆水適宜,土壤溫濕度適合韭蛆生長發(fā)育,造成這些地塊為害時期長;設施栽培韭菜冬季扣棚后棚內溫濕度回升,適于韭菜根蛆的生長發(fā)育,在冬季及早春就形成為害高峰;春季揭棚后,韭菜不再收割,澆水減少,土壤干旱,韭菜根蛆的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說明土壤濕度對韭菜根蛆的發(fā)生影響較大。
依據調查結果,在韭菜根蛆的防治上,應根據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管理條件制定正確的防治措施。露地栽培韭菜田,防治時期重點放在春季,即5月初到6月初,視土壤墑情使用藥劑防治,并合理控制肥水,減輕韭菜根蛆為害。同時要注重秋季防治,以控制越冬幼蟲的數量。設施栽培條件的韭菜田,防治適期在扣棚前后,降低蟲口基數,減輕春季為害。在春季揭棚后,可根據蟲量和溫濕度條件適時進行藥劑防治。
[1]杜春華.不同藥劑防治韭蛆的田間藥效分析[J].農藥,2013,52(2):145-150.
[2]薛明.韭菜遲眼蕈蚊無公害治理藥劑的研究[J].農藥,2002,41(5):29-31.
[3]馮惠琴,鄭方強.韭蛆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研究[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1987,18(1):71 -80.
[4]梅增霞,吳青君,張友軍,等.韭菜遲眼蕈蚊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及其防治[J].昆蟲知識,2003,40(5):396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