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同心圓共同體: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模式建構

        2015-12-09 08:12:15尹繼承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國家

        尹繼承

        引 言

        滕尼斯認為,“一切結合……既把關系作為整體,也把關系作為團體……,只要它們是基于直接的相互肯定,即本質意義之上的,就此而言,它們是共同體。”[1]43它的本質是“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1]52,“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1]54。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雖然只有臣民而沒有公民的概念界定,但其始終作為民族和國家的一分子而存在,即國家采取郡縣制管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雜居區(qū),采取羈縻制度管理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通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建構使臣民成為國家共同體生活和民族共同體生活以及兩者互動的基礎成員。近代“三民主義”指引下的現代國家建構思想,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試圖通過民族主義建立一個漢族主導、各民族平等且擁有民族自決權的國家,通過民權主義建立政府擁有治權、人民擁有政權的民主共和國。然而, “顧共和雖成,而共和之實能舉與否,則當視國民政治能力與公共道德之充足,以為比率”[2]381-382,國民素質成為共和國的基礎要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并成為政權建設的重要依據之一,形成了公民權普及到全民、少數民族地區(qū)施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單一制國家政治體制,公民成為民族共同體生活和國家共同體生活中最活躍的構成要素。

        縱觀歷史不難發(fā)現,民族、人民 (公民)與國家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直接影響著國家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當三者良性互動時,社會就進入“治世”;當三者關系發(fā)生異變時,社會則陷入“亂世”。但不管是“治世”還是“亂世”,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成為社會共識。這意味著在我國,民族共同體、人民 (公民)與國家共同體之間一直存在著相互嵌套且趨向同一中心的現象,由此產生“治世”時的“同心圓共同體”。這是一個由多個共同體相互嵌套形成且共有一個中心的特殊共同體。之所以特殊,一是因為它其實是由多個共同體相互嵌套而成的共同體組合,而且這些共同體共有一個中心或圓心,即同心結構。二是它還包括共同體意識同流、權力同質、規(guī)則同利、道義同識等內容,以維持同心結構在動態(tài)均衡中的持久發(fā)展。顯而易見,它對于解決當前因經濟高速發(fā)展和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等具有相當程度的現實意義。

        一、同心結構: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框架

        結構是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排列和組合,它既可以是各部分之間以及與整體之間的互動圖,也可以是各個部分趨向總體目標的邏輯圖。因而,帕森斯認為社會結構“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層面的次系統(tǒng)所形成的一種‘總體社會系統(tǒng)’”①美國著名現代結構功能主義學者帕森斯 (Parsons,T.)在其代表作《社會體系》(1951年出版)一書中對社會結構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相關觀點詳見周怡:《社會結構:由“形構”到“解構”——結構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后解構主義理論之走向》,《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民族共同體、公民與國家共同體的同心結構也就成了三者良性互動的基本框架。

        首先,傳統(tǒng)中“家國同構”治理架構是同心結構的歷史資源。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國家財政能力不足、官僚體制不完善以及鄉(xiāng)村社會宗族和偏遠少數民族勢力影響較大等原因,國家政權體系很難直接深入到鄉(xiāng)村社會最底層和偏僻的邊疆地區(qū),造成“皇權不下縣”“皇權不到邊”的現象。此時,中央政府為了維護統(tǒng)治權威和鞏固統(tǒng)治地位,采取“家國同構”這一間接性的統(tǒng)治戰(zhàn)略,即認可宗族在鄉(xiāng)村社會的治理地位,允許偏遠少數民族在承認中央權威和國家統(tǒng)一前提下的自治。這種治理結構把國家共同體放在了其他共同體無可比擬的地位,民族共同體只是國家共同體內的子共同體,民族共同體的成員也是國家的臣民或皇帝的“子民”,皇帝是同心結構的中心。這是我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傳統(tǒng)狀態(tài),其雖然有效促進了兩千多年傳統(tǒng)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融合,但需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一是有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做后盾。當民族共同體出現背離國家共同體的狀況時,國家即會派出大量軍隊進行威懾甚至攻伐,如歷史上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叛亂的鎮(zhèn)壓等。二是民族共同體治理體系與國家共同體治理體系的對接,如民族共同體首領的委任和“都護府”“將軍府”的設立。三是有有效的制度建設以規(guī)范民族共同體的行為。當民族共同體難以作為國家共同體的子體系而存在或者作為國家共同體子體系而存在的維系成本很高時,就可以直接取消民族共同體的自治權,把其納入統(tǒng)一的國家治理體系,如明朝的“改土歸流”。這種民族與國家的傳統(tǒng)“同心”互動模式,為當前國家和民族互動關系的構建提供了結構資源。

        其次,民族與國家之間和諧與沖突的關系促成多種互動結構。雖然在理論上來說民族共同體作為國家共同體的一部分,應該服從于或者致力于國家共同體整體目標的實現,但是現實中國家共同體可能包含若干個民族共同體,而每個民族共同體的利益訴求通常又具有多樣性和變動性,這就促使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共同體之間難以時時刻刻處于非常融洽的“蜜月”狀態(tài)。根據民族與國家或和諧或沖突的關系,可以將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互動結構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兩者出現完全的同心結構,即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共有一個中心且前者的邊界完全包含于后者,也就是說民族共同體完全融入進國家共同體之中,這是國家共同體內民族與國家互動的理想狀態(tài),典型案例就是民族融合或民族同化,如中華民族這一具有建構意義的大民族的形成。第二種是兩者處于偏差的同心結構,即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共有一個中心但邊界并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說民族共同體的主干部分或者主體部分已經融入進國家共同體,與國家共同體有著根本的利益聯(lián)系和價值追求,但仍有少數極端分子作祟,通過強調民族個性破壞多元一體民族格局,這是國家共同體內民族與國家互動的常規(guī)狀態(tài),它要求我們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發(fā)展原則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良性發(fā)展。第三種是兩者陷入中心分離的結構狀態(tài),即民族共同體的主體部分甚至整體與國家共同體有著根本不同的利益訴求,并試圖脫離國家共同體,這是國家共同體內民族與國家互動的變異狀態(tài),如民族獨立、民族分裂等。明確國家共同體內民族與國家不同的互動結構,有利于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建構同心圓共同體模式。

        最后,現代國家建構實踐成為同心結構的延伸發(fā)展。近代以來,國家被認為“是一種虛構的或人為的人格,它本身在法的秩序里與所有其他的個人是相同的”[1]318,與國家相對應的是人的公民身份。在國家共同體中,個人“在擁有公民身份的地位與擁有共同體成員資格 (community membership)之間,存在著一種重要的互補關系”,而“共同體成員資格和個人認同顯然是現代公民身份的文化屬性”。[3]15-16因此,在現代國家建構中,一方面,國家共同體極力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把民族共同體的各個方面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或者國家治理能力范圍內,但是這種納入主要是基于國家與民族的互動和協(xié)作,而非傳統(tǒng)社會中的高壓和攻伐;另一方面,國家共同體非常重視共同體成員公民身份屬性的培養(yǎng),促使各民族共同體成員基于公民身份而非狹隘的民族身份進行互動交流。也就是說,現代國家共同體與民族共同體的同心圓互動模式的中心應該是包括公民身份、公民權利在內的公民共識而非傳統(tǒng)社會中的帝王及其權威,邊界應該是國家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基于公民共識的互動所形成的治理體系邊界,即國家共同體基于優(yōu)化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而適度放權、民族共同體在不偏離國家共同體整體目標的前提下實行適度自治,以圖達到完全的同心圓互動結構,規(guī)避離心的沖突結構。因此,現代國家建構實踐更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且拓展了其外延,即去掉了傳統(tǒng)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臣民思想而注入了公民理念,且促進了公民權利的實質化。

        二、同流意識: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內力

        約翰·希爾勒認為,意識是“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tài)”[4]51,是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和對外界感受的綜合體現。民族意識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覺到大家是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的這種心理”[5],民族認同強調民族共同體成員對本民族共同體歸屬的認知和情感的依附,因而它具有排他性,[6]甚至可以分其為兩個部分即民族認同意識和民族分界意識,[7]所以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共同體內,就出現了民族意識的多元化。但是如果一味地強調民族屬性的差別和民族意識的多元化,則容易形成民族-國家共同體的離心結構,不利于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共同體的良性互動以及國家共同體的維持。因此,我國古代有為帝王尤為重視通過臣服手段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而現代國家強調國家成員的公民身份屬性,不論原來屬于哪個民族共同體,均是國家共同體的公民,因而公民身份屬性具有普遍性、公民意識具有統(tǒng)一性。如何處理公民意識統(tǒng)一化與民族意識多元化[8]就成為現實中促進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合流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進行思考:最底層的是共同的歷史記憶;中間層是“默認一致”的共同意識;最上層的是趨同的價值追求。它們在不同層面形塑著以公民身份和公民權利為中心的現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促進民族共同體、公民與國家共同體的良性互動。

        第一,挖掘共同的歷史記憶。一方面,它告訴了人們從哪里來、如何來,這有利于同流意識的代際傳承,即祖輩對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與歸屬情況會經過各種渠道對晚輩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一門忠烈、世代忠良”之說,它激發(fā)出晚輩秉承祖志奉獻國家的動力。另一方面,它告訴人們“我們”與“他們”是何關系,這有利于明確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互動傳統(tǒng),從而采取適當的互動策略,如針對自古以來就與國家共同體和睦共處的民族共同體,則應繼續(xù)發(fā)揚歷史交往傳統(tǒng),促使民族共同體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志的聚合和匯流;再如針對因居住環(huán)境比較封閉而與國家共同體互動較少的民族共同體,可以宣揚其民族中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同流較優(yōu)的典型人物,強化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連接紐帶,同時在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加大扶持,加強其互動關系和塑造新的歷史記憶;又如針對時而出現離心的民族共同體,要找準離心的原因所在,通過各種方式獎勵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同流較優(yōu)者,用真誠真實真心的政策感召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同流松散者,打擊極端離心者??傊瑲v史的“車輪”既碾碎了眾多隔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經過幾千年的民族交融早已根深蒂固。共同的歷史記憶有利于現代國家以古鑒今,利用傳統(tǒng)互動資源,促進民族意識、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同流,增加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內力。

        第二,培育“默認一致”的共同意識?!澳J一致是對一切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和共同工作的內在本質和真實情況的最簡單的表示?!保?]74它是無須說明也無法說明的,是彌散于共同體生活中默認共識的習俗和“自然而然”的慣行?!澳J一致”的共同意識是促進共同體成員團結在一起的特殊的社會力量。一是“默認一致”表示著共同體成員對共同體生活的共識,因而即使面臨共同體成員利益的多樣化,它仍然具有很強的意識凝聚力,如“中華民族意識”和“祖國情結”會促使國家共同體內的公民不論當局政府如何均有著濃重的中華民族歸屬感和“回歸故里”“落葉歸根”的強烈愿望。二是“默認一致”并非是消極的冷漠和逃避,而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歸屬,但是它卻隱匿于共同體生活中,無形無體,難以捉摸,只能靠感覺器官來感受,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具體行為;反過來,具體行為又會影響“默認一致”意識的強弱變化和內容變更,這說明“默認一致”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勢發(fā)展而有所變遷。因此,可以通過規(guī)范國家共同體中民族共同體成員的行為,增加和擴大民族、公民和國家的同流意識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默認一致”中的分量和比率,從而提升三者有效互動的內力。

        第三,促成趨同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人們處理矛盾沖突、社會關系時所持有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取向體現在其處理各種事務時表現出的強烈的民族屬性意識、民族交往意識和民族發(fā)展意識,[9]強調對民族身份屬性的確認和民族共同體的歸屬。現代國家共同體的價值取向體現在其處理各項事務時表現出的公民意識、平等觀念、權利享受、法治追求等,強調對公民身份屬性的確認和對主權國家的歸屬。雖然民族共同體與現代國家共同體對成員身份的屬性確認不同,但是均具有強烈的交往意識和發(fā)展意識,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后兩者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前者,同時在交往價值和發(fā)展價值取向上呈現出趨同的傾向。一方面,國家共同體充分尊重民族共同體的生活習慣和傳統(tǒng)風俗,允許并支持民族區(qū)域自治,給予多方面的扶持以助其發(fā)展;另一方面,民族共同體擁護國家共同體的權威,積極參與國家共同體的發(fā)展?,F代國家建構中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得以呈現,其倡導的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包容的交往價值取向和互相護持、相互補充、共同繁榮的發(fā)展價值取向促進了當前國家共同體內各民族共同體良好互動與和睦相處。

        三、同質權力: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保障

        沒有普遍意義的國家,社會難以把國家的意志看作它的意志。也就是說,社會需要借助國家共同體來整合包括民族共同體成員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而國家共同體往往借助于權力的行使發(fā)揮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權力成為國家共同體影響和支配其他社會成員的根本保障。但是,對于治理世代集群的民族共同體而言,可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首領權威和習慣法,要比國家權力和成文法更占優(yōu)勢。這就造成了兩種權力的不同質、權力目標的不一致和運行邏輯的不協(xié)調,從而不利于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為此,需要做到:

        首先,統(tǒng)合權力屬性。一是賦予國家共同體以現代國家屬性,即主權在民。“主權在君還是主權在民,是傳統(tǒng)國家觀念與近代國家觀念的分水嶺”[10]。它一方面說明了國家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另一方面要求國家權力為人民服務。民族共同體成員也是國家共同體的成員,既需要向國家共同體賦權,也有要求國家權力提供服務的權利。由此,在現代國家權力屬性中有效統(tǒng)合了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二是促進國家治理權力與民族自治權力相統(tǒng)一。民族共同體的多元性使純粹單一的國家權力體系的治理效能很低,從而不利于民族共同體的穩(wěn)定。賦予民族共同體以適度的自治權力,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優(yōu)化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選擇。但需要注意三個問題:自治權力適度問題、國家權力執(zhí)行力問題以及自治權與國家權力互動制度建設問題。三是保障國家權力與公民權的對等性。“每一個人都在間接的依附中參與國家的意志”[1]320。在傳統(tǒng)社會,強調的是臣民對帝王權威的服從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擁護和貢獻,臣民參與國家的主要途徑是履行交糧納稅的義務,沒有任何參與國家的權利可言;而在現代社會,強調的是公民身份的確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每個成員的良好發(fā)展,公民積極參與各種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活動,公民選舉行使國家權力的代理人,反過來這些代理人需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和回應公民的合理訴求,國家權力與公民權趨向對等化。總之,這促使民族、公民和國家得以在同一屬性的權力體系中互動。

        其次,統(tǒng)籌權力行使目標。這有利于民族自治權力、國家治理權力以及公民權利同向運行。一是不管是民族自治權力還是國家治理權力的治理目標需要緊緊圍繞公民權來展開。一方面,公民權是現代國家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公民權得不到保障,則很難說此國家共同體是民主的,其終將被人民拋棄、被他國排斥、被歷史“車輪碾碎”;另一方面,公民權是民族自治權力和國家治理權力的共同基礎和互動平臺,正是公民身份的確認把民族共同體及其成員統(tǒng)合進了現代國家架構之中,然而只有公民權的實現和維護才能讓這一互動型架構持續(xù)穩(wěn)定地存在。二是統(tǒng)籌國家共同體自上而下的治理目標和民族共同體自下而上的治理期望。國家共同體根據民族共同體的現實狀況制定宏觀治理目標,民族共同體在不違反國家共同體治理目標的前提下細化之。三是通過制度規(guī)章明確治理目標實現責任主體并劃定權能和職責范圍。國家共同體負責具有全局性的治理目標的統(tǒng)籌,民族共同體負責地區(qū)性的治理目標的落實,同時通過績效考核機制規(guī)范權力行使過程以保證權力行使目標的實現。

        最后,協(xié)調權力運行邏輯。這有利于民族自治權力和國家治理權力同軌運行。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統(tǒng)一的國家權力體系,這是保障國家共同體存在和穩(wěn)固的必要前提,也是把民族共同體權力體系納入國家共同體權力體系以此來維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必要步驟。也就是說,在統(tǒng)一權力體系框架下,民族共同體很難游離于國家權力體系之外,從而可以有效規(guī)避民族分裂等民族離心行為;同時,可以保證國家治理權力自上而下的貫通運行,更好地統(tǒng)籌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的協(xié)調發(fā)展。二是依法用權是協(xié)調民族自治權力和國家治理權力運行的重心之處。只有依法用權才能“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能保證權力行使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同時,才能讓民族自治權力和國家治理權力在同一法制軌道上運行,從而有利于在法制軌道上協(xié)調此兩種權力。然而,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在民族自治權力行使的地方,往往存在著仍然具有很強效用的習慣法。因而,如何處理國家共同體的成文法與民族共同體的習慣法就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節(jié)點。三是適度分權是協(xié)調民族自治權力和國家治理權力運行的奧妙所在。適度分權應該至少有三個原則:最大限度地滿足民族共同體自治需求但不悖于國家治理需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民族自治權力的功效但不脫離國家治理權力體系;最大限度地依法據實充分賦權但也應做到權責統(tǒng)一。

        四、同利規(guī)則: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遵從

        “功能性的共同體則更強調其功能的發(fā)揮,它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異質性與包容性,即它能夠將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共同體聯(lián)合起來,從而使共同體的功能得以有效的發(fā)揮?!保?1]因此,國家共同體需要尊重和包容民族共同體的異質性和多元性,加強國家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的互動聯(lián)系,促進共同體功能的最大發(fā)揮。然而,如何才能促使各種共同體強有力地聯(lián)合起來,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持續(xù)存在和功能發(fā)揮?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2]82。這告訴我們,國家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的互動聯(lián)合需要遵從同利規(guī)則。

        第一,群體的持續(xù)存在需要遵從同利規(guī)則。固然,民族共同體主要是基于一定的歷史文化、地域范圍、經濟聯(lián)系和心理素質而形成,風俗習慣和宗規(guī)祖訓在共同體生活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這種群體的組合還有抵抗自然、博弈敵群以保護己群的功能,“以群的聯(lián)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13]30。同時成員能夠在共同體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與其他成員共享共同體帶來的利益。正是因為他們遵從著這種樸素的同利規(guī)則,所以我們通??梢栽诿褡骞餐w中看到成員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場景。進一步講,當若干個民族共同體組成一個國家共同體時,民族共同體之間以及其與國家共同體之間也必須遵從同利規(guī)則,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成員共享發(fā)展成果,才能保證它們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聯(lián)合,否則將會出現以下三種歷史經常輪番上演的情況:其一,國家共同體遵從“中心-邊緣”規(guī)則,不斷地汲取民族共同體的資源,卻不肯與其分享利益,當遇到民族共同體反對和抵抗時,即利用優(yōu)勢的政治權力、經濟地位和軍事力量等攻伐民族共同體。其二,民族共同體遵從“民族本位”規(guī)則,一味考慮和爭取本民族共同體的利益,而不愿與國家共同體內的其他民族共同體分享獲利機會甚至直接侵犯其他民族共同體的利益,從而容易造成緊張的民族矛盾和對立,嚴重者造成國家共同體分裂。其三,民族共同體遵從“逐鹿”規(guī)則,試圖通過非正常手段爭奪國家共同體的領導權,容易造成國家共同體動蕩和崩潰。這些非同利規(guī)則的實踐直接破壞了群體的持續(xù)存在。

        第二,公共意志的實現需要遵從同利規(guī)則。公共意志“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14]35,“關系著共同的生存以及公共的幸?!保?4]131。可見,公共意志的實現本身就遵從著同利規(guī)則。共同體作為一個整體,其公共意志是全體成員的整體利益訴求。對于民族共同體而言,它是民族整體存在和族民全員幸福的體現;對于國家共同體而言,它是要求國家實體存續(xù)和全體公民整體利益得到維護的價值共識。而民族共同體作為國家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族民也是國家的公民。這不僅要求國家共同體遵從同利規(guī)則,一方面與各個民族共同體共享發(fā)展獲利,促進強化相互間的聯(lián)系和信任,另一方面保證公民身份的等價和公民權利實現機會的均等,促進分屬于不同民族共同體的國家公民走向融合。而且要求民族共同體遵從同利規(guī)則,拋棄“民族本位”“民族至上”的偏狹觀念,主動把本民族共同體的公共意識與國家共同體的公共意志對接。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意志不同于眾意,眾意著眼于私人利益,“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14]35。因而,在國家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互動之中,公民的合法權益固然需要得到尊重和維護,但也需要警惕某些過分強調私人利益而采取的“因私斥公”“因私廢公”的行為。這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走向實質化的重要體現。

        第三,個人的自由發(fā)展需要遵從同利規(guī)則?!叭松杂桑教幈昏F鎖系連著……”[13]4。這說明人的自由處處受制于生活中的各種羈絆,而單個人的力量又是比較弱小的,只有聯(lián)合起來才有破除羈絆以獲得自由的可能,即“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5]119。然而,共同體的維系卻需要遵從同利規(guī)則,促使每個人在共同體中獲得同樣的尊重、同等的機會、同價的權利、同步的發(fā)展,每個人對共同體的歸屬感才能得到強化,個人自由才能在穩(wěn)固的共同體中得到保障。因此,馬克思說“人的實質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16]487,強調的就是人在共同體中的互惠互利的發(fā)展。而人的這種互惠互利的自由發(fā)展,在民族共同體這種自然形成的共同體中,主要是通過人對人的依賴獲得;在國家共同體這種建構形成的共同體中,主要是通過人對物的共享獲得。[17]同利規(guī)則成為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功能發(fā)揮和持續(xù)存在的共同規(guī)則,其中心目標是人的自由發(fā)展。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框架下的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可以基于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同利規(guī)則的遵從而實現有效的良性互動。

        五、同識道義: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維系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體”國家,[18]雖然在近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備受鄙夷和打壓,但20世紀80年代的傳統(tǒng)文化回潮說明這一文明體系并沒有中斷。然而,“宏大文明內部的認同沖突遠遠多于它們之間的沖突”[19]87。對于崇尚重義輕利、謀道不謀利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來說,大興道義成為解決沖突以圖維系文明體內部各團體互動關系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存續(xù)的首選策略。道義是“行為本身或行為依據的原則,即行為動機正確與否”[20],通常在道德倫理、公平正義和理想信念三個層面發(fā)揮著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系社會共同體存在的功能。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共同體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道義標準。這提醒我們,要想構建民族共同體、公民與國家共同體的良性互動模式,必須首先塑造獲得各方認可的同識道義,并承認其維系互動關系的效用。

        第一,微觀維系:普世倫理的達成。道義“首先在于它所具有的倫理正當性”[21],這說明道義離不開別人的評價,同時只有大家共同認可、共同接受、共同默化于心的行為準則和評價標準才能成為道義。因此,道義把每個人的主觀認知和情感依賴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促成每個人相互之間有共識的交往和信任,也促成了個人所屬的共同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道義需要“與某種形式的道德運作相符”[22]7,這意味著道義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個人或者某個共同體不能單方面地認為某項道義是具有普遍性的道義,也不能自認為某項道義合乎規(guī)范而強迫他人接受,道義必須是全體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說,道義必須合乎普遍意義上的倫理道德原則。也只有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共同體各項活動的開展才有章可循,才能保證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有規(guī)則有標準地互動。

        第二,中觀維系:公平正義的同識。道德倫理在共同體的熟人關系網絡中能夠發(fā)揮出最大功效,隨著共同體橫向范圍的擴大,陌生人關系成為共同體活動的主流,道德倫理對共同體的維系力量逐漸式微。此時,就需要在更高的層面介入更有力度的維系力量。道義的第二層涵義即公平正義在擴大了的共同體中應運而生。在柏拉圖看來,公平和正義是對等的。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正義是某種事物的‘平等’觀念”[23]148,理想城邦是正義的城邦。直到現代,羅爾斯仍然把作為公平的正義當作秩序良好的社會理念。[24]4可見,公平正義早已成為處理城邦共同體或者國家共同體事務的重要準則。在當前既注重公民權實現又兼顧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化發(fā)展的國家共同體中,利用公平正義保障分屬于不同民族共同體的國家公民權利行使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促進每個公民自由自在自為地享受權利和發(fā)展自我,增強民族共同體中的國家公民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促使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互動紐帶的強化。

        第三,宏觀維系:共同理想的培育。道義除了在共同體生活的初始層面發(fā)揮道德維系的力量、在橫向切面擴大了的共同體生活中倡導公平正義的效用外,還需要在共同體縱向發(fā)展層面強調其“精神的和理想的價值”[25]。也就是說,道義本身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即在中微觀上維系國家共同體的存在、公民權利的實現及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與各自然民族共同體的良性互動;而且還具有價值理性,即在宏觀上指引和規(guī)范著國家共同體前進、公民權利行使及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與各個自然民族共同體互動的方向。因此,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框架下培育民族共同體、公民與國家共同體的共同理想顯然對于促進三者的規(guī)范、有序、密切與和諧互動意義重大。

        結 論

        同心圓共同體通過同心結構的形塑,可以為民族、公民與國家提供良性互動框架;通過同流意識的培育,可以為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提供內力支撐;通過同質權力的貫徹,可以為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提供強力保障;通過同利規(guī)則的遵從,可以為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提供常規(guī)秩序;通過同識道義的倡導,可以為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提供多層維系??梢哉f,同心圓共同體對于民族、公民與國家的良性互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于我國民族問題的解決、國家現代化建設具有深刻啟發(fā)意義。

        首先,它承接了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思想,并延伸到現代國家建設領域。費先生通過對歷史的梳理,認為中華民族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和交雜形成的,是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且在抵抗西方列強的過程中轉變?yōu)橐粋€自覺的民族實體,但是由于漢族與少數民族在互相滲透和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滲而未透、融而未合的情況,各個民族對自身的民族成分有著切實的民族體認,從而產生多元并存的民族共處局面,由此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26]這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每個民族的凝聚中心,而這些凝聚中心更多地依靠于民族結構聚合、民族意識凝結以及民族權力建設等來維系。隨著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不斷交匯融合、民族結構不斷擴大、民族意識更趨包容、民族權力趨于統(tǒng)一,導致以漢族為核心包含眾多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產生,且形成了相應的規(guī)則理念和道義觀念。然而,總體上來說,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核心要素是具有民族自識的民族共同體,主導力量是民族共同體上層成員,實現方式是互通有無和軍事攻伐。但是現代國家建設,注重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及公民權的維護,因此,現代國家建設過程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核心要素便是具有同等公民權的民族共同體,主導力量是統(tǒng)一的國家治理體系,實現方式是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民族、公民與國家在具有同流意識、同質權力、同利規(guī)則、同識道義的同心框架下良性互動。

        其次,它回應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精神,嘗試建構出民族、公民與國家良性互動模式。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27]??梢哉f,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夢想,必須堅持各民族團結,而各民族的團結又緊緊依靠民族成員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養(yǎng)成,即民族、公民與國家互動的同流意識。但是意識具有隨意性和多變性,因此,同流意識的養(yǎng)成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結構框架,需要一定的強制權力予以引導,還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和道義進行約束。由此可見,民族、公民與國家良性互動的同心圓共同體模式,不失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各民族大團結以及中國夢實現的有益路徑。

        最后,它展望了未來民族、公民與國家的互動趨向。以公民權為基準線的民族與國家互動是歷史潮流?,F代國家建設或者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促進普遍且平等的公民權的實現。國家憲法從形式上規(guī)定了不分民族的任何公民均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即各民族成員在交往交流和參加公共活動中具有形式上平等的公民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公民權在實現過程中出現了差序現象。那么,此時就需要優(yōu)化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以國家權力促進公民權的實現從形式走向實質。然而,如果出現國家——社會二元治理格局,則不利于國家與公民、民族的良性互動,就容易造成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尤其是有著某些民族或者族群身份的公民的權利的侵犯,國家現代化即成為泡影。同時,民族共同體并非是長期穩(wěn)定的共同體,隨著歷史的變遷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聚合或分離甚至消解,因而以民族共同體或者民族身份為基準線建構的國家也是不穩(wěn)定的,國家形式和國人身份往往會隨著主導民族的變更而變化。與此不同,以公民權為基準線建構的現代國家卻是較為穩(wěn)定的,因為無論哪個民族占據執(zhí)政的主導地位,國人均享有公民權。由此可見,公民權奠定了現代國家和民族良性互動的重要基礎。

        [1][德]費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孫中山.《新國民》雜志序[G]//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孫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英]布賴恩·特納.文化公民身份的理論概要[G]//尼克·史蒂文森.文化與公民身份.陳志杰,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4][美]J.R.Searle.Minding the Brain[J].New York Review of Books,2 Nov,2006.

        [5]費孝通.關于民族識別[J].中國社會科學,1950(1).

        [6]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學術界,2011(4).

        [7]黎巖.民族分界意識與民族認同意識[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3).

        [8]劉仕國,陸延榮.論民族意識與公民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J].實事求是,2000(4).

        [9]吳應輝.關于民族意識的定義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1).

        [10]李華興,張元隆.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發(fā)展[J].廣東社會科學,2005(1).

        [11]李慧鳳,蔡旭昶.“共同體”概念的演變、應用與公民社會[J].學術月刊,2010(6).

        [12][徳]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徳]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5][徳]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徳]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秦龍.馬克思從“共同體”視角看人的發(fā)展思想探析[J].求實,2007(9).

        [18]王銘銘.中國:民族體還是文明體?[J].文化縱橫,2008(12).

        [19][美]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0]魏英敏.功利論、道義論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J].東南學術,2002(1).

        [21]萬俊人.論道德目的論與倫理道義論[J].學術月刊,2003(1).

        [22][美]艾倫·格活斯.倫理學要義[M].戴揚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4][美]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姚大志,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25]莊三舵.中國傳統(tǒng)道德哲學:道義論遮蔽下的功利主義[J].云南社會科學,2006(4).

        [26]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7]習近平.堅持以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長期健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R/OL].(2014-05-30)[2015-05-0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30/c64094-25083518.html.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jié)!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有码精品一区二在线| 国产美女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综合在线第一页| 一区二区日本免费观看|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 国产好片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最好看的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女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青青草伊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同v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女人色熟女乱|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馬与人黃色毛片一部|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给我看免费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色婷婷综合激情| 黄色大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综合色婷婷| 超碰97人人射妻|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极品美女尤物嫩模啪啪| 日本午夜理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夜骚| 伊人青青草综合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地区一区二区三区|