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婕 施愛芹 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讀屏時代”的兒童書籍設計
■ 文/黃婕 施愛芹 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現(xiàn)今隨著數(shù)字媒體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大眾閱讀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電視、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讀屏時代,兒童對電視、手機、電腦游戲等的喜好遠遠勝過傳統(tǒng)書籍。因此,如何對兒童書籍設計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及引導其閱讀興趣是十分緊迫的課題,這對我國的兒童書籍裝幀設計領域,兒童圖書出版行業(yè)以及兒童教育事業(yè)均有著重大的意義。
兒童書籍 讀屏時代 設計策略
圖1 立體書《小熊維尼》內頁
現(xiàn)今隨著數(shù)字媒體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大眾閱讀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電視、電腦、Pad、游戲機及手機等電子媒體產品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人類的閱讀正在逐步由“讀紙時代”向“讀屏時代”過渡。首先,閱讀的物質載體發(fā)生了變化,從熟悉的紙質材料轉變?yōu)楦黝悢?shù)碼載體;其次,閱讀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也有所不同,從相對單一的以文字、圖片為主的方式轉向文字、圖片、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方式的結合體;最后是閱讀方式的變化,由過去被動的單向接受信息發(fā)展到現(xiàn)今可以主動與作者及其他閱讀對象交互式的對話,甚至于可以參與閱讀內容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場閱讀的革命也影響到了我國兒童書籍設計領域。
我國規(guī)定,年齡階段在0-14歲范圍內被稱之為“兒童”,本文所說的書籍設計也主要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兒童進行并側重于紙質類的書籍裝幀研究。
1.“讀屏時代”的兒童閱讀
在電子媒體產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喜愛“讀屏”的孩子越來越多,且使用時間越來越長。國外最新的一些研究報告表明,合理使用電子屏幕對于兒童來說是有一定益處的,但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應該限制在每天1小時以內,而長期觀看電子屏幕則會引起諸多問題,例如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等。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與習慣紙質閱讀的兒童相比,習慣電子屏幕閱讀的兒童閱讀理解能力會更低,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兒童語言表達和社會交際能力發(fā)育緩慢的現(xiàn)象。因此,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紙質書籍的閱讀顯得更為有益。
2.我國兒童書籍設計現(xiàn)狀
目前我國的未成年人有3億之多,兒童讀物需求量巨大?,F(xiàn)在市場上的兒童書籍品種繁多、題材豐富,從幼兒啟蒙讀物到兒童文學叢書,從科普讀物到動漫畫冊應有盡有。我國的童書設計則起步較晚,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fā)展迅速,但同歐美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著形態(tài)單一、原創(chuàng)性缺乏、趣味性不足、表現(xiàn)手法雷同、插圖成人化等諸多問題。據調查,近幾年的兒童暢銷書排行榜上有超過一半的國外引進版書籍,這與原創(chuàng)童書的設計形式單調、不夠生動有趣,缺少對兒童心理層面的研究,以至無法吸引家長和孩子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是兒童圖書出版市場的空前繁榮,另一方面是設計上的相對落后,這樣的背景下兒童紙質書籍的設計需要注入新的內涵和觀念,從而體現(xiàn)出“讀屏時代”童書裝幀的新特色,同時提供新的閱讀體驗,以應對市場的需求和發(fā)展。
兒童書籍是書籍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的重要渠道,其閱讀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特別的要求。因此,我們可以從兒童的心理特征出發(fā)來分析、探求兒童書籍裝幀的設計策略。
一般來說,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其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但下列特點具有普遍性:一是好奇心理,兒童天性是好奇的;二是好游戲心理,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在兒童方面是人類發(fā)展的最高表現(xiàn),因為只有游戲才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表現(xiàn)。根據兒童好奇、好游戲的心理特征,設計師需要實施相應的設計策略來增強“讀屏時代”傳統(tǒng)閱讀的吸引力。
1.形態(tài)多樣化的設計策略
兒童書籍形態(tài)設計是書籍整體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新穎的開本設計、特殊的材料運用等各方面的設計都是決定設計成敗的關鍵。與外形相對單調的電子書籍相比,多樣化的紙質書籍形態(tài)設計更加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可以培養(yǎng)兒童對書籍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fā)兒童學習書中知識的興趣,提高兒童的創(chuàng)新能力。
(1)開本的多樣化
書籍的開本設計也稱為開型設計,是以一定規(guī)格的整張印刷紙張,采用不同的分割方式所形成的書籍成本尺寸規(guī)格,并以一張紙所分割的數(shù)量為開本命名。[1]兒童書籍開本設計以符合兒童手持閱讀的便利性為原則,在常規(guī)的長方形、正方形開本外,可更多的開發(fā)生動有趣的異形開本。異形開本通過多變的外形,更具個性化的表現(xiàn)力和細膩的視覺語言,極大地豐富了書籍的形態(tài)表現(xiàn)方法。以兒童玩具類圖書為例,開本常采用卡通形象的外形,或動物、水果、房子等易于識別的物體造型。恰當?shù)漠愋伍_本設計可以更好地詮釋書籍內涵、增加書籍的藝術感染力與吸引力、提升書籍內在與外在的價值。
(2)材料的多樣化
圖3 立體書《好奇猴喬治》內頁
圖4 《The Story of Everything》封面
書籍材料是塑造書籍形態(tài)的物質基礎,拓展書籍的材料可以為書籍形態(tài)的塑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常用的幾種材料有紙張、布料、塑料等。兒童是特殊的閱讀群體,其書籍材料的選擇應當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出發(fā),在滿足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材料運用的安全性、無毒性、易操作性、耐損性、可識別性等因素。
2.互動趣味性的設計策略
兒童的閱讀體驗、審美情趣有其特殊性,相比其它類型的書籍,兒童書籍顯然有著不同的視覺樣式,而對于兒童書籍的設計者來說,考慮到兒童好游戲的心理特征,互動的創(chuàng)作設計策略能為書籍本身帶來更多的趣味性和愉悅感,而這種具備互動體驗的書籍恰恰也正是兒童最易于接受的一種信息載體,兒童積極的參與到了“閱讀游戲”之中。兒童書籍的互動設計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1)行為互動
行為互動體現(xiàn)為兒童書籍閱讀過程中的動作體驗,包括翻動、洞穿、打開、折疊、撕裂等行為產生的互動效應(見圖1、圖2、圖3)。兒童立體書是充分運用行為互動的典型代表。插畫師尼爾?雷頓(Neal Layton)創(chuàng)作的《The Story of Everything》(見圖4、圖5、圖6)展現(xiàn)了獨特觀點,以立體書來表現(xiàn)宇宙大爆炸理論和演化論,對 3到5歲的孩子講述宇宙與生命的誕生。孩子在閱讀時通過翻、推、拉、展開、旋轉、關閉、延伸、移動等多樣復雜的動作與書籍產生了游戲式的行為互動,直觀的感受了三維空間的變化,切實做到了寓教于樂。
(2)聯(lián)覺互動
聯(lián)覺互動源自于書籍的“五感”。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最早提出了關于書籍設計的“五感”理論:“書的表達需要五感,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盵2]聯(lián)覺是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xiàn)象。聯(lián)覺互動要求在兒童書籍設計時注重多種感官體驗的綜合傳達效果。從當前電子書籍的設計狀況來看,其視覺和聽覺體驗已較為豐富,而紙質書籍在觸覺、嗅覺、味覺的感官體驗上更具優(yōu)勢。其中觸覺對兒童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尤其是早期的觸覺刺激,對兒童感知、認識世界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兒童圖書的裝幀過程中可以特別強調視覺與觸覺的聯(lián)覺互動。以曾獲2007年博洛尼亞圖書展“新視野”獎的圖畫書《一本關于顏色的黑書》為例,這本可觸摸的圖書以一個盲人孩子的視角,描繪了他從嗅覺、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所感受到的色彩,借助于人類的通感,表達了對生活與生命的獨特感悟。
(3)情感互動
加登納在《藝術與人的發(fā)展》一書中論及藝術與兒童成長的關系時指出,只要兒童的情感發(fā)生變化了,那么他就以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藝術活動過程中去了。由此可見,兒童圖書的裝幀設計應當從書和孩子的情感互動出發(fā)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v觀目前市場上暢銷的兒童繪本書,無一例外都真正做到了“觸景生情”,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
在數(shù)字出版盛行的“讀屏”時代,多元化的閱讀方式并存。就兒童紙質書籍設計而言,設計師需要靈活的轉換及更新設計策略,面對電子媒介的沖擊,更應審時度勢,使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抓住設計要點,建立屬于自己的設計形態(tài)語言,創(chuàng)作出能滿足兒童心理需求、激發(fā)兒童閱讀興趣的書籍設計作品,使兒童的身心靈得到健康成長。
[1]余秉楠編著.書籍設計[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2版
[2]呂敬人.由裝幀到書籍設計概念轉換的思考[J].中國美術館.2006(04))
圖5 《The Story of Everything》的展開頁,隨著BANG的一聲,宇宙大爆炸開始了
圖6 《The Story of Everything》內頁中可通過抽拉與小朋友互動的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