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悠久的繪畫藝術(shù)傳統(tǒng),有歷代大家遺留下來的許多名跡。他們在不同的社會里,用了一生的精力,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我們要把這些豐富的經(jīng)驗學(xué)到手,再在藝術(shù)實踐中運用,加以發(fā)展,逐漸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這是一生的事,不下苦功夫不行。
松蔭覓句 114.6×53.3cm
賞 析
此幅《松蔭覓句》圖大千先生繪于1963年。圖中古松造型奇特,繪作精細,高士佇立于古松前抬頭覓思,身后的枝干更加增添了全圖的層次。是張大千先生僑居南美巴西“德園”所做。觀此作有感于大千先生是在表達對故土、對親人的思戀之情。
大風(fēng)堂
仿倪高士秋林野興圖 109×49.5cm
賞 析
此幅作品為大千先生繪于1962年。是大千先生參觀了臺北故宮所藏倪瓚作品后所繪。圖中的樹木,江邊的茅亭,遠岸的山石,讓觀者頓感秋意陣陣,一派空靈,似有身臨其境之感。由此可知張大千先生摹古、臨古之功夫。
除一切苦
仕女捧桃圖 130.9×62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圖中仕女發(fā)髻以安西榆林窟壁畫吉祥天女發(fā)髻繪制。仕女體態(tài)勻稱,手捧仙桃似有所思。仕女發(fā)髻、衣飾用色巧妙,濃淡相宜,實為仕女作品之佳作。
大 千
桐蔭雅集圖 138.8×76.5cm
賞 析
大千先生此幅《桐蔭雅集圖》繪于1945年。圖中各文人雅士匯集談古論今,觀畫賦詩。圖中高士、仕女、小童繪作精細,造型各異,神態(tài)豐富,動感十足。對案桌、品茗、屏風(fēng)、桐樹都無一不精細描繪。全圖色調(diào)淡雅、暈染得體,更顯高古。實為張大千先生仿古之佳作。
得心應(yīng)手
松下高士觀山圖 108.8×35.9cm
賞 析
此圖為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中高士背手眼觀前方,若有所思,高士造型均稱,背手而立,腦頌沉著,似有自畫像之意。圖中的山石、青松、白云布局合理無一不茍,實為一件人物、山石畫之佳作。
老年戲墨
紅妝步障圖 168×86.7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全圖以工筆細繪,挺拔的荷桿,搖曳的荷葉,盛開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讓全圖層次分明。全圖有動有靜,金線勾勒的花邊及點綴的花蕊更讓全圖富麗堂皇,美麗動人,實為張大千先生荷花圖之精彩之作。
有此山川
富貴牡丹與彩蝶 122.2×49.5cm
賞 析
此幅《富貴牡丹》為大千先生擬宋人筆繪于1946年。此間大千先生的工筆花鳥已達爐火純青之狀,是圖中的牡丹造型生動,設(shè)色艷麗,枝干花葉栩栩如生,圖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更使畫面生動自然,此作實屬張大千先生花卉之精品。
寂笑齋
松崖觀瀑圖 121×50.5cm
賞 析
此幅作品繪一高士立于崖邊,手柱竹杖,靜觀對面山崖間流下的飛瀑。全圖山崖的結(jié)構(gòu)都突出了一險、峻、垂下的青松又更加增添了全圖的美感。
大千長吉
紅葉小鳥圖 132.5×49.5cm
賞 析
張大千先生臨古、摹古、仿古超越古人。此幅《紅葉小鳥圖》構(gòu)思巧妙,圖左的崖石如刀削般陡峭,有不寒而栗之感。圖右伸出的枝頭及紅葉,小鳥,都讓觀者眼前一亮,全面的呈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實為難得的佳作。
高尋白帝問真源
宋人覓句圖 145×85cm
賞 析
此幅《宋人覓句圖》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圖中高士坐于石桌旁,眼望桌上擺放的荷花,似從中覓尋精采佳句。圖中的石桌、花瓶、藤椅及高士身后的桐樹都精細描繪,上色素雅,尤為更顯高古,此作實為張大千人物畫之佳作。
不負古人告后人
墨荷 133×46cm
賞 析
此荷花大千先生繪給侄女婿晏偉聰先生。挺拔的荷桿,墨色濃淡相交的荷葉及互映成趣的兩朵荷花,使畫面充滿動感,實為張大千潑墨荷花之佳作。
大風(fēng)堂
紅葉翠鳥 131.5×48cm
賞 析
全圖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的翠鳥立于枝頭作欲飛狀。中部的紅葉更加襯托了枝頭的小鳥。下部的山石、翠竹、老干枝全圖平衡。此作讓觀者頓感空靈、清寂之感。
八德園長年
江岸觀柳圖 95.5×38.8cm
賞 析
《江岸觀柳圖》大千先生繪于1949年。圖中高士柱杖行于柳樹旁,駐足回頭觀望似有所思。高士服飾繪制精細流暢,設(shè)色古樸淡雅。垂柳,溪流都增添了全畫的豐富寓意,讓觀者目睹不厭。
無人無我無古無今
仿董北苑夏山觀瀑圖 118.5×55.5cm
賞 析
此作山體陡峭峻險,崖邊的古樹、翠竹、遠山墨色點綴的樹林、飛流直下的瀑布使畫面生動、自然。屹立巖石上的高士,詮釋了作品的主題,實為山水作品之佳作。
兩到黃山絕頂人
吉祥天女像 122.2×65.5cm
賞 析
此幅《吉祥天女像》為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天女仿甘肅西榆林窟壁畫。天女體態(tài)豐盈,面部五官及發(fā)髻、衣飾都以精細之筆而繪。天女設(shè)色濃淡相宜,手捧石缽,舉步不前似有所謂,給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
大硯齋
黃山蓮花峰 116.8×49cm
賞 析
此作為大千先生登黃山之作。大千先生曾三上黃山,黃山已成先生筆下取之不盡之泉。圖中的山石、人物、蒼松、石徑都充分的表現(xiàn)了黃山之景物。
張 爰
賞 析
大千先生在繼承宋代花鳥畫的寫實基礎(chǔ)上更加注重了畫面的清新、生動。全圖工筆、寫意結(jié)合,樹干以赭色、淡墨、花青繪之,又以朱紅暈染紅葉,枝頭的小鳥施以白粉,由此全圖色彩鮮明,使畫面更具觀賞性,實為張大千先生花鳥畫之杰作。
江天暮雪 173.8×43.5cm
賞 析
《江天暮雪》圖為大千先生繪于1934年。全圖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的巖石、蒼松,中部的溪岸、漁翁,上部的雪山、廟宇、飛瀑,三部分巧妙的組合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畫作。全圖以赭石、石綠、朱紅及白粉暈染,給觀者清新明快之感。
大千居士
蓬萊秋風(fēng)圖 111.4×51cm
賞 析
此作為大千先生繪于1936年。無論山石、林木、屋宇、白云都以明亮色彩暈染。圖中的飛瀑、高士及小童如畫龍點睛之筆,充分顯示了蓬萊仙閣的勝景。
大千世界
柳下仕女 137.5×59.5cm
賞 析
此作繪一仕女倚立柳樹下作沉思狀,全圖設(shè)色濃淡相宜,仕女衣飾線條精細流暢,上部以淺色繪制、下部色彩濃重而不俗。下垂的柳枝、溪岸的小草及滿地的草叢讓畫面生動自然,實為仕女畫之佳作。
大千居士
竹溪官暑 96×44cm
賞 析
此作為大千先生繪一告示棲坐于溪邊竹林叢中,高士眼望前方凝視似尋佳句。圖中高士五官、衣飾描繪準(zhǔn)確、精細。翠竹、溪流、水草都使畫面更突出了主題。
張爰私印
嘉耦圖 174.8×91cm
賞 析
此作寓意佳偶天成。全圖有五代黃奎之法,但在大千先生筆下已臻至完美。圖中的紅荷用精細描金勾邊,在墨色漬染的荷葉下更顯富麗堂皇。待放的荷苞,葉上的莖脈,下部的鴛鴦,飄逸的浮萍使全國層次更具立體感,實為張大千先生荷花之絕色也。
師萬物
印度舞女圖 132.4×65cm
賞 析
全圖繪一女跳舞狀,圖中女子衣飾繪作精細流暢,設(shè)色濃艷而不俗,人物細部、頭花及裙邊的繪作尤為繁復(fù)精細,飄逸的頭巾更加突出了畫面的動感。
摩詰山園
重溪疊嶂 116.5×48.8cm
賞 析
《重溪疊嶂》為大千先生繪于1942年。前景的山石、秋葉、枯樹、高士及小童繪作精細。后部的山巒、蒼松及溪流、飛瀑都更加突出了主題。全圖布局嚴謹,設(shè)色秀麗明潔,極具觀賞性,實為張大千先生之佳作。
摩登戒體
松竹圖 138.5×69cm
賞 析
此幅《松竹圖》為大千先生繪于1959年。濃墨以大寫意繪制的松樹更顯挺拔蒼勁,下部的幾枝墨竹栩栩如生,與松樹完美的結(jié)合一起使畫面更具觀賞性,實為一件難得的寫意作品。
大千居士
長生殿 162.5×79.6cm
賞 析
此作取中國古代愛情故事之經(jīng)典,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張大千先生以天縱之才譜寫了一首曠世經(jīng)典愛情之歌的場景。橫臥在圖中央樹叢的宮殿繁復(fù)奇巧,厚重莊嚴。前庭遼遠開闊。掩飾在殿后樹叢及上方的亭臺樓閣,讓觀者仿佛見到了古代帝王的人生。全圖工筆結(jié)合,墨色相間,蜿蜒于宮殿樹叢中的云氣使畫面似虛似實,若夢若幻。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二人立于殿前相對無語,讓人感嘆無限?!堕L生殿》是張大千先生最具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自詡名山足此生
夏山飛瀑 125×51.6cm
賞 析
此幅《夏山飛瀑》圖大千先生于1949年。是圖大千先生把白云山巒、林木飛瀑、人物房舍巧妙的分布畫中,又充分的通過色彩的暈染,使全圖層次分明,自然清新,充滿美感。最為精妙的是行干山跳的高士,使觀畫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摩耶精舍
仿董北苑華陽仙館圖 172.5×81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大千先生前半身仿古、摹古、臨古下了極大的工夫,此圖的山石、林木、水紋、亭臺樓閣都筆以精細、一絲不茍,設(shè)色暈染濃淡有序,全圖極富觀賞性,實為張大千先生仿古作品之精華。
大千豪發(fā)
紅葉雙鳥 98×55cm
賞 析
大千先生的花鳥作品直逼宋人,此幅作品為先生1946年憶寫青城紅葉小鳥。此作布局巧妙,樹干直沖圖上方,圖右伸出的枝干停小鳥兩只,互映成趣,白粉暈染的小鳥在下部紅葉的襯托下更為顯目,實讓觀者心曠神怡。
蜔張爰之印
紅拂女 132.5×83.8cm
賞 析
大千先生此系列作品一生繪作數(shù)幅,《紅拂女》又稱《驚才絕艷》。圖中女子姿態(tài)優(yōu)雅,面部表情大氣含蓄,衣飾,披肩以細筆精細勾勒線條,衣紋圖案風(fēng)濕精妙無比。全圖設(shè)色艷麗而不俗,實為張大千先生仕女畫之精品。
摩登戒體
溪山飛瀑 67.9×126cm
賞 析
此幅《溪山飛瀑》大千先生繪于1975年,趣石蘭,石綠及墨色以潑墨潑彩法繪作的。山體使畫面極具觀賞性和神秘感,又以細筆用傳統(tǒng)技法勾制繪作,蹭擦的閃圖輪廓,樹木,屋宇,飛泉,人物在現(xiàn)代技法完美融合,實讓觀畫者過目不忘。
大千父
執(zhí)扇仕女 135×75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大千先生自西行敦煌后,他的仕女作品多以豐滿,健康表現(xiàn)。此作仕女手持團扇,似行進中回眸一瞥,仕女表情含蓄,體態(tài)優(yōu)雅,似有無盡的遐思。
摩登戒體
東坡居士笠履圖 112.2×52.3cm
賞 析
此作為大千先生仿元人筆意繪于甘肅敦煌。圖中東坡居士頭戴斗笠,手執(zhí)竹杖,腳登木屐作行走狀。東坡衣飾線條流暢明快,面部神情自然,動感十足。全圖以赭色、蘭色暈染更顯高古,東坡面部的描繪尤為精妙,一代文豪躍然紙上。
網(wǎng)師園客
墨荷 133×46cm
賞 析
此圖構(gòu)思巧妙,占據(jù)全圖畫面的繪作讓觀者感到繁而不亂,雖大筆縱橫揮灑但極具章法,盛開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花蕾,荷葉,枝干都繪作精彩自然,讓觀者過目不忘也。
髯公長樂
仿唐楊昇秋江圖 115.5×58cm
賞 析
此幅《仿唐楊昇秋江圖》為大千先生取石蘭、石綠、朱紅、赭色暈染圖中的山石、古樹。全圖設(shè)色濃而不雜亂,充分突出了色彩的艷麗及美感。圖中的紅樹紅葉,江面飛行的大雁都充分詮釋了主題,此作完美展現(xiàn)了張大千先生對色彩的運用和掌握。
張爰字大千書畫之印
玉佩搖光翠歸來 132.4c×56.5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1948年擬元人筆所繪。全圖繪奇石、老樹、紅花、小鳥,圖中奇石、老樹以寫意大筆繪制,紅花綠葉精細工筆繪作,再以金線勾勒花瓣,更加突出全圖色彩。屹立枝頭的小鳥頭部朝上似有所思,讓觀者回味無窮。
大 千
執(zhí)扇仕女圖 113.4×54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中仕女執(zhí)扇于身后斜視前方,全圖以精細之筆法所繪。仕女線條圓渾流暢,面部神態(tài)含蓄自然,額部施以白粉暈染尤顯高貴大方,左右兩簇花枝使畫面更具觀賞。
罷釣歸山 68×136.3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80年。全圖取傳統(tǒng)技法與潑墨、潑彩法而繪就。山間的茅舍,遠方的山脊,下部的流流合理的組合一起,讓畫面極具觀賞。尤有精妙是畫中的小船,行走的漁翁充分詮釋了作品的主題。
蜀 客
文會圖 158×77cm
賞 析
此幅《文會圖》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自大千先生敦煌之行后,他以宋徽宗所繪《文會圖》為藍本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了數(shù)種版本的《文會圖》。從1945年至1953年間,大千先生所繪《文會圖》數(shù)幅,而此作也是大千先生工筆作品之巔峰。圖中文人雅集,談古論今,表情各異,神態(tài)自然,老樹芭蕉,疏密有致,布局合理,設(shè)色精研。
張爰之印
仿唐人供養(yǎng)天女 110c×54.5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2年。系仿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圖中天女體態(tài)豐盈,面部端莊,似行走狀。天女線條渾厚有力,精準(zhǔn)流暢,色彩濃厚而不俗,實屬張大千佛像畫佳作。
可以橫絕峨眉顛
山茶花 130×43.7cm
賞 析
此幅《山茶花》由圖右下角延伸向圖左上方,布局尤為合理。全圖用筆精細,淡色淡雅。枝干取赭色暈染,枝葉以淺綠、暈染,又以淡墨暈染老葉,更顯植物生長的自然。白粉暈染花瓣、黃色點綴花蕊,使山茶花更加嬌艷欲滴,實為張大千先生花卉之精彩之作。
張 季
風(fēng)雪南山 76.2×76cm
賞 析
此幅《風(fēng)雪南山》圖大千先生繪于1962年。全圖以濃墨石蘭、石綠、白粉大潑大暈染而成。云霧繚繞的群山,隱隱而現(xiàn)的屋宇、給觀畫者留下無限的想像及空間。
春長好
酒誥 153.5×76.4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中三位人物著宋代服飾,著赭色服裝者似醉酒態(tài),被兩位著紅裝者挽服而行,又以奇石、芭蕉襯托,更加豐富了畫面的完整。尤為精彩的是大千先生的長款,真應(yīng)了款比畫好之說。縱觀此圖實為精彩、精妙也。
神 遇
墨荷 133.8×57.5cm
賞 析
此幅《墨荷》圖大千繪于1980年。全圖大開大合,毫無拘禁,濃淡相間的荷葉,筆直挺立的枝干,盛開與待放的花朵,都在一氣之中喝成,實讓觀畫者拍案叫絕。實為張大千先生墨荷之精品。
除一切苦厄
出水芙蓉 144×59.5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繪于1932年。以工筆繪仕女,圖中仕女衣飾線條流暢,面部表情豐富。又以寫意繪池中荷花,取淡彩暈染全圖,使全畫尤為清爽自然。
環(huán)蓽庵
墨荷 133.8×57.5cm
賞 析
此幅《墨荷》圖大千繪于1980年。全圖大開大合,毫無拘禁,濃淡相間的荷葉,筆直挺立的枝干,盛開與待放的花朵,都在一氣之中喝成,實讓觀畫者拍案叫絕。實為張大千先生墨荷之精品。
故國神游
賞 析
此幅《深山探幽》圖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全圖山巒重疊、陡峭險峻、林木森森、白云繚繞。又以色彩的暈染,使畫面更加清新奪目。山中的茅亭、屋舍,小道上行走的高士、完整的突出了作品的主題。實為張大千先生山水佳作。
直造古人不到處
文會圖(絹) 150×92.8cm
賞 析
此幅《文會圖》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自大千先生敦煌之行后,他以宋徽宗所繪《文會圖》為藍本的基礎(chǔ)大膽創(chuàng)新了數(shù)種版本的《文會圖》。從1945年至1953年間,大千先生所繪《文會圖》數(shù)幅。在此一時期也是大千先生工筆作品創(chuàng)作時巔峰。此作無論人物樹木的布局,設(shè)色都極為精彩,線條的流暢,人物面部的表情,都屬上乘之作。
大千豪發(fā)
南無觀世音菩薩 161×57.5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觀音造型莊嚴大方、衣飾線條宛轉(zhuǎn)流暢,全圖設(shè)色艷麗明潔,華蓋,背光及下廣方的蓮花座,更增添了觀音的莊嚴和超凡脫俗之感。
人間氣食
巫峽清秋 146×75.4cm
賞 析
此幅《巫峽清秋》圖大千先生繪于1935年。是圖寫巫峽秋天之景。圖中山體陡峭,白云繚繞,清山紅樹,江中帆影都充分顯現(xiàn)了作品主題。全圖以重彩之色暈染使畫面更具觀賞性。張大千先生以天縱之才,大膽創(chuàng)新,實為可敬也。
張爰私印
孔明燈慮思圖 135×71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仿上元老人筆繪。圖中孔明秉地而坐于案前,眼望前方似有所思。全圖線條流暢,設(shè)色濃淡相宜,將孔明憂國憂民之心完美的詮釋于畫中。
辟渾沌手
散花天女 162×88.4cm
賞 析
此幅《散花天女》大千先生繪于1935年。端莊、美麗的天女手捧花盤立于云霧繚繞的半空中,天女造型勻稱衣飾華貴,色彩艷麗,姿態(tài)優(yōu)雅,充滿動感。下部以白粉繪云彩,冉冉從天飄下的花瓣使畫面更加突出,更為神秘。同時幾片飄零的花瓣又起到了承重作用,讓整幅作品無頭重足之感。實為張大千先生仕女畫中精品。
獨目為只眼
仿敦煌莫高窟唐人壁畫 140×94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由敦煌回四川后所作。又稱十一面觀音,圖中菩薩盤坐于蓮花寶座,雙手合十,又有手執(zhí)花枝和手執(zhí)法器。圖中觀音造型端正,圖中以精細線條勾勒,色彩絢麗斑斕,充分顯現(xiàn)了觀音的莊嚴的神秘感。
大 千
散花天女 142.7×62cm
賞 析
此幅《散花天女》大千先生繪于1933年。圖中天女執(zhí)花漫步云霧繚繞的天際中。天女造型勻稱、型像端正美麗,衣飾華麗,恣態(tài)優(yōu)雅,手中的花瓣冉冉飄零,使全圖充滿動感。下落的花瓣也為全圖起到承重作用,讓整幅作品無頭重足輕之感。
除一切苦厄
仿王希孟江山遠帆圖 144.2×69.5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繪于1949年。全圖構(gòu)思巧妙,設(shè)色艷麗,近景的枝喬木,中景的山丘屋宇,遠景的平原山川都繪作精細,用色大膽。江中的小艇,天空的飛雁都讓全圖自然生動,實為山水作品之佳作。
長共天難老
巫峽清秋 150.3×56.8cm
賞 析
此幅《巫峽清秋》大千先生繪于1934年。大千先生以大青、大綠、大紅及金色繪物《巫峽清秋》圖版本眾多、此版本謹為其中之一。是圖大千先生以紅、綠及白粉暈染山體,空中的云繚繞其間,白云深處冒出兩只桅桿使全圖更加展現(xiàn)了巫峽之險。此作品讓觀者回味無窮。
大千居士
龍女禮佛 129.8×86.5cm
賞 析
此幅《龍女禮佛》大千先生繪于1944年。是圖大千先生取自佛教中之傳為題。圖中菩薩莊慈祥,衣飾蓮座繪作精細,設(shè)色艷麗而不失莊重。精細的花邊更讓全圖增色不少大放異彩,實為張大千先生佛像作品之佳作。
張大千長年大吉有利
水月觀音 87.6×86.7cm
賞 析
此幅重彩《水月觀音》大千先生繪于1944年。圖中觀音倚靠奇石,神態(tài)安祥。衣飾、山石、彩云、翠竹及圖右的小童繪作無一不精,色彩無一妙,觀此作頓感內(nèi)心有如接受了一番洗理。此作無疑為張大千先生佳作。
三峰天外寫重游
巫峽清秋 170.5×46.6cm
賞 析
此幅《巫峽清秋》圖大千先生繪于30年代初,又名《井絡(luò)高秋》。全圖山石造型陡峭險峻,林木森森,高山流水,白云繚繞,帆影隱現(xiàn),紅葉斑斑,又以大紅、大綠、白粉暈染完美的展現(xiàn)了巫峽的險峻和秋色的美麗。
神 遇
溪山會友圖 142×49.3cm
賞 析
此幅《溪山會友圖》大千先生繪于1934年。圖中四處山體以不同色彩暈染,許大自然的神秘就是如此。圖下的樹木以傳統(tǒng)技法而繪,形態(tài)奇特的枝干許受大自然影響而成。二高士幸會于山頭憶舊敘新,充分詮釋了作品的主題。
上清借居
江山無盡圖 142×76.4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以平視法繪作。圖中山體一層一層推向天邊,河流,屋宇,人物,房舍都布局合理自然,又以石綠暈染山石,以赭色暈染房舍,小船,使畫面尤為清新。行進的小船,漫步的高士為全圖增添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軌跡。
大風(fēng)堂珍藏印
江亭遠帆圖 132.4×67.4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下繪山石、林木、小亭、人物,色彩各異,毫無雜亂之感。圖上以青綠繪逶迄延綿之山體,又以白粉暈成白云,極具美感。圖中的留白及行駛的小船更加顯現(xiàn)了開闊的江流,實為張大千先生山水畫之佳作。
愿天還我讀書眼
仿唐人重彩巫峽云山圖 147.5×79.8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繪于1935年。全圖以綠、紅、白、赭色重彩繪作。圖中林木森森,白云繚繞,高山飛瀑,江中帆影,畫面豐富,雜而不亂,實屬山水畫之精彩之作。
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
牡丹竹蝶圖 145×79.4cm
賞 析
此幅《牡丹竹蝶圖》大千先生繪于1945年。圖中牡丹逢時盛花,蝴蝶翩翩起舞,又以奇石翠竹襯托,畫面更加完美。牡丹、蝴蝶、翠竹都細精細之筆而繪,設(shè)色濃淡相間尤為突出了畫面的層次感,細觀此作實為張大千先生花鳥之佳作。
高士松下吟詩圖 138×74.5cm
賞 析
此幅《高士松下吟詩圖》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畫中高士衣紋線條流暢,設(shè)色古樸。林樹造型奇特,枝干以人字型朝下生長,徒增畫面美感。高士面松吟詩覓句,讓觀畫者遐思無盡。
大千父
江波帆影 145.9×69.4cm
賞 析
此幅《江波帆影》圖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圖中小橋流水,礁石水草,江心游船以最佳布局,最好色彩置于畫中尤為顯現(xiàn)了江面的寬闊及船工的艱辛,此作實讓觀者回味無窮。
摩耶精舍
春愁 136.5×68.7cm
賞 析
此幅《春愁》作品大千先生繪于30年代。圖中女子立于一枯枝前,面部表情含蓄似有所思。女子服飾以精細線條繪就,圖案繁復(fù),設(shè)色素雅,在枯枝陪襯下似有無盡的愁悵了。
總是玉關(guān)情
崖上觀松 138.7×72.8cm
賞 析
此作大千繪于1939年。圖中高士坐于崖上古松下,小童拿杖立于身后。高士、小童衣飾設(shè)色素雅,崖石,古松以石綠、赭色,墨色暈染,使畫面自然清新。崖下的溪流充滿動感,讓全畫極具觀賞性。
除一切苦厄
仿董北苑夏山圖 151.8×83cm
賞 析
此作系大千先生仿董源之夏山圖,繪作于1947年。大千先生莆一繪畫,就以仿古、摹古為基礎(chǔ),到三十幾歲已爐火純青。此作大千先生按玩圖仿繪,實為臨古、仿古之佳作。
師萬物
墨荷 133.8×57.5cm
賞 析
此幅《墨荷》圖大千繪于1980年。全圖大開大合,毫無拘禁,濃淡相間的荷葉,筆直挺立的枝干,盛開與待放的花朵,都在一氣之中喝成,實讓觀畫者拍案叫絕。實為張大千先生墨荷之精品。
六墨大千
賞 析
此幅《秋江釣艇》圖大千先生繪于1949年,圖中小艇,漁翁都以精細之筆繪之,人物造型生動自然,小艇繪制精準(zhǔn)。開闊的江面,蓬勃的蘆葦,逶的山體使畫面清新自然,極具觀賞性,實為張大千先生山水畫之佳作。
仿宋人雪棧盤車圖 176.2×83.6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于1948年繪于成都昭覺寺。圖中雪景巍巍壯觀,路上奔馳的牛車,山中的客棧,房前歇息的雙牛及畫中的人物,仿佛讓觀者看到3千年前宋代市井的生活場景。此圖大千先生以蘭色暈染松針讓畫面更顯寂靜和更具觀賞。實為張大千先生山水畫之精品。
呢燕樓
花卉雙蝶 130.7×49.8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茶花雙蝶圖,又以竹枝襯托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全圖以工筆精細而繪,又以石綠、白粉暈染,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把嬌嫩欲滴的花朵,粉撲美麗的蝴蝶躍然紙上。
老棄敦煌
李杜聯(lián)吟圖 71.3×132cm
賞 析
此幅《李杜聯(lián)吟圖》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是圖軍唐詩仙,詩圣二人聯(lián)吟作對。圖中二位背倚奇石席地而坐,小童手捧香熏立于傍,似靜聽二人吟詩讀句。前面的古松形狀奇特尤顯高古。
大 千
春困圖 145×62cm 1946年
賞 析
此作中幕簾精細,色彩濃麗,艷而不俗,仕女衣紋、五官、發(fā)髻尤為精絕,圖中仕女高雅作臥狀,突出了全畫的主體。
大千居士
竹溪逭暑圖 137×70cm 1947年
賞 析
此圖繪于1947年。此時正是大千先生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竹溪逭暑圖》繪二位高士棲坐于溪邊竹林叢中,眼望遠處似有所思。高士衣紋線條流暢,設(shè)色古樸,五官尤為傳神。石綠設(shè)色的溪岸及岸邊竹叢更使觀圖者心情大為愜意。
摩登戒體
南國仕女 155×68cm 1944年
賞 析
自張大千先生西行敦煌后,他的仕女作品都以健康、豐滿表現(xiàn)為主。此作中女子美麗端莊,衣飾艷麗線條流暢,面部五官描繪尤為精細,表情含蓄而又大氣。
張爰之印
秋溪撫阮圖 149×76cm 1946年
賞 析
此作為中國水墨畫傳統(tǒng)高士撫琴論道之題材。張大千先生用青綠、朱紅、赭石著色,諸色使畫面豐富多彩。在遒勁蒼松下,二高士依小溪而坐,撫阮談詩論道,一派悠然自得。圖中的高士、蒼松、溪岸、流水,筆筆精細周到。
大千豪發(fā)
春燈圖 96×81cm 1944年
賞 析
此作乃張大千先生從敦煌回四川的次年所作。大千先生西行敦煌后,人物畫風(fēng)為之一變,線條剛健遒勁,設(shè)色雍容華貴。此作以唐裝女子賞燈為題,從中也窺見了大唐盛世之光景。此畫中女子及小孩身材比例勻稱豐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自然,設(shè)色艷而不俗,布局巧妙合理,一派富麗堂皇之氣。全圖充滿動感。
不負古人告后人
東坡居士 140×74cm 1941年
賞 析
此作為張大千先生仿元人筆意繪于甘肅敦煌。畫中蘇東坡頭戴斗笠,手執(zhí)竹杖,腳登木屐,作行走狀。東坡衣飾線條流暢、明快,動感十足。全圖以赭色、藍色暈染更顯高古。面部的描繪尤為精妙,一代文豪身影躍然紙上。
髯公長樂
蒙藏二女 127×59cm 1943年
賞 析
張大千先生敦煌之行期間去青海西寧塔爾寺,見到了許多各民族女子,期間繪了不少的寫生稿。此作就是根據(jù)寫生稿而作。此作繪蒙族女子各一,一正面,一背景,充分掌握民族特征,衣飾,裝束及設(shè)色各不相同,充分體現(xiàn)了各民族服飾用色的特征。全圖線條流暢,設(shè)色艷麗不俗,人物五官尤為精細入微。更是抓住了人物動態(tài)的一瞬間,使全圖更加生動自然。
摩登戒體
竹下執(zhí)扇仕女 144×51cm 1946年
賞 析
此作中一執(zhí)扇仕女立于一簇翠竹旁,全圖設(shè)色濃淡相宜,仕女線條精細流暢,面部表情含蓄自然,造型動作飄逸淡定,屬大千先生敦煌歸來后的典型畫風(fēng)。
游戲神通
印度仕女 140×69cm 1950年
賞 析
此作繪于印度大吉嶺。圖中女子作舞蹈狀,衣飾色彩艷麗而不俗,女子體態(tài)、面部表現(xiàn)了印度女子的特征。衣褶以金線勾勒,更顯畫中女子的高貴端莊。以淺藍繪草坪,朱色點綴花卉,背景的綠色大樹及赭色樹干,更讓全圖富麗堂皇,畫中的孔雀栩栩如生,充分表現(xiàn)了異國的情調(diào)。
大千父
自畫像與黑虎 157×92cm(金)1969年
賞 析
此幅作品中黑犬毛發(fā)蓬松,長短有度,質(zhì)感逼真,陰陽合宜,有體積、有重量,頭部五官及手掌的勾勒精準(zhǔn)入微。大千先生將潑墨潑彩技法巧妙運用作為背景,并把前景的人物、黑犬連成一氣,更加突出了全畫的主題,由此我們也看到了張大千先生將傳統(tǒng)繪畫與現(xiàn)代繪畫的完美結(jié)合。
重其神駿
黑駿圖 131×66cm 1947年
賞 析
此作畫中駿馬迎面而來作低頭狀,駿馬的體態(tài)、肌理都描繪準(zhǔn)確,繪作精準(zhǔn)、精細。石綠設(shè)色的草地,朱色描繪的樹叢都使畫面生動自然。
大風(fēng)堂
潑彩朱荷金屏 泥金絹 81×180cm 1975年
賞 析
此圖1975年3月繪于美國加洲住所“環(huán)蓽庵”。此圖為屏風(fēng)巨制,張大千先生完全憑借自己的深厚功力和熟練的技巧用書法的運筆和線條來繪圖作畫,縱橫揮灑中加入精細的描繪。全圖墨色交融,荷葉、荷梗大筆行運,荷花以朱紅點染,以金線勾勒,在泥金底的襯托下使全圖熠熠生輝,富麗堂皇。是大千先生晚年潑墨、潑彩荷花的經(jīng)典之作。
網(wǎng)師園客
仿宋人古木幽禽 151×72cm 1947年
賞 析
此作張大千先生繪于1947年。適時正是大千先生工筆畫創(chuàng)作及工筆畫藝術(shù)水平的高峰時期。此作以典型的宋人法所作,全圖多以實物為主,畫中的竹竿、竹葉都采用雙勾法,筆筆精細有力,充滿生機。老樹造型古樸高雅,枝頭小鳥注目遠眺,更具觀賞性。全圖設(shè)色濃淡相間,符合時代的審美觀。
張爰字大千書畫之印
勾金紅荷 168×72cm(金) 1944年
賞 析
此幅作品全圖工寫兼之。挺拔的荷桿、搖曳的荷葉、盛開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使畫面層次分明,有動有靜,又以金線勾勒花邊和點綴花蕊,使全圖更加典雅大氣。
大硯齋
鴛 鴦 83×108cm 1946年
賞 析
此作為張大千先生仿宋人工筆鴛鴦圖,其題寫云:“千金漫說能言鴨,此鴨無言亦自佳。”此圖畫面生動,設(shè)色用墨背景濃淡相宜,特別是鴨身上片片羽毛纖毫畢現(xiàn),為大千之難得水禽精品。
八德園長年
芭蕉櫻桃 127×64cm 1963年
賞 析
1963年張大千先生愛女張心瑞攜其幼女蓮蓮赴港及巴西探望父親,此幅佳作就是大千先生在巴西精心繪給其女心瑞的作品。大千先生早年模仿八大和徐謂的畫風(fēng)時,已有類似之作品,隨著技法的提升,筆力愈顯沉厚恣肆,且隨心所欲。本幅作品大千先生以寥寥數(shù)筆使鮮活的芭蕉樹躍然紙上,再以數(shù)筆勾勒櫻桃的枝干,配以藍、紅色把櫻桃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在思念故鄉(xiāng)及親人的感觸下借蔣捷的詞《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知張大千先生當(dāng)時的心境。
大千長壽
神鷹圖 141×77cm 1944年
賞 析
此作張大千先生于1944年繪就,贈給時任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先生。時值抗日戰(zhàn)爭的關(guān)鍵時期。全圖以水墨繪雄鷹翱翔空中,面向東方,似有所指。下部繪幾峰山頂,白云繚繞其間,高飛的雄鷹、山頂、白云結(jié)合一起,其含義深邃。雄鷹、山頂以赭石暈染讓全圖層次分明,更具立體感。
大千居士
富貴大利 157×60cm 1951年
賞 析
此圖中白頭翁腹毛蓬松,尾羽豐滿,目光熠熠,嘴和爪都極生動。張大千先生曾言“偶憶青城有此鳥,山中人呼為白頭”。畫中粗壯的荔枝樹干蒼勁老辣,果實縱貫樹枝,使畫面更顯立體感。荔枝樹葉的賦色變化尤為豐富,重墨寫葉,淋漓張放,彰顯了全圖遠、近、高、低各自不同的豐富層次,立于枝頭的白頭翁更讓觀者有無限的遐想。
大千世界
墨 荷 129×67cm 1959年
賞 析
張大千先生的水墨荷花源于徐渭、李苦禪、朱耷等。由于自身的性格、才情,他的墨荷更是滲透出一種靈秀清俊的韻味。此圖構(gòu)思巧妙、繁而不亂,縱橫揮灑之間,粲然盛開的荷花讓觀者眼前一亮,待放的花蕾給觀者留下無限的希望和遐想。
大千居士
潑彩荷花 80×148cm 1973年
賞 析
荷花是張大千先生最為熟知和喜入作品的題材。大千先生以石綠、石藍和朱紅繪制了全圖。云朵盛開的荷花和花蕾更加嬌艷動人,又以勾金描繪花瓣和點綴花蕊,更加突出荷花和全圖的美感。
大千豪發(fā)(藏文印)
仿黃荃鷹犬圖 171.6cm×93.3cm 絹
賞 析
此作品為張大千先生仿黃荃作品。全圖疏密有致,設(shè)色濃淡相宜。精細而繪的鷹犬,一筆不茍繪作的牡丹,都讓觀者拍案叫絕。墨色暈染的犬,白粉暈染的鷹和盛開的牡丹及又以朱紅、淺紅、石蘭、石綠暈染的花葉,花朵實讓全圖艷麗無比極具觀賞。是圖實為張大千先生工筆花卉之精彩之作。
兩到黃山絕頂人
紅葉小鳥 171.6×93.3cm 絹
賞 析
此圖屬大千先生花鳥畫典型代表作。大千先生在繼承宋代宮廷花鳥畫的寫實基礎(chǔ)上更注重花鳥的生趣和自然。全圖工筆結(jié)合,以朱紅暈染花葉,赭色暈染枝干,又以墨色、石蘭、白粉繪染小鳥,使紅葉與小鳥形成色彩鮮明的對比,讓畫面更加鮮明和震憾。
老棄敦煌
水月觀音 136.8×54cm 絹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1943年。觀音造型豐腴圓潤,面目慈善莊嚴,衣紋用筆流暢,竹石及身后的明月都繪制得十分完美。全圖設(shè)色輕松明快,把寂靜之夜完美的表現(xiàn)紙上。
張 爰
墨荷 133.8×57.5cm
賞 析
此圖大千繪于1980年。全圖大開大合,毫無拘禁,濃淡相間的荷葉,筆直挺立的枝干,盛開與待放的花朵,都在一氣之中喝成,實讓觀畫者拍案叫絕。實為張大千先生墨荷之精品。
大千長吉
吉祥天女 142.6×66.6cm 絹
賞 析
此幅《吉祥天女》圖張大千先生繪于1942年。是圖為大千先生臨摹甘肅安西榆林窟作品之一。全圖以石青、石綠、朱砂和白粉為主色調(diào),屬素雅設(shè)色效果,更顯簡樸高貴。天女身材比例勻稱,線條剛勁圓渾流轉(zhuǎn),衣帶飄逸,造型生動而肅穆,是張大千先生臨摹壁畫再作之精品。
張氏寶藏
仿董源江堤晚景圖 134×80cm 1950年
賞 析
在傳世的董源作品中,對張大千先生影響最大的就應(yīng)該是《江堤晚景圖》。大千先生贊美此畫“其江流林河之美,有非世傳董源筆可得比并”。大千先生通過對此作的臨仿,對山水的布局、色彩的運用、技法的掌握都有很大的提升,亦能將其化為己用。
老棄敦煌
執(zhí)扇仕女 136.5×57cm
賞 析
此幅《執(zhí)扇仕女》大千先生繪于1944年。圖中女子含唐人繪畫之風(fēng),女子面部凝重,似有所思。衣紋流暢,圖案清新。大千先生以紅、藍、綠、赭色巧妙的暈染,使畫面更顯高古,實為一幅佳作。
總是玉關(guān)情
南無觀世音菩薩 122.4×68.6cm 絹
賞 析
此幅《南無觀世音菩薩》張大千先生繪于1950年。觀音手執(zhí)蓮花,坐于花盤,造型生動,豐腴圓潤,用筆用色厚重流暢,雖設(shè)色艷麗而不失莊嚴,實為張大千佛像畫精彩之佳作。
師萬物
墨荷 133.8×57.5cm
賞 析
此幅《墨荷》圖大千繪于1980年。全圖大開大合,毫無拘禁,濃淡相間的荷葉,筆直挺立的枝干,盛開與待放的花朵,都在一氣之中喝成,實讓觀畫者拍案叫絕。實為張大千先生墨荷之精品。
遲秋
花叢醉舞圖 138.5×72.5cm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仿李公麟筆繪。圖中人物造型生動自然,面部表情豐富,衣飾線條流暢。上部的花叢盛開,爭奇斗艷。全圖設(shè)色濃淡相宜,畫面極具觀感,實為張大千先生仿古之精品。
張氏寶藏
南無觀世音菩薩 126×63cm 絹
賞 析
此幅《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千先生繪于1944年。圖中觀音乘坐一荷花瓣,在波濤洶涌的海水中安詳凝思。觀音造型豐盈,衣飾線條流暢,全圖設(shè)色淡雅,靜中充滿神秘,觀者無不肅然起敬。
大千居士
溪水歸棹 132×57cm
賞 析
此幅《溪水歸棹》圖為大千先生繪于1948年。全圖山丘起伏連綿,林木丘壑、白云、屋宇、小橋溪流都以赭色暈染,突出了作品的高古。遠丘的紅樹更加顯現(xiàn)了秋天的景色,實為張大千先生佳作。
摩登戒體
唐人菩薩像 122.6×63.5cm
賞 析
此幅《唐人菩薩像》大千先生繪于1940年。圖中菩薩左手托紅蓮,右手持柳枝,安坐于蓮花寶座上。全圖線條流暢婉轉(zhuǎn),設(shè)色艷麗奪目,菩薩面部善良慈祥,實讓人肅然起敬。
大千豪發(fā)
仿莫高窟唐人壁畫吉祥天女像 69.5×119.7cm
賞 析
此作張大千先生繪于1943年。天女為莫高窟唐人壁畫,天女口吹玉笛,似已完全陶醉于樂曲中。全圖線條流暢,設(shè)色艷麗,在深藍背景襯托下尤為光彩奪目。實為張大千先生力作。
張氏寶藏
秋林醉煙圖 125.7×59.5cm
賞 析
此幅作品大千先生取平視,所繪山勢陡峭偉岸延綿。圖中的古松、溪流、亭臺樓閣,飄逸白云使畫面幽寂無聲,勝似仙境。紅、藍、綠色點綴的樹叢更讓畫面亮麗清新,古風(fēng)猶存。實為張大千先生山水畫之精彩之作。
張爰之印
歸舟觀月 106.4×56.2cm
賞 析
此幅作品描繪高士乘舟觀月于江心,又以奇異古松、山石翠竹、遠方山壑輔以成一幅靜謐之景畫面。全圖以石蘭、赭石暈染,使之夜色之景更濃,由此更感張大千先生用筆用色之精妙。
張氏寶藏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138×73cm
賞 析
此作仿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圖》,取其原畫一段,用立體透視的繪畫語言把江山勝景、白帆黛山、苔松茅亭、涓涓溪流表現(xiàn)得無比生動,一高士佇立峭岸之邊,眺望遠處,擬在盼望親人歸來,近處一高士蹣跚而行,后跟一攜琴書童,全圖高古深邃,遐想聯(lián)翩。
大千父
荷葉觀音 133×66cm
賞 析
此幅《荷葉觀音》是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中觀音手持蓮花,足踏蓮蓬坐于蓮花寶座上,又以巨幅荷葉繪于下方,起到了全圖的平衡作用。觀音造型莊重,設(shè)色艷麗,背部的彩色光環(huán)更加突出了觀音的莊嚴。張大千先生無愧于敦煌之行,無愧于大師稱謂。
髯公長樂
紅葉白鳩 118.3c×63cm
賞 析
此圖大千先生繪于1945年。全圖以工筆寫意相結(jié)合,枝干寫意繪就,赭色暈染突出了枝干的蒼勁。樹葉以細筆精細繪成,又以朱紅設(shè)色敷染,讓畫面馮家艷麗和美觀。歇于枝頭的白鳩,凝目遠眺、生動自然。實為張大千花鳥畫之佳作。
老棄敦煌
賞 析
此作大千先生繪于甘肅時期。大千先生觀了敦煌壁畫后,人物作品大都體態(tài)豐腴,設(shè)色艷麗。圖中女子執(zhí)團扇,似有所思,雖大紅、深藍暈染的衣飾但毫無俗氣,實為張大千仕女畫之佳作。
大千父
楊妃調(diào)鸚 137×61.5cm
賞 析
此幅《楊妃調(diào)鸚》圖為大千先生繪于1943年。大千先生觀八大山人一幅作品得到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此圖。圖中的鸚鵡突然落在楊妃肩上,楊妃面目表情驚訝,似對鸚鵡的造訪感到吃驚。全圖線條精細勾勒,設(shè)色艷麗大方,實為張大千先生仕女畫之精品。
摩耶精舍
荷屏仕女 69.5c×69.5cm
賞 析
此幅《荷屏仕女》大千先生繪于1946年。圖前的仕女面部秀美,衣飾線條流暢,手執(zhí)的紅花及發(fā)髻上的紅花都使仕女嬌艷無比。屏風(fēng)上繪作的粉荷及石綠暈染的荷葉,更加增強了全畫的立體感。此圖使觀者過目不忘。
重其神駿
松猿圖 139×75cm
賞 析
幅《松猿圖》為大千先生仿易元吉松蔭墨猿。圖中松樹蒼勁古樸,枝干形狀奇特。立于枝干的墨猿姿態(tài)優(yōu)美,雙目平視前方,若有所思,極具動感。圖中的松樹、墨猿繪作精細,一筆不茍,觀此畫也使后人知張大千先生摹古之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