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虹,龍志泳,林 東,陳嘉欣,陳敏豪,畢倩琪,李旭坤,慶 寧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高等學校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510631)
生境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是指在人為活動和自然干擾下,大塊連續(xù)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它非適宜生境分隔成許多面積較小生境斑塊的過程[1],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有特殊經濟或社會價值的脊椎動物,而對無脊椎動物的生境破碎化的研究較少,僅見劉纏民[2]對陜西北部蝗蟲群落生境破碎化的研究和朱立敏[3]對太行山區(qū)的蜘蛛群落生境破碎化研究. 無脊椎動物大多體型較小,但種類多樣,對周圍環(huán)境的依賴性強,是各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破碎化生境對其群落結構影響較為強烈,在當前社會發(fā)展迅速、環(huán)境保護尤為重要的背景下,人為干擾引起的區(qū)域景觀隔離,進而造成的生境破碎化對無脊椎動物的影響急需得到重視.
蝴蝶隸屬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具較高觀賞、經濟價值.蝴蝶的種群動態(tài)變化與分布格局受氣候和寄主植物的影響[4],蝴蝶對環(huán)境的敏感性所表現出來的高度變化及成體(幼蟲)與寄主植物之間不同組合的相互作用,蝴蝶被作為環(huán)境指示生物[5].蝴蝶經常伴隨人工種植的經濟植物出現,反映人為干擾對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蝶類研究多以本底調查為主[5-7],近年來也有一些關于蝶類種群與環(huán)境相關性的研究報道.周欣等[8]在秦嶺南坡蝶類區(qū)系研究中表明,暖溫帶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的環(huán)境良好、氣候條件優(yōu)越、人為干擾少是秦嶺南坡蝶類物種豐富、多樣性較大的原因. 趙玉敏[9]根據聚類分析,并結合地形、氣候和植被,將長白山區(qū)蝶類地理區(qū)劃為山地針闊混交林帶、山地針葉林帶和高山帶3個區(qū).歐劍鋒等[10]對廣州白云山的蝴蝶進行資源調查,發(fā)現蝴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已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影響蝶類多樣性.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境內,在北緯23°09'21″ ~23°11'30″,東經112°30'39″ ~112°33'41″之間,總面積1 200 hm2(12 km2),地處南亞熱帶濕潤區(qū),是北回歸線上罕有的森林景觀,被譽為“沙漠中的綠洲”,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檢測、保護和開發(fā)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鼎湖山現有高等野生植物1 800 多種,森林覆蓋率80%以上,其中主要是季風常綠闊葉林,具熱帶和亞熱帶過渡特征,也是該區(qū)的典型地帶性植被[11-12]. 近年來,鼎湖山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自1986—2001年期間,鼎湖山年載客量大于50 萬人次,最高可達80 萬人次[13]. 旅游區(qū)的建設導致保護區(qū)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被切割,造成局部的生境破碎,對鼎湖山蝶類資源的保護與環(huán)境造成一定影響.
本文調查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蝶類本底,比較鼎湖山保護區(qū)內旅游區(qū)與保護區(qū)(包括緩沖區(qū)與核心區(qū))的蝶類組成,探究生境破碎對蝶類的影響,為制定針對性的蝶類保護措施及自然保護區(qū)的科學規(guī)劃提供依據.
2009—2012年連續(xù)4年共10 次到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選取蝶類活動活躍時段(10:00—17:00),對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按照計劃路線(表1、圖1)進行沿途調查、記錄.
表1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蝶類調查路線Table 1 Survey routes of butterflies in Dingh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圖1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蝶類調查路線圖Figure 1 Investigation roadmap of butterflies in Dingh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本研究采樣路線涉及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的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緩沖區(qū)部分開發(fā)旅游,本文將這部分稱為旅游區(qū). 調查路線1 ~3 為旅游路線,4 ~6 深入保護區(qū). 采用樣方法,在旅游區(qū)、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各選取2個面積約為100 m2且能代表其功能區(qū)劃模式和生境特點的樣方進行調查[6,14]:(1)旅游區(qū),以樹木園、慶云寺為代表樣方;(2)緩沖區(qū),以護林站、忘鶴亭為代表樣方;(3)核心區(qū),以白云寺、天湖為代表樣方. 根據人流量、車流量以及保護區(qū)專業(yè)護林員的意見,將人為干擾分為強、一般、弱3個等級.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3個功能區(qū)6個樣點的地理位置和人為干擾信息、植被類型見表2.
表2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各樣點的植被類型、海拔和人為干擾程度Table 2 Vegetation types,elevation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each route in the natural reserve area of Dinghu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對樣點及其周邊的蝶類資源進行觀察并記錄寄主及生境信息,對當場不能識別的蝴蝶種類網捕并帶回實驗室,依據《中國蝶類志》進行鑒定. 保護信息和農林害蟲篩選主要依據《中國紅色物種名錄》[15]、中國物種信息服務系統(tǒng)(CSIS)[16]、《中國園林害蟲》[17]和《中國稻作害蟲》[18],蝴蝶幼蟲寄主主要參考《中國蝶類志》[19]、《中國觀賞蝴蝶》[20]和《中國蝴蝶觀賞手冊》[21].
以直接計數和網捕累積計數相結合的方法對鼎湖山3個功能區(qū)進行蝴蝶種類及數量的調查,綜合地理環(huán)境、生境、植被群落類型以及蜜源植物的分布,對3個功能區(qū)蝴蝶進行相似性分析.
群落相似性系數(CS)采用Jaccard 公式:
式中,c 為2 種生境類型中共有物種數;a、b 分別為生境類型A、B 所具有的物種數. 根據Jaccard 的相似性系數原理,當CS 為0 ~0.25 時,為極不相似;CS 為0.25 ~0.50 時,為中等不相似;CS 為0.50 ~0.75 時,為中等相似;CS 為0.75 ~1.00 時,為極相似[22-23].
調查共采集蝴蝶9 科144 種,其中蛺蝶科種類最多為35 種、弄蝶科有29 種、灰蝶科21 種和眼蝶科21 種,種類較少的是斑蝶科、蜆蝶科和環(huán)蝶科.其中保護種19 種,主要為鳳蝶科4 種、眼蝶科4 種、蛺蝶科4 種;園林害蟲11 種,主要為弄蝶科3 種.
調查發(fā)現,在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旅游區(qū)的人為干擾程度最大,核心區(qū)最小(表2).調查中3個功能區(qū)均有較為豐富的植被類型,均有針闊混交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工植被,而保護區(qū)包括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還有次生常綠闊葉林.
旅游區(qū)共有蝴蝶79 種(表3),只在旅游區(qū)采到而保護區(qū)未采到的僅有1 種(柱菲蛺蝶);核心區(qū)蝶類最豐富,共113 種,其中有28 種只在核心區(qū)采到;緩沖區(qū)蝶類達到103 種;只在保護區(qū)(包括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采到的蝴蝶有34 種. 除鳳蝶科、粉蝶科和灰蝶科在旅游區(qū)種類較豐富外,其他科的種類均在保護區(qū)較多,眼蝶科、蛺蝶科和弄蝶科的種類在核心區(qū)有明顯優(yōu)勢.核心區(qū)的蝴蝶種類最多,旅游區(qū)則為最少.蝴蝶的種類數量與人為干擾程度成負相關關系,人為干擾越強,則蝴蝶種類數量越少;與海拔高度則無明顯關系(表3)
在旅游區(qū)與核心區(qū)同時采集到的蝶類有54 種,相似度為0.39,與緩沖區(qū)相同蝶類共66 種,相似度最高達到0.57,而緩沖區(qū)與核心區(qū)相同蝶類有73種,相似度達到0.51.
在旅游區(qū)蝴蝶特有種1 種,為柱菲蛺蝶,其寄主植物為金絲桃科植物.緩沖區(qū)蝴蝶特有種6 種,主要為蛺蝶科蝴蝶3 種,其中,寄主植物最豐富的是玄珠帶蛺蝶.核心區(qū)蝴蝶特有種28 種,主要為蛺蝶科蝴蝶11 種,弄蝶科蝴蝶8 種.寄主植物最豐富的是山潘蛺蝶(表4).
表3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各科種數、保護種、有害種及各功能區(qū)種類組成Table 3 Butterfly resources,protecting species,harmful specie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each functional area in the natural reserve area of Dinghu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表4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各功能區(qū)蝴蝶特有種與對應寄主名錄Table 4 List of endemic butterfli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host in Dingh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調查發(fā)現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的蝶類主要集中在蛺蝶科和弄蝶科.蛺蝶科蝴蝶寄主植物為多樣性.核心區(qū)植被豐富,郁閉度高,林下光線較弱,林間空間較小,也是一些蛺蝶和弄蝶喜愛的環(huán)境.同時天湖附近有大片竹林,禾本科的植物廣布,水庫淺灘和溪流的環(huán)境更加適合蝴蝶的生長,因此蝶類種類多樣性高.調查記錄的么妹黃粉蝶和驚恐方環(huán)蝶是近危種(NT),調查中僅在天湖發(fā)現. 核心區(qū)白云寺和天湖兩地特有的蝶類為28 種.核心區(qū)特有蝶類集中在蛺蝶科與弄蝶科.旅游區(qū)的蝶類主要有2個特征,一是種群基數大,如粉蝶科的黑脈園粉蝶,寬邊黃粉蝶等,在人工林地和農田大量發(fā)生;二是飛行能力較強的種類如鳳蝶科青鳳蝶等,警覺距離較遠,一旦受驚,往往能高飛到樹頂或密林中躲避,因此能在人流較密的旅游區(qū)生存.可見,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多樣性對人為干擾敏感,特別是種群基數較少的蝶類,如飛龍粉蝶等,應給予重點關注.
生境的破壞是造成蝶類多樣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為因素或環(huán)境變化而導致景觀中面積較大的棲息地不斷被分隔破碎化及其生態(tài)功能降低形成了生境破碎化,主要表現在形態(tài)上的破碎化和生態(tài)功能的破碎化[24].農田、人工種植的面積擴大,景觀破碎化導致棲息地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下降,生物生存空間割裂和縮小,導致蝶類活動受限,調查發(fā)現,從核心區(qū)到緩沖區(qū)再到旅游區(qū),隨著人為干擾的不斷加大,其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強,蝶類特有種數逐漸減少.核心區(qū)破碎和退化程度比較小有28 種特有種,而在旅游區(qū)景觀破碎化和退化嚴重的地區(qū)只有1 種特有蝴蝶.核心區(qū)寄主植物豐富,生境異質性也是影響蝴蝶群落多樣性的重要原因.生境質量好、生境異質性高的環(huán)境能提供豐富的寄主植物、蜜源植物,棲息地越豐富多樣,能滿足越多種類蝴蝶的生存和繁殖條件.同時,較高的生境異質性在提高蝴蝶種類的同時,也為其擁有更多的特有種提供了可能[25].核心區(qū)除了有大片的草叢平地外,還有溪流、湖泊,草叢平地為訪花的種類提供了豐富的蜜源.統(tǒng)計發(fā)現,山蟠蛺蝶是核心區(qū)中寄主植物最豐富的特有種,其幼蟲寄主主要是豆科植物,該科在保護區(qū)中分布有149 種,占約所有植物的6.13%,豆科植物作為核心區(qū)大部分特有種的寄主植物,禾本科植物有132 種,分布相當廣泛.除此之外,密林為飛行能力較強的種類提供了庇護場所,免受人為干擾.旅游區(qū)人為干擾大,原生植被遭到破壞,且現有大部分植被為人工種植,植物種類組成較單一,生境異質性較低,隨著現有植被的破碎化和人為干擾的增強,不適宜多種蝶類的生存和繁殖.
鼎湖山蝶類資源豐富,但對人為干擾較為敏感.人為干擾導致的生境片斷化影響蝶類多樣性. 蝴蝶的生活史與生境密切相關,蝴蝶幼蟲從孵化、取食、化蛹到成蟲的采蜜、棲息、交配、過冬等許多行為都發(fā)生在特定的生境條件下,有特定的生境需求.為維護蝶類多樣性,應該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同時,限制游客量和進入保護區(qū)的車輛,降低對自然保護區(qū)動植物的干擾,例如盡量使用電瓶車等污染少、對生物干擾低的代步工具.對珍稀且受保護的蝴蝶應加強保護,如屬于珍稀昆蟲的藍點紫斑蝶,未能重捕但有記錄的鋸粉蝶、枯葉蛺蝶等;受保護的暖曙鳳蝶、麝鳳蝶、金裳鳳蝶等.可對這些重要的種類進行專門的觀察研究,了解其發(fā)生規(guī)律、習性及寄主植物等方面的情況,開展人工飼養(yǎng),以增加其種群的數量.對于寄主植物較少的保護種可以適當種植寄主植物,以增加其種群數量,提高種群生活力.對于菜粉蝶、曲紋稻弄蝶、南亞谷弄蝶等幼蟲對園林植物與農作物有害、種群數量較大的蝶類,可充分挖掘其觀賞價值,開展對蝴蝶的工藝品精細加工的研究,進行人工飼養(yǎng)研究,開發(fā)以蝴蝶為主的新的生態(tài)旅游景觀,發(fā)掘蝴蝶資源的潛在價值.建議在保護蝶類多樣性的基礎上適度地開發(fā)利用保護區(qū)的蝴蝶資源.目前鼎湖山蝴蝶谷已開展了相關的工作,但是在開發(fā)中一定要遵紀守法,嚴禁經營國家和保護區(qū)珍稀瀕危的蝴蝶種類或引入外來種,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穩(wěn)定.
致謝:華南農業(yè)大學王敏教授進行部分標本的分類鑒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的黃忠良教授、肇慶學院陳雄偉副教授對樣品采集給予了大力支持;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潘訓彬老師和蝴蝶小組的成員參與了蝴蝶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美國羅德島生物保護研究所(The Conservation Agency)、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提供部分經費資助.
[1]武正軍,李義明. 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存活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3(11):2424-2435.Wu Z J,Li Y M.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survival of animal populations[J]. Journal of Ecology,2003(11):2424-2435.
[2]劉纏民.陜西北部蝗蟲群落多樣性及生境片斷化對其的影響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0.
[3]朱立敏.生境破碎化條件下太行山區(qū)蜘蛛群落結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
[4]陳樹椿.中國珍稀昆蟲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9.
[5]歐劍峰,劉桂清,黃鴻,等. 珠海地區(qū)蝴蝶資源調查[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9,27(3):87-90.Ou J F,Liu G Q,Huang H,et al. Investigation on butterfly resource in Zhuhai area[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27(3):87-90.
[6]王敏,黃國華,范驍凌,等.石門臺自然保護區(qū)蝴蝶物種多樣性研究[J].生物多樣性,2003,11(6):441-453.Wang M,Huang G H,Fan X L,et al. Species diversity of butterflies in Shimentai Nature Reserve,Guangdong[J]. Biodiversity Science,2003,11(6):441-453.
[7]伍杏芳.嶺南綠洲蝴蝶[M]. 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8.
[8]周欣,孫路,潘文石,等.秦嶺南坡蝶類區(qū)系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4):454-469.Zhou X,Sun L,Pan W S,et al. Study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fauna of butterflies[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1,37(4):454-469.
[9]趙玉敏.長白山區(qū)蝶類區(qū)系與地理區(qū)劃[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33(2):106-107.Zhao Y M. The butterfly fauna and geographical region of Changbai Mountain[J].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5,33(2):106-107.
[10]歐劍峰,黃鴻,吳華,等. 白云山蝴蝶資源調查[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33):18858-18860.Ou J F,Huang H,Wu H,et al,Investigation on butterfly resources in Baiyun Mountain[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38(33):18858-18860.
[11]李林,周小勇,黃忠良,等. 鼎湖山植物群落α 多樣性與環(huán)境的關系[J].生態(tài)學報,2006(7):2301-2307.Li L,Zhou X Y,Huang Z L,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community α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in Dinghushan[J]. Journal of Ecology,2006(7):2301-2307.
[12]黃忠良,孔國輝,何道泉.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00(2):193-198.Huang Z L,Kong G H,He D Q. Research o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inghushan[J]. Journal of Ecology,2000(2):193-198.
[13]肖光明.鼎湖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析與調控[J].熱帶地理,2003,23(2):180-184.Xiao G M. An analysis on the life cycle of the Dinhu mountain resort[J]. Tropical Geography,2003,23(2):181-184.
[14]Debinski D M,Ray C,Saveraid E H.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scale of the landscape mosaic:Do scales of movement and patch size affect diversity?[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98:179-190.
[15]汪松,解焱.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三卷無脊椎動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中國物種信息系統(tǒng)(CSIS). 自然保護區(qū)信息[EB/OL]. http://www. chinabiodiversity. com. (2009-02-16).
[17]徐公天,楊志華. 中國園林害蟲[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
[18]陳學新.中國稻作害蟲名錄[M]. 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2.
[19]周堯.中國蝶類志[M]. 修訂版. 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0]陳曉鳴.中國觀賞蝴蝶[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21]虞國躍.中國蝴蝶觀賞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22]黃紅英,朱飛,歐建群.廣東韶關市郊不同生境蝶類種群結構及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 昆蟲知識,2003,40(2):167-171.Huang H Y,Zhu F,Ou J Q.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butterflies in different habitats in the suburbs of Shaog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J]. Entonmological Knowledge,2003,40(2):168-173.
[23]鄭立軍,靳桂敏,黃文志.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蝶類季節(jié)變化的研究初報[J]. 野生動物,2007,28(5):33-35.Zheng L J,Jin G M,Huang W Z. Seasonal variation in butterfly population in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2007,28(5):33-35.
[24]戚仁海.生境破碎化對城市化地區(qū)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5]林芳淼.快速城市化區(qū)域不同生境類型蝴蝶多樣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