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潘麗莎+范光泉
摘要:新自由主義思潮是在繼承古典自由主義和批判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體系,是當前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本文在介紹新自由主義思潮內涵的基礎上,剖析其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和消除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不良影響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大學生;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259-02
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新自由主義思潮作為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社會主義進行和平演變的重要工具,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不斷滲透和蔓延,特別是在知識分子云集的高校廣泛傳播,其主要觀點和政策主張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產生了沖擊和侵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zhàn),應當引起充分的重視和高度警惕。
一、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內涵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1.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內涵。新自由主義是發(fā)端于經濟領域、推行于政治領域、傳播于思想價值領域的社會思潮,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賦予了新自由主義多種定義。有的學者將其經濟政策歸納為:減少政府干預、降低政府支出、減少稅收、避免財政赤字和貨幣擴張,極力鼓吹市場萬能論。有的學者提出新自由主義是以“撒切爾主義”、“里根經濟學”為代表的思想與政策,其觀點不同于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也不同于羅斯福新政時期的國家干預主義。[1]有的學者強調新自由主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中形成的社會思潮,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體系。本文認為,新自由主義的主要觀點可歸納為“三個三”:新自由主義將人性自私論、市場萬能論、私有制永恒論作為理論基礎;將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作為經濟主張;將反對國家干預、反對公有制、反對社會主義作為政治策略。新自由主義鼓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一體化,倡導全球資本主義化。
2.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①新自由主義思潮使部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逐漸淡漠。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個人主義,強調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堅持以個人為中心,把個人看作是比人類社會及其制度更為基本的存在。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可以自我支配、自我約束,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不受外界約束。在經濟方面,強調個人通過市場和競爭追求經濟利益,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政治上,認為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個人權利,個人自由和權利至高無上,政府的合法性取決于公民意志。②新自由主義思潮使部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理想出現動搖。新自由主義宣揚私有化、反對社會主義,其主張和實踐使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一些歪曲和錯誤的認識。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學者和國內部分迷信新自由主義的學者大肆宣揚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唯一前途就是走私有化的市場經濟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將走向私有化,甚至提出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資本主義全球化是必然趨勢,是“歷史的終結”[2]。這些錯誤思想的傳播和蔓延,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崇尚私有制的觀念,出現了理想庸俗化和低級化的發(fā)展趨勢。③新自由主義思潮使部分大學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滋生蔓延。新自由主義者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反對制度和紀律約束,助長了部分大學生自由散漫的學習生活習慣。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出現了功利化和實用化的傾向,這主要是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學習上,重實用型知識、輕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擇業(yè)上,重工資待遇、輕工作性質和發(fā)展機會;政治上,出現了功利化的入黨動機和社會工作動機。部分大學生最關心的政治問題是自由和民主,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自由、民主卻是一種空洞的自由、盲目的民主,核心意圖是追求個人利益。新自由主義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和集體主義原則,認為社會主義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限制了個人自由,他們貶低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和社會利益之上,給部分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了混亂。
二、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的原因分析
1.認知契合。部分碎片化的新自由主義觀點贏得了部分學生的認同。認知契合是指社會思潮的某些具體觀點與大學生認知背景相吻合,使得這些觀點贏得了大學生的贊同或接受。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塑造期,價值取向尚未定型,給新自由主義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機。新自由主義者大肆宣揚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這些觀點很容易為大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一旦大學生有相近的知識背景,就很容易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事實上,這只是對新自由主義理論體系的碎片化摘取,斷章取義地提取出來的一些相關概念,掩蓋了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對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傳播、蔓延和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需求共鳴。新自由主義迎合了大學生崇尚自由的心理。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自從人類社會形成和人的意識產生起,人類就在追求物質的一切活動中融入了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3]所以說,人們的社會生活過程是滿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綜合過程。人們追求行為的正當性,其本質就是一種社會心理和精神需要。因為社會生活中人具有理性,總要為自己的社會行為尋求合理化證明。新自由主義思潮使大學生為自己的各種“崇尚自由”的行為找到了“理論依據”,很自然地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正當性辯護,這就是一種需求共鳴。
3.利益共振。新自由主義回應了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切。認知契合和需求共鳴是從認識層面及其與行動層面之間的原因分析,尚未真正進入行動層面。利益共振作為實際行動層面的原因分析,是新自由主義思潮能夠在大學生中產生較大影響的關鍵所在。這里所說的利益共振是指部分大學生主動將自己與新自由主義思潮放置于利益共同體之中,主動為其解釋和辯護。利益共振有力推動了新自由主義思潮在高校的傳播和蔓延。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傳播可以為接受者帶來一種精神需要,產生一種象征性利益,從而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與新自由主義思潮建立利益同盟。象征性利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利益。
三、防范和消除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對策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大學生對社會思潮的鑒別力。抵御和消除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根本之策在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政治鑒別和抵御能力。一是做到理和利的結合。通過宣傳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理論根源和本質,同時從大學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出發(f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二是要做到情和理的結合。切實改變理論灌輸的教育方式,注重融情于理,結合大學生情感實際引導他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強化隱性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做到知和行的結合。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引導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社會大熔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2.健全網絡監(jiān)管,控制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網絡傳播。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和生活工具,也成為新自由主義思潮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網絡教育和網絡監(jiān)管控制社會思潮的傳播,對于抵御和消除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至關重要。一是要加強局域網和校園網的管理。通過輿論監(jiān)控和分析,第一時間發(fā)現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傾向和問題,及時予以干預和引導,做到“防微杜漸”, 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教育。二是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想教育活動。通過網上知識競賽、網絡論壇、電子刊物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三是要積極搭建網絡思想教育平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MSN、飛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建立網上工作室、在線交流室、思想教育博客等網絡平臺,與學生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與溝通,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引導他們自覺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干擾和影響。
3.推進文化建設,發(fā)揮先進文化的導向和示范功能。文化產業(yè)的對外開放一方面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給西方意識形態(tài)向中國滲透提供了機會。承載著新自由主義觀點的報刊、圖書、影視等文化產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差異性的文化給大學生帶來了新鮮感和吸引力,同時也使部分大學生在名目眾多、內容繁雜、觀點各異的海量信息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滿足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不斷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使文化產品不僅能夠承載教育引導功能,而且還要有多樣性、時代性和可接受性,使之符合廣大學生追求時尚、崇尚個性的特點,贏得青年學生的青睞。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層面入手,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王巖,矛曉省.“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批判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J].政治學研究,2009,(5).
[2]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M].呼和浩特:遠方穗舨社,1998.
[3]唐凱麟.對消費的倫理追問[J].倫理學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