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441053)
詞至清代復盛,清人已視之為定論,陳廷焯說:“詞興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國初,大暢厥旨于乾嘉以還也?!保?]沈曾植云:“詞莫盛于宋,而宋人以詞為小道,名之曰詩馀。及我朝而其道大昌?!保?]但是清人論清詞時,也時常提出“清詞衰亡”這一說法。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質是什么?清人“清詞衰亡”說對于清詞復興的意義如何?
在清代以前的詞史中,詞人最早針對當代詞壇提出“衰亡”說的是明代晚期的俞彥。他在談論詞的音調時說:“詞全以調為主,調全以字之音為主。音有平仄,多必不可移者,間有可移者。仄有上去入,多可移者,間有必不可移者。儻必不可移者,任意出入,則歌時有棘喉澀舌之病。故宋時一調作者,多至數十人如出一吻。今人既不解歌,而詞家染指,不過小令中調,尚多以律詩手為之,不知孰為音,孰為調,何怪乎詞之亡已?!保?]批評明人作詞不解詞音與詞調,任意為之,遂致詞在明代衰亡。至清代,清人對當代詞壇的得失利弊尤為關注,不斷提出“清詞衰亡”說。
清代中葉,“清詞衰亡”的觀點依然存在,并且批評對象愈加明確,措辭也更為激烈。保培基在 《蓉湖漁笛詞序》中斥責近世詞壇堆砌數典、不審音律之陋習:“竊見今之學者,于詩工拙固不可知,而往往剽青镵白,襲彼儷此,割裂而堆砌之,曰填詞,曰詩馀,無怪乎所謂文藝之下乘也……余獨慨夫近世詞學之幾息。”[4]405瞿世壽 《徐睿貞詞稿序》指出當世詞人的狂妄自大:“近代諸家偭背先型,師心自是,彭亨擁腫,曤目喪心。蒼耳蒺藜,罥之皆能刺足;鹿床烏喙,食之便可腐腸。復旦無期,橫流難挽。古人真面目,灰叢垢集非一日矣?!保?]458蔣敦復在 《寒松閣詞跋》中的批評則更為嚴厲:“握手論詞,相嘆近日詞風盛行,詞學轉衰……時彥詫于人,輒云姜張、朱厲,其實于玉田、樊榭僅得皮毛。竹垞已不可及,若白石之一往庯峭,非貌為清空者可襲而取?!保?]1198
清代晚期,“清詞衰亡”說仍在持續(xù)。謝章鋌在為張惠言作 《詞選跋》時指出,清詞似盛而實衰:“國朝詞家最盛,王蘭泉 《詞綜》,姚茝階《詞雅》,蔣子宣 《詞選》,撰錄不下數十百人,然自浙派流行,大抵挹流忘源,棄實催華。強者叫呶,弱者涂澤,高者單薄,下者淫猥。不攻意,不治氣,不立格,而詠物一途,搜索蕪雜,漫無寄托,點鬼之簿,令人生厭。嗚呼!其盛也,斯其衰也?!保?]1409黃家綬 《醉吟居詞稿序》認為浙西詞派強調宗法姜、張,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后世詞人:“余嘗論本朝詞家自朱、厲以后,倚聲選韻者非靡即俚,迷而不知門戶。真如輕煙一縷,裊空無際者不可多覯。”[4]1486譚獻 《愿為明鏡室詞稿序》認為浙派后學之詞,其實已墮入明詞末流:“圣朝文治邁古,賢人君子,類有深湛之思、澹雅之學。倚聲雖其一端,亦必溯源以及流,崇正以盡變,而詞益大。六十七年間,推究日密,持論日高。阮亭、羨門慚其雅,其年、錫鬯失其才。乃至堯章、叔夏,亦不能匿其瑕,其升庵、元美之祧已久矣。”[4]1505文廷式在 《云起軒詞鈔序》中回顧清初至清末的詞學流變時說:“有清以來,此道復振。國初諸家,頗能宏雅。邇來作者雖眾,然論韻遵律,輒勝前人,而照天騰淵之才、溯古涵今之思、磅礴八極之志、甄綜百代之懷,非窘若囚拘者所可語也?!保?]1877此論有褒有貶,一方面指出晚清詞壇詞人輩出,在格律聲韻上超越前人;另一方面又指出晚清詞作在寄托涵思方面則過于窘局,不能望清初詞人之項背。
可以看出,明人與清人均提出過當代詞壇“衰亡論”,但是,清人所謂“詞衰”與明人之所謂“詞衰”,概念并不一樣。根本差別在于,明人提出此話題,是因明代詞壇無論詞作數量還是質量,均無法與詞學鼎盛的兩宋相比,故稱其凋敝。清人在討論清詞興衰問題時,遵循的思考路徑是貌似極盛,實則極衰,是在清詞復興的前提下提出這一話題,其涵義頗耐人尋味。
清人所體認的清詞之“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論詞不尊詞體,不追流溯源,使詞淪為小道;(2)學詞不肖,號曰師法古人,卻因才力所限而僅得皮毛;(3)作詞不工,詞人詞作眾多而品質堪憂;(4)派系之爭嚴重,囿于門戶之見,墮于詞學末流而不自知。嚴迪昌在《清詞史》中指出:“清人之詞,已在整體意義上發(fā)展成為與 ‘詩’完全并立的抒情之體,任何‘詩莊詞媚’一類 ‘別體’說均被實踐所辯正?!保?]此為今人對清代詞體特質及功能的定位。但是,清人對清代詞體及功能的定位與期許,或許并非僅限于此。
清人提出“清詞衰亡”說,并非與唐宋詞相較而言。相反,在與唐宋詞相比較時,清人對于清詞頗為自信,亟稱其盛,認為清詞出入晚唐、兩宋之間亦無愧也,從清初至清末,均是如此。但是,在談及當代詞壇現(xiàn)狀時,往往話鋒一轉,進而提出“清詞衰亡”說。根據清人“清詞衰亡”說具體語境的變遷,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清初詞家在明詞衰亡陰影下思考清詞繁盛之后的進一步走向。清初清人的“清詞衰亡”說有一個共同討論基礎,那就是,承認清詞的全面繁盛:詞人眾多、創(chuàng)作活躍、流派紛呈。但在清初詞壇極盛的背后,隱藏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清詞如何走出明詞的困境,不重蹈其衰亡的覆轍?清初詞人認為,明詞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詞之真情與詞之格律的雙重缺失,其典型表現(xiàn),就是明人對 《花間》《草堂》詞作的機械摹仿。而在清初詞壇,《花間》《草堂》之風依然盛行。此外,清初詞壇對于詞之音韻、格律亦無定則,雖有沈謙 《詞韻略》、萬樹 《詞律》等先后問世,但對清初詞人作詞的指導效果似乎并不明顯。因此,清初詞壇面臨的詞學困境與明代詞壇如出一轍。雖然清初詞壇暫時出現(xiàn)繁盛的局面,但是如果詞學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衰亡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二)清中葉,詞家對浙西詞派得失的思索。自浙西詞派在康熙中葉詞壇定于一尊之后,其后百余年,詞人大多唯朱、厲是舉。與此同時,詞壇無論浙派詞人自身還是非浙派詞人,對于浙西詞派得失的討論也在進行。
浙西詞派詞人關注的焦點是,自朱彝尊、厲鶚之后,浙派后學如何將姜、張“清空騷雅”之詞旨落到實處,不再僅是酬唱時的口頭空談或供人辨別詞學門徑時的標識,否則,浙派后學的創(chuàng)作將意味著清詞的衰落。浙西詞派后期領軍人物郭麐對浙派后學的批評,最具有代表性。他在《梅邊笛譜序》中說:“倚聲之學今莫盛于浙西,亦始衰于浙西,何也?自竹垞諸人標舉清華,別裁浮艷,于是學者莫不知祧 《草堂》而宗雅詞矣。樊榭從而祖述之,以清空微婉之旨,為幼眇綿邈之音,其體釐然一歸于正。乃后之學者徒仿佛其音節(jié),刻畫其規(guī)模,浮游惝恍,貌若玄遠,試為切而按之,性靈不存,寄托無有。若猿吟于峽,蟬嚖于柳,凄楚抑揚,疑若可聽,問其何語,卒不能明。”[4]736但如何落到實處,也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問題,非才力過人者不辦:“自小長蘆竹垞以姜、張為宗,海內翕然從之,幾于家白石而戶玉田矣。顧世之學姜、張者或失之澀,或失之直,襲其膚末者多,得其神髓者少。浙西六家有扶衰救弊之功,由今觀之,惟竹垞不愧稱巨擘,其下令人有自鄶之想。甚矣!詞學之難也。”(王初桐 《西濠漁笛譜序》)[4]715在浙派后期,一方面缺乏如同朱、厲般能以微言傳遠旨的通儒巨公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浙派后學對于先賢詞學理念的真正頓悟也付之闕如,其衰微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非浙派詞人在肯定浙西詞派振敝之功的同時,對浙西詞派的不足也提出了批評。謝章鋌在 《抱山樓詞錄序》中歷數浙派興起與衰落之成因:“國朝詞學,浙最盛行,竹垞倡于前,樊榭騁于后。羽翼佐佑,俊才輩出,而派別成焉。祖宋窺唐,意內言外。竹垞以情,樊榭以格,作者莫之或先。又揭其涉獵之緒余,搜奇征僻,以相夸耀。昔昌黎之詩,時多險澀,皆其文所吐棄者,積之于詩而已矣。朱、厲體物數典,其游戲殆亦若是哉?或專效之,浙詞之盛反衰?!保?]1441亦有詞家則針對浙西詞派之流弊,進行攻詰,如張國梁 《紅豆山房詞鈔自序》指出:“戊子闈中……后晤李式齋孝廉、蔣澹懷茂才、孫小屏進士,縱言至詞,于竹垞、樊榭諸家,攻擊無完膚?!保?]1135其中,尤以常州詞派領袖張惠言為代表,蔣學沂在 《藉船詞自序》中提及張惠言論詞之旨:“先生之言曰:‘詞者,詩之馀也。詞學始于唐季六朝,至南北宋為極盛。后人為之,或流于放,或傷于纖巧。故元明以下無詞,國朝乾隆間始有人起而振之?!瘎t先生自謂也?!保?]974張惠言之言,以“元明以下無詞”一帶而過,將清初詞人及浙西詞派直接忽略,可見他對以浙西詞派為代表的當代詞壇的批評與不滿。
(三)清代晚期詞壇,詞家往往將浙、常二派優(yōu)劣進行對比,認為作詞不應囿于門戶之見,才是保證清詞不衰的根本路徑,觀點更加中允。伍紹堂 《梅邊吹笛譜跋》對于浙、常二派均有所批評:“考國朝經生能填詞者,近推張皋文、江鄭堂,然皋文論詞,往往求深反晦,如姜白石《暗香》《疏影》二詞,乃指為二帝之憤,不幾于錢蒙叟之解 ‘云鬟’‘玉臂’耶?江鄭堂論詞,于萬氏 《詞律》深致不滿,而自詡其倚聲為得古今不傳之秘,余未敢遽以為然。”[4]631鄭文焯也提出:“凡為文章,無論詞賦詩文,不可立宗派,卻不可偭體裁?!保?]此時,浙、常二派的爭鋒已趨平息,門戶之爭已經失去昔日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清代晚期詞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人學詞的理想狀態(tài),應是融通諸家之長而為我所用。但當時詞壇實際情況卻是,學識淺陋之詞人依然囿于一家而不自知。面對詞壇現(xiàn)狀,當時詞家除卻批駁有加,也提不出更加有效的改革辦法。清代詞家羅道源在 《懷青盦詞序》中將清詞作者繁多而佳作不多的原因,歸結為清代詞人誤將旨在抒寫幽懷要渺之致的作詞,下墮為門戶積習之學和派系攻訐之斗:“詞之作也,由來已久。昔人謂意內言外,能陶寫幽渺難喻之旨,故動蕩迷離,使人不倦。以此論詞,不可不為得焉。然后之作者,但取趙宋,或南或北,不一其人??垢哒{者艷說蘇辛,尚柔婉者競言秦柳。其流弊之極,遂誤以支澀為渾厚,淺率為清泚。夫以風月思懷之境,一變?yōu)殚T戶積習之學,其為作者繁而佳者少,不待言矣?!保?]1782有些詞家,如張祥齡在 《半篋秋詞敘錄》中甚至將清詞之衰歸結為運數所致,認為文章風氣,如四序遷移,莫知為而為:“南唐二主、馮延巳之屬,固為詞家宗主,然是句萌,枝葉未備。小山、耆卿而春矣,清真、白石而夏矣,夢窗、碧山已秋矣。至白云,萬寶告成,無可推徙,元故以曲繼之。此天運之終也?!保?]1787言下之意,南宋張炎已為詞運之終結,故清詞運數之衰,亦屬自然而然之事。
清人在不同具體語境下提出“清詞衰亡”說,其合理之處在于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當下詞壇存在的弊病,提醒詞人引以為戒,并順勢提出詞學改革主張,使清代詞學得以遵循正軌而發(fā)展;其弊端在于觀點過于偏頗,動輒言過其實。事實上,囿于詞人自身詞學見解、流派歸屬或話語環(huán)境,不同詞人往往對所謂“詞學衰亡”的看法并不一致,此流派認為是“極盛之兆”者,另一流派卻以為是“衰亡之征”。以詞的聲律問題為例,清代詞壇對于詞譜、詞韻的具體性、系統(tǒng)性、實證性、專業(yè)性整理,可謂集前代之大成,尤以萬樹《詞律》為發(fā)力之作,但晚清詞人對于 《詞律》的評價卻不盡一致。俞樾在其 《詞律序》中指出,《詞律》一書為詞家正鵠,在詞學中可謂學覽之潭奧,摛翰之華苑,對萬氏的創(chuàng)造之功尤為肯定。[7]同為清代晚期詞人的張德瀛則認為,宋、元人制詞,無按譜選聲以為之者,皆形諸齒頰,非有定式。但是,從明代晚期程明善 《嘯馀譜》、張綖 《詩馀圖譜》開始,以至有清一代詞壇,流風相扇,失去宋人作詞之軌范,可謂詞譜大行而詞學盡廢。[8]也可以看出,清代詞人對于詞壇盛衰的體認,常常具有其復雜性,也不可一概而論。
清人在“清詞衰亡”說中,對“近日”“近世”“近時”之倚聲家嚴厲地批駁,表面上反映出清人對當下詞壇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的不滿,其實質是清人對清詞成就預期之高與清詞發(fā)展中的病弊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焦慮心態(tài),也是清人對于以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瀕臨衰亡之擔憂。
清代詞人對清詞成就有著很高的預期,這從清人對于清詞之自信可以管窺一二,最突出地表現(xiàn)為對清詞繁盛局面的自豪感,這在清人詞論中隨處可見。但在清詞發(fā)展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種種流弊,無論哪一種詞學思想,均是如此。與明人論明詞時注重本事與賞析不同,清人論清詞時,對于清代詞壇當下存在的弊病尤為關注,并由此引發(fā)對清詞發(fā)展停滯的焦慮心態(tài),甚至提出“清詞衰亡”說的極端觀點,以期引起當世詞人的關注。清人唐夢賚在 《聊齋詞序》中指出當世詞家有二病:一則粉黛病,一則關西大漢病。[4]410江藩在 《夢隱詞敘》中批評道:“予謂近日詞人有二?。阂粍t專工刻翠雕紅,揉脂搓粉,無言外之意。深婉惜之,此乃不宗姜、張之故……一則銅弦鐵板,引稼軒、龍洲自況,不知宮律為何物。四聲二十八調,有輕重清濁之別,豈可置而不問,但求暢所欲言乎?稼軒、龍洲未必若是之妄也?!保?]631-632曾煒在 《青田山廬詞鈔跋》中提及莫友芝 《葑煙亭詞序》中關于清詞弊病的討論:“近日海內言詞,率有三病,質獷于藏園,氣實于穀人,骨孱于頻伽,其倜然不囿習氣、溯源正宗者又有三?。悍春6瑤熐逭娑?,襲梅溪而佻。故非堯章騷雅,劃斷眾流,未有不摭粗遺精、逐波忘返者也。”[4]1591金應珪在 《詞選后序》中也指出,近世詞壇有三弊,一曰淫詞,一曰鄙詞,一曰游詞,前兩弊顯而易見,常人皆知其非,而游詞之弊則似是而非,易于亂真,學詞之人必破此三弊,而后才可以為詞。[9]3933
清人所批駁詞壇弊病,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1)寄托與格律難以兼美,精審格律者無所寄托,有所寄托者不審格律;(2)婉約與豪放失之過當,婉約者過于婉約,豪放者過于豪放;(3)學詞而不肖,師法今人者忘卻古人,師法古人者難悟真諦。清人在批評清代詞壇當下種種弊端時,進而帶出“清詞衰亡”之論,從清詞發(fā)展史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視為清人針對清詞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而拋出的旨在推動詞壇變革的詞學策略。縱觀流派眾多的清代詞壇,幾乎每一個詞學流派的興起,都伴隨著其對當下詞壇弊端的指責與批駁,并以此為基礎推行自己的詞學主張,隱藏著開宗立派的意圖,浙西詞派取代陽羨詞派而興起,常州詞派之于浙西詞派,均采用了這一詞學策略。
當然,晚清詞人在遠距離反思整個清代詞壇的功過得失時,也會提出“弊病說”,這與以上所論清人對當下詞壇的批駁相比更加理性客觀,不再有門派之爭的殺伐之氣。如陳廷焯首先肯定清初詞壇備極一時之盛,然后才指出清初詞人有二?。骸耙粍t板襲南宋面目,而遺其真,謀色揣稱,雅而不韻。一則專習北宋小令,務取濃艷,遂以為晏、歐復生?!保?]3775
事實上,清人在提出“清詞衰亡”說之前,已經注意到明詞之“衰亡”。清人認為,明詞衰落的表征有三:一是治詞者寥寥;二是托體不尊、大雅不存;三是失宮墜羽、音律舛誤。[10]明詞衰亡的表征,其實亦是明詞的弊病。而這此弊病,清詞亦有,清人對此更加關注,這也反映出對詞壇現(xiàn)狀的不滿。
以清初為例,其弊病之一,就是主導明代詞壇的 《花間》《草堂》詞風在清初的延續(xù)。何士信 《草堂詩馀》的選詞之旨,本為雅俗并舉,但在明代文壇,“性靈說”主導一時,《草堂詩馀》中抒寫真情之作便被明人奉為圭臬,以為詞之準的,導致明詞淺俗浮艷,有曲化之傾向。清初詞人依然未能跳出這一局限,清初詞家中的有識之士對于 《草堂詩馀》,尤為痛恨。對此,沙先一、張暉在 《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中以朱彝尊為例,談及清初詞人改革詞風的策略:“朱彝尊對明詞及清初詞壇創(chuàng)作頗為不滿,于是倡導醇雅之格、清空之風以糾正詞壇創(chuàng)作的弊病?!保?1]朱彝尊在編纂 《詞綜》時,將批評矛頭直指 《草堂詩馀》:“古詞選本……皆軼不傳,獨 《草堂詩馀》所收,最下最傳。三百年來,學者守為兔園冊,無惑乎調之不振也。是集兼采……諸書,務去陳言,歸于正始?!保?2]679朱 彝 尊 以 《詞 綜》之 雅,力 挽《花間》《草堂》詞風之俗,在當時的確起到了廓清詞壇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清詞壇,詞家對朱彝尊關于 《花間》《草堂》詞風的否定,則秉持質疑態(tài)度。況周頤就認為 《花間詞》不易學,即便是能夠窺兩宋詞堂奧的、詞學造詣甚深的詞家,對于 《花間詞》也只能望塵卻步。[13]王國維也是這個意思,認為 《草堂詩馀》不能一概抹殺:“自竹垞痛貶 《草堂詩馀》而推 《絕妙好詞》,后人群附和之。不知 《草堂》雖有褻諢之作,然佳詞恒得十之六七?!督^妙好詞》則除張、范、辛、劉諸家外,十之八九,皆極無聊賴之詞?!保?4]可見,清代詞人對本朝詞壇弊病的認定,對本朝詞學思潮的反思,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朱彝尊的繼承者厲鶚,對于朱氏倡導的醇雅詞風,做出了進一步開拓。張宏生指出:“他(厲鶚)之所以能夠開創(chuàng)浙派發(fā)展的新局面,除了他本人多方面的素質之外,接過朱彝尊提倡的尊姜口號,并給以實際的闡發(fā),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保?5]但是,問題在于,浙西詞派后學并非均具有與厲鶚同等學力與才力,對于朱氏詞學思想的領悟有深淺,執(zhí)行能力亦有高低。那么,朱彝尊對于清詞的革新,到底能澤被浙西后學多久?浙西后學對于朱氏詞學思想的繼承質量,取決于其自身才識和悟性的高低,下者往往會拘囿于朱氏詞學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的束縛,無力創(chuàng)新和形成獨特詞風,遂成為詞派的隱形人,最終導致詞派的衰落。對此,儲國鈞在 《小眠齋詞序》中指出:“夫自 《花間》《草堂》之集盛行,而詞之弊已極。明三百年,直謂之無詞可也。我朝諸前輩起而振興之,真面目始出。顧或者恐后生復蹈故轍,于是標白石為第一,以刻削峭潔為貴。不善學之,競為澀體,務安難字,卒之抄撮堆砌,其音節(jié)頓挫之妙蕩然。欲洗 《花》 《草》陋習,反墮浙西成派,謂非矯枉之過與?”[4]444浙西詞派朱、厲對于清詞的改革,促進了清詞的發(fā)展與繁榮,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弊病。孫克強認為,浙派弊病有三:強調文本文雅精致,忽略情感因素;以南宋為畛囿,師法片面;片面講究韻律,名實難符。[16]后繼詞家面對詞壇之新弊病,必然會提出新的詞學主張,再次推動清詞的發(fā)展。
清人對于清詞發(fā)展興衰的關注,除卻文學層面承繼和超越古人的考慮,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那就是對以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能否薪火相傳的擔憂。清人對于詞之起源的討論,一直與 《詩》為代表的儒學緊密相聯(lián),認為因為詩教衰微,遂有倚聲之學的興盛。作為詞派領袖的朱彝尊,同時又具有深厚的經學造詣,其對于詞與儒學關系的討論,可以視為代表。朱彝尊在《藝香詞題詞》中提出,就“興會”而言,詩詞應無差別:“詩降而詞,取則未遠。一自 ‘詞以香艷為主,寧為風雅罪人’之說興,而詩人忠厚之意微矣。竊謂詞之與詩,體格雖別,而興會所發(fā),庸詎有異乎?奈之何歧之為二也。”[4]102在指出詞源于詩的同時,又進一步強調詞與詩的差別,僅在于抒情內容的不同,相對于詩,詞更具有抒發(fā)隱幽之情的優(yōu)勢:“詞雖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為之,蓋有詩所難言者,委曲倚之于聲,其辭愈微,而其旨益遠?!保?2]692朱彝尊在《靜惕堂詞序》中將詞視為以 《詩》為代表的儒學之承遞,實際受到其業(yè)師曹溶的影響:“彝尊憶壯日從先生南游嶺表,西北至云中,酒闌燈灺,往往以小令慢詞更迭倡和……念倚聲雖小道,當其為之,必崇爾雅,斥淫哇,極其能事,則亦足以宣昭六義,鼓吹元音?!保?]279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清初詞家,將詞納入儒學統(tǒng)序,固然不能排除出于推尊詞體的需要,但更重要和深層的目的和用意,當是面對明清易鼎、民族文化瀕臨滅亡時必要保護和傳承策略。
并且,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清人對詞體的認知,促進了清人作詞的自覺意識。張宏生在談及明末清初從 《古今詞統(tǒng)》到 《詞綜》的詞學思想演變時指出:“可以看出一種特定的思路,即越來越明確地在詞學中確定統(tǒng)序,這一點,是清詞發(fā)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特別是清代詞學流派興盛,往往有非常系統(tǒng)的理論,而理論的展開,也與對前人的體認有關?!保?7]因此,清人的治詞思路,不僅在于確定詞自身的統(tǒng)序,更重要的在于將詞納入到儒學道統(tǒng)之中,強調其佐時治世的功能。清嘉道間張惠言以經言詞,亦沿襲了這一思路:“詞者,蓋出于唐之詩人,采樂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詞,故曰詞?!秱鳌吩唬骸鈨榷酝?,謂之詞?!渚壡樵於耍d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蓋 《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18]1
蘇士樞 《石舫園詞鈔序》說:“(填詞)上薄風騷,下關世運,非可以小道淺測之。”[4]870既然清人將詞的地位提升至儒學詩教的高度,視其與世道運數相關,那么,詞在清代的興衰變遷,必然會刺激詞家的敏感神經,發(fā)出清詞衰亡、江河日下的警世之論。
面對清人清詞話語體系中的清人應對“清詞衰亡”的方法,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一是從個人角度而言,清人加強對詞作的自我審視;二是從詞壇總體而言,針對諸種“弊病”展開自覺變革。
清人在指責近日詞家存在諸多弊病的同時,更加強對自身詞作的嚴格審視。清代末年,端木埰在 《碧瀣詞自敘》中敘述了自己漫長的學詞歷程:從道光二十八年(1848)師從金偉君時“雖從事于斯,茫然不知詞為何物……惴焉懼辱家訓,亟叩先生以詞曲所以異……乃悉取碧山、草窗、蛻巖、君衡諸公集熟讀之”[4]1751,至“偶以青蚨三百得 《詞律》佳本,遂日事吟弄。從此因緣涉獵,或作或輟”[4]1752,至“甲申(1884)以后……賡和益多。幼霞尤痂耆拙詞,見即懷之”[4]1752。經過長達三十余年的歷練,端木埰《碧瀣詞》兼采王沂孫的寄托、姜夔的清空和蘇軾的清雄,不囿于一家而自成體系??墒?,端木埰在 《碧瀣詞自敘》開篇便提出:“仆詞不足刻也,且不可刻?!保?]1751這雖是自謙之語,但也足見端木埰對己詞的要求之嚴。端木埰的經歷,是清代詞人刻苦學詞的一個縮影。蔣澹懷也曾言:“殫精竭慮,為舉世不好之物,嘆息而已。”(朱綬 《緹錦詞自序》)[4]806
隨著清人對詞學典籍的整理與發(fā)掘,詞學系統(tǒng)日益完備,對詞人的要求亦越來越高。因此,在清人學詞過程中,經常會有“填詞頗難”的嘆息。如俞樾 《綠竹詞序》曾說:“詞莫盛于宋。元曲興而詞學稍衰,有明一代非無作者,而不盡合律,毛公所謂徒歌曰謠者也。至我朝萬紅友《詞律》出,而填詞家始知有律。然榛蕪初闢,疏漏尤多。道光間,吳門有戈順卿先生,又從萬氏之后,密益加密。于是陰平、陽平及入聲、去聲之辨細入豪芒。詞之道尊,而填詞亦愈難矣?!保?]924即便是深諳詞之格律音韻的戈載,填詞也時有愧悔之意。他在 《翠薇雅詞自序》中說:“予于詞致力已十數年,向時所制,刊成十卷,見聞未廣,??蔽淳莶輪柺?,深自愧悔。雖舛錯之處,亦多依據,然事不從其朔,非探原之舉也;法不取乎上,非擇音之旨也。故修改之志,無日去懷。”[4]797-798于是,戈載借 《吳中七家詞》刊刻之際,重新??唐湓~:“予乃就十卷中遴其稍可者,重加訂正,又細考四聲,必求合乎古人,且必求合乎古人之名作以為法。所選僅十之三。”[4]798
清代詞學系統(tǒng)的日益完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加大了詞人治詞的難度,但對于清詞的發(fā)展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幸事。朱祖謀 《吷庵詞序》認為,在追求詞律的精審與文本的騷雅之外,還應有更高的填詞境界:“我朝二百七十年來,英碩輩生,博綜藝事。獨于斯道,頗疑晚出益工。誠以審音辨律,雅志矜慎。劬學篤嗜,或可企及。至于明陰洞陽之奧,騰天潛淵之才,接軫風騷,契靈樂祖。相如答盛覽問賦,以為可學者跡,不傳者心。詞流精詣,殆無逾此?!保?]1927“詞別是一家”,面對嚴格的填詞格律,唯有以心體悟詞道,才是清代詞人薪火相傳,保持清詞不衰的秘籍所在。
清代詞人在嚴審己作的同時,也針對當下詞壇的弊病,積極開展自覺改革,這也是清人應對“清詞衰亡”的措施之一??v觀清代詞史,無論是作詞、論詞、選詞或整理詞籍文獻,均顯示出清人變革的決心和努力。陸世楷在 《東溪詩馀題詞》中透露出變革先驅者之不易:“當開元、天寶之盛,而簫聲柳色,詞源已濫觴矣。是知聲音之道,關乎治忽,風氣將變,有開必先。所貴主持其間者未變而示之的,已變而立之坊耳?!保?]170-171而敢為變革先驅者的詞家,往往具有卓越的前瞻意識。朱彝尊的詞學主張,就曾一度受到當時詞家的質疑。他在 《水村琴趣序》中說:“予嘗持論,謂小令當法汴京以前,慢詞當取諸南渡,錫山顧典籍不以為然也?!保?]338-339其《詠物詞評》又言:“詞至南宋始工,斯言出,未有不大怪者,惟實庵舍人意與予合?!保?]164雍乾詞人陸培在 《白蕉詞自識》中總結清初詞壇變革歷程時說:“詞至前明,風斯下矣。國朝鉅公輩出,力矯 《草堂》習氣。竹垞翁自擬樂笑,謂集諸家大成。近讀錢塘厲先生 《秋林琴雅》,古情異采,幾跨小長蘆而過之?!保?]429一語概括出順康詞壇眾家及浙西詞派對于革除明代詞風殘余的貢獻。蔣敦復在 《香隱庵詞跋語》中,則指出自己意欲以詞話挽浙西詞派后學之謬誤的迫切心情:“邇年詞學大盛,俱墨守秀水朱氏之說,專宗姜張,域于南渡諸家,罕及 《花庵詞選》者,況 《花間》乎?敦復嘗欲救之,作 《詞話》,以 ‘有厚入無間’及煉字句之法告人,尊詞品故也?!保?]1255而張惠言編纂 《詞選》,亦體現(xiàn)出強烈的變革意識:“故自宋之亡而正聲絕,元之末而規(guī)矩隳。以至于今四百余年,作者十數,諒其所是,互有繁變,皆可謂安蔽乖方,迷不知門戶者也。今第錄此篇,都為二卷。義有幽隱,并為指發(fā)。幾以塞其下流,導其淵源,無使風雅之士,懲于鄙俗之音,不敢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之也。”[18]
清人對當代詞壇的自覺改革,是以明詞之衰亡為借鑒的,目的是避免清詞重蹈明詞的覆轍。無論詞學改革的實際效果如何,需要強調的是,倡導改革的詞家們其主觀意圖都是希望清詞能再次進入良好的發(fā)展路徑之中,能夠與唐宋詞比肩。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任何文體都有其興衰的必然規(guī)律,詞亦是如此。從詞史而言,詞肇興于唐,極盛于兩宋,衰落于元明,復興于清。在清詞復興的背后,是清人對清詞發(fā)展持續(xù)地關注和推動,清人“清詞衰亡”說即是其中策略之一。盡管清人“清詞衰亡”說看似過于極端和片面,甚至有聳人聽聞的嫌疑。但是,它的出現(xiàn),有其特定的心理動機和時代動機,反映出清人對當代詞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關注和焦慮。面對當代詞壇的發(fā)展困境或詞學弊端,清代詞家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有識之士會警示提醒,力圖改革,有些詞家則選擇了緘默或回避,但更多詞家或許根本認識不到這些問題,從而無意識地加重了詞學發(fā)展的障礙。因此,清人“清詞衰亡”說的提出,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對清詞的發(fā)展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一,它體現(xiàn)出清人復興本朝詞壇的自覺意識。在明清易代之痛的激發(fā)下,清人從清初開始,面對元、明詞壇衰敝的局面,便自覺地承擔起匡復詞壇的歷史責任,不斷提出詞之衰亡的隱憂,促使清代詞壇自覺革除當下弊端,隨時調整其詞學理念和創(chuàng)作規(guī)范,實現(xiàn)詞學流派的自我調整乃至相互更迭,達到詞學復興之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對漢民族文化精神和儒教統(tǒng)序思想的自覺傳承。
第二,它是清人對本朝詞學成就的崇高期許。清詞的復興,不僅僅是清人匯集前代詞學遺產之大成,整理、總結前代詞學資源,建構、完善古典詞學體系的努力結果;同時也是清人以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對詞學問題進行持續(xù)而深入的理論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創(chuàng)作實踐。那么,清人對于自身詞學成就的崇高期許,就成為推動清詞復興的主要動力。
第三,它是清人詞史觀念的充分體現(xiàn)。清人之所以提出清詞衰亡說,往往是在與前代,尤其是兩宋詞學成就的比較之中得出的。這說明,清人已經自覺地將清詞的發(fā)展,納入到中國詞史發(fā)展進程中并不斷地加以審視,以便對清詞的價值和地位能夠準確地做出自我評價,促使清代詞學在停滯與改革的交替進程中不斷成熟和完善,從而臻于全盛。
[1]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3775.
[2] 沈曾植.彊村校詞圖序[M]∥朱祖謀.彊村叢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
[3] 俞彥.爰園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00.
[4] 馮乾.清詞序跋匯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5] 嚴迪昌.清詞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2.
[6] 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332.
[7] 俞樾.詞律序[M]∥萬樹.詞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
[8] 張德瀛.詞征[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095.
[9]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 譚新紅.論清人對明詞的體認和反思[J].文學遺產,2003,(6):121.
[11]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2.
[12] 朱彝尊.曝書亭詞話[M]∥屈興國.詞話叢編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3] 況周頤.蕙風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423.
[14] 王國維.人間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263.
[15] 張宏生.清詞探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85.
[16] 孫克強.清代詞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47-251.
[17] 張宏生.統(tǒng)序觀與明清詞學的遞嬗——從《古今詞統(tǒng)》到《詞綜》[J].文學遺產,2010,(1):93.
[18] 張惠言,等.詞選·續(xù)詞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