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苗苗
摘 要 群際接觸一直是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想象性接觸為探析對象,說明如何使得接觸效益最優(yōu)化,從而更有效地改善群際關系。
關鍵詞 想象性群際接觸 群際關系 效應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1.067
Analysis of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ZHONG Miaom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Intergroup contact has always been sociologist, psychologists hot topic.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instruct how to make imagined contact effect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 intergroup relations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intergroup relations; effect; optimization
良好的人際或者群際關系對于個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卻變得淡漠,群體矛盾時有發(fā)生,信任缺失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至關重要。群際接觸便是其中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
1群際接觸假說
群際接觸理論源于Allport(1954)的接觸假說,該理論認為,與外群有過接觸經(jīng)驗的個體對外群表現(xiàn)較少偏見,并提出成功接觸的4個有利條件,即共同目標、平等地位、權威和法律支持以及合作。
(1)共同目標。進行接觸的雙方需要有共同目標,并且為了最終目標的實現(xiàn),彼此之間發(fā)生合作行為。
(2)平等地位。為了使群際接觸更加有效的改善群際關系,減少偏見,平等的群體地位十分重要。Mullen等人的元分析澄清了這些分歧。他們發(fā)現(xiàn),在實驗室群體中,隨著地位懸殊的擴大內群體偏見會增加,而在對實際群體的現(xiàn)場研究中內群體偏見會減少。
(3)權威和法律支持。權威與法律的支持對于群際接觸的偏見降低效應十分重要。有研究者曾進行過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研究主題關于美國的居民區(qū)應該是整體的還是相互隔離的。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在混合居住區(qū)的白人與黑人接觸時,擁有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這里的白人相信政府和社會支持這種群際互動,而居住在隔離區(qū)的白人則相信與黑人的接觸是不被支持的。由于人們會被所處時代的社會潮流限制,權威及法律支持均會對人們如何看待群際形勢和如何塑造他們對外群的行為產生影響。通過建造混合社區(qū)和學校,政府向民眾傳達了一種重要訊息,即政府是贊成跨群體融合的,在這種情境設置下,對群際接觸效應發(fā)揮具有催化劑作用。
(4)合作。sherif著名的盜賊山洞現(xiàn)場研究則生動地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Robbers.Cave)。
2群際接觸類型
群際接觸包括直接接觸、拓展性接觸和想象性接觸。
直接接觸即為面對面的接觸,很多研究均表明對于改善群際關系,直接接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進行直接接觸仍受到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例如,群體之間長期存在的沖突,地理位置的阻隔等。
拓展性接觸是指個體擁有的內群成員與外群成員有過直接接觸的經(jīng)驗(Wright,2008)。然而,拓展性接觸并不能從根本上增加接觸的可能性,它仍然需要一定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支持(如一個外群體的朋友,家庭成員或另一個內群體成員)。如果兩個群體的關系是完全隔離的,人們可能不了解任何一個外群體成員,即在高度隔離的社會,人們之間缺乏拓展性接觸(黃群英,2014)。此時,想象性接觸則是最佳的選擇,其較少受時間及場所的限制。
想象性接觸即想象與另一群體成員進行社會互動(Stathi et al., 2012)。相關研究表明心理意象會引發(fā)與實際經(jīng)驗相類似的神經(jīng)性的、情感性的以及動機性的反應(Kosslyn,2006)。
Turner(2007)發(fā)現(xiàn)想象性接觸能降低對老年人和男同性戀的偏見,之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想象性接觸在對待不同種族群體、移民、超重者及心理健康紊亂者的態(tài)度上具有相似的效應。
但也有研究揭示了想象性接觸有時是無效的,甚至發(fā)揮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如何使想象性接觸效應得到最優(yōu)化即為核心問題,本文結合中外文獻及筆者自身理解,對該問題進行了一些說明。
3 優(yōu)化想象性接觸效應
3.1 接觸情境的設置
大量研究表明,只有在創(chuàng)設積極的群際接觸情境組被試,想象性接觸對改變群際態(tài)度的作用最明顯。因此,在指導語中凸顯“積極”一詞尤為重要。
除了想象時強調積極的氛圍外,在群體情境中還是個體情境中進行同樣對想象性接觸效應產生影響,對于此種假設,仍需要未來研究者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
3.2認知
相關研究表明在執(zhí)行想象性接觸任務時,元認知體驗的改變會影響接觸的有效性(Keon West,2013)。
元認知體驗是指伴隨著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對想象性接觸任務指導語加工的容易程度會影響對外群的態(tài)度和行為意圖。當個體想象與外群接觸,評價對外群的態(tài)度時,會利用在想象性任務時的元認知體驗(“我感覺如何?”),當想象性接觸較容易時(例如,感知流暢性較高),被試會將少部分的這種積極的經(jīng)驗感受歸因為外群,從而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降低偏見。相反,則導致更高的負性態(tài)度,增加偏見(Keon West,2013)。
3.3 考慮想象性接觸對象特征、群際顯著性以及被試特征可能對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接觸對象典型性:對于群際顯著性在改變群際認知中的的重要作用,Hewstone(1996)提供了證據(jù),它認為個體被歸類到某一群體取決于它具有的該群體獨特性的程度。如果某外群成員偏離了刻板印象,盡管與其的接觸經(jīng)驗是積極的,人們會將其視為非典型性亞群體,對待整個外群的態(tài)度并不會發(fā)生改變。為了使接觸在改變對待外群態(tài)度的效應達到最大化, Crisp(2011)研究發(fā)現(xiàn)當想象的互動對象是外群的典型成員時,相比于非典型成員,想象性群際接觸更有效。
被試認同水平:個體的群體認同水平影響想象性接觸效應,Crisp(2009)研究發(fā)現(xiàn)想象性群際接觸對于高認同者更加有效。
除了典型性及認同水平這兩個重要因素外,不同的實驗目的所要考慮的因子存在差異。
4 想象性群際接觸研究的展望
4.1 研究范式比較單一
目前,國外關于想象性接觸研究的主要范式為: 要求被試花費幾分鐘時間想象愉快的接觸情境,想象結束后,要求寫下接觸過程中發(fā)生的三件事情,目的是加強想象性接觸的效果,最后,測量被試對外群體的相關態(tài)度或行為。國內關于想象性接觸的研究并不多,并且采用的是與國外完全一致的范式,筆者認為探索出更加多樣化的研究范式,不僅能使想象性接觸理論更加豐富,更能說明想象性接觸對改善群際關系的重要作用。
4.2 生態(tài)效度
執(zhí)行想象性接觸任務時,主要采用紙筆測驗和計算機測試,實驗場景均與真實生活環(huán)境差異較大,因此,在實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應盡量拉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
4.3 縱向研究
關于群際態(tài)度或者行為意圖的測量,國內大多數(shù)研究均是在實驗結束后立即測量,對于這種效果究竟能持續(xù)多長時間,國內并沒有相關的實證研究,國外研究則表明想象接觸任務過后一周,接觸效應仍然存在(Vezzali, L.2012),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需要對此進一步研究,并探索出能在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延長接觸效應的方法。
4.4 研究對象的創(chuàng)新
目前國內外關于想象性群際接觸的研究,大多以對外群的群際態(tài)度或者行為意圖為研究對象,較少考察想象性接觸是否對改善自我認知發(fā)揮作用,Katrina Prior(20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想象性接觸能夠改變個體對自身老年化的認知。因此,未來研究中有必要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Allport, G. W. (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2] Crisp, R. J., & Husnu, S. (2011). Attributional processes underlying imagined contact effect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14(2):275-287.
[3] Crisp, R. J., Stathi, S., Turner, R. N., & Husnu, S. (2009). 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paradigm and practic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3(1):1-18.
[4] Keon West(2013). Nice and easy does it: How perceptual fluency mode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magined conta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3.49:254-262.
[5] Kosslyn, S. M., Ganis, G., & Thompson, W. L. (2006). Mental imagery and the human brain. Psychology,1:195-209.
[6] Stathi, S., Crisp, R. J., Turner, R. N., West, K., & Birtel, M. (2012).Using mental imagery to promote positive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D. W. Russel, & C. A. Russel (Eds.),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issues (pp. 235-250). Hauppauge, NY: Nova.
[7] Vezzali, L., Capozza, D., Giovannini, D., & Stathi, S. (2012). Improv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intergroup attitudes using imagined contact: An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with elementaryschool children.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15:203-212.
[8] Wright.S.C.Aron.A.& Brody.S.M.(2008).Extend contact and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Building on the Aiiport/Pettigrew legacy. In U.Wagner.L.R.Tropp.G.Finchilescu&Tredoux(Eds).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Building on the legacy of Thomas F. (pp.143-159)Pettigrew.Oxford.England:Blackwell.doi:10.1002/9781444303117.ch10.
[9] 黃群英.想象接觸降低群際威脅感:感知相似性的作用.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