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 安
景泰藍中的工匠精神
文/郁 安
歷經(jīng)元、明、清王朝的歷史變革,智慧的工匠用他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簡單的工具錘擊紫銅板制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鏟填充各種彩色釉料、用爐火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并手持木炭磨光……
這種獨特的中國元素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精湛典雅的紋飾技巧,金碧交輝的色澤、動人心弦的氣韻和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成為載譽世界的工藝珍品。京東大廠是鮮為人知的景泰藍故里,在這里一直傳承著藝人們不變的精粹意識和百折不撓的工匠精神。
關于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元朝,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因其是在中國明朝景泰年間興盛起來的,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是“景泰瑯”。后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瑯”的發(fā)音近似“藍”,最后演變成“景泰藍”。景泰藍,這個名字廣泛地包括了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的釉料有許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寶藍、紅、淺綠、深綠、白、葡萄紫、紫紅、翠藍這幾種顏色。
精美的景泰藍制品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掐絲整齊勻稱且鍍金燦爛光亮。景泰藍的母體,源自古老的青銅藝術,在用料上相當考究,主要是銅,其次是黃金、白銀、琺瑯釉彩。舊時,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既有帝王氣,又隱約可見西域風情。
景泰藍與雕漆、玉器、象牙并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是最具皇城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2006年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今,景泰藍已被全世界人民所喜愛,成為很多人家居生活中長久不衰的藏品。
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APEC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送給各經(jīng)濟體領導人及配偶的禮品中,有一款《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非常搶眼。這廣受贊譽的“APEC藍”,就是由大廠京銳景泰藍燒制的。
景泰藍工藝不僅運用了青銅工藝,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yè)以及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集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之說。
掐(掐絲)、點(點藍)、燒(燒焊)、磨(磨光)、鍍(鍍金)5個主要工序,加上掐絲前的制胎,構成了景泰藍非常獨特的制作工藝。
胎型是景泰藍制作的第一步,制胎是掐絲的前奏。根據(jù)產(chǎn)品胎型的要求,將加工過的紫銅板按圖下料,裁剪出不同形狀,用鐵錘敲打,制成形狀各異的銅胎。
掐絲是景泰藍制作工藝中難度較大、不易掌握的一道工序。有“絲工重于藍工”之說。掐絲,是將圓線按一定的高度和寬度壓制成扁絲,其規(guī)格視需要而定。掐絲的功能很明顯,它繼承了“鑲嵌”工藝的傳統(tǒng),既可呈現(xiàn)絲的韻律,又有著與嵌絲不同的作用。一根絲一根絲嵌在銅胎上,就像繪畫中的線描,掐絲的呈現(xiàn)是景泰藍的靈魂與根基。
如果把掐絲比喻成繪畫中的線描,那么點藍就如同繪畫中的著色,所不同的是,點藍不是用畫筆,而是用藍槍、吸管;不是用色彩,而是用固體的釉料。點藍,強化了景泰藍工藝的特征,在保持原始琺瑯工藝面貌的同時,間帶西亞風韻,放射著景泰藍初始的光芒。
火是景泰藍的“靈魂”。整個產(chǎn)品點藍后高度與絲相平,還要經(jīng)過850攝氏度高溫燒結。
經(jīng)過點藍、燒藍后,釉料已經(jīng)凝固在銅胎的絲與絲之間,很不平整,因此需要將產(chǎn)品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磨光工藝行內(nèi)俗稱“磨活”,它分為剌活、磨光、上亮等程序。為了防止產(chǎn)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更美觀,需要在產(chǎn)品表面鍍上一層黃金。鍍金是對金屬器物的一種渲染,一種張揚。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人口不到全國的萬分之一,大小景泰藍廠家曾發(fā)展到二三十處,景泰藍從業(yè)人員占全縣人口的1.5%左右。從上世紀50年代起,這里就大力發(fā)展景泰藍,培養(yǎng)了一大批景泰藍技藝純熟的師傅和技術人員,故大廠回族自治縣有“京東景泰藍之鄉(xiāng)”的美譽。
釉料的燒造,是景泰藍的核心。京銳景泰藍深諳釉料燒造的秘密。
“80后”徐國偉,是京銳景泰藍的掌門人,他既有新派掌門人的詼諧機敏,亦有老派工匠的執(zhí)著持重。他的父親徐寶元當年在京東大廠特種工藝品廠工作,掌握了釉料燒造的核心技術。
20歲時徐國偉跟著父親,開始學習燒料,每天被爐火熏得頭昏腦漲,他因此對景泰藍產(chǎn)生了抵觸。父親看出兒子的不滿,便讓他給客戶送釉料。這活兒能接觸新鮮的人和事,還能沿途看看風景,和客戶喝喝小酒,徐國偉覺得這日子挺美。但時間一長,徐國偉體會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蛻粲镁╀J的釉料,在生產(chǎn)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徐國偉必須回過頭來了解這些釉料,為客戶解決最實際的困難。
他開始慢慢琢磨,并一頭扎進自家的廠子,研究釉料與每一道工序的關系。大約用了7年時間,徐國偉不僅成了釉料專家,還熟知景泰藍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時間讓徐國偉褪去了浮躁,景泰藍的色澤和與火交融后產(chǎn)生的神奇,讓他開始著迷。在一線燒料,他一干就是3年。傳統(tǒng)藝人對火的掌握始終依靠經(jīng)驗,因此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很不穩(wěn)定。經(jīng)過與北京專家教授們反復切磋和實驗,徐國偉終于總結出了一套用標準化數(shù)據(jù)來掌控溫度的新方法,結束了用煤燒制景泰藍的時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2014年APEC會議,京銳景泰藍燒出了響當當?shù)腁PEC藍,京銳景泰藍和大師合作的產(chǎn)品,最后榮升國禮。
2011年,徐國偉和張向東等工藝大師合作,研制成功了掐絲琺瑯夔龍亭式香薰爐,這件陳設品設計獨特巧妙,器型規(guī)整端莊,掐絲線條嫻熟,紋飾精美絢麗,體現(xiàn)了京銳景泰藍最高的藝術水準。
三環(huán)鳳尾尊是京銳景泰藍展室里另一件張向東大師的精美杰作。借助明清宮廷貢品形體,在花紋、色調(diào)及雙鳳的形體工藝造型燈方面,重新創(chuàng)作并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讓熱愛景泰藍的人,看到好產(chǎn)品,享用到好產(chǎn)品,是徐國偉的“中國夢”。徐國偉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也追求利潤,但他更愿意做一個有匠心的實業(yè)家,把景泰藍的精髓傳承下去。
傳承與工匠精神,是國粹景泰藍的希望和溫暖標簽。
(武 藝摘自《中國周刊》2015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